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南省志(1978-2002)?铁路志
-
>
公路车宝典(ZINN的公路车维修与保养秘籍)
-
>
晶体管电路设计(下)
-
>
基于个性化设计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
-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
-
>
花样百出: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填色
-
>
识木:全球220种木材图鉴
泥炭工程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122329868
- 条形码:9787122329868 ; 978-7-122-32986-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泥炭工程学 本书特色
本书以泥炭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理念,以地质学、资源学和工程学为基础,针对泥炭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涉及到的泥炭矿床成因、勘察评价、开采运输、产品加工、标准检验、迹地修复、保护管理等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论证,以达到用*少的社会、经济、环境成本,为人类提供高效、安全、绿色、健康的泥炭产品和服务目标。本书国内*本系统论述泥炭开发和保护管理工程的技术专著,可为我国泥炭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提供理论和工程技术指导。本选题可供广大泥炭科研、教育、勘察、规划、设计、生产、应用、保护和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员。也可作为大选院校土壤,农化,生物化工等相关专业师生用书。
泥炭工程学 内容简介
1.本书为国内首部系统论述泥炭开发和保护管理工程的技术专著,为我国泥炭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提供理论和工程技术指导,由我国泥炭工程quanwei专家刘兴土院士、孟宪民教授联手打造。
2.本书系统阐述了我国泥炭产业发展面临的上述问题,为我国泥炭产业发展提供工程技术手段和建设思路。
3.本书以泥炭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理念,以地质学、资源学和工程学为基础,针对泥炭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涉及到的泥炭矿床成因、勘察评价、开采运输、产品加工、标准检验、迹地修复、保护管理等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论证,以达到用少的社会、经济、环境成本,为人类提供高效、安全、绿色、健康的泥炭产品和服务目标。
泥炭工程学 目录
**节泥炭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001
一、泥炭的概念/001
二、泥炭地和泥炭矿的概念/003
三、泥炭工程学的概念/004
四、泥炭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005
五、泥炭工程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008
六、泥炭工程学的基本科学问题/009
七、泥炭工程学的发展战略和战略目标/011
第二节泥炭工程学的研究方法/012
一、资源学研究方法/012
二、系统工程学研究方法/012
三、工业技术方法/013
第三节泥炭工程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014
一、泥炭工程学的产生与发展/014
二、我国泥炭工程学的兴起/016
三、泥炭工程学未来展望/017
第四节泥炭产业发展理念/019
一、创新是泥炭产业发展的动力/019
二、协调是泥炭产业发展的方法/021
三、绿色是泥炭产业发展的方向/021
四、开放是泥炭产业发展的战略/022
五、共享是泥炭产业发展的归宿/024
参考文献/024
第二章 泥炭矿床地质025
**节泥炭成矿条件/025
一、气候因素/026
二、地质地貌条件/028
三、水文情势/030
四、生物群落/031
五、时间因素/034
第二节泥炭成矿过程/036
一、泥炭成矿途径/037
二、泥炭成矿作用/039
三、泥炭成矿热力学/040
四、泥炭成矿过程/044
第三节泥炭类型和主要性质/047
一、泥炭分类依据与类型/047
二、泥炭主要性质/048
第四节泥炭矿床成因类型/055
第五节泥炭矿体地质特征/057
一、泥炭矿体变化性质/057
二、泥炭矿体变化程度/058
三、控制矿体地质变化的因素/059
第六节泥炭矿床地质特征/059
一、泥炭储量/059
二、泥炭品位/060
三、泥炭开采条件/060
四、泥炭加工条件/060
参考文献/061
第三章 泥炭勘查与评价063
**节泥炭矿产勘查/063
一、泥炭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063
二、泥炭勘探/065
第二节储量分级和计算/067
一、储量分类/067
二、储量计算/069
第三节泥炭矿产评价的意义和概念/070
一、泥炭矿产评价的意义/070
二、泥炭矿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072
第四节泥炭矿床工业类型/073
一、泥炭矿床工业类型的概念/073
二、制定泥炭矿床工业类型的意义/073
三、泥炭矿床工业类型的划分/074
第五节泥炭开采损失率与贫化率的确定/078
一、损失率和贫化率/079
二、降低损失率和贫化率的方法/079
三、精矿品位的确定/080
第六节生产能力与剥采比的确定/080
一、泥炭矿山生产能力的确定/080
二、经济合理剥采比的确定/082
