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外音乐简史

中外音乐简史

作者:宋志军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4.2(6.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外音乐简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2511311
  • 条形码:9787302511311 ; 978-7-302-5113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外音乐简史 本书特色

下载课件、获取课件密码、各种资源包以及人工客服,请关注清华社官方微信服务号qhdxcbs_js,一站式帮您解决各种图书问题。 《中外音乐简史》是了解、欣赏和研究中外音乐的有益读本,适合高等院校师生及广大音乐爱好者阅读,亦可作为各类学校的音乐教材使用。同时,为了生动剖析音乐艺术的“前世今生”,书中附有大量精美图片及音响音像资料,让人阅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有徜徉乐海之感。 《中外音乐简史》全部章节内容均由宋志军独立撰著。作者广泛阅览音乐文献、著作,结合相关作品、典故,诠释音乐文化现象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归纳,*终定稿成书。粗事条理,错讹难免,四方师友,垂教是幸。

中外音乐简史 内容简介

音乐艺术博大精深,内容浩如烟海。本书顺应新时代要求,融汇中西,采撷突出文化现象与经典作品,梳理总结音乐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中外音乐简史》对中外不同时期的音乐发展概况、音乐现象、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分研究析,阐明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面貌、人文风情、音乐美学观点等,以期不断开阔人们的音乐视野与认知力。 为了生动剖析音乐艺术的“前世今生”,《中外音乐简史》附有大量精美图片及音响音像资料,让人阅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有徜徉乐海之感。

中外音乐简史 目录

第1 章 绪论 1 1.1 音乐史的学科定位与特点 2 1.1.1 音乐史的学科定位 2 1.1.2 音乐史的学科特点 2 1.2 如何学习音乐史 2 1.2.1 用宏观的历史眼光审视 音乐发展 2 1.2.2 纵横交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 1.3 音乐史的研究资料 3 1.3.1 如何在文献中查阅音乐资料 4 1.3.2 音乐文物 6 1.3.3 传统音乐 6 1.3.4 音响音像制品 7 【小结及综合实践】 8 第2 章 远古、夏、商音乐 9 2.1 概况 10 2.1.1 远古概况 10 2.1.2 夏、商概况 10 2.2 音乐的起源 11 2.2.1 巫术宗教说 11 2.2.2 情感说 12 2.2.3 自然模仿说 12 2.2.4 劳动说 13 2.3 古乐舞 14 2.3.1 远古时期的古乐舞 14 2.3.2 “六代乐舞” 15 2.4 古乐器 16 2.4.1 吹奏乐器 16 2.4.2 打击乐器 17 【小结及综合实践】 19 第3 章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21 3.1 概况 22 3.1.1 西周 22 3.1.2 春秋时期 22 3.1.3 战国时期 23 3.2 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 24 3.2.1 大司乐 24 3.2.2 音乐教育 25 3.3 礼乐制度 26 3.3.1 “佾”( 乐舞行列) 27 3.3.2 “乐悬”( 乐器摆放) 27 3.4 采风制度 28 3.4.1 采风制度的产生 28 3.4.2 采风的目的 28 3.5 西周的用乐场合 29 3.6 古乐与新乐 29 3.6.1 古乐 29 3.6.2 新乐 30 3.6.3 雅乐的衰落与俗乐( 民间音乐) 的勃兴 30 3.7 周代音乐作品 31 3.7.1 《诗经》 31 3.7.2 《楚辞》 32 3.7.3 《成相篇》 33 3.8 乐律的发展 33 3.8.1 三分损益法 33 3.8.2 三分损益律产生的十二律 34 3.9 音乐思想 34 3.9.1 儒家的音乐思想 35 3.9.2 墨家的音乐思想 35 3.9.3 道家的音乐思想 35 3.10 周代乐器的发展 36 3.10.1 乐器的发展概况 36 3.10.2 “八音”分类法 36 