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洋镜第三十三辑 :中华考古图志
-
>
(花口本)(精)读一页就上瘾的唐朝史(全4册)
-
>
长安梦华录
-
>
安史之乱
-
>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
-
>
纸上起风雷:中国文人(1900—1949)
-
>
西洋镜:第二十三辑 五脊六兽
庆祝郭大顺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1057986
- 条形码:9787501057986 ; 978-7-5010-579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庆祝郭大顺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庆祝郭大顺先生八十寿诞而专门编辑。收录文章50余篇。主要围绕先生重点研究的红山文化和东北系考古学文化开展各项论述, 也有记录与先生交往的文章, 文末还有围绕着其成长历程和丰收的考古研究成果而写的学术年谱。
庆祝郭大顺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 目录
既是专门家又作事业家——郭大顺先生从事文物管理工作回顾
大遗址大文物展示“中心环节”论——郭大顺先生文化文物行政理念再学习
全面继承苏秉琦学术思想创建红山文化理论体系——郭大顺先生与赤峰考古50年
大道至远——写在郭大顺先生八十寿诞之际
汇聚火花,传递远古——记编辑《牛河梁》考古报告过程中与郭大顺先生的交住
西南西伯利亚的红铜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跨文化读书笔记
新石器作坊与石器修理坊初论
玉器时代观念与艺术的浪潮
论黄河上中游史前玉器文化
渤海海峡两岸史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中同*早石制轴承的功能实验考古试论——查海遗址轴承形态分析
山两的“前陶新石器时代
镇江营文化的流向考索
良渚文化分期新论
台湾史前遗址出土的人兽形玉块
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的细石叶技术、年代及相关问题
再论红山文明
半拉山积石冢及相关问题
关于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冢几个遗迹现象的再讨论
从随葬镯环类玉器的变化看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的演变
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层——以牛河梁遗址为例
从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彩绘壁画看“舞”与“巫”字起源
下册:
一件熊陶尊及相关问题
哈民忙哈文化玉器探析
偏堡文化陶器再论
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积石冢再探讨
敖汉旗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概述——以第二次文物普查所获资料为据
族群认同背景下的辽西含东北系铜剑晚期遗存初步考察
试论双房文化的类型划分
福建漳州鸟仑尾遗址相关问题的探讨
论南越国时期镂孔圈足铜器的社会意义
辽宁汉代砖室墓分期研究
海昏侯墓出土青铜提梁卣浅议
三燕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高句丽竖耳罐研究
五女山山城遗迹研究三题
卒本与高句丽早期王都
朝阳博物馆馆藏“率义侯印”考论
靺羯武具观察及相关问题思考
从馆藏唐代女俑看唐代女装的多样性
朝阳唐墓出土文物彰显丝绸之路文化凶素
重访闾山琉璃寺断想
辽宁出土辽代墓志整理与研究
辽太平年问金银器铭文辨析
金上京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和新认识
五女山博物馆藏明代铁车輨修复保护浅识
试析集安高句丽龙纹
八十述怀——我的两点思考
郭大顺先生学术年谱
庆祝郭大顺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 节选
《庆祝郭大顺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套装上下册)》: 2017年5月初,接到郭大顺先生短信,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意在先生八十寿诞时编辑出版一本纪念文集,先生邀我写一篇与编辑《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以下简称《牛河梁》)有关的文章。我受宠若惊,又诚惶诚恐,担心文笔生涩,挂一漏万,愧对先生的抬爱。后来又因手头编辑工作的急迫和繁琐,我一直不能沉淀思绪及时动笔,以致拖到今日方才完稿。在写作时,当年编辑《牛河梁》的诸多感受随着翻捡那时与先生往来的信件又纷至沓来。 牛河梁遗址于1981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发现,1983年开始正式发掘。从它*初的发现,到后来的历次发掘,其特殊性和重要性长期以来都吸引着学术界的极大瞩目,并由此掀起一轮又一轮研究红山文化、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热潮。《牛河梁》的编辑出版,不仅是学界热切盼望的,也是文物出版社“全国重要考古报告名单”上的重中之重。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本如此重要的考古报告的编辑任务落到了我的身上。 2009年2月16日,我**次踏上牛河梁的土地,那也是我和先生的**次见面。次日上午,先生带我们去了第二地点,他边走边介绍遗址情况,语调平缓,举重若轻,条理清楚,思路分明。