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论语.中庸.大学详解

论语.中庸.大学详解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0-01
开本: 其它 页数: 44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1.8(7.2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论语.中庸.大学详解 版权信息

论语.中庸.大学详解 本书特色

孔丘等原著的《论语》《中庸》《大学》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是中华民族*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思履、文若愚主编的《论语中庸大学详解》通过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次地向读者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近一千幅精美图片。包括人物画像、情景示意图等,原汁原味地再现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全方位地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

论语.中庸.大学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论语.中庸.大学详解 目录

?论语?

学而篇**

学什么,怎样学

孝悌的意义

远离巧言令色

要善于自我反省

从政应遵循的原则

学习做人的途径

修己当从身边做起

圣贤的风采和境界

如何才算是孝子

为什么要强调制度

待人接物的态度和原则

为政篇第二

以德服人

诗歌的教化作用

礼制与法治的区别

在追求中完善自己

珍重自身就是孝

老有所养不算孝

孝敬父母要和颜悦色

孔子的识人法则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学习与思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任人唯贤才是关键

治理民众的三大要诀

政治无处不在

诚信比什么都重要

历史损益法

乱作为与不作为

八佾篇第三

僭越礼仪的危害

制度破坏者都没有好下场

文化是国家存续的命脉

君子不争,争则公平

要实事求是

举办典礼要注重实质

礼为治国之本

信守天道,不媚权贵

有继承才会有发展

必要的形式不能少

要懂得礼待下属

凡事都要把握好尺度

如何对待过去的错误与失败

量小非君子

重视礼乐精神

薪尽火传,大道不绝

国乐当尽善尽美

礼是一种可操作的政略

里仁篇第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公正地评价别人

坚守信念,不违于仁

从犯错观察他人

贪图奢华者胸中无道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人*应该担心的是什么

忠恕之道

省心向善去恶

如何劝说父母

要记住父母的年龄和生日

不要轻许诺言

少说话多做事

保持恰当的人际距离

公冶长篇第五

不以一时荣辱待人

人文环境的重要性

莫逞口舌之能

不逞匹夫之勇

做人要言行如一

仁道与恕道

勇于实践才能成功

君子的四大美德

单一美德不能代替仁

大智若愚

如何才能成才

不念旧恶怨恨少

做人不可伪饰

仁者的志向

要学会自我批评

孔子的心得

雍也篇第六

孔子“曲线从政”

居敬而行简

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英雄不问出身

修身贵在坚持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淡泊自守,安贫乐道

君子儒与小人儒

居功不自夸

人间正道难行

做个正直的人

区别对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人言可畏

“仁”与博施济众

述而篇第七

信而好古,述而又作

孔子四忧

人不能失去梦想

学生的见面礼

人应有恻隐之心

进退有度,有勇有谋

孔子*谨慎的三件事

曲径能通幽

不断充实自己

孔子不讲的事情

仁者无畏

教育应当循序渐进

对万物心怀仁德

修身养性得自觉

贵在躬行

宁俭勿奢

旷达的胸怀

君子的风度

泰伯篇第八

至德无形,让位于贤

危机意识

君子的操守

使命,任重而道远

愚民思想

戒除骄傲和吝啬

君子的进退之道

音乐可以端正人心

正确的学习态度

舜和禹的圣德

崇高伟大的唐尧

子罕篇第九

少讲利,多讲仁

做人要谦虚

人生四戒

要有使命感

梅花香自苦寒来

孔子的浩叹

做成功的教育者

任情不可逾礼

君子当积极进取

修德重在自律

贵在坚持

要有始有终

高贵的志节

谁能与我相伴

乡党篇第十

说话要看清场合

待客之道

重要会议时的礼仪

着装礼仪

健康的饮食原则

注意礼仪细节

懂得尊重他人

礼仪的变通

对领导要忠诚

交友之道

家是放松的地方

出行的礼仪

善于把握时机

先进篇第十一

孔子的用人标准

各有所长

至孝的境界

真正好学的人太少

表达真性情

注重现实

成由勤俭败由奢

不袒护弟子

看透人的本质

患难见真情

从政**的基础

颜渊篇第十二

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做人要懂得敬重

德高不乏亲善者

领导者必须取信于民

关心民众疾苦

不要感情用事

以教化促进和谐

君子成人之美

上位者要廉洁自律

不可沽名钓誉

个人修养的三个方面

治政要亲贤远佞

结交能促进自己进步的朋友

子路篇第十三

从政三原则

名不正则言不顺

学以致用,方为真才

榜样的力量

尚俭,知足常乐

孔子的自信

日久方可见成效

区分政务与事务

心态与眼光

“士”的标准

恒心乃成功之本

如何正确对待公论

君子作风与小人作风

泰而不骄

宪问篇第十四

为官之耻与仁

如何全身避祸

德行高于武力

真正的忠爱之心

重要的是做人

人尽其才

恰到好处

正道比诡诈更长久

让生命更有价值

组织的根基在人才

坚守*根本的原则

人生应该积极向上

君子思不出其位

常思己过,莫论人非

走自己的路

人品高于能力

以直报怨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急功近利要不得

卫灵公篇第十五

以礼治国,反对战争

一以贯之

忠信笃敬行天下

看清对象再说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控制人性弱点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不要耍小聪明