第七节泥炭矿床经济评价/082
一、泥炭矿床经济评价概述/082
二、泥炭矿床的财务评价/082
三、泥炭矿床的国民经济评价/083
参考文献/084
第四章 泥炭开发利用方案与可研报告编制085
**节泥炭矿产开发管理流程/085
一、申办泥炭勘探证/085
二、申办泥炭开采证/087
三、申办泥炭建设项目开工许可证/088
四、泥炭项目建设工程竣工验收/090
第二节泥炭开发利用方案编制/090
一、方案概述/091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091
三、矿产资源概况/091
四、主要建设方案/092
五、泥炭开采/093
六、环境保护与安全/094
七、综合技术经济效益分析/095
八、开发利用方案简要结论/095
九、附图/095
第三节泥炭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编制/095
一、总论/096
二、技术经济/096
三、地质资源/096
四、泥炭开采/097
五、泥炭加工/099
六、总图运输/099
七、供电/100
八、通风除尘/101
九、土建工程方案/101
十、节能措施/102
十一、环境影响评价/102
十二、劳动安全与卫生/103
十三、消防/103
十四、投资估算/103
十五、财务分析/103
参考文献/104
第五章 泥炭资源开发与环境影响105
**节泥炭资源的属性和特征/105
一、泥炭资源的稀缺性/106
二、泥炭资源的多用性/106
三、泥炭资源的整体性/107
四、泥炭资源的社会性/107
五、泥炭资源的经济性/108
六、泥炭资源的市场性/108
第二节泥炭资源、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108
一、泥炭资源、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08
二、泥炭资源开发的二重性/110
三、泥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环境作用规律/112
第三节泥炭地排水的环境影响/113
一、泥炭地排水驱动力/114
二、泥炭地排水对流域水文的影响/115
三、泥炭地排水对泥炭降解和沉降的影响/116
四、泥炭地排水对水化学的影响/117
五、泥炭地排水对侵蚀的影响/119
第四节泥炭地现状评价/120
一、泥炭地现状评价的目的和意义/120
二、泥炭地现状评价的原则/121
三、泥炭地现状评价指标体系/121
四、泥炭地现状评价计算方法/122
五、泥炭地现状评价与利用方向判别/125
第五节泥炭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126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27
二、环境影响评价管理/127
三、泥炭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129
四、泥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30
第六节泥炭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殊性/132
第七节泥炭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内容/133
一、泥炭开发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的影响/134
二、泥炭开发对生活条件、健康和舒服度的影响/135
三、泥炭开发对社会的影响/136
四、泥炭开发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137
五、泥炭开发的其他影响/137
六、泥炭开采区的再利用/138
第八节泥炭加工对环境的影响/138
一、泥炭加工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依据/138
二、泥炭加工工艺过程主要污染源排放评价/138
第九节泥炭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写/139
一、总论/139
二、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概况/139
三、拟建项目概况/139
四、工程分析/139
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140
六、施工期、生产期环境影响评价/140
七、环境风险评价/140
八、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140
九、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40
十、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140
十一、结论与建议/140
第十节泥炭加工综合效益评价/140
一、构建泥炭产品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41
二、计算泥炭农用资材的能值/142
三、计算泥炭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能值收支/142
四、筛选指标,确定能值评价模型/143
五、泥炭产品综合效益能值评估/143
参考文献/145
第六章 泥炭开采与迹地修复工程148
**节泥炭开采准备/149
一、泥炭开采区总图规划/149
二、泥炭地表清理/151
三、泥炭地排水/152
第二节泥炭开采技术/154
一、手工和半机械化开采/154
二、水力开采/155
三、露天棒状泥炭开采/157
四、棒状泥炭开采设备/160
五、粉状泥炭开采/162
六、切块开采/165
第三节我国泥炭开采现状与改进/166
一、国内现行泥炭开采方式/166
二、国内泥炭开采方式改进方向/168
第四节泥炭开采迹地湿地重建/169
一、泥炭开采后的矿区环境变化/169
二、泥炭开采迹地湿地重建设计/170
第五节退化湿地重建/172
一、排除干扰因子/172
