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

作者:邓纯东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
开本: 25cm 页数: 294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3.4(3.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552594
  • 条形码:9787511552594 ; 978-7-5115-525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 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治国理政思想专题研究文库》是一本学术文集,收录了《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等报刊上发表过的理论文章。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治国理政思想专题研究文库》分专题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经济逻辑、世界意义等角度进行了系统论述。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一带一路”建设思想。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 目录

大战略下的“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倡导“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与风险
“一带一路”战略的道德风险与应对措施
“一带一路”、新型全球化与大国关系
“一带一路”建设彰显开放的三个历史性转变
存在与影响: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美国再平衡战略与中国“一带一路”
推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的形成、实施与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基础探析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制度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治理及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逻辑
从走廊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形成机理与功能演进
“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带一路”与“中美经济博弈”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一带一路”倡议
“新比较优势”下的“一带一路”倡议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的新实践
“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
以“一带一路”建设重塑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
分享经济学理论下“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思考
展开全部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 节选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治国理政思想专题研究文库》:  我们不能主观地认为,在中国已经消失了的文化,肯定对周边国家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相反,有些在国外有保存在国内已经消失的中国文化,会反过来影响中国,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失求诸野”。再者,还要考虑到文化影响者本身的传播态度和能力。是认真的、积极的,还是随意的、消极的甚至是防范的。例如宋朝禁止向契丹、西夏出口书籍,更不会主动传播文化,结果契丹、西夏都制定自己的文字,连佛经也从汉文翻译为西夏文,所以说宋朝的文化在契丹和西夏产生不了什么影响。第三,还与传播的手段与途径有关。在现代传播手段发明和运用之前,文化的传播只能通过人、文字和具体的物品。如果没有人和具体的传播物,即使处于同一时代,不同的文化之间也不可能有交流和影响。今天我们有了互联网,有了密集的人际交流,但是我们不能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想象古代,不能说汉代的文化肯定影响了罗马,反过来也是如此。  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首先,由于地理环境的障碍,中国文化远离其他发达的文明。如果我们把今天所遗留下来的古代文明做个比较,绝大多数都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只有美洲的玛雅文化与中国的文化很难找到与其他文明之间的联系交融。因为地理环境的障碍,在当时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上有好几次外来的文明到了中国的边缘,但*终几乎都没有传播进来,能够过来的往往很少。目前能找到的汉代与罗马的交流,就是“眩人”,即今天所说的杂技演员,他们来过,但连具体人数也没有。即便像史书所载,将他们当作罗马派来的使者,对文化交流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留下多大影响?正因为这样,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一直到近代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在这以前更多的是在物质上吸收外来的文化,精神上基本是独立发展的。所以在晚清时期,有很多文人志士才会感叹,中国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不是仅仅指坚船利炮、声光电,而是意识形态、文化、制度之类主体上的冲击。  其次,中国由于周边隔绝及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所以在孔子时代就产生了强烈的“华夷之辨”,认为华夏优于蛮夷,蛮夷还没有开化,等同于禽兽。夷要变夏,就必须要接受华夏的文化礼仪,反过来如有华夏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则可以由夏变夷。所以“华夷之辨”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在政治上,主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夷人保持着防范的心理。如果认为夷人还有可取的话,那是因为他变成了夏的结果,而不是夷人本身。同时,古人还认为“天朝无所不有”,无须依赖外人,所以对外来文明的态度,统治者往往是出于不得已才容忍,或者完全出于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享乐目的。所以直到清乾隆晚期,中国只接受朝贡贸易,而正常的贸易停留在民间或者走私,甚至需要通过外力干预才能够改变。  所以,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是开而不放,传而不播。我们现在往往赞扬汉唐如何的开放,但事实上是开而不放,打开一扇小门允许西域南海诸国、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等人进来,但目的是让他们来朝见或学习中国礼仪文化,而不是与他们交流,更不会向他们学习。中国古代很少主动去外界学习他国、他族的文化,唯一的例外是出于宗教的目的,比如法显、宋云、玄奘等到印度去取经。因为中国人不认为、不相信在中国之外还有能与中国相称的文明,更不会有值得中国学习的文明。另一方面,中国人也不认为有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的必要,因为境外都是蛮夷戎狄,不仅非我族类,而且尚未开化,也不愿接受教化,不配学习中国文化。朝鲜、越南、琉球等藩属国则因曾为汉唐故土,或长期向化,已被视同为中国文化区域。日本则一直列为外国,官方或正常情况下不会主动去传播中国文化。鉴真和尚是应日本之邀去弘扬佛法,其他成果都是副产品。朱舜水留在日本是因为明朝覆灭,他作为遗民回不了国。近代以前,中国从来没有去外国办过一所孔子学院,现在能够找到的古人在国外传播文化的例子,除宗教原因外,往往都是出于不得已或者是偶然。  ……

“一带一路”倡议研究 作者简介

  邓纯东,男,1957年生,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硕士,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专门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重大交办委托课题和特别重大交办委托课题多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筹划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每年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系列国内论坛10余个,国际论坛3个。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研究丛书》(6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12本),《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丛书》(10本),《中国道路为什么能成功丛书》(10本)等丛书多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