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T/CAGHP 022-2018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T/CAGHP 022-2018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30cm 页数: 18页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1.4(6.7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T/CAGHP 022-2018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542087
  • 条形码:9787562542087 ; 978-7-5625-420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T/CAGHP 022-2018 内容简介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T/CAGHP 022-2018)/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规定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术语、程序、内容、方法和质量等的一般技术要求为引导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规范化,促进应急处置科学高效,更好地为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依据现行预案标准、既往处置实践和应急适应性,规定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术语、程序、内容、方法和质量等一般性技术要求,包括:①常用应急术语;②应急防治目标、原则、内容、流程和准备等通用要求;③应急响应启动、应急调查评估、应急监测预警、应急避险防范、应急治理工程、成因分析论证和应急响应结束等主要环节,做出一般性技术要求;④对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类处置一般性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T/CAGHP 022-2018 目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4 总则
4.1 应急防治目标
4.2 应急防治原则
4.3 应急防治内容
4.4 应急防治流程
4.5 应急防治准备

5 一般规定
5.1 应急响应启动
5.2 应急调查评估
5.3 应急监测预警
5.4 应急避险防范
5.5 应急治理工程
5.6 成因分析论证
5.7 应急响应结束

6 分类技术要求
6.1 滑坡灾害
6.2 崩塌灾害
6.3 泥石流灾害
6.4 地面塌陷灾害

7 应急防治总结评估
7.1 应急防治工作总结评估
7.2 总结评估报告编制
7.3 现场工作资料归档
附录A (规范性附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划分标准
附录B (规范性附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简表
附录C (资料性附录)突发地质灾害运动特征分类表
附录D (资料性附录)突发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预测依据
附录E (规范性附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
附录F (规范性附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方案会商意见提纲
附录G (规范性附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文件
附录H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总结评估报告提纲
附录I (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用词说明
展开全部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T/CAGHP 022-2018 节选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导则(试行T/CAGHP 022-2018)/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  5.4.3临时安置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参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lT0286-2015),并兼顾通达性、有效面积等要求。  5.5应急治理工程  5.5.1应急治理工程的目标是,快速降低地质灾害危险性,提高承灾能力,为后续防治赢得时机和可能。  5.5.2应急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测宜同时推进,并与后续正常治理相延续。  5.5.3应急治理工程设计可划分为方案会商、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3个阶段。会商认定规模小、工程地质条件清楚的,设计阶段可合并简化。  5.5.4方案会商:由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以现场应急调查监测为基础,会商论证应急治理必要性,提出可行性工程方案的建议,形成应急治理工程方案会商意见(见附录F)。  5.5.5初步设计:根据现场会商意见,设计方通过应急治理工程方案论证和试验,确定工程方案,提出工程实现的步骤和有关工程参数,进行结构设计,编制相应的报告及图件,进行工程概算。  