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九辑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九辑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5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2.8(6.0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九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024692
  • 条形码:9787552024692 ; 978-7-5520-246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九辑 本书特色

“传统中国”的概念,似乎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理解:就时间即“纵”而言,始自上古三代,历经汉唐宋元,降及是有清诸朝,均在其规范之内;就专业领域即“横”而言,则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等等,全都包罗其中。甚至,鉴于社会制度、意置于“传统中国”的范畴内进行研究。显而易见,对于“传统中国”的研究,必须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是为传统中国研究的特色,也是它的观点。千百年来,人们就是在原型或真相因各种原因被掩盖、被扭曲的情况下阅读、理解传统和传世文献的,面对这些传统、传世文献的某种程度误解就构成了真实历史过程的一部分。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九辑 内容简介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是一本有较高学术质量的不定期学术集刊,在学术界获得良好的口碑。本辑收录近期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礼仪等多方面的论文,见解深刻,颇有新意。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九辑 目录

目录
专稿
《礼运》首章再考辨 吴飞

经子研究
江永《学庸图说》的整理与研究 徐道彬 杨哲
《论语·学而》“言可复也”新考 庞光华 李凤娥 吴珺
《四书评》平议 张昭炜

史学研究
“太伯奔吴”再考 詹刚
古书成书及流传问题研究——以马王堆帛书《阴阳脉死候》为中心 赵争
唐宋时期上海地区市舶机构设置沿革与港口城市的发展——兼及从上海镇到上海县的发展历程 张晓东
毛奇龄年谱补遗 胡春丽
史家意识与方象瑛的散文创作 王成
章太炎论宋学 王锐


文献考证
“轺车督邮”所乘的车 宫谷如
叶曾《东坡乐府序》校读记 朱兆虎
郑刚中《北山集》版本考 刘泽华 任群
《书传会选》跋考释 宫云维 陶首江
《文选》李善注引《论语》及各家注考论 吴相锦
拟卦三续 陈开林
《文始》笺补遗 章太炎撰 骆鸿凯笺 王文晖、赵乾男整理
起黄(上) 吴光耀撰 刘增光、刘晶晶整理


书评
十八年努力,勘破一部质量精湛的伪书——《〈经解入门〉整理与研究》评介 谢贵安
礼学纵深地带的风景——邓声国《仪礼文献学》书后 陈绪平
吴仁安《明清史事与江南望族探微》评介 叶舟