但遗憾的是,因那日朝阳大雪,我们未能窥见那庞大积石冢群的全貌。下午,大家就坐在牛河梁工作站的饭厅里,对稿件前期的工作进行交流。那时的先生,对我而言,是读书时经常看到的一个名字,是著作等身、高高在上的学术前辈和老一辈考古学家。对先生而言,我只是一位年轻的编辑。我所能做的,就是多听多记多看书,尽快地、全面地熟悉牛河梁遗址的考古材料,为编辑工作做好前期的准备。 第二次见面是2009年4月16日在北京国二招举行的《牛河梁》定稿会。参加的人员有应邀审稿的张忠培先生、严文明先生和朱延平、杨晶,时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田立坤和报告编写人员郭大顺、朱达、王来柱、魏凡、吕学明,文物出版社有蔡敏和我。在那次会上,确定了《庆祝郭大顺先生八秩华诞论文集(套装上下册)》选用大八开的开本,同时也为之后编辑工作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所有的图文编排,都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科学严谨,“通过版式的扩大等手段,提高资料的容纳和翔实程度、图片的展开和清晰程度”;二是气势恢宏,要将积石冢群等的宏大气势和与众不同的红山文化内涵尽可能表现出来,以彰显牛河梁遗址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会后,参与编写的人员根据审稿意见各领任务各自完善书稿,我的编辑工作则暂时停顿下来。 不过,从2010年开始,因《苏秉琦文集》的编辑,我与先生的交往又渐渐多了起来,彼此慢慢熟悉和适应了各自的工作方式,先生对我的信任也与日俱增。等到是年年底《牛河梁》正式交稿、启动编辑工作时,我已经能与先生随心自如地交流了。在随后的编书过程中,我无时不耳濡目染先生的治学态度和风采。先生敏锐的学术眼光,深厚的学术根基,面对问题时的泰然处之,处理问题时的睿智和果断,无一不让我敬佩。 先生作为《牛河梁》的主编,不仅执笔了其中许多重要的章节,还对全书进行了通篇的审定。在对报告结构的搭建,文本内容的清晰表述,线图、图版的编排如何特色鲜明等方面,更是花费了巨大的心血。现就编辑书稿过程中印象*为深刻的几点,记述如下。 一文字描述,严谨规范。学术问题,审慎客观 先生一直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很早就开始关注红山文化玉器,后来又发现并主持发掘了牛河梁遗址,他对红山文化内涵、红山文化玉器及其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述很多,学术根基深厚。但学术论文和论著的发表,与考古报告的编写完全不同。对一本考古报告来说,其*基本的要求是准确、客观、规范地报道野外考古和室内整理所得到的遗存资料,尽可能反映各个方面的属性,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牛河梁遗址占地面积50平方千米,已经编号的遗址点共16处,分为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墓葬等多种类型。《牛河梁》收录的是**地点女神庙的试掘材料和第二、三、五、十六等四个地点积石冢墓葬的发掘材料。从1983年开始正式发掘,到2003年第十六地点发掘工作结束,其田野考古工作持续整整二十年。随后进行的资料整理工作和考古报告编写工作,又经历了启动、停滞、再启动的反复,日历又翻过将近十年。历时多年的发掘工作和资料整理、报告编写工作,“参加发掘和研究人员的多次变动”,使得报告在交稿之初,在体例、编写规范等方面不太统一,各地点相关地层不完全对应,对遗迹、遗物的描述也不尽一致。先生在对文稿进行整合的基础上,重新搭建了系统的叙述构架,要求论断精当,阐述规范。 首先,是从整体上对牛河梁遗址分期的精准把握。 遗址的分期是报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四个地点所发现的积石冢遗存,堆积叠压情况复杂。初稿中,各地点对其表述也各有不同,有简单清晰的,也有极为细致的。如第二地点多个积石冢遗存存在形制的不同和早晚的区别,初稿直接以四号冢(N224)下、上层冢的确认为突破口,确认了遗址的两个大的地层关系,即下层积石冢阶段和上层积石冢阶段。第五地点则发现了早于第二地点下层积石冢阶段的堆积,初稿将此地点所获的三个阶段遗存分别表述为下层堆积(XC)、中层堆积(ZC)和上层堆积(SC)。而第十六地点获取了更多的层位线索,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存被分为五个阶段,分别表述为竖穴土坑墓葬遗存(N16M2、M7、M8)、下层积石冢相关遗存、墓葬N16M9及相关遗存、西侧墓葬遗存(N16M1、M1、M10)和上层积石冢(N1621)遗存。如此表述,使得遗址整体的分期看起来纷繁复杂。 ……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6.3¥39.8 -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15.4¥28.0 - >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15.9¥49.8 - >
诗经-先民的歌唱
诗经-先民的歌唱
¥18.7¥39.8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二体千字文
二体千字文
¥21.6¥40.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20.6¥48.0
-
世纪悬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
¥14.3¥29.8 -
甲骨文
¥12¥28 -
良渚遗址
¥9.2¥24.8 -
走进博物馆
¥12¥28 -
美术考古与美术史研究文集
¥11.3¥25 -
五台山南山寺建筑装饰石雕图案艺术研究
¥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