3.10.3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 47 【小结及综合实践】 48 第4 章 秦、汉音乐 49 4.1 概况 50 4.1.1 秦代音乐 50 4.1.2 汉代音乐 50 4.2 乐府 50 4.2.1 乐府的产生 50 4.2.2 乐府的含义与职责 51 4.2.3 乐府的重建与扩充 51 4.2.4 乐府的衰败 51 4.2.5 “协律都尉”李延年 52 4.3 宫廷音乐 52 4.3.1 宫廷雅乐 52 4.3.2 宫廷燕乐 53 4.4 民间音乐 53 4.4.1 鼓吹乐 53 4.4.2 相和歌 54 4.4.3 相和大曲 55 4.4.4 相和三调 56 4.5 百戏 56 4.6 音乐理论成果 57 4.6.1 鼓谱与声曲折 57 4.6.2 乐律的发展 57 4.6.3 《乐记》 58 4.7 乐器的发展 61 4.7.1 吹管乐器 61 4.7.2 弹拨乐器 62 4.8 古琴艺术 64 4.8.1 带有故事情节的琴曲 64 4.8.2 琴歌 65 【小结及综合实践】 66 第5 章 魏、晋、南北朝音乐 67 5.1 概况 68 5.1.1 历史概况 68 5.1.2 音乐发展概况 68 5.2 清商乐 69 5.3 民间歌舞、百戏与歌舞戏 70 5.3.1 民间歌舞 70 5.3.2 百戏与歌舞戏 71 5.4 音乐思想 72 5.4.1 阮籍的音乐思想 72 5.4.2 嵇康的音乐思想 74 5.5 音乐理论成果 77 5.5.1 古琴文字谱 77 5.5.2 乐律的发展 78 5.6 乐器的发展 79 5.6.1 打击乐器 79 5.6.2 弹拨乐器 79 5.6.3 吹管乐器 80 【小结及综合实践】 80 第6 章 隋、唐、五代音乐 81 6.1 概况 82 6.2 宫廷燕乐 83 6.2.1 我国古代音乐发展 脉络 83 6.2.2 隋、唐“燕乐大曲 84 6.2.3 多部乐 85 6.2.4 法曲 88 6.2.5 健舞与软舞 88 6.3 民间音乐 89 6.3.1 曲子 89 6.3.2 声诗 89 6.3.3 变文 90 6.3.4 散乐 90 6.4 音乐机构 91 6.4.1 太常寺 91 6.4.2 教坊 91 6.4.3 梨园 91 6.5 音乐理论成果 92 6.5.1 记谱法 92 6.5.2 宫调理论 93 6.5.3 音乐专著 94 6.6 音乐家 95 6.6.1 隋代音乐家 95 6.6.2 唐代音乐家 96 6.7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97 6.7.1 中日音乐文化交流 97 6.7.2 中朝音乐文化交流 98 6.7.3 中印音乐文化交流 98 【小结及综合实践】 99 第7 章 宋、元音乐 101 7.1 概况 102 7.2 市民音乐的勃兴 102 7.2.1 市民音乐活动场所 102 7.2.2 民间艺人行会组织 103 7.3 宋代曲子 104 7.3.1 宋代曲子概述 104 7.3.2 曲子的体裁与结构 104 7.3.3 曲子的创作 105 7.3.4 曲子词的风格 107 7.3.5 唱赚 109 7.4 元代散曲 110 7.4.1 散曲的音乐 110 7.4.2 散曲的分类 110 7.5 说唱音乐 111 7.5.1 鼓子词 111 7.5.2 诸宫调 111 7.5.3 陶真 112 7.5.4 货郎儿 112 7.6 杂剧与南戏 112 7.6.1 杂剧的发展 112 7.6.2 南戏的发展 115 7.7 乐器的发展 116 7.7.1 弹拨乐器 116 7.7.2 拉弦乐器 117 7.7.3 吹管乐器 118 7.7.4 打击乐器 118 7.7.5 器乐合奏 119 7.8 音乐机构 120 7.8.1 掌管雅乐的机构 120 7.8.2 掌管燕乐的机构 120 7.9 音乐理论成果 120 7.9.1 记谱法 120 7.9.2 宫调理论 121 7.9.3 音乐论著 122 【小结及综合实践】 123 第8 章 明、清音乐 125 8.1 概况 126 8.1.1 民间音乐蓬勃发展 126 8.1.2 音乐理论研究成果显著 127 8.2 明清小曲 127 8.2.1 明清小曲的结构 128 8.2.2 明清小曲的风格特点 128 8.3 民间歌舞 128 8.3.1 汉族歌舞 129 8.3.2 少数民族歌舞 130 8.4 说唱音乐 132 8.4.1 鼓词 132 8.4.2 弹词 134 8.4.3 牌子曲 134 8.4.4 琴书 134 8.5 明清戏曲 135 8.5.1 明代四大声腔 135 8.5.2 清代乱弹 136 8.5.3 京剧的形成 136 8.6 器乐的发展 137 8.6.1 古琴艺术 137 8.6.2 琵琶艺术 139 8.6.3 民乐合奏 140 8.7 音乐理论成果 143 8.7.1 乐律制定 143 8.7.2 曲谱刊印 143 【小结及综合实践】 145 第9 章 近现代音乐 147 9.1 概况 148 9.2 学堂乐歌的兴起 149 