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册

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册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开本: 24cm 页数: 386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27.4(5.5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9118648
  • 条形码:9787229118648 ; 978-7-229-11864-8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册 本书特色

本书的编辑特色在于:**,用成语、名句作目录和导引,唤起读者的熟悉、平易和亲近的感觉,从而产生阅读兴趣。第二,注解、译文通俗易懂,从实词、虚词、句法到内容结构的解读明白晓畅,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第三,以“链接”条目的形式扩充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及文学性的欣赏解析。第四,将全书作为完整的知识系统,按照思想逻辑重新编辑,既有助于从宏观层面把握孟子的学说概貌,也有益于从微观层面理解具体章节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

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册 内容简介

  《国学新读丛书: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将整部《孟子》以“仁义”为核心思想,重编为志向、心性、仁义、修养、人格、王道、仁政、处事、教育,九个专题。同时,对每个专题做了二次逻辑划分,细分为四十三个小节,读者既可从宏观层面把握孟子的学说概貌,也可从微观层面理解具体章节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

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册 目录


前言
一、志向
舍我其谁
卷四第十三章
卷四第十章
卷四第十一章
卷四第十二章
卷四第十四章
卷九第七章
乃所愿,则学孔子
卷八第二十二章
卷六第九章
卷五第五章
卷十四第二十六章
虽无文王犹兴
卷十三第二十章
卷十三第二十一章
卷十三第十一章
卷十三第十章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卷八第三章
卷十第六章
卷十第七章
卷十二第十四章
卷十四第三十四章
卷四第二章
舍生取义
卷十一第十章
卷十三第九章
卷八第二十一章
卷十四第三十八章
二、心性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卷三第六章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
卷十一**章
卷十一第二章
卷十一第三章
卷十一第四章
卷十一第五章
卷十一第六章
卷十一第七章
不学而能者,良能也
卷十三第十五章
卷七第二十七章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卷十三第三章
卷十一第八章
君子行法以俟命
卷十三第二章
卷十四第二十四章
卷二第十六章
卷十四第三十三章
三、仁义
仁,人心也
卷十一第十一章
卷十四第十六章
卷八第十一章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卷一**章
卷十二第四章
卷十三第二十五章
卷十二**章
居仁由义
卷十三第三十三章
卷七第八章
卷七第十章
卷三第七章
仁亦在乎熟
卷十一第十七章
卷十一第十八章
卷十一第十九章
亲亲仁也
卷七第十九章
卷十四第三十六章
卷十三第三十四章
卷八第十三章
卷八第三十章
卷十二第三章
卷九**章
卷十三第三十五章
卷七第二十八章
卷五第二章
卷十三第三十九章
卷四第七章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卷七第十一章
卷十四第七章
卷十四第三十一章
卷十四**章
四、修身
人人可以为尧舜
卷十二第二章
卷八第三十二章
卷十一第十六章
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卷七第五章
卷八第十九章
卷十四第三十二章
卷十四第十章
卷十三第六章
卷十三第七章
卷十四第二十九章
不动心
卷三第二章
卷十四第三十五章
卷八第六章
养性以事天
卷十三第二十七章
卷十三**章
卷十一第十二章
卷十一第十三章
卷十一第十四章
卷十一第十五章
卷十三第三十章
反求诸己
卷八第二十八章
卷四第九章
卷七第四章
卷十三第五章
卷十三第十六章
卷七第二十一章
卷七第二十二章
卷十四第十九章
卷八第十七章
卷八第九章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卷八第二十六章
卷十三第四章
卷十二第十五章
卷十三第十八章
五、人格
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卷十三第三十八章
卷十四第二十五章
卷十四第六章
卷十四第十五章
此之谓大丈夫
卷六第二章
卷十三第四十二章
卷十三第十九章
卷十四第三十七章
卷八第三十三章
君子亦仁而已矣
卷十三第三十二章
卷十二第六章
卷三第八章
卷十二第十三章
卷十三第八章
卷六**章
卷六第七章
卷六第三章
卷十四第十一章
卷八第二十三章
卷十三第二十八章
卷十四第十八章
卷八第八章
卷十三第十七章
索引
展开全部

