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文集(2008-2018)(上.中.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132169
- 条形码:9787520132169 ; 978-7-5201-321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文集(2008-2018)(上.中.下) 本书特色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将迎来建所六十周年华诞。为此,我们编辑了六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所内同仁发表的一些论文以示纪念,本文集学科内容涉及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族历史学等,集中了老中青三代民族研究学人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希望关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事业的学界同仁和我们一起分享本所六十年来的发展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文集(2008-2018)(上.中.下) 内容简介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将迎来建所六十周年华诞。为此,我们编辑了六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所内同仁发表的一些论文以示纪念,本文集学科内容涉及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族历史学等,集中了老中青三代民族研究学人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希望关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事业的学界同仁和我们一起分享本所六十年来的发展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文集(2008-2018)(上.中.下) 目录
上 卷
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王延中】
在和谐中体现文化活力 在富裕中彰显文化魅力【方 勇】
从“科学的民俗研究”到“实践的民俗学”【尹虎彬】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语言观【道 布】
汉藏语系历史类型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孙宏开】
略论“一带一路”与新疆——兼谈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杜荣坤】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张友坤】
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史金波】
清代勘分中俄科塔边界大臣的**件察合台文文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何星亮】
文化术语传播与语言相对性【黄 行】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主义观【王希恩】
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与融入【郑信哲】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方法论创新发展研究【孙 懿】
清王朝政治一体的细节:一年一度札萨克印的封启【周竞红】
民族国家:认识、分类、治理及其争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讨论的背景与前景【陈建樾】
论多民族国家精神共同体的建构及价值【马俊毅】
陕甘宁边区民族立法实践研究【刘 玲】
苏联特殊类型族体(新的历史性人们共同体)——苏维埃民族【阮西湖】
“民族”辨【王明甫】
略辨“土著”与“原住民”【姜德顺】
特殊的机制、普遍的权利——少数民族权利保护正当性辨析【王建娥】
民族主义与多元文化政策——20世纪中后期欧洲族裔民族主义理论观点评析【刘 泓】
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权利问题【周少青】
南非的肯定性行动评析【于 红】
面临挑战的“单一不可分”原则——基于法国《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事件的反思【陈玉瑶】
身份的政治学——西双版纳傣族基督徒的身份研究【艾菊红】
国族整合的未竟之旅:从印度东北部到印度本部【吴晓黎】
对西方学界“ethnohistory”一词的历史考察【刘海涛】
谁是MOSO(摩沙)?——论古摩沙的分化与“纳系族群”的认同及识别问题【木仕华】
澳大利亚足球运动中的族群政治【杨春宇】
回族清真寺建筑文化研究【孙 嫱】
应对不公平的策略选择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宁亚芳】
三
体认摩梭母系制【严汝娴】
对母系氏族制及婚姻家庭的几点思考【王承权】
论吐蕃奴隶社会中的封建制萌芽【张江华】
国家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地方语境下的“族群”认同——以藏彝走廊为例【翁乃群】
关于中国原始宗教研究的思考【孟慧英】
宗教扩大化与民众生活的相关性【王晓丽】
理论创新: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发展的新进路【陈英初】
韩国华侨社会的形成、变迁及特征【王淑玲】
中国萨满教研究百年回眸【色 音 乌云格日勒】
加拿大土著民族的汗屋仪式【彭雪芳】
谁的文化,谁的认同【刘正爱】
基督教冲击下的萨米文化变迁【吴凤玲】
满族萨满教艺术的存续性与民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宋小飞】
中 卷
从学术上拯救“原生态”和“本真性”概念【韩成艳】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蒙宗教文化交流【乌云格日勒】
現代における定住モンゴル族の春節に関する研究——中国黒龍江省ドルブットモンゴル族自治県の布村を事例として【赵月梅】