9.2.1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 149 9.2.2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151 9.3 新型音乐社团 151 9.3.1 新型民乐及戏剧社团 152 9.3.2 新型教育、学术性音乐社团 152 9.4 专业音乐教育 153 9.4.1 20 世纪初 153 9.4.2 20 世纪20 年代 154 9.4.3 20 世纪30—40 年代 155 9.5 专业音乐创作 157 9.5.1 20 世纪初 157 9.5.2 20 世纪20 年代 158 9.5.3 20 世纪30—40 年代 161 9.6 近现代戏曲的发展 170 9.6.1 戏曲的声腔 170 9.6.2 戏曲的角色行当 172 9.6.3 戏曲的表演 173 9.6.4 代表性地方剧种 174 9.7 现代民族乐器的发展 174 9.7.1 乐器的分类 175 9.7.2 民间器乐合奏 185 9.7.3 民族管弦乐及乐队舞台布局 186 【小结及综合实践】 186 第10 章 古希腊、古罗马音乐 187 10.1 概况 188 10.1.1 米诺斯文化(公元前30世纪—前13 世纪) 188 10.1.2 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3世纪—前12 世纪) 188 10.1.3 荷马时期(公元前12 世纪—前8 世纪) 188 10.1.4 古风时代(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189 10.1.5 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189 10.1.6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 世纪末—前1 世纪末) 189 10.1.7 古罗马时期(公元前8 世纪末—公元5 世纪末) 190 10.2 古希腊的音乐形式 191 10.2.1 荷马史诗 192 10.2.2 抒情诗 193 10.2.3 颂歌 194 10.2.4 古希腊悲剧 194 10.2.5 古希腊喜剧 195 10.3 古希腊乐器 196 10.3.1 弦乐器 196 10.3.2 管乐器 197 10.4 古希腊音乐哲学 198 10.4.1 音乐的本质 198 10.4.2 音乐的功能和目的 199 10.5 古罗马音乐及乐器 200 10.5.1 古罗马的音乐生活 200 10.5.2 古罗马的乐器 200 【小结及综合实践】 201 第11 章 中世纪教会音乐 203 11.1 概况 204 11.2 圣咏与记谱法的发展 204 11.2.1 格列高利圣咏 204 11.2.2 圭多与记谱法 205 11.3 世俗音乐的发展 207 11.3.1 流浪艺人 207 11.3.2 游吟诗人 207 11.3.3 恋诗歌手 208 【小结及综合实践】 208 第12 章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 209 12.1 概况 210 12.2 新艺术 210 12.2.1 比斯与马肖 210 12.2.2 意大利牧歌 211 12.3 代表音乐流派 211 12.3.1 勃艮第乐派 211 12.3.2 佛兰德乐派 211 12.3.3 威尼斯乐派与 罗马乐派 212 12.4 宗教改革与新教音乐 212 12.4.1 宗教的改革 212 12.4.2 赞美诗的改革 213 【小结及综合实践】 213 第13 章 巴罗克音乐 215 13.1 概况 216 13.2 声乐艺术的发展 216 13.2.1 歌剧 216 13.2.2 清唱剧(Oratorio) 216 13.2.3 康塔塔(Cantata) 216 13.3 器乐艺术的发展 217 13.3.1 奏鸣曲 217 13.3.2 协奏曲 217 13.4 巴罗克音乐大师 218 13.4.1 亨德尔 218 13.4.2 巴赫 219 【小结及综合实践】 219 第14 章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221 14.1 概况 222 14.2 维也纳古典乐派 224 14.2.1 海顿 224 14.2.2 莫扎特 226 14.2.3 贝多芬 228 14.3 西洋乐器的发展与分类 231 14.3.1 西洋乐器发展概况 231 14.3.2 西洋乐器的分类 231 14.4 西洋管弦乐队 242 14.4.1 发展概况 242 14.4.2 乐队编制 243 14.4.3 乐队舞台布局 244 【小结及综合实践】 244 第15 章 浪漫派及20 世纪音乐 245 15.1 概况 246 15.2 浪漫乐派代表音乐家 246 15.2.1 韦伯 246 15.2.2 舒伯特 247 15.2.3 门德尔松 248 15.2.4 肖邦 249 15.2.5 柴可夫斯基 250 15.3 民族乐派 