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魔都漫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202
本类榜单:旅游销量榜
中 图 价:¥24.6(8.2折) 定价  ¥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魔都漫步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8154445
  • 条形码:9787208154445 ; 978-7-208-1544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魔都漫步 本书特色

好像近几年,上海越来越流行“城市漫步”了。跟着一个滔滔不绝,时而拿出照片,对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字符说故事的人,看看故居,走走租界小马路,在好天气里和几个有趣的人在一起,蛮有意思。看到这本书,有冲动想去皋兰路转转,再去文庙淘两本旧书。

魔都漫步 内容简介

本书由生活在上海的地方经验有独到感受和见解的一些作家、文艺爱好者、热心读者一起“再生产”,通过实地漫步的形式,追溯地方历史。

魔都漫步 目录

前 言

001  为什么漫步城市

004  追溯|一个人的地标:皋兰路

020  重构|重访皋兰路

032  追溯|寻访鲁迅在虹口的足迹:以横浜路、多伦路、山阴路为中心

041  重构|景云深处的鲁迅及其他

054  追溯|上钢新村:起源、兴衰与转用

065  重构|钢铁厂连柿子都是硬的——关于上钢新村&上钢字体的对话

080  追溯|鞍山新村,从单位统筹到学区房

087  重构|如果鞍山新村对应着人体的不同部分

092  追溯|早期上海的电影记忆——虹口

101  重构|我们怎样能算对某地有了真正的记忆?

142  追溯|书之旅:从文庙出发

154  重构|用数据说话,二手书是门怎样的生意

162  追溯|江湾镇旧时回忆录

170  重构|说起江湾镇:你知道吗?

