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全6册)(精)/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全6册)(精)/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1-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831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45.7(6.5折) 定价  ¥3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全6册)(精)/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1082951
  • 条形码:9787101082951 ; 978-7-101-08295-1
  • 装帧:6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全6册)(精)/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内容简介

《纲鉴易知录》是清朝康熙年间,浙江山阴文人吴乘权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灿合作编纂的一部中国通史读物。吴乘权等以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因此起意编一部篇幅适中繁简适度的历史书。《纲鉴易知录》时间跨度从太古神话传说时代直到明,按照确定好的体例编排好史料大纲,在“纲”下直接叙述历代史实,在特定正统观指导下形成连续一贯的编年时间线索,对于清代中后期的人来说,是一部相当完整且明晰易读的中国通史。本书为文白对照本。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全6册)(精)/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目录

**册 纲鉴易知录卷一 三皇纪 五帝纪 夏纪 纲鉴易知录卷二 夏纪 商纪 周纪 纲鉴易知录卷三 周纪 纲鉴易知录卷四 周纪 纲鉴易知录卷五 周纪 纲鉴易知录卷六 周纪 纲鉴易知录卷七 周纪 秦纪 后秦纪 纲鉴易知录卷八 后秦纪 纲鉴易知录卷九 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十 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十一 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十二 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十四 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十五 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十六 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十七 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十八 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十九 汉纪附王莽 东汉纪 第二册 纲鉴易知录卷二十 东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二一 东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二二 东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二三 东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二四 东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二五 东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二六 东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二七 东汉纪 后汉纪附魏吴二僭国 纲鉴易知录卷二八 后汉纪 纲鉴易知录卷二九 后汉纪 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三十 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三一 晋纪 东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三二 东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三三 东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三四 东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三五 东晋纪 宋纪附北魏 纲鉴易知录卷三六 宋纪附北魏 齐纪附北魏 纲鉴易知录卷三七 齐纪附北魏 梁纪附北魏 纲鉴易知录卷三八 梁纪附北魏东西魏 纲鉴易知录卷三九 梁纪附西魏北齐北周 陈纪附北齐周 纲鉴易知录卷四十 陈纪附隋 隋纪 第三册 纲鉴易知录卷四一 隋纪 纲鉴易知录卷四二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四三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四四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四五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四六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四七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四八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四九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五十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五一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五二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五三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五四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五五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五六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五七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五八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五九 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六十 唐纪 后梁纪 第四册 纲鉴易知录卷六一 后唐纪 纲鉴易知录卷六二 后晋纪 后汉纪 后周纪 纲鉴易知录卷六三 后周纪 纲鉴易知录卷六四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六五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六六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六七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六八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六九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七十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七一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七二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七三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七四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七五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七六 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七七 宋纪 第五册 纲鉴易知录卷七八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七九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八十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八一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八二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八三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八四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八五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八六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八七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八八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八九 南宋纪 纲鉴易知录卷九十 南宋纪元纪 纲鉴易知录卷九一 元纪 纲鉴易知录卷九二 元纪 第六册 明鉴易知录卷一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二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三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四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五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六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七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八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九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十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十一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十二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十三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十四 明纪 明鉴易知录卷十五 明纪
展开全部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纲鉴易知录(全6册)(精)/传世经典 文白对照 节选

