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

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

作者:汲安庆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23cm 页数: 274页
中 图 价:¥34.9(7.0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583375
  • 条形码:9787567583375 ; 978-7-5675-833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 本书特色

将教学实践作理论上的凝练与提高, 助力一线教师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教例评析能力的跃升 1.含金量高:这是一本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例研究,拒绝泛泛而谈、空洞无物,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含金量高。 2.可操作性强:本书对具体教例的评析,可操作性强,为从事语文教育的一线教师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和路径。 3.语言灵动:本书文思敏捷、文采飞扬,语言极富吸引力。 推荐文章: 序 揭示形式秘妙,守住语文体性——陈治勇《星星变奏曲》教学实录评析 返回童话,更好地在现实中诗意栖居——黄维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实录评析

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 内容简介

《大夏书系·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以21位名师的21篇教例为分析对象,分为“诗词类”“散文类”“小说类”“戏剧类”“寓言类”等五类,教例经典,评析深入、有理有据,为语文学科教学研究架起了一座沟通高校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桥梁,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融通。

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 目录

**辑诗词类文本教例评析

走向了形式审美的断桥

——董一菲《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评析 / 3

揭示形式秘妙,守住语文体性

——陈治勇《星星变奏曲》教学实录评析 / 12

诗词类文本极化情感的巧妙揭示

——肖培东《菩萨蛮(其二)》教学实录评析 / 23

有序性教学,从自发到自觉

——邓彤《锦瑟》教学实录评析 / 37

细读:追求适体与跨体的统一

——李明哲《木兰诗》教学实录评析 / 49

第二辑散文类文本教例评析

让学生层面的课程知识轻舞飞扬

——童志斌《项脊轩志》教学实录评析 / 65

聚焦篇性特征的多方会通

——黄玉峰《阿房宫赋》教学设计评析 / 77

审智性散文,教学内容如何择定

——张寰宇《那树》教学实录评析 / 89

因势建构,层层揭秘

——李李《陈情表》教学设计评析 / 102

适体教学中的个性化创造

——王君《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评析 / 111

第三辑小说类文本教例评析

立足人物形象,拓展阅读空间

——尤立增《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评析 / 125

在借鉴中生长自家的教学智慧

——刘春文《孔乙己》教学设计评析 / 137

第四辑戏剧类文本教例评析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三种思维路径

——谭轶斌《雷雨(节选)》教学实录评析 / 151

在形意统一中实现“形”的高蹈

——熊芳芳《长亭送别》教学简案评析 / 162

第五辑寓言类文本教例评析

寓言类文本,教学内容如何择定

——黄厚江《黔之驴》教学实录评析 / 177

教学意脉与文本意脉的合一或重构

——余映潮《狼》教学实录评析 / 191

返回童话,更好地在现实中诗意栖居

——黄维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实录评析 / 203

第六辑传记类文本教例评析

翻转:重在思维的掘进与突破

——王夫成《五人墓碑记》教学实录评析 / 219

学法引领,应该着眼于何处

——田玲《邓稼先》教学实录评析 / 231

第七辑新闻类文本教例评析

体知:不能仅限于类性的揭示

——宁鸿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实录评析 / 245

揭秘文体特征背后怒放的篇性

——陈成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评析 / 256

后记 /269


展开全部

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 节选