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差序格局”到“社会结构转型”【张继焦】
加拿大华人新移民文化认同的人类学思考【杜倩萍】
“十二五”时期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报告【薛 品】
超越家庭的可能: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互助养老——以太监、自梳女为例【方静文】
“学者电影”的主张与逻辑【庞 涛】
民族医药的制度创业:苗侗医药及其理论探讨【张小敏】
影像民族志: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与实践【雷亮中】
时空视野下的人类学民族学田野工作【马 爽】
宁夏回族自治区收入分配的民族差异及其变化【丁 赛】
农户满意度视角的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开发绩效评价研究——基于2014年民族地区大调查数据的分析【刘小珉】
民族旅游与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问题探讨【刘晓春】
民族学视野中的汉民族研究【曾少聪】
非汉阈家族、宗族形制:东西方同有亲族理念——兼论氏族、世系群、家族村落的非单一血亲性【周 泓】
关于“西北民族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秦永章】
新时期西藏民生建设的实践特色与经验启示【王剑锋】
山水的“命运”——鄂西南清江流域发展中的“双重脱嵌”【舒 瑜】
世界文化遗产日本白川乡合掌造聚落的保存发展之道【张 姗】
生态补偿理论研究进展及争论——基于生态与社会关系的思考【范明明 李文军】
民族地区城镇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分布与特征——基于CHES2011数据的分析【马 骍】
民族自治地方互联网发展调查与现状分析【孔 敬】
学校教育:城市少数民族移民社会发展的进路——以柯桥新疆少数民族移民家庭子女教育的相关调查为基础【马 艳】
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非技术创新系统研究——一个多层治理的视角【蒋 尉】
三十年来我国民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理论的进步【魏 忠】
四
清代西藏政教合一制时期噶厦与达赖喇章经济关系【李凤珍】
加深对西藏1950~1959年历史的再认识【郭冠忠】
赝品契丹文字墓志的两个“死穴”【刘凤翥】
“斡朵里”非今“马大屯”考【滕绍箴】
关于黑水城文献研究的两个问题【白 滨】
从“北魏律”至“唐律疏议”看汉夷间法律文化互动【白翠琴】
罗卜藏舒努生平事迹辑探【蔡家艺】
论 “中国”观的扩大与发展【罗贤佑】
古代蒙古人历史编纂之特点——从《元朝秘史》到《蒙古源流》的变化【乌 兰】
汉赵国胡与屠各分治考【陈 勇】
历代重臣得谥“文正”者考【邸永君】
从《回部公牍》看民国前期回族的政治参与活动【方素梅】
寺庙、经卷、符印:华北黄天道调查发现【梁景之】
青铜时代世界体系中的中国【易 华】
《史集·部族志》巴儿忽惕诸部研究【刘正寅】
下 卷
关于宁玛派经典《密集上师羯摩仪轨》的修法内容【东主才让】
明代的舆图世界:“天下体系”与“华夷秩序”的承转渐变【管彦波】
从汉文文献看历史上百夷的经济生活【万 红】
刘文辉稳藏安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文艳林】
元代西夏遗民杨朵儿只父子事迹考述【周 峰】
西汉“大一统”政治与多民族交融认同【彭丰文】
藏文文献中的西天高僧室利沙事迹辑考【廖 旸】
论札忽惕与契丹小字【苏 航】
1874年日军侵台事件中的“番地无主”论与中国人主权观念的变化【贾 益】
绛贡工珠洛卓塔也与伏藏传统的复兴【李晨升】
耶律大石西迁对中亚地区的影响【杜 娟】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藏中文古地图述论【王 耀】
五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某些词的长元音问题【陈宗振】
三亚迈话方言归属问题【欧阳觉亚】
藏语拉萨话元音、韵母的长短及其与声调的关系【谭克让 孔江平】
东南亚相关民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文字关系研究【罗美珍】
论蒙古语动词语态的特点【斯钦朝克图】
长岛话的亲属称谓【刘援朝】
语言保护论纲【周庆生】
《仁王经》的西夏译本【聂鸿音】
土家语语音的接触性演变【徐世璇】
藏缅语复辅音的类别及对语言分类的影响【江 荻】
清代满文辞书中同义概念的表达方式【江 桥】
语音变异与音系裂变:对西部苗语的真实时间观察和显象时间观察【李云兵】
羌语的空间范畴【黄成龙】
水语的句末语气词【韦学纯】
孟高棉语言前缀【陈国庆】
独龙语的向格标记-le31【杨将领】
蒙古语标准音辅音音姿【哈斯其木格】
湖南攸县赣方言的清鼻音【龙国贻】
“做”义轻动词的功能和语法化特点——以羌语支语言为例【尹蔚彬】
试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思想认识基础【王 锋】
判断表达的类型与策略——基于中国境内语言的类型学考察【张 军】
基于藏语字性标注的词性预测研究【龙从军 刘汇丹 诺明花 吴 健】
论汉藏语言塞音的类型与共性【燕海雄】
方块白文流传现状及其趋势分析【韦 韧】
再论蒙古语词重音问题【呼 和】
鄂温克语元音和谐律研究【乌日格喜乐图】
无序背后的有序:论蒙古语格形态【曹道巴特尔】
12世纪河西方音中的党项式汉语成分【孙伯君】
清代禁书运动对蒙古语文献的影响——以《登坛必究》之《北虏译语》为例【布日古德】
纳苏彝语形容词复合构式类型研究【普忠良】
维吾尔语bol-“是、成为”之语法化【木再帕尔】
元音生理舌位的*佳表征法——Z值图【周学文】
13世纪蒙元国家名称蒙古语与汉语的对译问题【杜世伟】
后 记
展开全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建所60周年纪念文集(2008-2018)(上.中.下)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中国科学院。1962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56年建立)合并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职人员16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员62人,分属于25个民族成份。现有高级研究人员7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