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花生抗逆栽培理论与技术

花生抗逆栽培理论与技术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67.3(3.4折) 定价  ¥1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花生抗逆栽培理论与技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639189
  • 条形码:9787511639189 ; 978-7-5116-3918-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花生抗逆栽培理论与技术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共12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花生生产面临的主要逆境,如干旱、盐碱、酸性土、渍涝等非生物胁迫,以及多粒穴播造成的生态位重叠引起的株间竞争等生物胁迫,并针对不同逆境胁迫研究其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上的应对措施。通过播种方式、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措施等全方位的创新,建立了以单粒精播以核心技术、以钙肥调控、“W”栽培和“三防三促”为共性关键技术的花生抗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花生的生产。本书在花生抗逆理论与生产技术上均有重大突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或处于*地位。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供广大花生科技工作者、从事花生生产及管理的干部、群众、农业院校的师生同读参考。

花生抗逆栽培理论与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共12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花生生产面临的主要逆境,如干旱、盐碱、酸性土、渍涝等非生物胁迫,以及多粒穴播造成的生态位重叠引起的株间竞争等生物胁迫,并针对不同逆境胁迫研究其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上的应对措施。通过播种方式、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措施等全方位的创新,建立了以单粒精播以核心技术、以钙肥调控、“W”栽培和“三防三促”为共性关键技术的花生抗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花生的生产。本书在花生抗逆理论与生产技术上均有重大突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供广大花生科技工作者、从事花生生产及管理的干部、群众、农业院校的师生同读参考。

