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者节开场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

作者:邓小军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488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68.6(7.0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576919
  • 条形码:9787567576919 ; 978-7-5675-769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 本书特色

中国古典文史研究领域重大突破性成果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旨在考察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史案之真实性,首次披露、使用了顺康时期众多相关重要原始文献。本书图版90幅,多为相关珍稀善本书影、珍贵原始石刻文献照片和拓片。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 内容简介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通过考察提出:顺治七年(1650)三月末,董小宛在如皋家中被清兵劫至北京归摄政王多尔衮,十二月多尔衮死后,归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十一年,因入侍孝庄太后,为顺治所爱,顺治杀硕塞。十三年,册为皇贵妃。十七年八月,董小宛死。十八年正月,顺治假死真出家山西五台山。康熙二十一年(1682)前后,顺治锡止河南睢州白云寺。康熙四十九年正月,顺治圆寂于睢州白云寺。九月,康熙为纪念父皇顺治而建立御匾集群于白云寺。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均为真实之史事。按中国传统法律,多尔衮派清军强入民家掳走董小宛,多尔衮、清军是犯下死刑罪。顺治出家的根本原因,是承受佛教之感召,直接原因,是对董小宛之生死恋及董小宛之死。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 目录

前言

上部 董小宛入清宫考

绪论

**章 顺治七年三月末董小宛在如皋家中被清军掳走

第二章 顺治七年三月末董小宛被清军劫持入京,归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第三章 顺治七年十二月九日多尔衮之死前后,冒辟疆进京向孝庄太后索还董小宛未果

第四章 多尔衮死后,诸亲王分取其家人,董小宛归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因入侍孝庄太后而为顺治所爱;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五日硕塞之死

第五章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硕塞死后董小宛入慈宁宫侍太后,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立为顺治贤妃,十二月六日册为皇贵妃

第六章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小宛之死

第七章 顺康间宫内事外传之可能之渠道及董皇贵妃事传播之范围

第八章 顺治时称 “董家女”、“董贵妃”、“后董氏”、“皇后姓董氏”、“董皇后”,是汉族姓氏的称呼

董小宛入清宫年表

下部 顺治出家考

绪论

上篇 顺治十八年世祖之假死与出家五台山

**章 顺治十七年八月董皇后卒后世祖“净发”:受沙弥戒

第二章 顺治曾孙弘旺《松月堂目下旧见》所录世祖御制出家诗

第三章 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自撰《年谱》顺治十八年:世祖“患痘”而“崩”是谎言

第四章 王熙《世祖皇帝哀诗》“帝乡何处白云翔”:世祖未死,正游于中国

第五章 王熙《世祖皇帝哀诗》“崆峒鹤驾苦难攀”、“梵宫春掩草霏霏”:世祖已出家五台山佛寺

第六章 《勅赐圆照?溪森禅师语录》:世祖假死真出家

第七章 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曰往清凉山”,“收拾宗风里”:顺治出家五台山禅寺

第八章 康熙二年顾炎武《五台山》:顺治出家在五台山禅寺

第九章 洪昇《长生殿》的微言: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参证李天馥、查慎行、赵执信、李孚青诗

中篇 康熙二十一年前后:顺治锡止河南睢州白云寺

第十章 查慎行《佛定语录序》、牟钦元《佛定塔铭》:康熙二十一年佛定和尚被延请为睢州白云寺方丈

第十一章 康熙三十七年《白云寺公输地租碑记》:翰林官、知州非常关心白云寺收租

第十二章 康熙四十一年御制《菩萨顶》诗“四十馀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顺治皇帝出家五台山

第十三章 《玉明族祖碑》载康熙御赐白云寺“满朝銮驾”:意在向顺治表示父皇仍是皇帝;可见顺治就在白云寺

下篇 康熙四十九年顺治圆寂于并安葬于睢州白云寺

第十四章 康熙四十九年二月御制《五台有怀》诗:悲悼父皇之死

第十五章 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十九日兰阳彭宅统为顺治圆寂所建白云寺尊胜陀罗尼心经幢

第十六章 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御制睢州白云寺匾额“(先)王宔”:先帝神主、章皇神主;确证顺治去世于并安葬于白云寺