返回童话,更好地在现实中诗意栖居 ——黄维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实录评析 一、回忆:为盲孩子和他影子的出场蓄势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生命记忆中,曾经和哪些童话故事相遇过呢?(学生枚举看过的童话故事) 师:是啊,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历经艰难而梦想不灭的丑小鸭,还有高贵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善良的小矮人……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金波再次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去感受一个盲孩子和他影子之间发生的神奇而美丽的真情故事。(PPT显示课题和作者)评析: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认知教学理论”非常看重的一个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们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倘若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被成功地唤醒和激发,参与探究的激情便会迅速生长! 黄维陆老师的诗意激发显然有这样的教学追求。通过回忆昔日熟知的童话故事,让学生自然进入本则童话的美丽意境。但是用“美丽”提炼童话的“共性”特点,这仅是“共识”,而非教者的“独识”。对学生来说,“陌生化”效果未能充分突显,恐怕难以形成有效的思维张力和兴趣动力。 倘若从“曲折”“神奇”的角度引入,是否更能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呢?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现实世界饱受饥寒和孤独,在理想世界却拥有了光明、温暖、快乐和爱;丑小鸭饱受各种欺凌、侮辱,甚至险些被猎杀,但靠着理想总能遇难成祥;白雪公主吃下了致命的毒苹果,被邻国王子深情一吻,竟然能死而复生……那么,作家金波笔下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又有着怎样奇特而曲折的命运呢? 二、联系:走进盲孩子和影子的神奇经历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这个童话故事的首尾,用自己的话谈谈盲孩子发生的变化。 (生速读课文) 生:盲孩子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故事的开头,盲孩子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结尾部分,盲孩子看见了一切。 生:盲孩子的心情发生了变化——开始的时候,盲孩子过得很寂寞,他是孤独的;后来盲孩子看见了光明,变得快乐了。 师:请同学们找出在故事的开始关于盲孩子生活状况的语句来。 (生认真地读课文,找语句。) 生:课文的第2自然段到第6自然段。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部分文字。 (PPT显示,生齐读。) 师:你觉得读这部分文字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生:悲凉的。 师:为什么要用悲凉的语气? 生:因为盲孩子过得很寂寞,仿佛他是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师:不是仿佛,他就是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啊。你能用你的声音,把盲孩子这种悲凉的内心世界给我们展示一下吗? (生读这部分文字) 师:是的,盲孩子的生活真的是很悲凉。他的世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孩子的世界。现在你们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生:(齐声)黑暗。 师:老师告诉你们,现在大屏幕上的颜色变了,变成了五颜六色,你们看到了吗? 生:(齐声)没有。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亲身体会了盲孩子生活的那个黑暗的世界,感觉好吗? 生:(齐声)不好。 师:现在我们接着看文章,“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读这一句的时候,你们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齐声)应该用同情、缓慢的语调来读。 (一生读该句) 师:缓慢的感觉有了,但是同情的感觉还有点不够。现在老师来读读可以吗?(师朗读,读完,掌声起。)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我们应该重点抓住哪些词来体现自己的情感? 生:“永远”。 师:你和老师的想法不谋而合。现在,我们就把目光聚集在这个“永远”上。怎么理解这个词呢?我们经常会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那文章里的永远是什么意思呢? 生:永久、长远。 师:哦,那你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说盲孩子永远也得不到光明了。 师:这样的一个孩子,他的内心是非常孤独的。请你把这种孤独的感觉展现出来。 (该生读) 师:你不仅强调了“永远”,还把“生活”和“黑夜”也重读了,读出了盲孩子的孤独。请坐。 师: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那盲孩子是怎么生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第3自然段。 (生齐读该段) 师:读得很整齐。