252 15.3.1 挪威民族乐派 253 15.3.2 芬兰民族乐派 253 15.3.3 捷克民族乐派 253 15.3.4 俄罗斯民族乐派 254 15.4 印象主义音乐 254 15.4.1 德彪西 254 15.4.2 拉威尔 255 15.5 表现主义音乐 256 15.6 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主张及 创作风格 257 15.6.1 音乐主张 257 15.6.2 创作风格 257 15.7 噪音音乐和具体音乐 258 15.7.1 噪音音乐 258 15.7.2 具体音乐 258 15.8 流行音乐 259 15.8.1 爵士乐 259 15.8.2 乡村音乐 259 15.8.3 摇滚乐 260 【小结及综合实践】 261 第16 章 世界民族音乐文化 263 16.1 概况 264 16.2 亚洲民族音乐文化 264 16.2.1 印度音乐 264 16.2.2 朝鲜音乐 265 16.2.3 蒙古音乐 266 16.2.4 缅甸音乐 266 16.2.5 日本音乐 267 16.3 非洲民族音乐文化 268 16.3.1 非洲鼓乐 268 16.3.2 西非贾里 269 16.4 拉丁美洲民族音乐文化 269 16.4.1 古巴哈巴涅拉与秘鲁圆舞曲 269 16.4.2 阿根廷探戈音乐 269 16.5 大洋洲民族音乐文化 270 16.5.1 美拉尼西亚音乐 270 16.5.2 波利尼西亚音乐 270 【小结及综合实践】 271 主要参考文献 272 音响音像资料 273
展开全部

中外音乐简史 节选

第2 章 远古、夏、商音乐 学习目标 .认识我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 .了解音乐的起源和古乐舞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 音乐起源情感自然模仿巫术劳动古乐舞古乐器 2.1 概  况 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古老的国家之一,与之类似的国家还有古巴比伦、印度、埃及等亚洲和非洲国家,即亚洲和非洲的音乐黎明时期要早于欧洲。 我国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1.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是指从距今 170万年前的中国云南元谋人到大约一万年前左右的历史阶段,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 2.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从距今一万年前左右到公元前 2070年夏朝建立以前的历史阶段,生产工具以磨制工具为主。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分布较广,在我国很多地区均有发现,较有代表性的有: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河南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等。 这一时期,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形成了三大部落集团: 1)中西部 河南、陕西一带以黄帝、炎帝为首的华夏集团。 2)东部 山东及四周以太昊、少昊和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 3)南部长江流域以伏羲、女娲为首的苗蛮集团。这三大部落集团,经过长期的战争,*后统一于炎黄部落的华夏集团,建立了以华夏文明 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而我国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是以新石器时代的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为研究对象,据此说明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这样一种早期的文化现象。 我国作为国家的**个朝代,是从夏朝 (公元前 21世纪—前 17世纪 )开始的,夏朝由禹 的儿子启建立,*后的统治者夏桀被商汤灭掉。从禹算起,夏朝共存在 470年 (传 17世,17个王 )。 商朝 (公元前 17世纪—前 11世纪 )从商汤到纣王共 554年 (传 17世,31个王 ),是我国历史上**个有成熟文字的朝代,即从商朝开始,我国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加之商朝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都为当时音乐的创作表演和乐器的制造奠定了物质条件。