群而不党

做学问的阙如态度

知错就改不为错

君子谋道不谋食

人人都有闪光点

当仁不让

在诺言与原则之间

有教无类

季氏篇第十六

治国三要

破坏制度必然走向失败

兴趣对道德的影响

人生三戒

求知的三个境界

君子有九思

行善修德重在自觉

美名因德而传

阳货篇第十七

做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多数人是可以改变的

政教推行的环境

行仁五要

学《诗》的意义

色厉内荏,心如贼盗

道听途说不可取

道德堕落和人性退化

明辨是非,扶正祛邪

孝是真诚的回报

君子之勇,以义为先

小人和女子的问题

微子篇第十八

行仁有不同的形式

英雄要有用武之地

良臣择主而事

出世入世,都是人生

君子之仕行其义

无可无不可

末世衰败景象

任亲的利弊

成事在人,重用贤才

子张篇第十九

士人立身之大节

执德宜弘,信道宜笃

宽容开放的胸怀

求新温故,才算好学

力学才能致道

君子有三变

大节不亏,小节不拘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人当有诤友

重在内修

情感表达的环境因素

浊世为政,悲天悯人

学无常师

尧曰篇第二十

中国的政治传统

五美四恶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时中,不偏不倚

中庸为至道

人所同得,初行无难

智者过,愚者不及

贤者过,不肖者不及

道其不行天下

由不明,故不行

好问善思,就近察言

隐恶而扬善

自作聪明,不知避祸

辨别众理以求道

择乎中庸

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

家国可均,爵禄可辞

白刃可蹈也

辨强以明强

君子中立而不倚

素隐行怪,有述弗为

行道不可半途而废

中庸之道费而隐

至大莫能载,至小莫能破

道不远人

己所不愿,勿施于人

贫贱富贵,各安其行

君子无入不自得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鬼神为德,其盛矣乎

敬神如在其上

舜其大孝,德为圣人

大德之人四必得

盛德之人福寿长

周公制礼

继志述事,方为大孝

礼序尊卑,辨贵贱

为政在人,修身以道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至诚方能尽其性

尽物之性与天地化育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诚形著明而有动变

国家兴亡,祯祥妖孽

福祸将至而先知

诚者自成,道自道

天地之道,一“诚”字而已

非常之事,必待人而行

自用自专,灾祸不远

虽善无征,虽善不尊

无不持载,无不覆帱

天下至圣具备五足以

经纶天下,立本知化育

君子笃敬而天下平

?大学?