在这里,老师把“只能”作了颜色上的处理。他只能静静的,不能去做别的事情。为什么? 生:因为他是一个盲孩子,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 师:所以后来作者说,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不是一般的寂寞,是“很”寂寞。这个“很”字体现出了作者对盲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同情。 师:一般小孩子在这个年龄都应该是怎样的? 生:快乐地生活着。 师:那盲孩子呢? 生:过着无聊的、寂寞的生活,陪伴他的永远就只有黑暗。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盲孩子的生活是一片黑暗的。他的心情是寂寞的。盲孩子是否就这样一直处于黑暗之中呢?在童话的结局,盲孩子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依据来。 (生认真地浏览课文) 生:在课本第157页的第79—85自然段。 (生齐读该部分文字) 师:文章前面说他永远都处在黑夜中,现在怎么又看见周围的一切了?这在行文上有矛盾吗?我们该怎样理解呢? 生:他是在爱的力量下看见一切的。 师:你觉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个天生的盲孩子能不能重新看见光明? 生:不能。 师:那我们怎么看文中盲孩子的变化? 生:这正好体现了童话的特点,在作者叙述的故事中,加进了奇特的、丰富的想象,寄寓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于是作者就让盲孩子后来什么都能看见了。 师:你的理解很到位。其实在我们文章的第79自然段中就有这样的提示,那就是作者用了一个感叹号。谁能说说这个感叹号饱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此刻有学生在底下小声地说“惊喜”) 师:好一个“惊喜”!能说说你的体验吗? 生:让盲孩子看见周围的一切是所有人的心愿,所以当盲孩子真的如愿以偿的时候,作者内心不禁惊喜起来。 师:是啊!因为爱心的驱动,作者和盲孩子一起经历了重见光明的神奇,这怎能不惊喜万分呢?你能将这种惊喜的感情读出来吗? (该生情动于衷地朗读) 师:读得很用心,很用情,和作者一样,你与盲孩子融为一体了。同学们,盲孩子惊喜地看到了什么? 生:太阳、月亮、萤火虫组成的灯、弯弯的彩虹,还有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明亮的露珠。 师:呵呵,这么多的“还”字,是不是很话痨啊? (生沉默不语) 生:作者用了这么多“还”,是想渲染盲孩子的喜悦之情,那么多的景物,令他感觉很新鲜,很激动,还有一种急于表达的冲动,所以不知不觉地用了这么多的“还”字! 师:说得多好啊!情到深处,“话痨”恰恰成了*好的表达方式!不这样,就无法表达生命获得新生的大喜悦、大激动!就像某个想去北京的同学,有朝一日,终于梦想成真,去了北京,回来的时候跟同学聊天,他一定会说他看见了天安门,还看见了长城,还看见了颐和园,还看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用了这么多的“还”字,正是为了表达这种情感的极限状态!现在,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盲孩子的那种大喜悦、大激动吧! (生齐读该部分文字。读毕,掌声起。)评析:让学生“速读课文,结合这个童话故事的首尾”,了解盲孩子的变化,或许会被视为实用理性的表现,带有技术化、形式化的教学倾向,甚至有违反“真实阅读”的嫌疑,但因为黄老师能巧妙地化繁为简,引导学生见微知著,反而成了言语表现智慧的引擎了。 以盲孩子的“变化”启动学生的思维,易于迅速地检索到相关信息,获得高屋建瓴的整体感知。从多种回答中挑选出“从孤独走向快乐”的情感变化,进行层层剥笋式的鉴赏、体悟,因为紧紧地盯住“人”,追踪“情”,所以既能切中文学的本质,又能发挥教者的创造个性。 在这方面,黄老师的教学处理堪称朴实而精微。 很执着,很激情地鼓动学生以读传情,是谓“朴实”。不满足于眼睛看到,心灵悟到,还得嘴巴“找到”,这种要求貌似简易,实则异常艰辛。把持不好,变成走过场,结果破了气场,倒了胃口的例子多了去了。 但黄老师非常艺术地杜绝了这种负效应的产生。他的“秘笈”很地道:变着花样“折腾”。比如为了读出第2—6自然段的悲凉语气,他不仅让学生说出悲凉的理由,还要求学生全部闭上眼睛“看”大屏幕上五彩的画面。学生深情朗读一遍,他觉得不够味,又自己玩穿越,进行入情地朗读。这样还不尽兴,他又引导学生如琢如磨,该在哪个词上重点发力。等学生悟出要紧扣“永远”一词来抒情时,他又不依不饶,问学生怎么理解这个词。如此不断地“折腾”,学生对盲孩子的不幸命运岂能无动于衷?学生只是几秒钟生活在黑暗之中,盲孩子却是永远啊!带着这样的前理解和同情心去朗读,岂能不入境?岂能不入情?岂能不“审美自失”? 没有曲径通幽的艺术追求,没有对文学复杂性、精微性,还有对学生灵魂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审美秘妙”的苦苦追寻,是不会产生这样有意味的“折腾”的。 此之谓“精微”! 三、探究:盲孩子的生命奇迹,谁给了力 师:因为“想象”,我们再现了作者笔下的情境;因为“立心”,我们体验到了盲孩子重获光明的欣悦。但是,激动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力量让盲孩子从黑暗走向了光明,从寂寞走向了快乐? 生:爱的清泉! 师:你怎么会说出如此富有诗意的答案啊? 生:我看了文章的导读部分,很认同他们的体验。(情不自禁地读相关语句) 师:呵呵,老师要纠正你读错的一个词,“汩汩”应该读“ɡǔ ɡǔ”。“汩汩”是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了片刻,然后很轻声地说)应该是水流动的声音吧。 