花生抗逆栽培理论与技术 目录

**章 花生生产现状 **节 花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重要的经济作物及食、油兼用作物 二、重要的工业原料型农作物 三、传统的出口创汇型农产品 四、重要的营养保健功能 五、在农业种植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 国际花生生产现状 一、花生生产国际现状分析 二、花生生产主要国家和地区情况 三、世界花生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节 我国花生的生产现状 一、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波动增长 二、花生单产变化动态 三、我国花生主产区发展及演变趋势 四、限制我国花生高效生产的因素 第二章 花生逆境胁迫总论 **节 非生物逆境胁迫的种类及危害程度 一、光照胁迫 二、水分胁迫 三、盐碱胁迫 四、营养元素不均衡 第二节 非生物逆境胁迫的作用机理 一、光照 二、水分 三、盐碱 四、酸性土壤 五、钙素营养 第三节 花生生物逆境胁迫机理 一、物种竞争与种间竞争 二、生物群体质量与产量的相关性 第三章 花生对弱光逆境的响应机制 **节 弱光逆境下的花生生长发育 一、营养生长 二、花生生殖生长 第二节 弱光胁迫对花生的光合生理的影响 一、光合参数 二、叶绿素荧光特性 三、叶绿素含量与组成 四、叶绿体超微结构 五、光合关键酶 六、活性氧清除酶活性 七、光合诱导 第三节 弱光胁迫下的光保护机制 一、遭遇强光后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二、遮阴花生转入自然强光后叶片的光合恢复及光保护机制 第四章 钙元素及钙离子信号参与的花生抗逆生理与分子机制 **节 花生钙素营养总论 一、花生缺钙的症状 二、钙在植物细胞中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 钙离子信号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的作用机制 一、钙离子参与盐胁迫诱导离子毒害的调控 二、钙离子参与渗透胁迫的调控途径 三、钙信号参与调控植物抗逆性 第三节 钙离子信号对花生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 一、钙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钙参与植物抵抗光抑制的过程 第四节 钙离子信号调控花生荚果发育的分子机制 一、花生荚果发育过程 二、钙在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三、钙信号系统调控花生荚果发育的作用机理 第五章 花生抗盐碱、干旱、渍涝及酸性土壤胁迫机制 **节 花生耐盐碱生理机制 一、盐碱对花生的伤害 二、花生耐盐碱胁迫的机理 第二节 花生抗旱生理机制 一、干旱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花生抗干旱的生理机制 第三节 花生耐湿涝的机制 一、湿涝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花生耐湿涝生理机制 第四节 花生耐酸性土壤胁迫机制 一、酸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危害 二、酸化土壤对花生的危害 三、花生耐酸性土壤的生理机制 第六章 花生非生物逆境胁迫高产配套技术 **节 花生耐渍涝生产配套技术与措施 一、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基因改良 二、调整播种期和播深 三、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四、营养调控 五、改善栽培措施 六、花生渍涝防控技术规程 第二节 花生抗旱生产配套技术与措施 一、花生的需水量及需水规律 二、花生抗旱栽培技术 三、旱地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第三节 花生抗盐碱生产配套技术与措施 一、选用耐盐碱花生品种 二、花生耐盐碱栽培技术 三、盐碱地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第四节 生产中钙素应用关键技术与措施 一、土壤缺钙的判定 二、钙素应用关键技术 第五节 酸性土花生栽培技术 第七章 花生单粒精播技术与多粒穴播的对比优势 **节 单粒精播技术总论 第二节 单粒精播个体优势 一、单粒精播对花生根系生长的影响 二、单粒精播对花生植株性状的影响 三、单粒精播对花生叶片衰老特性的调控 四、单粒精播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五、单粒精播对花生叶片碳、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六、单粒精播对营养元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第三节 单粒精播对花生群体质量的影响 一、单粒精播对花生田间微环境的影响 二、单粒精播对花生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三、单粒精播对花生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四、单粒精播对花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五、单粒精播对花生成针动态的影响 六、单粒精播对荚果库发育及源库关系的影响 七、单粒精播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八章 花生栽培精准调控技术 **节 钙肥调控技术 一、增施钙肥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二、钙素活化技术 第二节 “三防三促”技术 一、提早化控对花生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二、“三防三促”调控技术对花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第三节 覆膜“W”栽培技术 一、花生覆膜“W”栽培技术对主茎高和侧枝长的影响 二、花生覆膜“W”栽培技术对分枝和有效分枝的影响 三、花生覆膜“W”栽培技术对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四、花生覆膜“W”栽培技术对开花量的影响 五、花生覆膜“W”栽培技术对果针形成的影响 六、花生覆膜“W”栽培技术对荚果干重和植株总干重的影响 七、花生覆膜“W”栽培技术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第四节 建立花生高质量群体的技术措施 一、播期确定 二、密度确定 三、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四、选地、耕作与施肥 五、播种与覆膜 六、田间管理 七、收获 第九章 花生抗逆鉴定评价体系 **节 花生抗逆鉴定评价指标概述 一、指标分类 二、花生抗逆鉴定评价指标的处理 第二节 花生各类抗逆鉴定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花生抗旱鉴定评价体系 二、花生耐渍涝鉴定评价体系 三、花生耐低钙鉴定评价体系 四、花生耐盐鉴定抗逆评价体系 五、花生耐酸土鉴定评价体系 第十章 花生抗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节 花生抗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创建 一、旱地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创建 二、盐碱地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创建 三、渍涝地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创建 四、春花生超高产栽培技术创建 第二节 花生抗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推广与应用 一、建立示范基地 二、技术示范带动 三、政府引导推动 四、媒体传播发动 五、企业推广拉动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花生抗逆栽培理论与技术 作者简介