序跋
《孔子家语新证》序 李学勤
《〈流沙坠简〉考论》序 许建平
《隋书经籍志研究》序 王承略

展开全部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九辑 节选

  唐宋时期上海地区市舶机构设置沿革与港口城市的发展  ——兼及从上海镇到上海县的发展历程  张晓东  摘要:历史上上海地区和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宋元之际上海地区的港口发展经历了转折。上海地区市舶机构的设置“从无到有”是在华亭县青龙镇实现的,也曾因为周边经贸地理的变化而使华亭县和青龙镇的市舶务一度上升为市舶司及分设机构。在南宋晚期青龙港经历了极盛后的衰落,而上海地区的港口经历了从青龙镇港为中心到向周边镇港分散的过程。当时华亭成为东南一大县,继续着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港口分布和兴衰却发生新的变化。港市的分布扩展开来,多处市镇经济发育成熟。元初上海港已位列八大官方市舶口岸之一。在南宋晚期出现的新兴市镇“上海市”很快发展成为新兴的市舶港,然后设正式行政区划“镇”,在元初设立县城和市舶司。上海镇和上海县崛起的速度和发展的程度远远大于青龙镇,即使从市舶镇港发展的角度看也是如此。这反映出外贸和城镇发展存在一定的密切联系。长江口的外贸需要是上海地区市舶港保持发展势头而不衰竭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宋元;上海;青龙镇;市舶;海上丝绸之路  作者简介:张晓东,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国古代的市舶司是“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的外事和外贸管理部门。自唐代开始中国王朝在重要的对外港口设立市舶司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和交流。自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之后,市舶管理制度经历逐步完善。市舶司官员包括市舶使(提点市舶司、提举等)、市舶判官(监舶务)、干办公事等。用市舶机构管理对外贸易的制度自唐代实行到明代。一地市舶司之设置、兴废与当地在对外交流中的地位关系密切,而当地之经济社会发展与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今天的上海地区,本文的“上海地区”一词主要指今天上海市辖境的地理范围,而在古代其前身包括唐宋华亭县主要部分,以及后来的松江府。在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曾经有卓越的丝路古港,而其城市及社会发展也与海上丝路交流活动结下不解之缘。上海地区*早的丝路港口青龙镇港出现于唐代,在宋代达到盛期,而宋元之际是海上丝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上海地区丝路港口发展特别是上海港的关键转折时期。自宋代开始上海港口出现了市舶机构的设置,不同时期不同港口设置有市舶司、市舶务、税场等不同机构,期间的变迁也有曲折之处。唐宋华亭县青龙港一度设立高级别的市舶机构,而到元代上海港独领风骚,自宋末到元初作为对外口岸的上海镇迅速发展,在较短时间内自镇演化为县,因此以市舶港地位变迁为切入角度来观察上海地区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线索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图对宋元之际上海地区市舶机构的设置和市舶港地位变化及其意义做一理顺。  一、 上海地区*早的市舶机构与外贸繁荣:宋华亭县与青龙镇港的市舶  直到元初,海船来到上海地区尚不能如现代一般进入黄浦江。作为华亭县前身的上海地区首个市镇华亭镇是隋代初年出现的,滨吴淞江支流顾会浦,北通青龙江,南通杭州湾。有记载表明华亭县建县于天宝十年(751年),建县前的资料十分缺乏,很难找到证据表明华亭镇曾经和对外往来发生什么关系。如《绍熙云间志》卷上“镇戍”和“封域”条记载:“华亭襟带江海,上而吴晋,近而吴越,尝筑城垒置防戍,所以控守海道者至矣。今沿海镇寨倍于他邑,是亦捍置上流之意云。”“今县有华亭镇印……《祥符图经》载镇在(县)西南二百步,而《元丰九域志》则废矣。如自镇为县,则新史《舆地志》诸书不应略而不言也。”唐代出现的青龙镇港就是华亭县的对外港口,而华亭县是青龙港的腹地城市,从对外往来和城镇发展的角度看,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港城关系。唐代华亭县属苏州,因此青龙镇港也算是当时的苏州的对外港口。  唐代没有在上海地区设立市舶使司的史料,但是上海地区存在前往东北亚的航行,是从青龙镇松江口出发的。从*新的考古成果来看,大量来自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名窑陶瓷产品出土在青龙镇遗址,其中包括了不少唐代名窑的产品,说明唐代青龙镇存在发达的中转贸易。青龙镇的位置“南通漕渠,下达松江,舟舶去来,实为冲要”,良好的交通条件能为贸易提供便利条件。五代时期华亭县先属吴越国开元府,而至后晋天福五年(940)吴越国奏准中原朝廷以嘉兴、海盐、华亭、崇德四县置秀州,自此到宋代华亭县仍属秀州。  