由于商民族崇尚鬼神,经常用兽骨龟甲或蓍草来占卜,所以商代音乐带有浓郁的巫文化和狂热的宗教色彩——“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尚书 .伊训》 )。 2.2 音乐的起源 关于我国音乐起源的问题,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 音乐起源的巫术宗教说认为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 《吕氏春秋 .仲夏记 .古乐篇》记载: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 【译文】 在朱襄氏治理天下的时候,经常刮大风,阳气过剩,万物解体,树木连果实都结不成。一位叫士达的人制作了五弦瑟,引来阴气,安定人们的生活。 这段话讲的是远古先民们在面对旱灾时所进行的祈雨祭祀活动,只不过这种祭祀是在巫师的带领下,借助一些音乐形式来完成的。 《吕氏春秋 .仲夏记 .古乐篇》记载: “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 (湛:深 )积,阳道壅塞 (壅塞:堵塞不通 ),不行其序,民气郁阏 (郁:积聚不得发泄;阏:堵塞 )而滞著 (同“着” ),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 【译文】 在阴康氏开始治理天下的时候,阴气弥漫,阳气堵塞不通,不能按正常秩序运行,人们抑郁而不能发泄,筋骨得不到舒展,于是就用舞蹈进行宣泄和疏导。 这段话讲的是远古先民在面对洪涝灾害时进行的祭祀活动,人们在巫师的带领下,跳着舞蹈以祈求降神,抗击洪灾。这两个故事说明,远古先民在面对大自然的不可抗力时,认为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继而又把这种精神力量神秘化,就演变成了巫术。 知识拓展 音乐起源的情感说认为音乐是为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的。 《吕氏春秋 .音初篇》记载: “有娀氏有二佚 (佚:美丽 )女,为九成之台,饮食必之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隘隘。二女爱而争搏之,复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及。二女作歌,一终……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 注:①帝喾次妃。②喾:传说中的一位帝王,相传是黄帝的儿子玄嚣的后代,号高辛氏,为“五帝”之一。③“三皇五帝”:指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燧人:传说他发明钻木取火,教人熟食。)人、神农为三皇。或者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相传有娀氏有两位美丽的女儿,住在九重高台上,每到吃饭的时候,都有音乐演奏。有一天,帝喾让燕子去看望她们,燕子就“隘隘”地叫着去了。二女看到燕子后,非常喜爱,争着要抓住它,后又用玉筐把它盖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们揭开玉筐去看,这时,燕子留下了两个蛋,向北飞去,没有再回来。于是二女作了一首歌,在**段结束时唱到: ……燕子燕子往哪飞……这实际上是北方民歌的起源,即*早的北方民歌。 音乐起源的自然模仿说认为音乐产生于模仿大自然音响和鸟类的鸣叫。 《吕氏春秋 .仲夏记 .古乐篇》记载: “昔黄帝令伶伦 (一作泠伦。伶是官职的称呼,其名为伦。伶伦是黄帝时期的乐官。相传他是乐律的发明者。 )作为律。……次制十二筩,以之昆仑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 相传黄帝命伶伦作乐,他取了三寸九分长的竹子吹奏,定为黄钟之宫,接着他又作了十二支竹管,来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鸣叫的声音,定出十二律,分别装进十二支竹管内,这十二律如图 2-2所示。 图 2-2 十二律图示 伶伦先用三寸九分的竹管定出了黄钟律,再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分别制订出十二律中的其他各律。后来为了加以区分,人们把第 1、3、5、7、9、11律称为六律,把第 2、4、6、8、10、12律称为六吕,合为十二律吕 (见图 2-3)。 图 2-3 十二律吕图示 《吕氏春秋 .仲夏记 .古乐篇》记载: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冒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 ” 【译文】 在尧统治天下的时候,让质创作音乐。