173  漫步者聚会实录|生活在城市,你的归属感


展开全部

魔都漫步 节选

追溯| 一个人的地标:皋兰路 图、文/btr 要选一个地方作上海的地标,绝不是桩容易的事。景点很多,甚至让人一眼就能在大脑里超级链接到上海的景点也不少,但一想到要由它们来标记上海,又多少有点不甘心。像奥运选拔赛,或选一部电影角逐奥斯卡*佳外语片似的,唯恐选出的城市一角落了下风。因此,我回到这个词的源头,从更私人、更自我的角度想了想:在这个城市,究竟有什么是会触动我的,究竟哪里对于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就这样,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条马路——皋兰路。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曾有一个有趣的想法,他说人 皋兰路 在年幼时与土地是*为亲近的——因为年幼时身材矮小,就会更容易关注地上发生的事,比如观察蚂蚁如何成群结队地运输面包屑,或注意到地上的一朵小花或人们遗落的一枚硬币。而“地”标,从*直接的字面意义来看,更应该与“地”有关,所以我决定将那些“天”标——比如上海中心、东方明珠、金茂、IFC等等——排除在外,回到与“地”*为接近的童年时代。这时,答案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在大学住校之前,我一直住在卢湾区(如今已不复存在的行政区划)瑞金二路、南昌路与皋兰路之间的一条新式里弄(69弄)里,那段时间几乎占据了迄今人生的一半时光。而离家不足30米的皋兰路便成为了那样一个地方,每次你走近它——即使已搬离那儿多年——依旧会觉得:到家了,或更准确地说,到真正的家了。这种感觉中当然有怀旧的意味,但这怀旧是有点特别的,因为皋兰路上的建筑外貌在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没有拆迁,没有造高楼,没有像邻近的南昌路或思南路那样开出各种时髦小店,而是近乎固执地保持着原貌。在这个总是奔跑着的城市,单这一点,就很特别了。但说它固守着过去的时光一成不变,也不是事实。因为皋兰路上的很多建筑虽然外观不变,其功用、内在甚或主人都在悄然改变着。而正是这变与不变,*耐人寻味。 皋兰路很短。照那首流行曲《忠孝东路走九遍》的算法,皋兰路完全可以在一小时内来回走个九遍。《上海市卢湾区地名志》里有对于这条马路的基本描述:“东起复兴公园,向西经思南路,迄于瑞金二路。长273.1米,宽12.3—12.6米。其中车行道宽7.3—7.4米,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植悬铃木。”数字本身有点枯燥乏味,但里面也暗藏着一些信息。比如,那个12.3米,折算后几乎恰好就是40英尺——而40英尺,正是当时老上海工部局董事会所规定的租界内所筑道路宽度的*低限值。 对,我从小居住的这个街区,以前属于法租界。皋兰路,这条1914年新筑的道路*初也有一个法语名字——高乃依路(RueCorneille)。这里的高乃依,正是法国十七世纪的著名诗人皮埃尔·高乃依(PierreCorneille),《熙德》、《庞培之死》、《罗多庚》及《西奥多》的作者,与莫里哀和拉辛齐名的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 皋兰路 1930 年皋兰路《老上海百业指南》图 有趣的是,当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马路纷纷改由国内城镇名命名时,这条马路的命名者选择了一个读音*近似“高乃依”的中国地名——位于甘肃省的皋兰县。于是,1964年后,“皋兰路”便继续以这个新名字隐约暗示着它曾经的 1988 年皋兰路《上海市商用地图册》 法国“血统”。 皋兰路的*西侧,曾经是我的小学。从我家所在的瑞金二路69弄到我的小学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大概只有30米左右的距离,因此我经常早上七点二十分后才姗姗离家,步行去学校,即使如此时间也绰绰有余。那还是民风淳朴 皋兰路 的年代,哪怕是小学生,住在附近的也都自行步行上学。放学时会引起交通拥塞的家长驾车接送,都是后来的事。那也是阳光依旧灿烂、无需监测PM2.5、可以把被子随意晾晒在路边的年代。记得外婆常常要我放学后把晒在皋兰路上的被子取回,那下载在被子里面的阳光味道,真是遥远的香味。如今,我从前的小学已变为“上海市第四聋校”,但校园一切如旧,还是那栋古老的三层红砖房,只是操场似乎变小了——当然这是错觉,在小孩子感知的世界里,一切都要比现实更大一些。 小孩子的活动范围有限。家周围的几条街,尤其是毋需过马路便能到达的几条街,对他们而言就是整个世界。从我家的弄堂出门,顺时针绕一圈,依次便是瑞金二路、南昌路、思南路和皋兰路。这四条马路皆是法国梧桐茂密的安静街道。除了新式里弄,多是两三层高的花园洋房,但有一栋例外——位于皋兰路16号的一座教堂:圣尼古拉教堂。教堂名字里的“尼古拉”,指的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白俄侨民为了纪念他以此命名。这些事情,我都是从外公那里听来的,口耳相传的街区历史,更有几分传奇色彩。 30年代的上海法租界,有大量的俄国侨民。外公说,当时我家隔壁就住着一个白俄来的面包师傅,他常常在家自己烘焙面包,整条弄堂经常弥漫着面包香。而另一款在上海流行并具有俄罗斯风味的食物就是罗宋汤了。罗宋,也是取Russia之音而来的。小时候我*喜欢 皋兰路 一扇大门上曾经刻着Chinamiss.com 风雨中的Park 97 皋兰路 复兴公园钱柜还在的时候 到淮海中路人民坊隔壁的红房子西菜馆(如今已变作星巴克)里带着锅子去“零拷”罗宋汤了,浓郁的番茄牛肉汤配蔬菜,上面还飘着几片红肠,百吃不厌。80年代初,这样一客罗宋汤售价三角三分,已算颇为奢侈。言归正传,当年的俄国侨民*初多居住在闸北一带,上海的**座东正教堂就是闸北的主显堂。然而,民国十六年,主显堂被军人占据,俄国侨民纷纷迁往法租界居住。于是东正教会在新乐路、襄阳路口建了一座圣母大堂(如今教堂仍在)。到了1932年,俄侨格列博夫中将筹集了十万银元,建起了这座俄罗斯古典风格的、拜占庭式的教堂,作为东正教堂分会。新中国成立后,白俄相继回国,教堂曾一度改作工厂(幸福洗涤机制造厂——或许从隐喻的层面看,也算是某种承继)、餐厅(阿香蒂餐厅里一度挤满了潮人食客),如今被左近一间咖啡店的露天座占领,教堂则废弃着,雨篷上还印着调皮的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呢。 要说皋兰路上的历史建筑,有一栋比圣尼古拉教堂更有名,也更神秘。它就是位于皋兰路另一头(*东侧)的皋兰路一号——张学良公馆。据说1934年,张学良从欧 皋兰路 洲考察回国后,就住在莫里爱路(又一条以文学大师命名的马路,即如今的香山路,香山路与皋兰路平行等长,相距不过几十米)的洋房里,而他的侍卫副官长便把皋兰路一号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租下,供赵四小姐前来作伴时居住。当时不那么确凿的故事历经数十年后,仿佛就具有了肯定性。然而这栋房子终究是神秘的,皋兰路一号的大门始终紧闭着,只有一块铭牌讲述着少量历史,供后人添油加醋地想象。 与张学良公馆一墙之隔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复兴公园了。复兴公园是一座典型的法式花园,建于1909年。除了二战时被日军侵入改作兵营仓库外,始终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当然,这也是我小时候*主要的游乐场。在我的记忆里,对于复兴公园印象*为深刻的是靠近复兴中路的南门边那座巨大无比的旋转木马。如今,木马已迁至西侧儿童乐园内,当时的“巨大”,现在想起来恐怕也只是幻觉。而关于复兴公园*不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这块路牌了——皋兰路二号。其实这块门牌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要追溯到娱乐业兴起的1990年代。当时,公园西侧门处开了一家Park97,于是西侧门便成了奔赴夜店的专用出入口。 除了这几处充满故事的历史建筑,皋兰路上还有一个幼儿园、一个私人牙科诊所、几间烟杂店,十几栋花园洋房(包括皋兰路18号的虞洽卿故居,如今也已成为私家住宅)、两三条空寂安静的小弄堂,适合在春日下午的暖阳里闲逛。有时,我甚至觉得有些记忆是保存在这条马路上的。我想起一个女孩,发高烧时在瑞金医院打吊针时认识,她说她就住在我小学对面的那栋洋房里;她还住在那里么?好像,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我还想起读小学时,在靠近思南路那一侧总会堆着一些金属废料,我们会去拾那些配件当陀螺玩。这样想的话,一个人的地标,就有点像记忆的云储存了。

魔都漫步 作者简介

澎湃新闻·澎湃研究所,澎湃新闻澎湃研究所为澎湃新闻旗下机构,致力于打造立足上海、以城市研究为核心的新型智库。该研究所以人为本,理解城市社群的组织与行为:以务实与创新,提供城市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希望让世界真正理解中国城镇化的脉络,采用与国际城市研究接轨的话语体系,与全球城市对话,汲取国际城市经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