师:所以你说这是爱的清泉!由水的流动想到爱的流动,你的想象真的像水一样灵动! 是啊,因为爱的滋润,因为爱的支撑,盲孩子的生命世界真的枯木逢春,见证奇迹了!那么,这股爱的清泉是由哪些溪流汇聚而成的呢? 生:影子的爱。 生:太阳的爱,月亮的爱,还有萤火虫的爱。 师:作者重点强调的是谁的爱? 生:影子和萤火虫的爱。 师:我们先来找找体现影子的爱的语句吧。 生:我找的是“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师:你为什么认定是这一句呢? 生:“牵”字用得好,体现了影子对盲孩子的关爱。 师:若是换成“拽”,你觉得怎样? 生:“拽”不好,“牵”含有轻轻的意思,是爱的表现。而“拽”用的劲儿肯定很大,不能表现出影子对盲孩子的爱。 师:分析很到位。还有别的字词吗? 生:还有“常常”。“常常”说明是经常的意思,不是偶然的一次、两次,说明这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影子经常带着盲孩子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师:有爱心,才会有真正的耐心和细心!在影子的精心呵护下,大自然的声音之美一定像清泉一样,已经悄然渗进盲孩子的心田了!这时候的他一定是快乐的。还有哪些句子? 生: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 师: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原来,盲孩子很寂寞,总处于黑暗之中,现在他实际上已经有光感,可是他不敢相信,以为是幻觉,所以说“似乎感受到了”,但这已经让他足够快乐了。这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师:多么精致入微的体验啊! 生:“人们常常看到他俩在阳光下、月光下,像好朋友似的说说笑笑;在没有阳光,没有月光的夜晚,盲孩子就点起一盏灯。有了光明,影子就来了,它陪着他唱歌,讲故事。”在这句话中,我看到了影子对盲孩子的爱,影子陪着盲孩子唱歌,讲故事,就是对盲孩子的爱。 师:老师发现这句话中也有一个“常常”,你怎么理解这个词? 生:这个“常常”说明影子不是偶然地关爱盲孩子,而是持之以恒地相依相伴。 师:还有哪些句子能体现影子的爱? 生:课文第8—17自然段,也体现了影子的爱。 师:哦,这是盲孩子和影子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也体现了影子对盲孩子的关爱。现在我们就一起通过对话的方式来感受一下这种爱。请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 (两生分角色朗读该部分文字) 师:读得很有感情。这些对话中,老师有一处不解,影子说“我长得和你一样”,为什么又补充说“我像黑夜一样黑。我还有一双黑眼睛”?影子在说这句话的同时,隐藏着怎样的潜台词? (生讨论交流) 生:反映出盲人世界的凄凉。 师:盲孩子的世界真的是很凄凉,但影子的补充说明,不是在揭盲孩子的心灵疮疤吗? 生:不能理解为揭疮疤,因为影子想陪伴盲孩子,使他快乐起来,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和你一样,你不必感到孤单,不必感到寂寞。 师:呵呵,你的情感触角很纤敏,把握得很精准。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句,把影子对盲孩子的那种深眷的爱读出来。 (生齐读“我像黑夜一样黑。我还有一双黑眼睛”。) 师:再读得深沉些,读出那种爱的感觉。 (生再读该句) 师:刚才我们从若干个细节,比较具体地感受了影子对盲孩子深眷的爱。萤火虫是怎么关爱盲孩子的呢?请找出相关语句赏析。 生:当盲孩子提着他的灯,灯光里有他的影子陪伴他往家走的时候,他的心情好极了。因为今天他看见了萤火虫的光,虽然那光模模糊糊的,小得像小米粒儿,但毕竟是他亲眼看到的啊! 师:请说说你的理解,好吗? 生:原来盲孩子什么都看不见,生活里全是黑色;现在,他亲眼看见了萤火虫的光,他的眼前不再是黑色,因此他的心情好极了,人也快乐了。这都是萤火虫给他的。所以我觉得这一处能体现萤火虫的爱。 生:那一夜,萤火虫陪伴他们玩了很久很久,一会儿从手掌上飞起,给他们带路,走近一丛蔷薇花;一会儿又落在手掌上,闪闪发光。 师: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萤火虫的爱? 生:“陪伴”“很久很久”这两个词说明萤火虫陪伴盲孩子玩得时间很长,不是一会儿功夫,而是很久很久,这是需要一定的奉献精神的。愿意奉献,乐意奉献,正是源于爱! 生:文章的第61—65自然段。 师:这是萤火虫在跟盲孩子说话。一开始是一只,然后是几只,*后是好多好多只。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 (请一个同学读一只萤火虫的话,请四个同学读几只萤火虫的话,请全班同学一起读好多好多只萤火虫的话。)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一只萤火虫的光是微弱的,几只萤火虫的光也不是很强,但是一群萤火虫的光足以照亮盲孩子的世界。这个时候谁又回来了? 生:(齐声)影子。 师:是的,因为有光,影子又回来了,萤火虫的爱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评析:这一部分教学体现了教者为文本中人物形象立心,并与他们“生命融合”的审美努力。 一是积极捕捉“有意味的瞬间”,在刹那间见永恒。如用“还原法”启悟学生,从“牵”“常常”等词中发现了影子的耐心、细心,而这些品质正是源于爱心;在“似乎感受到了”这一稍纵即逝的心理中,读出盲孩子不敢相信已经获得光感的现实,却又很恬然知足的性格特质。