质就模仿山林溪谷的天籁之音创作了歌曲,将麋鹿的皮蒙在缶上制成鼓演奏,并且拍打和敲击着石头,模仿天帝玉磬的声音,连百兽都跳起舞来了。说明在尧统治期间,天下太平,动物都受到了感召,一起跳舞。 音乐起源的劳动说认为音乐产生于劳动。 西汉典籍《淮南子》记载: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 这是对人们一边从事集体劳动,一边演唱劳动号子的真实写照。而这种劳动号子,只有遵循了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才能真正鼓舞人们的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的效率。 2.3 古 乐 舞 古乐舞是远古、夏、商时期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其特点为凡歌必舞,凡舞必歌,是一种歌、乐、舞三位一体的音乐形式,其中歌唱、舞蹈较为重要,音乐的节奏较为突出。 1.《弹歌》 反映狩猎生活的《弹歌》,歌词只有八个字: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肉 )。”(《吴越春秋》 ) 其含义就是砍断竹子后,再把竹子接好,做成弓箭等狩猎工具,发出泥制的弹丸,追打野兽。这首简单的古乐舞,描述了远古先民制作劳动工具,原始狩猎的场景。今人用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与乐队合奏完成的乐曲《原始狩猎图》,将远古先民的狩猎生活表现得惟妙惟肖。 乐曲一开始,描述了远古先民用骨哨模仿母鹿的声音吸引公鹿进行狩猎,而到了乐曲的后半部分,骨哨吹奏出欢快的旋律,来表现人们狩猎成功后的喜悦,这时,骨哨就由*初的狩猎工具变成了娱乐工具——乐器。 2.《葛天氏之乐》 反映农牧生活的组歌《葛天氏之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吕氏春秋 .古乐篇》 ) 【译文】 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叫“葛天氏”的部落,他们的音乐是人们拿着牛尾巴,踏着舞步唱着八首歌曲:**首,歌颂负载人的大地;第二首,歌颂本部落的图腾,即一种黑色的鸟;第三首,祈祷草木顺利生长;第四首,祈祷五谷丰收;第五首,表达尊重自然规律的心愿;第六首,表达充分发挥上天意识的愿望;第七首,表达按照气候变化进行劳动;第八首,目的是让鸟兽更好地繁衍。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上 (见图 2-4),绘有三组舞蹈图案,每组均由五人手拉手踏歌而舞,其表演形式即为古乐舞。 图 2-4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远古、夏、商、周时期有六部代表性的乐舞。 1.黄帝时期的《云门》 古乐舞《云门》亦称《云门大卷》,是一部祭祀天神的乐舞。黄帝的部落以“云”为图腾,故被称为“云师”。 知识拓展 2.尧时期的《咸池》 古乐舞《咸池》亦称《大咸》,是尧时期祭祀地神的乐舞。 3.舜时期的《韶》 古乐舞《韶》是一部祭祀四望 (四方山川及神灵 )的乐舞。由于这部乐舞使用的乐器主要是箫,故有《箫韶》之名;由于音乐有九个篇章,故有《九韶》之名;中间有九次歌唱,故有《九歌》之名;乐曲有九次变化,故又有《九辨》之名。 古乐舞《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春秋时期,季扎于鲁国观看《韶》,发出了“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的感慨,称赞其内容太好了!伟大极了!像天一样覆盖了一切,像地一样负载了一切。 《论语 .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公元前 517年,孔子在齐国观看《韶》的演出,感慨万端,以至三月不知肉味,他没有想到音乐可以达到如此地步,于是又感慨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因此,“尽善尽美”就成为古人*早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准则。 4.夏朝的《大夏》 古乐舞《大夏》是赞颂大禹治水功德的乐舞。 5.商朝的《大濩》 古乐舞《大濩》是歌颂商汤灭夏功绩的乐舞。 6.周朝的《大武》 古乐舞《大武》是歌颂武王伐纣功绩的乐舞。 在这六部代表性的古乐舞中,前三部是祭祀天地神灵——颂神的,后三部是歌功颂德——颂人的,从颂神到颂人,古乐舞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也映射出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变。