二、恢复和控制水文情势/172
三、控制水体富营养化/173
四、盐渍化的处理/174
五、湿地植被的恢复/175
参考文献/178
第七章 泥炭基质制备工程179
**节基质的概念和类型/180
一、基质的概念/180
二、描述基质功能的技术指标/180
三、理想基质的特征/183
四、基质的类型划分/185
第二节发展基质产业的意义/186
一、专业化基质是优良种苗和无土栽培效果的保证/187
二、标准化基质是种苗生产和无土栽培整齐性和安全性的保证/187
三、规模化基质生产是降低育苗和无土栽培成本的保证/187
四、社会化专业基质服务是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保证/188
第三节专业基质的目标市场/188
一、种苗生产/188
二、无土栽培/189
三、海绵城市建设/191
四、家庭休闲种植/194
第四节基质产业发展过程/196
一、国外基质产业发展状况/196
二、基质产业发展阶段划分/197
三、我国基质产业重点发展领域/198
第五节泥炭在基质组分中的价值/201
一、不同类型泥炭的特征差异/201
二、泥炭在基质原料中的优势/203
三、分解度对泥炭性质的影响/204
四、泥炭对其他基质原料性质的优势/206
五、泥炭的优异持水能力/208
六、泥炭资源储量和可更新性/210
第六节基质生产的其他原料/212
一、农林废弃物工业堆肥/212
二、木纤维/212
三、树皮堆肥/214
四、椰壳和椰糠/214
五、蛭石/215
六、珍珠岩/216
七、菌棒/216
八、甘蔗渣/217
九、芦苇沫/217
十、炉渣/217
第七节现代基质调制原理/218
一、植物根系对基质水的吸力/218
二、基质的水气关系/220
三、理想基质的孔隙空间/222
四、基质颗粒对基质水气平衡的影响/224
五、基质和基质原料的润湿性/225
六、基质结构稳定性/226
第八节基质调制工艺/226
一、基质水气平衡的调制/226
二、基质表面润湿性质调节/228
三、基质营养的调制/231
第九节专业基质设备/232
一、工艺流程与设备需求/232
二、成套设备/232
第十节基质产业未来发展/235
一、我国基质产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235
二、智慧基质的概念和意义/236
三、智慧基质系统的构成和建设/238
四、智慧基质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240
五、智慧基质生产关键技术研制与开发/241
六、智慧基质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241
七、产研一体化的技术实现/241
参考文献/241
第八章 退化土壤修复工程243
**节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概念和定位/243
第二节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功能和效果/245
一、泥炭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246
二、泥炭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247
三、泥炭对土壤生物性质的影响/250
第三节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目标市场/251
一、温室大棚的保护地土壤/251
二、污染土壤/251
三、盐碱风沙土壤/252
四、矿山修复/252
第四节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创制与开发/253
一、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概念创新/253
二、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技术创新/253
三、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产品创新/254
四、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市场创新/255
五、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管理创新/258
六、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产业创新/258
第五节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试验验证/258
一、试验设计/258
二、试验实施/259
三、结果评价/260
第六节泥炭类土壤调理剂的应用/261
一、泥炭类土壤调理剂在园林土壤修复中的应用/261
二、泥炭类土壤调理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263
三、泥炭类土壤调理剂在矿山复垦中的应用/265
四、泥炭类土壤调理剂在温室大棚土壤改良中的应用/266
参考文献/268
第九章 泥炭腐植酸与功能肥料制备270
**节泥炭腐植酸的形成、结构和特征/270
一、泥炭腐植酸的形成环境/270
二、泥炭腐植酸形成原料的转化/271
三、泥炭腐植酸形成途径/274
四、泥炭腐植酸的结构与组成/275
第二节泥炭腐植酸的提取和活化/280
一、苛性碱提取/280
二、硝酸活化与硝基腐植酸提取/282
三、干法制取/284
第三节腐植酸市场/284
一、国际农用腐植酸市场类型/284
二、腐植酸产品与市场类型的关系/285
三、国外腐植酸产品类型/286
四、国外腐植酸产品价格/286
五、腐植酸产品市场需求/287
第四节泥炭功能肥料/288
一、泥炭功能肥料的概念/288
二、泥炭功能肥料的作用/289
三、泥炭功能肥料的类型/292
第五节泥炭功能肥料的制备/297
一、泥炭有机肥料的制备/297
二、泥炭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制备/298
三、泥炭滴灌肥的制备/301
四、泥炭生物肥料的制备/302
