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生物医学光子学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47.6(8.5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物医学光子学 版权信息

生物医学光子学 本书特色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各学科的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满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的需要,现启动本套教材全国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首轮规划教材,本套教材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由我社与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组织编写,共18门核心专业课程

生物医学光子学 内容简介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各学科的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满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的需要,现启动本套教材全国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首轮规划教材,本套教材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由我社与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组织编写,共18门核心专业课程。

生物医学光子学 目录

绪论 一、光子学溯源 二、生物医学光子学——光子学的新领域 三、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国内外学科现状 **章 光和分子光谱基础 **节 光的物理基础 一、光的本质 二、几何光学基本定律 三、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 (一)光的干涉 (二)光的衍射 (三)光的偏振 第二节 分子光谱基础 一、光与物质三种相互作用 二、电子光谱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二)发光光谱 三、振动和转动光谱 (一)红外吸收光谱 (二)拉曼光谱 第二章 生物系统的化学发光 **节 化学发光 一、化学发光体系及其机制 (一)鲁米诺体系 (二)吖啶酯体系 (三)过氧草酸酯体系 (四)多羟基化合物类 (五)荧光素酶体系 二、化学发光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 第二节 生物发光 一、生物发光的研究历程 二、生物发光的机制 (一)萤火虫发光体系 (二)细菌发光体系 (三)海萤发光体系 (四)腔肠动物生物发光体系 第三节 生物发光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一、基于生物发光的分析检测应用 (一)基于发光细菌法的分析检测 (二)基于ATP生物发光法的分析检测 二、基于生物发光报告基因的生物医学应用 (一)生物发光报告基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二)生物发光成像及其应用 第三章 荧光与荧光探针 **节 荧光 荧光的特性 (一)荧光的吸收与发射光谱 (二)荧光寿命 (三)荧光的偶极子特性 (四)荧光发射光强 第二节 荧光探针 一、荧光探针的定义及构成 (一)荧光探针的定义 (二)荧光探针的构成 二、荧光探针分类及特点 (一)荧光分子探针 (二)荧光纳米探针 (三)基因编码荧光探针 三、荧光探针构建 (一)荧光探针设计(响应)原理 (二)荧光探针的识别方式 四、荧光探针生物应用进展 (一)分析检测 (二)生物成像 (三)荧光探针的临床应用 (四)毒性作用 第四章 生物介质中光子的传输 第五章 组织光学特性参数测量原理与方法 第六章 显微成像技术 第七章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 第八章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 第十一章 光镊与单分子操作 第十二章 流式细胞仪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第十三章 组织光谱及其诊断应用 第十四章 激光治疗基础及应用 第十五章 X线及其医学应用 第十六章 γ射线及其医学应用 前沿技术 光流控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附录 不同生物组织的光学特性参数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展开全部

生物医学光子学 作者简介

骆清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和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副主任,教育部高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 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美国光学学会(OSA)、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和中国光学学会Fellow。 曾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批),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负责人。 自1989年以来,骆清铭一直从事信息光电子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学科——生物医学光子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通过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在光学表征、光学检测和信息解析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在光学分子成像和神经光学成像两个方向上作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制研究”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单细胞分辨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与仪器”完成人。历时十余年,他率领研究团队首次获得了亚微米体素分辨率的小鼠全脑高分辨图谱,成果发表于Science并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首次展示了鼠脑轴突的长距离追踪,为实现单神经元分辨水平的全脑三维可视化(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提出脑空间信息学新兴交叉学科。 张镇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分析技术及仪器研究所所长、2006-2010年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0-2006年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激光生物学报》和《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副主任编委、《中国激光》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常务编委等。 讲授“生物医学光子学”课程。出版译著《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应用》、《医学工作者的因特网》、《分子光子学》、《激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原理及应用》(第3版)、《纳米光子学》(获2010年度第十届引进版科技类优秀图书奖)、《医学纳米技术与纳米医学》(获2013年度第十三届引进版科技类优秀图书奖)6部,主编《生物医学光子学新技术及应用》以及《生物医学光子学:诊断、治疗与监测》2部。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光子学影像与光谱分析技术、光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光量子调控技术。 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200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0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013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生物医学光子学”获2012年度陕西省精品课程,获陕西省政府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高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市生物医学检测与仪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和《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编委。 长期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医学影像与图像处理和光电检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完成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和“973”计划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各1部,取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廖新华,教授,现任陆军军医大学物理学与生物物理学教研室主任。 从事教学工作31年来,主讲本科及研究生《医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理论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或军队相关科研基金项目若干,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生物物理学。 以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等论著1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获军队一等奖等优秀成果奖励3项。2008年9月,获全军育才奖,2009年获原第三军医大学“教学明星”称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