由于这六部古乐舞产生于六个朝代,所以被称为“六代乐舞”。 2.4 古 乐 器 远古、夏、商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乐器的制作和分类相对较为简单,只有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类。 1.骨笛和骨哨 1)骨笛 1986年、1987年和 2001年,我国先后在河南的舞阳贾湖出土发掘了三批骨笛 (见图 2-5),距今*近的一批,经过碳同位素 14C的测定和树轮校正,距今也有 7920(±150)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我国音乐文化至少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其中,保存*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不仅可以吹奏《小白菜》等曲调,还可以吹奏出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可见,远古先民对音高、音阶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图 2-5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墓葬出土的骨笛 2)骨哨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 (见图 2-6),形制比贾湖骨笛简单,年代也稍晚,距今约有 7000年的历史。 图 2-6 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哨 2.埙 埙,是一种陶制吹奏乐器,有椭圆形埙 (见图 2-7)、橄榄形埙 (见图 2-8)、鱼形埙 (见图 2-9)等形制,*常见的为平底卵形埙 (见图 2-10)。埙的顶部有一个吹孔,其他孔为按音孔。 新石器时代,埙从单孔发展到两音孔,到了商代,已出现有五音孔的埙。 图 2-7 浙江余姚县河姆渡 图 2-8 陕西西安半坡村 图 2-9 甘肃玉门火烧 图 2-10 河南辉县琉璃 出土单孔埙 出土一音孔埙 沟新石器晚期 阁殷墓出土 三音孔埙 五音孔陶埙 1.鼓 鼓是原始乐器中*早产生的打击乐器。现存早期鼓的实物有山西襄汾陶寺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鼍鼓 (见图 2-11)和甘肃永登出土的土鼓,而制作水平较高的是商代的双鸟饕餮纹铜鼓 (见图 2-12)。 图 2-11 襄汾陶寺鼍鼓及鳄鱼皮残留物图 2-12 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2.磬 磬是用石头制成的打击乐器 (见图 2-13、图 2-14、图 2-15)。甲骨文中的磬字为 “ ”,左边像悬石,右边用小槌敲击。《尚书 .益稷》记载:“戛击鸣球”“击石拊石”。“戛击鸣球”,就是轻轻地敲打用石头做的乐器鸣球。“击石拊石”即敲击和拍打石磬。 图 2-13 山西夏县东下冯出土的夏磬图 2-14 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磬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 (见图 2-16),音质绵延、淳美,代表了商代磬的制作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图 2-15 故宫藏商代成套编磬图 2-16 商代虎纹大石磬 3.钟 目前发现*早的钟是陶钟。在商代,这类乐器主要有钟、铙 (见图 2-17)等,且多为青铜铸造。不同的是钟为悬挂演奏,而铙为手持或植在底座上演奏。 图 2-17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五件一组的编铙 【小结及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1:请自行总结本章的知识点。综合实践 2: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1)名词解释:《葛天氏之乐》《韶》、“六代乐舞”、舞阳贾湖骨笛。 (2) 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3)关于音乐的起源,你认为哪种学说更为合理,依据何在? (4) 简述古乐舞的表现形式与艺术特点。 (5)列举几种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说出它们分别属于哪些类型?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