参考文献/304
第十章 泥炭能源工程306
**节泥炭能源开发背景/306
第二节泥炭能源的环境冲突/309
第三节泥炭热值与影响因素/311
第四节泥炭燃料的类型/314
一、粉末泥炭/314
二、棒状泥炭/314
三、泥炭砖/314
四、泥炭颗粒燃料/315
五、泥炭气化产品/316
六、泥炭液化产品/316
第五节泥炭燃料再加工/317
一、热液处理泥炭燃料/317
二、泥炭炭化/318
三、泥炭砖化/318
四、泥炭颗粒化/319
五、泥炭气化/320
六、泥炭液化/320
第六节泥炭能源利用/320
参考文献/322
第十一章 泥炭健康工程323
**节泥炭性质与健康工程的关系/324
一、泥炭物理性质/324
二、泥炭有机化学/326
三、泥炭健康工程与泥炭特征组分/327
第二节医用泥炭质量需求与加工处理/328
一、泥炭质量/328
二、泥炭开采和处理/329
第三节泥炭医学效应/331
一、泥炭的物理效应/332
二、泥炭脂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效应/333
三、腐植酸效应/333
第四节泥炭健康适用领域/335
一、风湿和运动器官问题/335
二、青春痘/335
三、血肿/335
四、湿疹和皮疹/335
五、银屑病/335
六、溃疡/335
七、皮肤癣菌/336
八、肌肉紧张和肿胀/336
九、外围器官循环/336
十、减肥/336
十一、缓解压力/336
第五节泥炭在美容中的应用/336
第六节泥炭健康服务/337
一、泥炭浴/337
二、全身护理/339
三、局部药糊/340
四、足部治疗/340
五、手部处理/340
六、面部护理/340
七、头发护理/341
八、棉塞/341
九、冷敷/341
十、泥炭桑拿/341
第七节医用泥炭的开采加工/342
一、健康护理用泥炭开采/342
二、健康泥炭产品加工/342
三、泥炭沼泽地水的利用/343
四、动物医药和营养中的应用/343
五、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泥炭健康产业发展/343
参考文献/344
第十二章 泥炭标准化与检验工程345
**节泥炭标准化的概念与原理/345
一、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345
二、标准化的作用/346
三、标准化的原理/347
第二节泥炭标准化的意义/348
一、泥炭标准化有助于参与国际竞争/349
二、泥炭标准化有利于泥炭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350
三、泥炭标准化有利于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公平竞争/351
第三节泥炭标准化工程/352
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353
二、全国泥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54
三、泥炭标准制定流程与管理/356
四、泥炭标准化宣传贯彻/357
第四节泥炭标准化管理/358
一、标准类别划分/358
二、标准属性类别/361
三、标准制定程序/363
第五节泥炭标准编写要求/365
一、基本要求/365
二、标准编写的统一性要求/366
三、标准间的协调性/367
四、标准编写的适用性/367
五、标准编写的计划性/368
第六节采用国际标准/368
一、采用国际标准的意义/368
二、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和方法/368
三、现有涉及泥炭的国际和区域标准/370
第七节我国泥炭标准化重点领域/372
一、制定我国泥炭标准体系表,指导我国泥炭标准化工作/372
二、加快采用国际泥炭标准步伐,快速提高我国泥炭标准化水平/373
三、重点泥炭标准化领域/374
第八节泥炭检测实验室建设/375
一、泥炭检测实验室建设的意义/375
二、国家对检测机构的管理/376
三、检验质量管理和培训/377
四、泥炭实验室检测项目与仪器/377
第九节泥炭、基质与土壤调理剂体积量的测定/378
一、泥炭、基质与土壤调理剂体积量测定的意义/378
二、测定工具/379
三、取样/380
四、操作步骤/380
五、结果计算和表达/381
第十节泥炭、基质和土壤调理剂基本物理性质的测定/382
一、测定原理/382
二、测定装置/383
三、测定步骤/386
四、结果计算/387
五、重复性与精度/389
第十一节泥炭、基质和土壤调理剂
颗粒分布的测定/390
一、测试装置/390
二、筛分机校正/391
三、样品测试/392
四、操作程序/392
五、计算和结果表示/393
六、精密度和重复性/393
第十二节泥炭基质和土壤调理剂植物响应测定/396
一、测定原理/397
二、材料与装置/397
三、操作步骤/397
四、结果计算/398
第十三节泥炭与泥炭基质水分、灰分和有机质含量测定/399
一、仪器设备/400
二、水分含量测定/400
三、灰分含量测定/400
四、有机质含量计算/401
参考文献/401
第十三章 泥炭地保护和责任管理402
**节泥炭沼泽的保护价值/402
一、聚碳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403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405
三、小气候调节功能/406
四、水文与地球化学调节功能/406
第二节泥炭地保护面临的问题/407
第三节泥炭地合理利用/409
第四节泥炭沼泽保护工程/411
一、明确术语概念,针对性保护泥炭资源/411
二、分类管理,合理利用/411
三、加强湿地保护立法执法,加强对有限泥炭沼泽保护/412
四、建立泥炭沼泽自然保护区和泥炭沼泽公园/412
五、泥炭沼泽水文调控管理/413
六、积极推行泥炭地责任管理,提高泥炭地保护管理能力/415
七、在保护好泥炭地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利用/415
八、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保护管理实施/415