第十七章 白云寺康熙四十九年御匾集群:纪念安葬于此的父皇顺治

顺治出家年表

全书结论

馀论

鸣谢


展开全部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 节选

《董小宛入清宮與順治出家考》旨在考察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是否真实之史事,不作褒贬,不作理论分析。全书既竟,在此馀论中,对于清军入民家掳走董小宛,顺治出家之原因包括与董小宛之关系, 以及顺治出家之评价,略述己见,仅供参考而已。 1.顺治七年皇父摄政王多尔衮派清朝军队强入民家掳走董小宛,按中国传统法律是犯下死刑罪。 按《周礼·秋官·朝士》:“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汉郑玄注:“郑司农(郑众)云:谓盗贼群辈若军,共攻盗乡邑及家人者,杀之无罪。若今时:‘无故入人室宅庐舍、上人车船牵引人,欲犯法者,其时格杀之无罪。’”《史记》卷五十七《陈丞相世家》:“(陈平曾孙献侯陈何)坐略人妻,弃市,国除。”《魏书》卷一百一十一《刑罚志》:“谨详《盗律》:‘掠人、掠卖人为奴婢者,皆死。’”《唐律疏议》卷十八《贼盗·夜无故入人家》:“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宋刑统》卷十八《贼盗律·夜入人家》:“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大明律》卷十八《刑律一·贼盗·夜无故入人家》:“凡夜无故入人家内者,杖八十;主家登时杀死者,勿论。”明应槚《大明律释义》同卷同条:“遇夜无故入人家,非奸即盗,登时杀死者,岀于仓卒,故勿论。” 由上可知,按中国历代刑法规定和司法判例,盗贼侵犯民家及家人,杀之无罪;掳掠人妻者,死刑。多尔衮派清朝军队强入民家掳走董小宛,按中国传统法律,多尔衮、清军是犯下死刑罪。 按 《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顺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和硕德豫亲王(多铎)出兵江南……获才貌超群汉女人一百零三,将此呈送皇上十,呈皇叔父摄政王三(下略)”;复按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二册《总督年表》,顺治七年江南江西总督马国柱;同书同册《巡抚年表》,顺治七年江宁巡抚土国宝;同书第三册《驻防大臣年表》,顺治七年江宁驻防大臣(总管江宁驻防满洲兵)巴山、(提督江南总兵官)张大猷;然则顺治七年三月末清军在江南省如皋县强入民宅冒辟疆家劫走董小宛归多尔衮一事,当与此四人中之一人或数人有关。元凶首恶,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 清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1867)六月二十日记赵烈文对曾国藩说:“土崩瓦解之局”,“殆不出五十年矣”,“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清朝国初之罪行,是注定其*终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重要原因。 2.顺治出家的原因。世祖接受中国文化和闻说佛教,始于顺治八年(1651)亲政及从曹化淳发奋读书。向往佛教,始于同年与景忠山别山性在和尚接触和交往。时世祖十四岁。世祖热恋董小宛,始于十一年。世祖十七岁。尔后二事齐头并进。十三年,董小宛立为贤妃、皇贵妃。世祖十九岁。世祖归心佛教,始于十四年召对憨璞聪和尚。世祖二十岁。佛学精进,始于十六年召对玉林琇、木陈忞、?溪森和尚。世祖二十二岁。十七年八月,董小宛去世,世祖痛不欲生,从?溪森净发受沙弥戒。世祖二十三岁。十八年正月,世祖假死真出家。二十四岁。承受佛教之感召,是顺治出家之根本原因,对董小宛之生死恋及小宛之死,是顺治出家之促进原因、直接原因。 谢正光《新君旧主与遗臣——读木陈道忞《北游集》》摘要:“据木陈道忞《北游集》及相关诗文史料,可知曹(化淳)氏自万历末年入宫后,始终秉承当时宦官‘多学能书’及‘宛然有儒风’之传统,深得崇祯之倚重。及清人入关,曹氏倡议为崇祯帝后营葬筑陵,历三载而事成。迨顺治以少年天子亲政,曹氏被委为‘帝师’,授顺治以汉土典籍及天竺佛法;暇时教以书画怡情,复为历数先朝旧事。故顺治对崇祯之遭际深表同情,至引以为异代知己。”论文第三节《“闲谈思庙长挥涕”——顺治对崇祯之怀思》,列举木陈《世祖章皇帝哀词》第三首:“闲谈思庙长挥涕。”《北游集》记顺治帝曰:“宫城之北有山,明称煤山。朕今改之,所谓景山也。煤山即崇祯投缳之所。语毕潸然。”又记:“上笑曰: ‘朕字何足尚?崇祯帝字乃佳耳。’命侍臣一并将来,约有八九十幅。上一一亲展示。师时觉上容惨戚,默然不语。师观毕,上乃涕洟曰:‘如此明君,身婴巨祸,使人不觉酸楚耳。”《世祖实录》顺治十六年十一月壬申:“上驻跸昌平。是日,驾过明崇祯帝陵。