展开全部

论语.中庸.大学详解 节选

颜渊篇第十二 【原文】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解】 a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精读论语】 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 儒学中的“仁”,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心修养的真功夫,是实实在在的境界,并不是简单抽象的理论。想要做到这一点,非要下苦工夫长期修炼不可,需要耐得住寂寞。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有“仁”的真功夫,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将精力集中到所从事的事业上,*终才获得了成功。 我们都知道人的思想是抽象的,是*难把握和控制的,人们随时都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欲望太多内心自然无法平静,无法将精力集中到要从事的事情上去。但是,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长期的专注。修德做学问,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三心二意,肯定是无法达到“仁”的境界。做事业也是一样,欲望太多、内心浮躁都难以获得成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 克己复礼,自我约束,不仅表现在这些大事情上,小事中也是同样。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总不能一遇到烦恼就任性使气,与别人争吵,甚至动手吧。那样的话,纵然得到发泄,但却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别人质疑你的修养。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约束自己,冷静面对不如意。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而激发出人性的光辉。从“礼”出发,就能至“仁”。 人性中好的一面是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的,“礼”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没有谁生而知礼,我们从小接受教育才懂得了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又是错的。社会有公众奉行的社会道德,也有法律规范,人们通过对相应规范的学习来约束自我。 知“礼”是一个需要逐渐培养的过程,内心修为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到的。“礼”并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礼貌”,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人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的庄严和诚敬。只有内心庄严诚敬了,才可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一种切身的爱,才能全心投入进去,才可能在与人交往中发自内心地处处讲究礼仪,而不会显得虚情假意。否则,即使一时注意了,早晚也会露出马脚。 虽然说人通过教育而知“礼”,但是要想达到“仁”的境界,却需要从自我入手。求“仁”在于自己,不是说谁教会我们一种方法,从此以后靠着这个方法就可以达到“仁”了。孔子在教育颜回如何克己复礼,从而达到“仁”的境界时,告诉了他一个入手的方法,就是要他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但并不是说靠着孔子的四句箴言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原文】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a,在家无怨b。”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解】 a邦:诸侯统治的国家。b家:卿大夫的封地。 【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精读论语】 做人要懂得敬重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原则,才能够使生活获得幸福,事业取得成功。本章之中,孔子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当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的时候,孔子并没有和他谈道理,而是从实际出发告诉他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孔子是从为政方面来具体阐述的,尽管如此,他所说的道理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想要做一个好领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孔子告诉仲弓要“出门如见大宾”,这其实是很高的要求,就是说出门工作要像去会见重要的宾客一样,严肃恭敬。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不管是领导也好,普通职员也罢,要想有所成就,敬业,也就是认真地对待本职工作*基本的要求。 对工作如此,对待同事也应如此,只有尊重别人,你才能获得别人的敬重。这一点,对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恭敬诚恳地待人接物,严肃而不摆谱,尊重每一个下级,只有这样员工才能觉得领导足够重视自己,才会心悦诚服。这是一个很深的学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做一时容易,时刻保持这种态度更难。为其难,才更富有价值。 接下来,孔子又告诉了我们另一个重要的做事原则,也就是“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奠一样。这句话放在现在来说就是说一个人一定要有强烈责任感,克勤克敬。这个原则,是说给领导者的。不管是在组织还是企业中,领导都是机构的核心,领导的责任感关系到一个组织的生存发展。一个领导,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赢得别人尊重和信任,从而凝聚力量、推动事业的发展。 做领导的还应该能够了解和体谅下属,因为企业是一个整体,需要分工协作才能够取得成功。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启示人们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也不要强求别人去做。在与下级相处时,领导者应树立一种平等的观念。自己觉得困难危险、无法完成的任务,*好不要推给下属。当然,孔子的话不仅仅是对于一个领导而言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句话都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这段话,核心是一个“敬”,如果能理解这一点,就能做到任劳任怨,而不会怨天尤人。一个常常抱怨这抱怨那的人是绝对成功不了。成功的领导者不会抱怨外在的环境,而是会去努力创造条件改变环境;合格的员工不会抱怨工作困难,他会从自身找不足,虚心学习。因为他们知道,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原文】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a。”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解】 a讱(rèn):说话谨慎,不容易出口。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原文】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a,夫何忧何惧?” 【注解】 a疚(jiù):内心痛苦,惭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原文】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精读论语】 德高不乏亲善者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己治人,《论语》一书记录孔子曾多次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点。《论语》前文说过“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与本节孔子提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说:有德之人不会孤立无援,身边也不会缺少追随者,必定会有同他亲近的朋友。用儒家的观点来看,品德高尚的人不用担心自己孤独无助,他的德行会在无形中吸引许多品德同样高尚的人,协助他、支持他。一个人身边之所以不乏拥护者,是因为其自身有吸引人的魅力。而一个人只有德行高尚,才能具有超凡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综观历史,对“德高不乏亲善者”践行*为彻底的莫过于舜了。相传舜出身寒微,五世皆为庶人,是社会的下层。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瞽叟续弦,后母生了个儿子名叫象。舜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恶毒阴险,弟弟桀傲难驯,这几个坏人串通一气,欲置舜于死地。但是面对这种情况,舜仍然对十分孝顺,对弟弟也十分友善,没有丝毫懈怠。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表现出了非凡的美德。相传在舜20岁的时候,就以孝行闻名了。后来,尧向四岳征询继位人选,四岳就向尧推荐了舜。尧多方考察,看到舜确实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便决定选舜做自己的继任者。得了天下的舜德行依旧如一,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对百姓无心犯下的过错,再大也谅解;而故意犯下的过错,再小也要加以处罚。如果过错有疑问,就从轻处罚。他惩罚犯罪之人,不罪及其子孙后代,他奖赏有功之人,却绵延其子孙后代。他重视生命,认为与其杀掉无辜的人,还不如取消一些不重要的刑罚。舜的美德深入人心,人们对他充满爱戴之情,不管他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着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是多么深厚的德行,多么大的感召力呀。 关于如何获得大家的拥护,赢得追随者,子夏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敬而无失”,二是,“恭而有礼”。敬,是指一种内心端庄的姿态,是正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秉持这种态度做事情,就可以减少失误,这样大家都会尊重你。另外一点就是对待他人要谦恭有礼,内心保持着一种恭敬的态度,举止彬彬有礼,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尊重。如果你能做到这些,普天下的人就会对你如同兄弟手足一般,到那时,你还愁没有朋友吗? 如果我们能够向舜学习,注重道德修养,即便德行不及舜那样高尚,也能为我们迎来众多的支持者、拥护者,我们人际关系将更和谐,事业将更容易取得成功。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