九、加强公众意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泥炭沼泽积极性/415
第五节泥炭沼泽责任管理的概念和进展/416
一、泥炭沼泽责任管理的概念/416
二、国外泥炭沼泽责任管理进展/417
第六节泥炭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418
一、术语和概念混淆造成管理界限不清,政策不明/418
二、过分强调泥炭地生态价值,忽视泥炭产品对环境修复的作用/419
三、过分强调泥炭地是碳库,忽视退化泥炭地就是温室气体源头/419
四、过分强调泥炭地生物多样性高,忽视多数泥炭地生物多样性单纯/419
五、错误推论泥炭资源稀缺,发展泥炭产业是无本之木/420
六、泥炭地管理机制问题多/420
第七节泥炭沼泽责任管理框架/421
一、泥炭沼泽责任管理使命/421
二、泥炭沼泽责任管理愿景/422
三、泥炭沼泽责任管理价值观/422
四、泥炭沼泽责任管理目标/422
五、泥炭沼泽责任管理行动/422
六、泥炭沼泽责任管理核查与改进/424
第八节不同层次泥炭沼泽责任管理战略/425
一、宏观层次的泥炭沼泽责任管理战略/425
二、中观层次的泥炭沼泽责任管理战略/428
三、微观层次的泥炭沼泽责任管理战略/432
参考文献/435
第十四章 泥炭产业国际化436
**节泥炭产业国际化的可行性和意义/437
一、泥炭产业国际化的可行性/437
二、泥炭产业国际化的意义/438
第二节泥炭产业国际化环境/441
一、宏观政策环境分析/441
二、行业环境分析/442
三、竞争环境分析/443
第三节泥炭产业国际化发展能力分析/444
一、企业投资能力评估/444
二、人力资源评估/444
三、原料资源分析/444
四、创新能力和技术资源分析/445
五、经营成本分析/446
第四节泥炭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447
一、泥炭产业国际化导入战略/448
二、泥炭产业国际化产品战略/448
三、泥炭产业国际化技术创新战略/449
四、泥炭产业国际化人才战略/449
五、泥炭产业国际化标准战略/450
参考文献/451
泥炭工程学 作者简介
孟宪民,东北师范大学泥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国际泥炭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泥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一直致力于我国泥炭资源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以及一体化育苗营养基研制和产业化开发。先后获得国家重点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新产品重点计划资助,参加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主持编制了泥炭基质等6项泥炭标准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先后获得5项国家ji及省部科技进步奖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
刘兴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我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全国湿地和东北区域农业研究。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开辟了沼泽的定位生态研究,完成低湿农田治理、区域生态保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项重大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5项。
孟宪民,东北师范大学泥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国际泥炭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泥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一直致力于我国泥炭资源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以及一体化育苗营养基研制和产业化开发。先后获得国家重点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新产品重点计划资助,参加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主持编制了泥炭基质等6项泥炭标准的编制和评审工作,先后获得5项国家ji及省部科技进步奖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项。
刘兴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我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全国湿地和东北区域农业研究。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开辟了沼泽的定位生态研究,完成低湿农田治理、区域生态保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项重大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5项。
-
黑科技驱动世界的100项技术
¥21.9¥69.8 -
黑科技:驱动世界的100项技术(八品)
¥21.9¥69.8 -
指火控弹道与射击诸元理论
¥38.7¥49 -
智能照明工程手册
¥29.9¥49.8 -
光电直读光谱分析技术与应用
¥38.7¥49 -
服务型制造
¥76.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