凄然泣下,酹酒于陵前。”王熙《思陵纪事二首》题下注:“明庄烈愍皇帝陵也。(顺治命金之俊撰)御制碑文在焉。大驾经过,焚楮拜奠,且为下泣,感而纪之。”第二首:“翠华凭吊处,也为一潸然。”明遗民王弘《山志》:“予尝至昌平,守陵人为言章皇帝哭烈皇帝状甚悉。”李清《三垣笔记》:“[顺治帝]又尝登上(崇祯)陵,失声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宋琬《世祖章皇帝挽诗十首》其二:“方闻凤辇回中禁,何意龙髯去不还。”(“谓顺治祭思陵后不久即‘龙驭上宾’也。”)以及木陈问顺治曰:“先帝何修得我皇为异世知己哉?”提出:“大矣哉!木陈此问。苟扬弃释家修为一事,则木陈所问亦可转语为:‘皇上何故引崇祯为异世知己呢?’”论文《结语》:“顺治帝至迟自十四岁起即向往于中原文化,又岂与曹氏之影响无关?凡此种种,实国史上之一异数。而此一异数,殆亦由种种世缘累积而成者也。” 顺治皇帝所交往之佛教禅师,别山性在更能体现印度佛教艰苦修行之品格;憨璞性聪、玉林通琇、木陈道忞、?溪行森,则更能体现中国禅宗明心见性之智慧。顺治出家之前之觉悟,以憨璞聪、玉林琇、木陈忞、?溪森之影响,更为直接而强烈。顺治出家以后五十年无声无息之品格,则与别山性在淡泊名利、艰苦修行之品格更为相似,可见别山性在对顺治实具有更为深沉而长远之影响。总而言之,承受佛教之感召,是顺治出家之根本原因。 按《汤若望传》第九章《“尚父”和他的皇帝学子》:“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1660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此后皇帝便把自己完全委托于僧徒之手。他亲手把他的头发削去,如果没有他的理性深厚的母后和汤若望加以阻止,他一定会充当了僧徒的,但是他仍还由杭州召了些*有名的僧徒来。”可见,顺治对董小宛之生死恋及董小宛之死,是顺治出家之促进原因、直接原因。 按顺治《御制(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报者,朕寓目已置之,后辄曰:‘此讵非几务,陛下遽置之耶?’朕曰:‘无庸,故事耳。’后复谏曰:‘此虽奉行成法,顾安知无时变,需更张,或且有他故,宜洞瞩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贻业良重,即身虽劳,恐未可已也。’及朕令后同阅,即复起,谢曰:‘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耶。’固辞不可。一日,朕览廷谳疏,至应决者,握笔犹豫未忍下,后起,问曰:‘是疏安所云,致轸陛下心乃尔?’朕谕之曰:‘此秋决疏中十馀人,俟朕报可,即置法矣。’后闻之泣下,曰:‘诸辟皆愚无知,且非陛下一一亲谳者。妾度陛下心,即亲谳,犹以不得情是惧,矧但所司审虑,岂竟无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称好生之仁耳。’自是,于刑曹爰书,朕一经详览竟,后必勉朕再阅。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且每曰:‘与其失入,毋宁失出。’以宽大谏朕如朕心,故重辟获全,大狱末减者甚众。或有更令覆谳者,亦多出后规劝之力。嗟夫!朕日御万机,藉后内助,故得安意综理,今复何恃耶?宁有协朕意如后者耶?” 又曰:“后每当朕日讲后,必询所讲,且曰:‘幸为妾言之。’朕与言章词大义,后辄喜;间有遗忘不能悉,后辄谏曰:‘妾闻圣贤之道,备于载籍,陛下服膺默识之,始有裨政治,否则讲习奚益焉。’” 又曰:“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奥义,由是崇敬三宝,栖心禅学。参‘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语,每见朕,即举之,朕笑而不答。后以久抱疾,参究未能纯一。后又举前语,朕一语答之,遂有省。自婴疾后,但凭几倚榻,未曾偃卧。及疾渐危,犹究前语,不废提持。故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呜呼!此足以见后信佛法,究心禅教之诚也。” 由顺治《御制行状》可见,当董小宛顺治十三年(1656)立为贤妃、册为皇贵妃之后,顺治与董小宛朝夕相处,董小宛深厚的儒家文化教养,对顺治的生活包括政治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儒家价值观之影响,面对董小宛,顺治似不能无自卑感。如果不算外在皇权,只凭内在价值,顺治唯一可以自信的是信佛,唯一可以引为自豪的是,“素不信佛”的董小宛,在顺治影响之下而诚信佛法。可见,董小宛的信佛增强了顺治对佛教的信心,促进了顺治对佛教的皈依。顺治出家的两大原因,信佛与对董小宛的生死恋,已经融为一体,而不可分。 3.顺治对于清朝军队掳走董小宛一事之看法,见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董皇后死后,?