-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绘艺术精选集
-
>
中国美术8000年
-
>
西洋镜--中国寺庙建筑与灵岩寺罗汉
-
>
和光同尘:徐家树摄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广州
-
>
(精)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八品)
-
>
银翼杀手2029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626202
- 条形码:9787559626202 ; 978-7-5596-2620-2
- 装帧:8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評 本书特色
承继邓以蛰、宗白华之思想兼收温克尔曼、康德之理论深受梁实秋赞誉的“苦心经营”之作 开先河,以现代美学解读传统绘画点精髓,用简洁体系勾勒独特价值 1. 角度新颖,大师之作,以西方美学关照国画,解读国画的精髓,真正读懂国画,就从这本书开始。 2. 精选历代名家的绘画、书法作品,配合文字,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内容。 3. 全彩四色印刷,装帧精美,工艺考究,适合自用或送人。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評 内容简介
《大美不言: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中,李长之先生利用西方美学理论观照中国传统绘画,从主观、对象和用具三个方面对中国画理论作出具有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建构及评述,为人们重新审视中国绘画艺术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让读者更明晰地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和独特美学价值。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評 目录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梁实秋
男性的,老年的,士大夫的,归结都是壮美性 于天池 李书
一 导言 001
二 中国绘画上之主观问题
1.中国绘画所要求者为男性的:壮美 008
2.中国绘画所要求者为老年的:壮美 013
3.中国绘画所要求者为士大夫的 015
4.其一:士大夫的意识 020
5.其二:士大夫的生活 023
6.其三:士大夫的教养 030
7.其四:士大夫的人格 034
8.其五:反写实的精神 041
9.其六:中国画中之形上学 049
10.关于中国绘画之要求“士大夫的”的总结:壮美 055
11.关于中国绘画在主观上的要求的总结:壮美 058
三 中国绘画上之对象问题
1.人物画缺少的原因 060
2.中国画家对大自然之观察 079
3.中国画中花卉之意义:经过组织的人生经验 090
4.对象问题之归宿:壮美 099
四 中国绘画上之用具问题
1.用具与主观及对象之关系 103
2.书画同源 106
3.笔墨问题之重要性 111
4.笔的问题 124
5.墨的问题 131
6.笔墨彼此间的问题 142
7.笔墨视为一物的问题 147
8.笔墨问题之归结:壮美 159
五 中国画论中之一般的艺术问题
1.艺术与大自然 163
2.艺术与实生活的距离 163
3.艺术与道德 164
4.天才问题 166
5.个性论:创造与模仿 171
6.创作原理 172
7.完整的艺术品之要求 179
8.艺术上之失败 190
9.艺术上之浅薄 192
10.创作与批评 192
11.艺术之时代划分 194
六 结论 197
附 录:
唐代的伟大批评家张彦远与中国绘画 201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評 节选
历来论画的书,像“诗话”“词话”一般,往往失之于散漫,虽然言谈微中,总嫌支离破碎,点点滴滴的贯穿不起,再不然就是失之于玄虚,惯用几个含混的字眼,而其含义难以捉摸。李长之先生这本小册子没有这两种毛病。如其书名所示,他是要给出一个“体系”。在目次的**页上他写下了一个副标题:“确定中国绘画之特色为壮美性说”。壮美性说就是他所要阐明的体系。此说得力于康德的优美壮美之说,这是著者明白承认的。把复杂的中国画理编排归纳在这么一个体系里,这是著者苦心经营处。 其实这本书的更能引人兴趣者乃是著者对于这个体系的批评。结论云: 我觉得中国画是有绝大价值,有永久价值的,然而同时我觉得它没有前途,而且已经过去了。 这种艺术是绝无法继续的了……,主观上看,我们是不是还能铸造在士大夫的人生理想之中呢?社会变动了,我们的观念动摇了,我们对于画的要求,是不是还要男性的呢?受了西洋文化的熏陶以后的民族,是不是还安于那种老年的情趣呢?对象上看,我们的生活理想是不是还可以山林为寄托呢?对于人物器具的情感,是不是还能像先前那样冷淡呢?用具上看,我们今后的知识分子,有没有功夫去作那笔墨上的三十年的练习呢?即使练习了,其欣赏的普遍是不是能一如往昔呢?中国绘画的特色和价值,在它有一种形上学,但是可惜这种形上学已经崩溃了!新的形上学还没铸造起来,即使铸造起来,也岂能和过去的一样呢? 中国画在宋元到达了极峰,但也就是末途了。 中国画的永久价值是一事,能不能继续是一事,像希腊的雕刻一样,不是只成了历史上的陈迹了吗?所以中国新艺术的开展,只有另行建造,另寻途径了! 这一段话里充满了惋惜的意思。眼看着一种有绝大价值的艺术要变成陈迹,当然要令人惋惜。凡是留心现代中国画的人,大概都觉得悲观,好像是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元四大家的风范不可复见,即四王吴恽亦不可复得。不仅中国画为然,中国旧诗也是一样,当代能诗的并无几人,像“海藏楼”那样的作品已不多得,其他更无论矣。中国旧戏又何尝不然?老成凋谢,瓦釜雷鸣!大概这些艺术的衰落,由于人才的凋零,而人才之所以不盛,则由于“有闲阶级”的式微。艺术是“闲”的结果。人在有闲的时候才得下功夫苦苦钻研,才能有成就。如果大家都忙着衣食,忙着名利,忙着追求现代的专门知识,用毛笔的机会根本就不多,怎能产生画家?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客观环境固然可以决定一种艺术的盛衰,但客观环境也不是硬邦邦的一点都不受人为的力量的影响。现在西洋文化进来了,我们的社会变动了,士大夫阶级没落了,这是大势所趋,无可挽回的事。可是如果有一批爱好艺术的道地的中国人有意不使国画成为绝响,在这急遽变化的社会潮流当中,划出一部分力量投在有闲的生活里,似乎也未尝不可培养出一些好的作品。即以西洋画为例,那也是很需要多年修养的,但在高度工业化的国度里,并不曾绝迹。如果毛笔墨纸的来源断绝,中国画家就灭亡。否则中国画的前途虽然暗淡,只要有人肯下功夫,一时尚不至于完全消灭。不过,从前文人画的全盛时代的情况,当然是永远不会再有的了。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評 作者简介
李长之,原名李长治,生于山东利津,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李长之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张东荪、金岳霖、冯友兰。著作有《孔子的故事》《鲁迅批判》《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迎中国的文艺复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