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197036
- 条形码:9787010197036 ; 978-7-01-01970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靠前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在梳理社会学理论研究传统基础上,对社会认同的理论视域和学科视角予以明确。同时,结合动态的历史变迁过程,将社会认同及其整合机制的研究置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围绕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的发展变化,通过对一些典型的网络现象和网络事件的研究,进而辩证分析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及其整合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很后对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的整合机制和重构路向进行了构建和探索。 具体而言,互联网时代中社会认同的整合机制包括多重身份的协商机制、多元利益的协调机制、文化观念的凝聚机制、认同信息的互动机制、社会情绪的安全阀机制。与此同时,也需要对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进行引导和重构,以提高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度。其中,重构理念即“以文化为核心、以信息为资源、以身份为动力、以社群为归属”,重构资源则包括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民族的族群文化等社会认同的基础性资源,同时,还要在外在条件上给予一定的推动,这些外在条件主要包括:网络认同平台的建构、网络舆论现实化的促进条件、网络信息的过滤机制以及多元网络协商机制的建立。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研究 目录
前言
**章 社会认同研究进路
**节 社会认同的学术史
一、哲学:同一性
二、心理学:自我认同、群体认同
三、社会学:时空变迁中的秩序与认同
第二节 当下“认同”研究述评
一、国内“认同”研究文献梳理
二、国内“认同”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章 社会学视域下的时代变迁与社会认同
**节 社会认同的社会学研究
一、认同、“自我”与“身份”
二、社会认同中的社会秩序与变迁
三、社会认同研究传统的开启
第二节 社会认同的基础
一、社会认同的结构基础、观念框架与关系根基
二、社会认同的建构基础、资源与动力
第三节 时代变迁与社会认同
一、时代变迁中的社会认同
二、时代变迁中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
三、计划体制下的政治认同
四、市场浪潮中的经济认同
第四节 网络空间里的文化认同
一、文化:身份认同的主维度
二、公众、信息、社会生活:社会认同的重要标志
三、网络空间中文化认同的重要特征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的分化和冲突
第四章 网络空间中社会认同的动力和资源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的整合机制
第六章 互联网时代社会认同的重构路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研究 节选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研究》: 一、社会认同的结构基础、观念框架与关系根基 (一)“差序格局”:中国社会认同的结构基础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是对中国社会认同结构基础的经典分析概念。从静态来看,差序格局是一种社会结构;从动态来看,差序格局又是一种人际交往格局;从宏观体制来看,差序格局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从微观行为来看,差序格局又是一种行为框架和逻辑。“差序格局”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认同的重要结构基础。 费孝通是在中西社会对比的过程中界定差序格局的。他用“一捆柴”来比喻西方社会的格局,而与之相对,中国社会的格局则好像是将石头丢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圈圈波纹,而每位社会成员就好像每个石子一样,其周围的人际交往关系则好比石子四周的波纹。①在这样的“差序格局”中,人际关系也是有差等序列的。在西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好像“团体中的分子”,大家是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在中国的社会中,人际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都是以“己”为中心,就像石子投入水中,以石子为中心形成的波纹,愈往外波纹愈薄,人际关系也便越淡。 具体而言,“差序格局”中的“差”即差等,“序”即序列、顺序,“格局”即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既是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也是对人际交往秩序的解析.指出了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置身于差序格局中的人们普遍都遵循“差等”的交往规则,这便构成了人们社会认同的共同理念、行为基础,成为人们社会认同的重要结构基础。 综合来看,费孝通所称的“差序格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社会结构具有差序性。差序性包括“差”和“序”,既包括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也包括纵向的层级化的“序”。第二,人际交往格局具有差序性。在差序格局中,每一个人都以“己”为中心,由近及远,愈推愈薄,形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的人际交往圈。不同圈层的交往密度、交往深度都是具有差别的,在距离“己”越近的圈层中,人际交往越亲密,距离“己”越远的圈层中,人际交往越疏远。在差序格局中,人们普遍具有某种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成员边界,即“自己人”与“外人”之间的区分,在与“自己人”和“外人”交往时,人们普通遵循不同的交往礼仪和行为规则,具有不同的信任度。第三,在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还具有配置稀缺社会资源的功能,财富、声望、权力等都是由“差序格局”的模式进行配置的。 那么,“差序格局”又是如何内化到中国社会的每个社会成员中的呢?费孝通认为其内化作用的达成主要靠的是“意会”。“意会”即费孝通所称的人和人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言而喻”的境界。由于对社会文化具有共同的理解和认识,因而人们不需过多语言便能心领神会交往对方的观念及行为,并与之顺利开展交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运用“意会”开展交往,而且还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制造出一些“不言而喻”的规则。这些规则进而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费孝通所称的“意会”实际上涉及社会成员对差序格局的认同。正是在认同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生活的开展,差序格局被渐渐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观念及行为框架,成为人际交往的共同文化基础。因而,人际交往中才会出现众多的“不言而喻”的情境。 费孝通对“差序格局”的分析实际上回答了两个重要问题:其一,社会是怎样组成的;其二,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差序格局也便构成了中国人社会整合的重要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人们“意会”框架中的交往规则并践行之。这一框架起到了规范和奠基的作用,使得中国人的交往具有一定的行为框架,每个人都知道交往对方是不能逾越这一框架的。这一框架塑成了中国人交往的行为模式,并使得这种交往模式一代代地延续下来,构成中国人*深层的文化本质。而所有对于差序格局的共识性观念,便成为社会成员形成社会认同的重要基础。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张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吉林大学社会学学士、硕士。现任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社会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等7项。参著教材4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人文杂志》《福建论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获各类科研、教学奖励22项,其中,首位获奖14项,包括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济南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等。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5.1¥39.8 - >
中国历史的瞬间
中国历史的瞬间
¥16.7¥38.0 - >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12.7¥39.8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5.5¥48.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14.0¥40.0
-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15.7¥36 -
乡土中国
¥11.2¥19 -
厌女(增订本)
¥34.3¥66 -
贪婪的七宗罪
¥19.9¥59 -
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
¥28.6¥38 -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3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