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册 节选

  《国学新读丛书: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  公都子(问孟子)说:“别人都说先生喜爱辩论,请问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呀。天下有人类社会已经很久了,一段时间太平一段时间动乱。当唐尧的时候,洪水乱流,泛滥在整个中原,龙蛇安身在这里,百姓没有安定的住所;(于是)低处的人们(在树上)搭建巢穴,高处的人们(在山上)挖掘环绕的洞窟。《尚书》里说:‘洚水在警告我们。’洚水就是洪水呀。(因此,虞舜)派大禹治理水患。大禹挖掘河道使水流人海中,驱赶龙蛇使它们回归到水草茂盛的沼泽地。水顺着河道流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就是这样的。危险、障碍远去了,危害人类的鸟兽也消除了,然后人们能够到平原居住了。  “唐尧、虞舜去世以后,圣人治国的法则被破坏了,残暴的君主一代接一代出现。(他们为了自己的享乐,)毁坏房屋来修筑水池,使百姓没有安居的地方;破坏农田来建造园林,使百姓无法得到吃穿。荒谬的学说和残暴的行为又出现了,园林、水池、沼泽多了飞禽走兽都到来了。到了殷纣王(的时候),天下又大乱。周公辅佐周武王诛杀了殷纣王,(又辅助周成王)攻打奄国三年并杀掉了它的国君,驱赶飞廉到海边杀死了他,灭掉(助纣为虐的)国家五十个,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远离了人类,天下的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记载说:‘伟大而光明啊,周文王的谋略!伟大的继承者啊,周武王的功业!帮助、启发我们后来的君王,都因此坚守正道没有缺失。’  “(后来)社会衰退,(先王治国的)法则毁败,荒谬的学说暴虐的行为又出现了,臣子杀死君主的有了,儿子杀死父亲的也有了。孑L子(为此)忧虑,(于是)著作了《春秋》。(在)《春秋》(这样的历史典籍中),(对人物和事件的褒贬原本)是天子的职责,(但孔子不得已做了)。因此孔子说:‘了解我的人大概通过《春秋》这部书吧,怪罪我的人大概(也会)通过《春秋》这部书吧。’  “(现在,)圣明的君王没有出现,诸侯们胡作非为,读书人胡乱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满了天下。天下的言论不是归附杨朱,就是归附墨翟。杨朱(的学说宣扬一切只是)为了自己,这是(心中)没有君主;墨翟(的学说主张)没有差别的爱,这是(心中)没有父亲。没有君主、没有父亲,就是禽兽啊。公明仪说过:‘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圈里有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饿的颜色,野外遍地是饿死的人,这(就像)带领野兽来吃人呀!’杨朱、墨翟的学说不消除,孔子的学说就无法彰扬,(因为)这些荒谬的说法欺骗了老百姓,阻塞了仁义学说的传扬。仁义(的学说)阻塞了,就等于是带领野兽来吃人,人们就将相互噬咬。我为此(感到)恐惧,(因此)护卫古代圣人的真理,抗御杨朱和墨家(的学说),驱逐那些胡言乱语,使那些(散布)荒谬言论的人不能出现。(这些荒谬言论)产生在谁的心里,(就会)危害于谁的处事;出现在谁的处事中,(就会)危害于国家的政治。(如果)圣人再次出现,(也)会同意我的说法。  “从前大禹治理洪水而天下太平;周公兼并了东部、北部边远落后地区的部族,驱赶了凶猛野兽而百姓安宁;孔子写成《春秋》而叛臣逆子恐惧。《诗经》上说:‘抗击戎狄,惩治荆舒,就没有人敢抵挡我了。’(像杨朱、墨翟这种心中)没有父亲、没有君主(的言论),正是周公要抗击的。我也想要端正人心,消除荒谬学说,抵制偏激的行为,驱逐那些胡言乱语,以(此)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这)难道是(我)喜欢辩论吗?我是不得已呀。能够(以)语言抵制杨朱、墨翟的人,是圣人的门徒啊。”  【链接】  公都子的一个问题,竟引出了孟子从古到今、如江河奔泻般的滔滔雄辩,以解释“好辩”的原因。这是研究孟子思想、性情与论辩风格的重要材料。  