黄老师的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心灵的独特发现需要等待,需要生长,需要彼此言语智慧的启迪和生命情感的润泽。这恐怕是讲求大容量猛灌,考什么教什么的功利主义者一辈子都无法参悟,也无力参悟的教学智慧。 二是在无疑处激疑,让不同的灵魂迅速相遇、相融。盲孩子的世界真的是很凄凉,但影子的补充说明——“我像黑夜一样黑。我还有一双黑眼睛”,这不是在揭盲孩子的心灵疮疤吗?这真的是神来之问,惊心动魄的一问,尽管教者后来没有在此处逗留太久,但是这一问足以让学生感受影子的真诚、体贴,以及盲孩子的单纯与善解人意。没有换位思考的自觉,没有将自我生活融进文本世界的追求,绝对不可能产生这样有价值的审美追问! 四、升华:盲孩子和他影子的爱心启示录 师:同学们,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题目,“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分享了他们之间的很多故事之后,你们觉得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从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生:人们说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生:他伸出双手,拉住了他这位黑色的好朋友,他们久久地拥抱在一起。 师:孪生兄弟、好朋友,这些美好的词语道出了友情的一种境界,也彰显了友情的一种力量,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让盲孩子见到了光明,让虚幻的影子获得真实的肉身!从中,你们感悟到了什么呢? 生:爱可以创造奇迹! 生:奉献可以产生美好的境界! 生:生活因爱而美丽! 生:让别人幸福,自己也会跟着幸福! …… 师:呵呵,你们的感悟很纯洁,很动人,令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著名画家凡·高说过的一句话:“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金波先生童话的结尾便展示了这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境界!大家觉得读这一段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自豪、赞美的语气。 师:试试看。 (该生动情地朗读,重读了“都是”“光明”这两个词,语气间充满着自豪的感觉。) 师:语速应该再沉稳些,中速*好,更能展现洋溢自豪之情。我们一起来读一次。 (生齐读)评析:让爱心启示贴着文本的细节“生长”出来,而非从参考资料中移植,或依靠老师的片言只语进行生硬地嫁接,这体现了教者对话艺术中“悟性思维”的特点——没有理性思维那么生冷、抽象,也没有感性思维那么随意、任性。这体现了“存在式学习”的精髓,而非“占有式学习”。教者适时引进凡·高的生命体验——“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并指出“金波先生童话的结尾便展示了这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境界”,既开拓了学生的认识境界,也提升了教者自身的教学品质。 有思想的高度,教学的境界自然阔大! 五、延伸:返回童话,更好地在现实中诗意栖居 师:金波先生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童话故事为我们展现了爱的奇迹,爱的神力,爱的美好。其实用心回味,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真挚、纯洁的爱,如亲人之间的爱,同学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甚至陌生人之间的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我们不仅要懂得分享爱,更应学会主动付出爱,让爱的种子在生活的每一片土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视频播放《生活中的爱》,里面有若干感动人心的画面,*后视频定格在四只相互紧握的大手上。) 师:四只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很能象征、传递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旨:爱就是力量。同学们,徜徉在爱的世界,你们能用语言表达心中的爱吗?请以“我爱”两个字开头,说一句话,表达你们的爱吧! 生:我爱我的祖国。 生: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生:我爱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生:我爱大自然。 生:我爱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生:我爱世界万物。 ……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爱的表白,老师的心里暖融融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盲孩子和他影子之间的那份纯纯的、真真的爱,这份爱像一泓清泉,润泽着我们的心灵,又像是一股暖流,在我们的心中涌动不息。罗曼·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会变成黑夜。”这与金波先生对爱的理解不谋而合。因为有爱,我们的生活才更加美好;因为有爱,我们的社会将更加光明。