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

作者:艾萍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
开本: 24cm 页数: 241页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25.2(7.2折) 定价  ¥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133877
  • 条形码:9787567133877 ; 978-7-5671-338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 本书特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系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辅导用书, 设“内容概述”“习题训练”“阅读思考”三大板块。“内容概述”教学大纲并以2018年版教材为基础, 就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 “习题训练”是为学生在课内外预习和复习提供练习资料和参考答案 ; “阅读思考”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应用而设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 目录

目录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003

内容概述003

习题训练008

参考答案011

阅读思考013

**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015

内容概述015

习题训练020

参考答案025

阅读思考027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030

内容概述030

习题训练036

参考答案042

阅读思考045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048

内容概述048

习题训练054

参考答案060

阅读思考062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65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067

内容概述067

习题训练072

参考答案077

阅读思考080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082

内容概述082

习题训练087

参考答案092

阅读思考095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097

内容概述097

习题训练101

参考答案106

阅读思考108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11

内容概述111

习题训练120

参考答案125

阅读思考128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131

内容概述131

习题训练138

参考答案144

阅读思考146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8)149

综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151

内容概述151

习题训练155

参考答案160

阅读思考162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64

内容概述164

习题训练170

参考答案175

阅读思考177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79

内容概述179

习题训练187

参考答案194

阅读思考197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199

内容概述199

习题训练209

参考答案216

阅读思考219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22

内容概述222

习题训练231

参考答案236

阅读思考238

后记241


展开全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 节选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内容概述 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 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中华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融合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二)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至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上,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社会结构上,实行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但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周期律。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故步自封。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6世纪至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至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殖民主义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它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进而发展。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的更完整的世界体系。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是为了把东方国家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附庸。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一)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大的国家。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毒品鸦片作为牟取暴利及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英国的鸦片走私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清政府实行禁鸦片措施,特别是钦差大臣林则徐于1839年6月在广东虎门销毁所收缴鸦片的行动,完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正义行动。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二)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三)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有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但自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有些成为城居地主,有的转化为资本家。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多的被剥削阶级。不少自耕农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农民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其作为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单凭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求得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它的来源主要是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革命性*强,而且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革命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其中,官僚买办资本家是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又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没有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一)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一般来说,当资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外国侵略。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资本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的反动派。这时,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封建统治者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正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一些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 作者简介

艾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教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多次获得上海大学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奖项。参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与辅导》(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参与撰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危机与应对:1929-1933上海市民社会生活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