毛泽东同志生前的秘书李锐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东茅塘私塾读书的时候,私塾老师曾让他点读过《纲鉴易知录》。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做的**篇论文中涉及的“商鞅立木取信”故事也是脱胎于此书。很多读者感叹于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历史的熟悉程度,就其根源而言,与这种传统史学读物的熏陶是有很大关系的。据多位民国学者回忆,他们在少年时期学堂或者私塾里使用的历史启蒙教材,都是这部“老一辈的人都很熟悉”的《纲鉴易知录》。那么这部当年影响如此广泛的历史教材,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纲鉴易知录》书名中的“纲鉴”二字,即从“纲目”和“通鉴”二书中各取一字而合成之词。 根据产生的时间顺序是“通鉴”书在前,“纲目”体在后。北宋司马光集众人之力,用十九年心力编成了《资治通鉴》,这是以编年体写成的一部*大的古代通史,从战国到五代,上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编成了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编写这部大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可是这部书太大了,读起来很吃力,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就不容易为读者所领会。南宋时的朱熹,看到了《资治通鉴》的这些作用和弱点,便完全以此书为依据,编成《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全书只有五十九卷,用提纲挈领的话表明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看法,这称为纲,再用简略的叙事说明事件或人物的情节,这称为目。比起《通鉴》原书来,内容大大地压缩了,提供的经验教训也更分明了,从此在旧史书编纂学方面出现了纲目体这一新的形式。 后世以“纲鉴”为名的历史书,也大都以《资治通鉴纲目》为始祖,明代私人著书也多用这个体裁,影响较大的有著名文人王世贞的《历朝纲鉴会纂》,《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的《历史纲鉴补》等。“纲鉴”之名由此流行。然而这部《纲鉴易知录》之所以能*后流行直到民国,还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特点及后来的历史环境有某种关系。 中国传统的经典教育,号称“经史之学”,即除了“四书五经”构成的道德哲学与社会伦理规范、上古政典与文学原典等这样一个称作“经”的混合知识体系外,还有大量的历史记录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史评等方面的内容。尽管史书《左传》常常附着在作为“经”的《春秋》之下,也向读者提供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记录,但对更长时段历史记录的了解仍然十分重要且具有独立价值,能提供“经”之外的知识与智慧,故读经与读史并重,是古代学者的一个教育共识。这一点我们从传统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等所揭示的学习次第顺序就可以看出来,掌握了人性人伦道德原则和天文地理常识之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读诸史”。然而我们的传统正史却并不是很容易做到通读,直接原因是分朝断代记人记事,除了《史记》可以称为“通史”外,各朝正史均系断代详述,越到后面事迹越多,浩浩百卷,令一般仅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无从下手。而对那些需要掌握中国历史常识以参加各级考试的古代读书人来说,这个困难同样存在。于是在读史娱乐与读史应试等多方面需求的推动下,出现了大量的简化版本的中国通史读物,这些历史读物大多数采取了纲目体的形式。 《纲鉴易知录》是在纲目体史书十分盛行的清初康熙年间编成的,本来是吴乘权和周之炯、周之灿兄弟三人同撰,由于吴乘权的名声大,一般的便只提他一个人了。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人,他在文、史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选本中流行*广的《古文观止》,就是他选注的,同样的《纲鉴易知录》也是清代时史书中流行*广的一种,这部书从上古传说中的盘古氏直到明末,只有一百零七卷,可谓“言简意赅”。吴氏在序文中有几句话说得很确切,“观史之不欲,论史之不明,非尽天资迟钝,庸师误人,亦由编辑成书者引导无方而致然也。”可谓切中一般的史书编纂之失。他编的这部书尽量避开这方面的缺点,纲目体史书本来有简明之便,吴氏在这方面又特别重视,所以这部书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在浅显的叙述中,抓住了主要的史实梗概,称得上是疏而不漏,文浅事明,故*便于初学者。其书名中的“易知录”三字本来就是让读者易于了解掌握之意,从后来的流行情况来看,编撰者的目的可说是基本达到了。 纲鉴性质的史书既以简明为主,从史料价值上说,绝无超过一般史书之处,其书实际上只有“便蒙”之用,或为准备科举考试者提供基本历史知识,尽管很多学者都不大重视,不过一般人在“史学”方面无力更求上进,或无力购置大部史书时,这一类史书却能够满足其基本要求,所以在社会上“不胫而走”的速度,常常为一般正式的史书所不及。而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儿童来说,更容易接受的也是这种简明易懂的通史读物。 编撰者吴楚材等人当初经过有意拣择安排,使得全书系统而不乏生动,平实而又常含曲折,在历史故事起伏中灌输知识,在人物命运跌宕中展示道德情操。书中不但包括了我们通常的历史读物中*常见的人物故事,还有一些不经常被提起的有趣史事。比如汉文帝派大臣“哭死舅舅”,南朝梁武帝光脚走大殿以响应谶语,明代大臣认为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以至于故意藏匿相关档案等等。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这是一部以原汁原味同时又比较易懂的文言写成的生动连贯的中国通史读物,可以帮助我们尽量和古代读书人一样,面对那些亲切完整,生动中包含启迪的历史图景。 《纲鉴易知录》刊行之后即受到广泛的好评,风行天下,有多种版本存世。此次出版,我们选择了错误较少的扫叶山房石印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并参考了中华书局1959年繁体字本,吸收了学术界的一些研究成果,订正了原书中存在的一些文字错误,以保证本书的史实可靠性和文字准确性。底本中卷首有吴存礼“序”、“先儒姓氏”、“发凡”,文中也原有“书法”、“发明”、“广义”以及眉批和繁琐的注释,都是为了适应清代学子的学习而作的,今天看来,不仅观念陈旧,还有不少错误,已经远远不适合当代读者的需要,更会干扰对本书正文的阅读,因此此次整理时一并删去。 本书以权威版本为底本,并作了晓畅通俗的白话翻译。文白对照,并以对开的方式排版,以为读者提供阅读*方便的文本。相信广大读者快乐地徜徉在经典的同时,也能一起感悟经典的魅力。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 飞机

    飞机

    小茉莉童书
    ¥11.2¥32.0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