*后,老师也想用“我爱”说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堂,那就是: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事业,我爱我的生活!评析:很美的教学追求,返回童话只为在现实中诗意栖居。 用形象的图片深化对爱的理解,用真诚的告白定格对爱的信心,用诗意的总结萃聚爱的能量,这是教者用心、用情、用力的人格特质的再次熠熠闪光!与情感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维持着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学说,异曲同工! 通观黄老师的教学全程,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20世纪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戴维·伯姆在其著作《论对话》中所写的一段话:“集体心理和个体心理同时存在于共享的过程里,二者之间流淌着意义之溪。此时,观念本身已无关紧要。*终,我们将落脚于所有这些观念之间的某个位置上,同时开始超越所有的这些观念,朝另外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这个方向如同圆弧上发出的一条切线,引领我们进行新的发现和创造。” 是的,亮出各自的观点,彼此共享,不论它是深刻还是浅易,是生涩还是流畅,是幼稚还是成熟,只要忠于体验,真诚亮出,意义之溪就会潺潺地流淌。这不仅是对话的本质,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理想。本课的教学,透着一种富有生气的精致之美! 1结构的精致美。回忆:为盲孩子和他影子的出场蓄势;联系:走进盲孩子和影子的神奇经历;探究:盲孩子的生命奇迹,谁给了力;升华:盲孩子和他影子的爱心启示录;延伸:返回童话,更好地在现实中诗意栖居。清新而时尚的教学架构体现了黄维陆老师“情本体”“心本体”的价值取向,而非将文本大卸八块的“物本体”“工具本体”的价值取向,让说教的冷漠面孔远遁,所以,生活化、个性化的色彩非常浓郁。以回忆开始,中经联系、探究、升华,*后以延伸作结,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各种心理机能,自成体系,却又具有极大的伸缩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2点染的精致美。在我看来,*能见出教者智慧、学养、个性神采的地方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点染功夫”上。成功的教学点染,可以使教学曲径通幽,又能柳暗花明;拍案惊奇,却又润物无声。像万绿丛中的一点红,美得清新、艳丽,令人心醉;像观音菩萨的净瓶中水,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真正的触处生春! 黄维陆老师的教学点染,便趋向了这种境界。比如针对盲孩子见到光明后,作者所用的那么多的“还看见”,他故意逗学生这是否很“话痨”,在学生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他这样点染——“情到深处,‘话痨’恰恰成了*好的表达方式!”不这样,就无法表达生命获得新生的大喜悦,大激动!类似于这样的像浪花一样不断跃动的隽妙点染,在他的整个教学流程中俯拾皆是,以至他忽略对盲孩子情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赏析,还有忙不迭地抛出自己人生体验的冲动,依然不减他语文教学的朝气和诗意! 3朗读的精致美。黄老师的课着实体现了他“优游涵泳,玩绎方美”的审美追求。理解、想象、质疑、移情、朗读,形成了一个饱满的“朗读复合体”,为了真正做到“得之于心而寓之于口”,他对语气、语调、重音,甚至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不仅细腻地指导学生以读抒情,还亲自示范,如对文中第79—85自然段的朗读指导,真的是丝丝入扣,见情见性,想让人不动情都很难。一个大老爷们,拥有如此的婴儿眼光,赤子情怀,纤敏视角,细腻体验,让人平添无限的感动!

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 作者简介

汲安庆,江苏洪泽人,文学博士,大理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点负责人。 研究方向: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中学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考官,云南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专家评委。《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审稿专家,《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封面人物,《教师博览》原创版签约作者,《中学语文》《福建教育》《海峡教育报》等刊物专栏作者。 著有:《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论》《中学语文名篇新读》《怀抱生命的教育》《享受教育:那些美丽的瞬间》等8部。在《教育研究》《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发表文章500余篇。在全国各地讲学数十场,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比赛、论文写作比赛评委多次。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