万书波,男,1962年10月生,山东省栖霞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莱阳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历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栽培生理研究室副主任、科研办公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所党委书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主任,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主要社会兼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农业部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组成员,中国农科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第九、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花生分团团长,山东省科协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山东农学会理事长,山东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等。长期从事花生栽培生理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十五”以来,主持承担了农业部“948”计划“出口创汇花生种质及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引进”、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粮食主产区主要经济作物(花生)增效技术研究”、UNDP援助计划“在WTO框架内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花生优质安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际合作计划“花生染色质免疫共沉淀—高通量测序技术引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等重大研究和平台建设项目20余项。进行了花生连作障碍机理及解除措施研究,发现根系分泌物积累、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种群失衡等是连作障碍的主要成因,创建了以“冬闲种植越冬作物、施用生物制剂(肥)”等为核心内容的连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系统研究了花生单粒精播理论与技术,提出了单粒精播花生节本降耗栽培新途径,创建了以单粒精播为核心内容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探明了限制花生产量提高的生理生态因素,创建了以“精量施肥、适期早控”为核心的春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和以“选择适宜种植模式、麦油一体化施肥”为核心的两熟制花生高产栽培技术;阐明了我国不同产区花生品质特征、生态效应及品质空间分异规律,制定了中国花生品质区划;明确了影响我国花生优质安全的主要因素、黄曲霉毒素污染与水分的关系以及种皮黄曲霉抗性机理,建立了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此外研究建立了中低产田增产栽培、高油栽培花生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开展了盐碱地花生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栽培技术措施。获国家及省、部级等科技成果19项,其中“花生品质生理生态与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和“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花生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花生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夏玉米夏花生间作种植方法”获第二届山东省专利奖二等奖,“花生品质评价及标准指标体系的建立”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出口创汇型花生种质及安全生产技术引进”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花生连作障碍及其对策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花生氮素化肥经济施用技术的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50万亩小麦花生两熟高产更高产技术开发试验”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花生高产、超高产生育规律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等。此外,领衔的“花生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获2016-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200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2016年获第六届中国作物学会科技成就奖。主编、参编学术专著、科普著作20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0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首位6项)。主持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2项(首位17项)、省级标准47项(首位20项)。主编的《中国花生栽培学》被列为“十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撰写的《花生品质栽培理论与调控技术》、《花生产业经济学》、《花生品种改良与高产优质栽培》、《麦油两熟制花生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等著作对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花生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万书波,男,1962年10月生,山东省栖霞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莱阳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历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栽培生理研究室副主任、科研办公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所党委书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主任,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主要社会兼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农业部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组成员,中国农科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第九、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花生分团团长,山东省科协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山东农学会理事长,山东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等。长期从事花生栽培生理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十五”以来,主持承担了农业部“948”计划“出口创汇花生种质及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引进”、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粮食主产区主要经济作物(花生)增效技术研究”、UNDP援助计划“在WTO框架内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花生优质安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际合作计划“花生染色质免疫共沉淀—高通量测序技术引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等重大研究和平台建设项目20余项。进行了花生连作障碍机理及解除措施研究,发现根系分泌物积累、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种群失衡等是连作障碍的主要成因,创建了以“冬闲种植越冬作物、施用生物制剂(肥)”等为核心内容的连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系统研究了花生单粒精播理论与技术,提出了单粒精播花生节本降耗栽培新途径,创建了以单粒精播为核心内容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探明了限制花生产量提高的生理生态因素,创建了以“精量施肥、适期早控”为核心的春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和以“选择适宜种植模式、麦油一体化施肥”为核心的两熟制花生高产栽培技术;阐明了我国不同产区花生品质特征、生态效应及品质空间分异规律,制定了中国花生品质区划;明确了影响我国花生优质安全的主要因素、黄曲霉毒素污染与水分的关系以及种皮黄曲霉抗性机理,建立了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此外研究建立了中低产田增产栽培、高油栽培花生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开展了盐碱地花生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栽培技术措施。获国家及省、部级等科技成果19项,其中“花生品质生理生态与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和“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花生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花生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夏玉米夏花生间作种植方法”获第二届山东省专利奖二等奖,“花生品质评价及标准指标体系的建立”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出口创汇型花生种质及安全生产技术引进”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花生连作障碍及其对策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花生氮素化肥经济施用技术的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50万亩小麦花生两熟高产更高产技术开发试验”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花生高产、超高产生育规律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等。此外,领衔的“花生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获2016-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200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2016年获第六届中国作物学会科技成就奖。主编、参编学术专著、科普著作20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0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首位6项)。主持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2项(首位17项)、省级标准47项(首位20项)。主编的《中国花生栽培学》被列为“十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撰写的《花生品质栽培理论与调控技术》、《花生产业经济学》、《花生品种改良与高产优质栽培》、《麦油两熟制花生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等著作对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花生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