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民俗学系列(2018),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民俗学概念与方法:丹.本.阿默思文集

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民俗学系列(2018),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民俗学概念与方法:丹.本.阿默思文集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409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64.1(7.2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民俗学系列(2018),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民俗学概念与方法:丹.本.阿默思文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29422
  • 条形码:9787520329422 ; 978-7-5203-294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民俗学系列(2018),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民俗学概念与方法:丹.本.阿默思文集 本书特色

★这部文集是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思半个多世纪的理论探索和民俗事象分析的结晶,是世界民俗学的成果之一。作者对非洲、美国、以色列等文化传统的研究得到学界的高度认可和极大尊重,为世界民俗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本文集必将对中国的民俗学学科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民俗学会前会长 刘魁立 ★作为资深民俗学家,丹·本一阿默恩对什么是民俗、什么是民俗类型,以及什么是母题等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对半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民俗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他的有关本族类型的分析,凸显了对欧洲中心论的批。评,强调了民俗学研究必须要结合特定社会和文化的历史去进行。本文集完整地呈现了作者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是民俗学者必不可少的读本。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 萧放 ★本文集系统翻译介绍了著名民俗学家丹·本-阿默思的理论思想和个案研究方法。作者不仅对民俗学的关键理论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定义,也展示了对非洲社会和犹太社会的口头传统的独到分析方法。任何对文本、表演、传统,以及语境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和学者都会从这个不可忽视的读本中发现珍贵价值,获益匪浅。 ——北京大学人类学和民俗学教授 高丙中 ★任何一位民俗学者,如果不了解丹·本一阿默思的学术思想,那他(她)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国际民间文化研究领域所发生的研究范式的转变,也不可能清楚地知道当前国际民俗学如何接续了伟大的学科传统,并参与建构了当下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如何可能面向未来,为创造合意的人类生活贡献学科的智慧。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王杰文

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民俗学系列(2018),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民俗学概念与方法:丹.本.阿默思文集 内容简介

丹·本-阿默思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教授,是犹太民俗、民俗学理论,以及非洲口头传统研究的有名学者。30多年前,他的关于母题的文章就已被翻译成中文,激发了靠前学者不少人对母题的兴趣,此后的“在承启关系中探求民俗的定义”“结构分析”等理论一直为靠前民俗学所重视。这本论文集是一本完整介绍他的学术思想的译文集,可以完整地展示他的理论思想及其在半个多世纪的进化发展,以及民俗学学科在过去的五十多年的变化。该书的出版,将会对了解靠前民俗学的发展和促进靠前民俗学科的发展有帮助。

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民俗学系列(2018),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民俗学概念与方法:丹.本.阿默思文集 目录

**编:承启关系中的民俗
1.在承启关系中探求民俗的定义
2.民俗的承启关系:暗示与启示
3.承启关系中的“承启关系”
4.民俗的定义:一篇个人叙事

第二编:民俗的类型
5.民俗学中类型的概念
6.分析类别与本族类型
7.我们需要理想的(民俗)类型吗?——致劳里·航柯

第三编:民俗学的基本概念
8.民俗学中母题的概念
9.民俗中到底有母题吗?
10.传统的七股力量:论传统在美国民俗学中的多重意义
11.民俗研究史:我们为什么需要它?
12.民俗思想辨析

第四编:非洲民俗研究
13.非洲社会中的民俗
14.娓娓道来:贝宁的讲故事活动
15.埃多人的视觉与口头艺术中的动物

第五编:犹太式幽默研究
16.犹太式幽默的“神话”
17.塔木德式的传奇故事
18.震惊了以色列的笑话

附录:丹·本-阿默思民俗学研究重要论著选目
译者简介
译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民俗学系列(2018),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民俗学概念与方法:丹.本.阿默思文集 节选

  《民俗学概念与方法:丹·本-阿默思文集》:  当悉多仍然在两个类型概念之间摇摆不定时,进化论、功能论,以及结果论的民俗研究始终坚持认为类型是真实的文化构成部分,存在于全世界的口头传统中,并构成民俗的脊梁。用肯尼斯·伯克的话说,它们是永久形式,是变化中的历史侧重点以及辨别文化观点与语言表现的基础。①它们具有独立的文学性,即使经历社会变化和技术发展也不变。  (一)进化论路径  19世纪英国的人类学和民俗学中的进化论所强调的是思想与精神能力,而不是文学形式。泰勒、朗、弗雷泽,以及高姆都认为,人类是向理性进步,在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思想的进化,但是,在人类的各个进化阶段,其民俗形式始终是一致和不变的。泰勒认为,万物有灵论的人类初期的谚语与理性的人类的谚语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它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地位变化了。事实上,民俗类型的发展正好与进化论的阶段相反。作为永久形式,它们继续在变化中的社会存在,但是,随着文化进步,它们在社会的地位,以及在类型的结构中,是向下退步了。那些在进化初期的文化中的民俗形式与后来进步了的阶段的形式是一样的,但是,其地位转向次要的边缘了。泰勒在这方面说得很详细。他认为,“谚语在历史上并没有改变其特色;从*初到*后都保持着完全固定的类型”②。然而,尽管在文明初期它们有更大的重要性,但是,在现代社会它们只是“祖先智慧的遗物”③。谚语在不变的社会中是个常量,它们是一种永久的形式,不变的元素,经历了各个进步阶段,但随着人类在知识上的进步而失去其原来的意义。不过,其他的进化论者对类型和文化进步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对艾丽斯·高姆而言,相比于民俗类型,进化过程表现得如同一种离心力,将主题从文化中心的类型推向边缘形式。随着人类的进化,出现了不同的主体和形式的分布。曾经是社会活动的核心的殉人祭祀仪式的主体,后来成为摇篮曲和儿童游戏的主题。①  将类型概念视为变化着的文化场景中的永久形式,这不只局限于19世纪的英国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事实上,格林兄弟一开始也是构建了类似的类型概念,尽管他们没有用进化论的术语去描述和阐释历史上的变化。文化接触和宗教冲突影响了口头传统中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基督教的冲击下,有关欧洲异教徒神话的主题分裂成童话、谚语、谜语以及口头言语形象,然后反映在农民的习俗与方言表达中。换言之,是历史环境,而不是进化,改变了民俗表现形式中的主题的分布。每个类型有其独特的属性和能力,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中,同一个主体会出现在其他反映了这些变化的类型中。例如,神话需要有信仰的态度才能成立,但在缺失信仰时,同样的主题会转变成童话。②  他们的理论在现代学术中仍有流行,甚至成为类型的分类体系的基础之一。利特尔顿在没有注明引用他的前辈的观点的情况下提出了“叙事分类的二维模式”③。他建议,在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欧洲社会依照事实与幻想,以及神圣与世俗的两个坐标,改变了对口头传统中的叙事主题的态度。利特尔顿假设,随着欧洲文明的理性的提高,曾经有过的对叙事主题的不断再评价,沿着这两个坐标改变了各自的态度。然而,每种态度都意味着特定的口头传统的类型。随着对主题的文化态度变化,叙事中的事实与幻想、神圣与世俗元素也相应增加或减少,其结果是在这些坐标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因此,依照这个观点,各种类型是永恒的,它们在事实性与宗教性的尺度上的位置是不变的,而变化的只是它们的主题。  ……

中国社会治理智库丛书·民俗学系列(2018),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民俗学概念与方法:丹.本.阿默思文集 作者简介

  张举文,美国崴涞大学(Willainette University)东亚系教授、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兼职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博士。研究兴趣是过渡礼仪、民俗认同、民俗影视、民间叙事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