5.5.6施工图设计:对初步设计确定的工程图进行细部设计,提出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监测和安全措施要求,安排合理的施工程序和工程实施顺序,编制工程施工图件及说明,编制工程预算。  5.5.7应急治理工程视为临时性工程。在保证应急时效性的前提下,可参照常规的防治工程设计标准,考虑抢险施工扰动所施加的影响,由专家会商认定合理的工程设计标准。  5.5.8依据灾害危险性、应急工况和应急减灾效能,宜选用施工简便、安全可靠、时效性显著的治理措施与施工工艺,并通过不同措施之间的协调集成,减小工程技术风险。  5.5.9根据施工图设计,施工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由现场应急指挥部组织专家审查认定后,采用信息化施工。遇有工况条件重大变化、需变更工程方案时,应及时上报核定。  5.5.10工程资源宜为常规工况的1.5倍以上,宜一次到位。若就地取材应评估物料的工程适宜性。  5.5.11结合应急监测,开展施工安全监测和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施工安全监测与施工周期同步。施工方应依据施工监测信息,研判工程风险,编制工程应急预案。  5.5.12应急治理工程的验收应以*后正式上报的应急治理工程设计文件为准(见附录G)。  5.6成因分析论证  5.6.1根据应急调查结果,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必要时,借助测试、试验或模拟等手段,以致灾地质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重点,查找灾害直接原因;从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查找灾害间接原因。  5.6.2地质灾害成因调查报告,经专家会商论证,方可形成正式的成因结论。宜采用模拟动画的方式,展现灾害经过还原结果与成因结论认识。  5.6.3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是否涉及生产安全,应以法定职能部门认定结果为准。  5.7应急响应结束  5.7.1当灾害隐患已经消除,或灾害体稳定性满足常规防治工程实施的条件,或者所造成的危害基本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时,经专家会商评估认定,可作为应急响应结束的依据。  5.7.2在应急响应期间,当调查认定明显不属于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事件,应及时报告当地应急指挥部,结束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响应行动。  5.7.3在应急响应行动结束之前,应提交正式的应急防治成果报告,并评估处置成效,依据灾害趋势,提出后续防治工作措施和恢复重建规划的建议。  5.7.4应急响应行动结束的同时,应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的防治措施,与后续防治工作相延续。  5.7.5在应急响应结束以后,应尽快开展专项应急防治工作总结评估。  6分类技术要求  6.1滑坡灾害  6.1.1重点查明滑体物质与结构形态、坡体变形破坏现象、滑动过程及痕迹、堆积体结构及稳定性、各类风险要素、业已存在的灾(险)情与链式灾害风险。填写应急调查表(见附录B),必要时,勘察滑体深部结构和滑面(带)特征。借助摄影测量、卫星遥感等数据,绘制比例尺大于1:5000滑坡灾害  平面分布图、比例尺大于1:2000滑坡灾害地质剖面图。  6.1.2以坡体形变、引发因素动态等指标监测为主,至少布设纵横2条监测剖面。监测点应布置在滑坡边界、起始变形滑块、阻滑段或其他关键部位。宜借助遥感、摄影测量或激光扫描等手段,监测坡体整体性形变。依据滑坡类型、变形时程曲线和宏观前兆,综合设立应急预警判据。  6.1.3采用综合地质分析与简单定量估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滑坡稳定性,分析滑动特征,预测危险区范围。对于规模较大或者厚层滑体,宜进行立面分层、横向分区的评价。  6.1.4评估滑坡产生次生灾害风险。对于库岸滑坡,应研判可能的涌浪高度及其影响范围。针对入水滑体宜借助水下物探、钻探等手段,评估对航运的影响。若存在堰塞河道情景,应按《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标准》(SL450-2009)、《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导则》(SL451-2009)等的规定,预测堰塞坝体溃决风险。  6.1.5滑坡发生后,应重点调查滑坡过程与危害结果,并按上述规定,调查评估二次或次生灾害风险。  6.1.6滑坡形成过程可简单划分为变形、失稳、滑动、堆积等4个阶段。依据应急调查和应急监测认识,宜借助数值模拟方法,还原或预测滑坡灾害形成过程。  6.1.7滑坡灾害直接原因分析宜包括滑体自身稳定性条件及外界引发因素。引发因素一般包括后缘加载、降雨人渗、前缘挖脚、洪水侵蚀、库水位变动、地下掏空、振(震)动、冻融等。  6.1.8应急治理优先选择地表防渗、裂缝回填夯实、后缘减载、回填压脚、临时支挡等简易工程措施。必要时,采用预应力锚索、钢管桩、微型桩、钢板桩、集排水等工程措施。  6.2崩塌灾害  6.2.1重点调查坡体结构、岩体结构、裂隙分布、地表(下)水排导条件与扰动荷载等,绘制崩塌灾害平、剖面图,填写应急调查表(见附录B)。对主要岩体结构面、开裂部位进行精细量测。  6.2.2危岩体监测指标宜以关键块体或主控裂缝的相对位移为主。对持续崩塌且规模较大的危岩体,宜采用非接触式的自动化监测与警报手段。根据崩落类型、关键块体形变和风险因素综合设定预警判据。  6.2.3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可采用地质类比、定量估算或数值模拟等方法,预测崩落路径、*大块径、*大崩落距离,并考虑崩落体扩散效应,确定危险区域。  6.2.4崩塌发生后,除查明崩塌过程、母岩稳定性外,还应依据倒石堆形态分布、体积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架空结构、密实程度及堆积环境等,判读堆积稳定性及链式灾害风险。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