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 (一函2册)
-
>
方剂学
-
>
(精)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医案摘奇·雪雅堂医案合集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外科方外奇方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用药禁忌书
-
>
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沈氏女科辑要笺疏
中医药学概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3786575
- 条形码:9787553786575 ; 978-7-5537-865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医药学概论 内容简介
《中医药学概论(供药学类、药品制造类、食品药品管理类、临床医学类护理类、医学技术类等专业用 第2版)》是高职高专医药类专业基础课之一,以一本教材涵盖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四部分内容。适用于高职高专药学类、药品制造类、食品药品管理类、临床医学类、护理类、医学技术类等专业使用,也可供非医药类专业作为公共选修课教材使用。 《中医药学概论(供药学类、药品制造类、食品药品管理类、临床医学类护理类、医学技术类等专业用 第2版)》共三个篇章,第1篇为中医基础,共5章,介绍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与治则等内容。第二篇为中药与方剂,共19章,其中第6章至第10章介绍了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采制、方剂与治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中药与方剂的应用等内容。第11章至第24章,重点介绍了111味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与应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内容,46首常用方剂的方歌、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临床应用等内容,简要介绍了160味中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内容。第三篇为常用中成药用药指导实训,共设七个实训项目,涉及了用于感冒、咳喘、泄泻、便秘、伤食、胃脘痛、虚证、骨伤科、五官科、儿科、妇科、外科、皮肤科方面的中成药内容。教材正文后附有常用中药及方剂拼音索引。
中医药学概论 目录
一、中医药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篇 中医基础
**章 阴阳五行
**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含义和特征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含义和特征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脏腑经络
**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经络
一、经络的组成
二、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章 病因病机
**节 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三、七情内伤
四、饮食劳逸
五、痰饮、瘀血
六、外伤、虫兽伤
第二节 病机
一、发病
二、基本病机
第四章 诊法辨证
**节 四诊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二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二、脏腑辨证
第五章 养生与治则
**节 养生及预防
一、养生
二、未病先防
三、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疗原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第二篇 中药与方剂
第六章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归经
三、升降浮沉
四、有毒无毒
第七章 中药的采制
**节 品种与产地
第二节 采集与加工
一、采集
二、炮制
第八章 方剂与治法
**节 方剂
第二节 治法
第九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节 方剂的组成
第二节 方剂的变化
第十章 中药与方剂的应用
**节 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二、用药禁忌
三、用量
四、用法
第二节 方剂的应用
一、剂型
二、用法
三、用量
第三节 中药的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
第十一章 解表药与方剂
**节 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二、疏散风热药
三、其他常用解表药
第二节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二、辛凉解表剂
第十二章 清热药与方剂
**节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二、清热燥湿药
三、清热解毒药
四、清热凉血药
五、清虚热药
六、其他常用清热药
第二节 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剂
二、清营凉血剂
三、清热解毒剂
四、清脏腑热剂
五、清虚热剂
六、清热祛暑剂
第十三章 泻下药与方剂
**节 泻下药
第二节 泻下剂
第十四章 祛湿药与方剂
**节 祛湿药
一、祛风湿药
二、芳香化湿药
三、利水渗湿药
四、利湿退黄药
五、其他常用祛湿药
第二节 祛湿剂
一、燥湿和胃剂
二、清热祛湿剂
三、利水渗湿剂
四、温化水湿剂
五、祛风胜湿剂
第十五章 温里药与方剂
**节 温里药
第二节 温里剂
第十六章 理气药与方剂
**节 理气药
第二节 理气剂
一、行气剂
二、降气剂
第十七章 理血药与方剂
**节 理血药
一、止血药
二、活血化瘀药
第二节 理血剂
一、止血剂
二、活血化瘀剂
第十八章 补益药与方剂
**节 补益药
一、补气药
二、补阳药
三、补血药
四、补阴药
五、其他常用补益药
第二节 补益剂
一、补气剂
二、补血剂
三、气血双补剂
四、补阴剂
五、补阳剂
第十九章 止咳化痰平喘药与方剂
**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
第二节 祛痰剂
第二十章 消食药与方剂
**节 消食药
第二节 消导剂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与方剂
**节 安神药
第二节 安神剂
第二十二章 开窍药与方剂
**节 开窍药
第二节 开窍剂
第二十三章 平肝息风药与方剂
**节 平肝息风药
第二节 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剂
二、平息内风剂
第二十四章 收涩药与方剂
**节 收涩药
第二节 固涩剂
第三篇 常用中成药用药指导实训
第二十五章 实训
实训一 感冒、咳喘用药指导
实训二 泄泻、便秘用药指导
实训三 伤食、胃脘痛用药指导
实训四 虚证用药指导
实训五 骨伤科、五官科用药指导
实训六 儿科、妇科用药指导
实训七 外科、皮肤科用药指导
常用中药及方剂拼音索引
参考文献
中医药学概论 节选
《中医药学概论(供药学类、药品制造类、食品药品管理类、临床医学类护理类、医学技术类等专业用 第2版)》: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不仅注重每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还非常重视脏腑之间在生理功能和病理传变上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脏腑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脏与脏、腑与腑和脏与腑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五行生克范围,还表现在五脏精气阴阳及其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协调。 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就是气和血的关系。心主血,血液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心气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保障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另外,积于胸中的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心与肺,血与气,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保障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2.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行血而脾统血。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血液生成:心血供养于脾以助其运化,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血液运行:血行赖心气推动,又依靠脾气统摄。血液能正常运行而不脱陷妄行,全赖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的协调。 3.心与肝心行血而肝藏血,心藏神而肝疏泄、调畅情志。心与肝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血液运行:心行血,为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精神情志:心藏神,主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精神情志的舒畅。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4.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1)水火既济:心位居上,五行属火,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五行属水,故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的协调平衡。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为神明之基础。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因此,心与肾之间也表现为心阳与肾阳的关系。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失调,称为心肾不交。 5.肺与脾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运化而化生谷气;肺行水,脾主运化水液。肺与脾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吸人自然界的清气;脾化生水谷之精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 ……
- >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中国人在乌苏里边疆区:历史与人类学概述
¥36.0¥48.0 -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9¥49.8 - >
烟与镜
烟与镜
¥15.4¥48.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0.5¥21.0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15.4¥48.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6.3¥14.0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19.3¥35.0
-
免疫学基础及病原生物学实验指导及报告
¥4.5¥5 -
中医基础理论
¥19.8¥24 -
老年健康管理实务
¥44.6¥59.8 -
临床免疫学
¥18.7¥34 -
针灸医籍选(供针灸专业用)
¥26.9¥30 -
护理学基础
¥1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