孟子围绕“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个基本论点,分五个层次展开论述,前四个层次是分说,*后一个层次是总说,逻辑谨严,结构清晰,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首先追溯唐尧、虞舜、夏禹的时代:他们针对洪水泛滥、蛇龙盘踞、民无居所的蛮荒状态,治理水患,驱赶野兽,使人们改变巢栖穴居的原始生存状态,有了安居平原的文明生活环境。  其次追溯文王、武王、周公的时代:他们针对道统衰微、暴君代出、田园毁弃、民无衣食、邪说纷纭的现状,继承道统,推翻暴政,诛杀暴君,驱除凶顽,构建法统,还给百姓平安有序的生活。  再次追溯孔子的时代:他面对道统毁弃、法统败坏、人伦崩溃、邪说横行的现实,忧心忡忡,因而著作《春秋》,寓褒贬于其中,以张扬圣王的道统、法统,警示后代的乱臣逆子,全然不顾他人的毁誉。  接着纵观现代,“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的学说“无父无君”、“充塞仁义”,好比“率兽食人”;因此孟子奋然挺身,“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并充满自信地说:“圣人复起,不易吾言。”  *后,孟子总结道:古代“天下平”在于“禹抑洪水”,“百姓宁”在于“周公兼夷狄,驱猛兽”,“乱臣贼子惧”在于“孔子成《春秋》”——一切成果都取决于圣人对于邪恶的坚定抗争;正如《诗经》上所说:抗击戎狄,惩治荆舒,就没有人敢抵挡我了。而杨、墨那种“无父无君”,是周公都会惩罚的;我的抗辩正是继承三代圣人的事业,因此说我“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论述中,孟子没有抽象的说理,而是把自己的理念和激情寓于引经据典之中,借典说今,以事说理。涉及唐尧、虞舜、夏禹、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公明仪等八位圣贤及杨朱、墨翟两位人物,运用大禹治水、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三个典故,并引用《尚书》两处、《诗经》一处及孔子、公明仪言论各一处,大大增加了论辩的历史厚度与思想深度,增强了可信性和说服力。而且,语言的感情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特别是批杨、墨学说时,引用公明仪“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说法,明喻“杨墨之道”、“邪说诬民,充塞仁义”,“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危害,将精神危害形象化,虽有危言耸听之嫌,却具觳觫惕厉之效。  孟子神思飞扬,纵横两千年,极目全天下,雄辩地阐明了为什么要“辩”的道理,为的是“正人心,息邪说,距诙行,放淫辞”,“距杨墨”,为“圣人之徒”,焉能不辩?孟子的论述,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忧患的深沉、责任的重大,看到了他维护两千年正统的坚定态度和作“圣人之徒”的凛然大义。  这篇言说,清晰地展示了儒家思想的源流:唐尧、虞舜、大禹,治天灾、平天下、安民生;文王、武王、周公,兼夷狄、明法度、宁百姓;孔子,作《春秋》、著仁义、惧乱贼;而“我”,“正人心,息邪说,距诚行,放淫辞,以承三圣”。从尧、舜、禹,到文王、武王、周公,到孔子,再到自己,构成了儒家道统、学统的薪火相传。孟子“闲先圣之道”,以“圣人之徒”自任,坚信“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对此,他满怀热情地以身相许,大有曾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论语·泰伯》)的慷慨情怀和宏伟气势。  孟子对杨、墨的批判,似乎比孔子“攻乎异端,斯害己也”的胸襟和“温良恭俭让”的气质多了一些激烈和犀利,但比之《墨子·非儒》对儒学主要观点的批判和对孔子指名道姓的攻讦,却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这种学术氛围与论辩风格,正是当时那种纵横游说、百家争鸣、学术争锋的特殊时势所造就。  ……

从成语、名句读《孟子》:上册 作者简介

九龙创作,即重庆市九龙监狱一监区国学研究组。研究组是由九龙监狱一监区和九龙监狱教育科组织成立的以有国学研究才能的服刑人员为主体组成的团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