溪森奉旨为董皇后一系列丧仪所说偈语,其中表示董皇后一生历尽艰难曲折,曾遭强人侵犯,后为顺治所保护。此应与董小宛生前对顺治所自述被清朝军队入室掳走之经历有关。然则顺治出家之原因,有可能亦与董小宛生前对顺治所自述被清朝军队入室掳走之经历有关。 4.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五日和硕承泽亲王硕塞之暴死,是死于顺治所杀。硕塞死后,未依礼制辍朝、未遣官致祭、未赐谥号、未御制碑文,足见顺治对硕塞之敌视。按《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一顺治十二年夏四月癸酉(十九日):“遣官祭和硕承泽亲王硕塞侧福金。”《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一顺治十二年夏四月癸未(二十九日):“遣户部尚书觉罗巴哈纳,祭和硕承泽亲王硕塞。”顺治十二年四月十九日硕塞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之死,系表示抗议硕塞之暴死,因此之故,当硕塞之死四个多月之后、侧福晋之死十天之后,顺治始不得不遣官祭硕塞,对硕塞之死以及未遣官致祭表示追补抚慰之意。亲王之死,本应三天之内遣官致祭。时隔四个多月之后始不得不遣官祭硕塞,只能是侧福晋以死抗争,震撼了顺治和清廷的结果。顺治《御制(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行状》:“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宫中,朝夕鞠抚,慈爱不啻所生。兹三公主,擗踊哀毁,人皆不忍闻见。”董皇后鞠抚承泽王女二人,是因为承泽王硕塞死于非命,可见董皇后之仁慈,但此亦是取得了顺治之同意。由上所述可见,顺治杀害同父异母兄硕塞,事后当有悔意。此亦有可能亦是顺治出家之原因之一。 朝鲜王朝孝宗七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丙申八月陈奏正使麟坪大君李渲《燕途纪行》下丙申十月初七日辛巳:“金汝辉来谒,赠礼物,详问阙中事情。渠云:儿皇力学中华文字,稍解文理,听政之际,语多惊人,气象桀骜,专厌胡俗,慕效华制,暗造法服,时或着御,而畏群下不从,不敢发说。”可见,顺治虽然逐渐汉化即接受中国文化,但是身为清朝皇帝,也不能不畏群下不从,不敢发说。假如顺治对清朝军队入民家掳走董小宛、对自己杀害同父异母兄硕塞有所痛恨、悔恨,对顺治来说,出家为僧,或许也是对这些事*好的了断。 文献不足征考,故以上两点所述,皆有节制而不多言,结语皆冠以“有可能”、“或许”这样的限定语。 5.从当事人冒辟疆之诗文、冒辟疆众友人《同人集》吴梅村、陈维崧、吴绮、徐泰时、周士章、杜茶村、张文峙、杜绍凯、谭篆、王士禄等之诗文,《同人集》之外之钱谦益、丘石常、李天馥、查慎行、赵执信、李孚青、龚鼎孳等之诗文词,以及李天馥《古宫词》、洪昇《长生殿》来看,清朝军队入民家掳走董小宛一事,始终没有得到顺康间士人丝毫之原谅。同时,从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洪昇《长生殿》等诗文戏剧来看,顺治对董小宛之热恋以及为之而出家为僧,则可以说是得到了顺康间士人的同情、肯定与赞扬。 6.中国文化传统崇尚淡泊寡欲,认为是消除人间灾难之根本,故特别尊重隐士,尊重出家人。从这个角度说,顺治以皇帝出家为僧一去不返,能永远舍弃拥有*高权力之皇位,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之举,此举乃成为体现中国文化价值观之一典范,并当具有超越当时历史之意义。 此举无疑是为清朝之合法性赢得了一分,但并不一定等于为清朝赢得了足够之合法性。清朝的合法性,当取决于清朝从多尔衮直至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的整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行为。

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 作者简介

邓小军,1951年生于成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2001年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2003—2004年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2012年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著有《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诗史释证》、《古诗考释》、《古宫词一百二十首集唐笺证》。发表论文百馀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