上海地区的*早市舶机构是在宋华亭县出现的,这无疑是当地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促进结果。  宋代的市舶管理机构分市舶司、市舶务(分司)、市舶场三级,市舶司所设必是当时**流港口,而中小港口一般只设有市舶务和市舶场,即为二三等外贸港。历史文献记录的官方设制反映的是古代政府的理解和安排,并不一定代表全部的历史事实。唐宋官方通过市舶设置来统制贸易,但是不设市舶的港口并不一定不存在对外贸易,比如走私贸易,而市舶机构等级变化也可能和实际贸易规模的盛衰变化有所滞后。不设市舶机构的港口未必没有具规模的对外贸易,但是设立市舶机构的港口一定是因为当地外贸的规模、潜力引起官府的重视。学者章深认为宋代市舶司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直到北宋熙宁初年只在广州、杭州、明州设立市舶司,是**个阶段;此后到宋哲宗时期是第二阶段;从北宋哲宗到南宋灭亡是第三个阶段,变化*大的是两浙路市舶司。此外,廖大珂有不同的划分观点,认为宋代市舶司官职演变可以分为“州郡兼领”(宋初至元丰三年)、“漕臣兼领”(元丰三年至崇宁初)、“专置提举”(崇宁初至南宋末)3个时期。宋代华亭县地属两浙路辖境,两浙路地处长江入海口周边,沿海港口不少。华亭县对外贸易是由两浙路市舶司管理。两浙路市舶司始设于太平兴国九年(984),初设于杭州。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官府在秀州华亭县设立市舶务,派来专任的监官,实际负责管理青龙镇对外贸易,这也算是青龙镇为支点的秀州华亭县海上贸易发展的新标志。至于地点,《云间志》记载称:“市舶务,在县西六百步。造船场,在县西南五百四十步。”王辉推测青龙市舶务的位置离造船场距离不远,临近水岸,距离县城也不远。  王杰在《中国古代对外航海贸易管理史》一书中指出宋代秀州市舶机构是指华亭县治和华亭县青龙镇两地分别设置的市舶务。引人思考的是两者的关系如何?笔者认为这也经历了一段发展历程后出现的现象,不同时期应该各有变化。  上海地区在北宋时期主要还是依靠青龙镇港对外贸易,当时大船无法直接抵达华亭县城下,要先入江在青龙镇港口停靠,进行卸载或转运,然后前往华亭县。从吴淞江海口到青龙港实际也有数十千米的距离,故青龙镇港虽是对外贸易港,但仍位于内河岸,安全可避风暴。20世纪70年代疏浚青龙港和通波塘的河道旧址,曾经分别在青龙港旧址西至杏花村东至仓东段和通波塘酒坊桥村北部段河底有成排木桩的考古发现,证明可能是古代码头的存在遗迹。有学者认为此一位置接近外商居留的“来远坊”,而在“白鹤渡东”的地点也曾出土大量长木桩,甚至推断青龙镇曾有4种类型的码头,则青龙镇码头,距离镇上官检和交易地点应都不算远。  吴淞江下游在宋代就已经开始日益阻塞,同时明州港继续日益兴旺。宋徽宗重和年间青龙江和顾会浦逐渐淤塞,“番舶鲜至”。朝廷罢免专设的青龙镇市舶监官,由华亭县令兼任市舶监官,这算是外贸下降的体现。为了恢复外贸,宣和元年(1119年)官府疏浚青龙江,延长了青龙镇近百年的发展期。当时提举两浙路市舶张苑在上奏中提到:“今因青龙江浦快通,蕃商船舶,辐辏住泊”,提出依旧设立监官一员。因此可以理解青龙港再度成为第二等对外港口。青龙镇监官在市舶管理体制内应该只是作为华亭市舶机构派出人员,即市舶官员进驻,并非设立新的专门市舶机构。是年朝廷将青龙镇改名为通惠镇,到南宋高宗时才复改为青龙镇。  税收是市舶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港口外贸的发达必将会推进税收额上升,而外贸一旦促进当地城乡经济的发展,也将刺激商业税收膨胀。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已是“风樯浪舶,朝夕上下”的青龙镇具备很大的商税额。《宋会要辑稿》记载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上交的商税就达15879贯400文,而华亭县城只有10618贯,同时在秀州地区设置的17个酒务中青龙酒务排在第2位,超过了所属的华亭县城,仅次于秀州州城。至北宋后期,华亭县经济形势已是“富室大家,蛮商交错于陆之道,为东南**大县。”当时青龙镇也存在农业和手工业的产业发展,但其总体经济发展与青龙镇对外贸易的促进应是存在一定的联系。青龙镇自身的城镇发展也很受益。文献记载宋代青龙镇有“茶场酒务”,且“有治、有学、有狱、有库、有仓、有务、有茶场、酒坊、水陆巡司”。显然形成了消费型港口市镇,存在发展成为新的港口城市的可能。  ……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九辑 作者简介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创刊于2006年,在学术深度上还是研究广度上,都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例如该刊是台湾“国家图书馆”的汉学研究中心跟踪报道刊物,也是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中国文哲所集刊》《汉学研究》等著名期刊的交流刊物。刊物于2012年1月,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收录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集刊。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