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2019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2019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39
本类榜单:考试销量榜
中 图 价:¥13.3(3.4折) 定价  ¥3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2019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9210281
  • 条形码:9787519210281 ; 978-7-5192-1028-1
  • 装帧:55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2019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本书特色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9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是由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图书研究团队根据考试大纲及历年考试真题精心研发而成。 本书精选了2016年至2018年的6套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并对每套真题做了详细解答,解析后还配有考点点拨,利于考生熟悉掌握真题结构、考点分布和相应的知识内容。 同时本书还包括根据真题研发的10套标准预测试卷,其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等都与真题契合,供考生进行考试模拟训练,检验学习成果。 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移动自习室,了解考试详情、学习核心考点、在线水平测试、专项题库练习,陪伴考生备战。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特别推荐了图书配套课程,获取备考重点,领会答题思路,助力考生轻松备考。 历年真题试卷与教材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2019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大纲与说明》,收录了教师资格统考近六次考试的真题,并精心编写了十套标准预测试卷。本书力求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所考查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出来,是一本专门针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专用复习教材。整套试卷紧扣考试大纲,全面覆盖真题考点,每道试题均由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的专家和数百位一线师资精心编写解析,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知识要点。

2019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目录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卷(一)~(十)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十)
展开全部

2019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节选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照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   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A.《闺塾》B.《三块钱国币》   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以下梳理出的答案,正确的是(??)。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韩愈汤显祖B.屈原苏轼王实甫   C.杜甫苏轼王实甫D.杜甫韩愈汤显祖   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   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诸子百家经典”。下列作品适合作为该专题阅读书目的是(??)。   A.《道德经》《论语》   B.《庄子》《颜氏家训》   C.《商君书》《史记》   D.《世说新语》《资治通鉴》   7.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道‘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另一同学发言:“老师,我也读到了海子的孤独感,但我认为他并不想摆脱孤独,所以他写了‘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他说的是通信,而没有说见面”。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分歧,下列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   A.请学生继续分享阅读的感受,结合关键词句探究诗歌意蕴   B.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C.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D.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争论的问题书面表达个人见解   8.学习《鸿门宴》,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樊哙闯帐”部分,要求读出情节的紧张感,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恰当的是(??)。   A.设置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B.以朗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C.通过场景再现,把握作品风格D.以角色扮演替代对课文的分析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师依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A.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读本   B.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C.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   D.以语文读本所涉及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   10.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营造情感氛围,可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B.契合诗歌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实景再现,先入为主,影响学生展开想象   D.诗歌教学播放音像资料,会降低教学效率   11.阅读《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任务一: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演讲针对什么人?   (2)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分别是什么?   (3)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   任务二:再读课文,分析文本结构。   任务三:三读文本,揣摩重要语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提示了100年后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哪几段描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请梳理并分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3)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采用怎样的方式实现梦想?反对哪些做法?   任务四:角色扮演,体悟作者情感。   假设自己是作者,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演讲,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任务一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提取文本信息   B.任务二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脉络   C.任务三重在引导学生深入研习文本内容   D.任务四重在引导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12.阅读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入环节,按照要求答题。   提到杜甫的诗歌,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沉郁顿挫”的诗风。请看大屏幕:“‘沉郁’指内容情感,‘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凝重、含蓄,也指题材严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则指情感和音韵的表现技法;从情感抒发的角度,指情感跌宕起伏,千回百折,郁结难舒。”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登高》来体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并探究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尝试着更进一步了解“诗圣”杜甫。   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解释讨论:你能从《登高》这首诗中读出“沉郁顿挫”的意味来吗?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围绕诗风品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赏析作品   B.教师对“顿挫”的解释过于笼统,没有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   C.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在营造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D.教师解释概念,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   13.阅读某会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文和下面的“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4分)   从形势图看,晋国处在秦、郑之间,攻打郑国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利益不大。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①?”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②?”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后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读图体会时代特点,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B.考查学生融合不同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C.考查学生解读文言文和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   D.考查学生对多类型文体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14.阅读论文《发掘、发现、发展:作文教学指导的三个视角》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和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习惯和能力,就将具备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文字表达的自信心,不但不怕作文,而且会喜欢作文,会努力写好作文。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出“发掘、发现、发展”的指导理念:“发掘”就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发现”就是发现学生作文的亮点和问题,“发展”就是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和写作个性。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必然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B.高中作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C.激发写作兴趣与提升写作能力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D.想象作文是发展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个性的关键

2019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作者简介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是中公教育旗下研究教师资格考试的部门,汇聚了数十位知名的辅导与研究者,本着“学员第一”的理念坚持紧扣考试自主研发。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