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华中学术:第22辑 2018/2:Vol.10 No.2 2018

华中学术:第22辑 2018/2:Vol.10 No.2 2018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
开本: 26cm 页数: 241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1.8(5.6折) 定价  ¥3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华中学术:第22辑 2018/2:Vol.10 No.2 2018 版权信息

华中学术:第22辑 2018/2:Vol.10 No.2 2018 内容简介

  《华中学术(2018.2 第22辑)》主要内容包括文学伦理学批评,文艺学研究,古代文学文献学,元明清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对外汉语研究,东亚文学文献研究。

华中学术:第22辑 2018/2:Vol.10 No.2 2018 目录

【文学伦理学批评】(主持人:苏晖)
《一片雪》: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多棱镜像
合成与互文:巴别尔戏剧的跨界性特征
哈代小说中的伦理观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

【文艺学研究】(主持人:韩军)
理论之后?抑或追寻理论?
——从After Theory一书的中文译名说起
大众传媒的空间偏向与消费主义
——兼论哈罗德·伊尼斯的现代性批判

【古代文学文献学】(主持人:余祖坤)
近出楚简对楚国形象的书写及其文化逻辑
屈原《怀沙》主题及结构新论
洪迈《容斋随笔》的文学史料价值
——以唐五代文学为重点
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及相关问题辩证

【元明清文学研究】(主持人:王炜)
宗教阐释对《穆天子传》传播的影响
晚清留洋群体小说语言变革之设想、实践与挫败

【现当代文学研究】(主持人:许祖华)
张爱玲小说的心理描绘与世情一体验现代性
诗人“余秀华媒介景观”与话语博弈研究
青春世界的精神底色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评《芳华》
20世纪九十年代散文化小说创作的新变

【语言学研究】(主持人:刘云)
汉英新闻标题句法差异对比研究及其理论意义
再论“V爹”类流行语
论现代汉语中“不是”的弱否定表义

【对外汉语研究】(主持人:王洪涌)
疑问句的反预期表达功能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构式“又是A又是B”的语义功能
——兼及与“又A又B”的对比
“看把+n+v/adj+”构式研究及构式语块教学
复现语素对词语理解的影响
——以《中文听说读写》Level 1为例

【东亚文学文献研究】(主持人:安敏)
浙西词派从复雅到去雅的转向
《美芹十论》的两个关键问题
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人格表演
从诗文看朝鲜古代书家、文人对王羲之书法的接受
《华中学术》来稿注意事项
展开全部

华中学术:第22辑 2018/2:Vol.10 No.2 2018 节选

  《华中学术(2018.2 第22辑)》:  也许有人会认为理论只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非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对此,伊格尔顿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后现代理论”的登场存在这样的事实:“后现代社会所提出的那些更有诱惑力的商品之一就是文化理论本身。后现代理论乃是后现代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只是对于它的一个反思(reflection)。除了其他东西以外,后现代理论也代表着一种在日趋竞争的知识环境中积累可贵的‘文化资本’的方式。理论,部分上由于其高度力量,其奥秘难解,其时髦、稀少与新奇,已经在学术市场上取得了高度的声望,尽管它仍然激起某个自由人本主义的恶毒敌意,一个害怕自己被理论所排挤的自由人本主义的恶毒敌意。”“后现代市场”中的“后现代理论”的如此崛起及其声望的获得表明理论的生命力与价值之所在,无疑它是顺市场之势,隐现着自鸣得意的冲动:“如果说文化理论自身已经赢得了某些声望,那这也是因为它勇敢地提出了某些根本性的问题,那些人们愿意得到某些回答的问题。文化理论已经成了某种堆放场,以为那些被狭隘的分析哲学、经验主义的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政治学神经紧张地卸掉了的大题目,一些大得令人困窘的题目,提供了一个场地。如果说文化理论倾向予以自身挤开政治行动,那么它提供了一个空间,在其中一些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可以在一个不利于它们的气候之中得到培养。”伊格尔顿反对“后现代理论”如此这般企求给定答案的做法一一提供某些人欢迎的解决方式,认为它的理论声望可能因为自己只为各种悬而未决的题目提供堆放语言文字材料的“场地”而不断受损:“‘理论’表示着我们那些为知识分门别类的经典方式现在已经由于种种实实在在的历史原因而陷入麻烦。但它既是这一瓦解的一个揭示性的征候,也是这一领域的积极的重新安排(reconfiguration)。理论的涌现既提示着这样一点,即由于某些很好的历史理由,那些以人文学科为我们所知的学科已经不能再照它们所习惯的样子继续下去了。这在一方面当然是全然不错的,因为人文学科总是宣称自身的某种虚假的不偏不倚,鼓吹其实完全是为特定社会所决定的种种‘普遍’价值,压抑这些价值的物质根据,荒诞地去过分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并培养了一种对于文化的精英主义观念。但这在另一方面也是很坏的,因为人文学科也庇护了某些被日常社会粗鲁地摈弃了的可敬的(decent)、高贵的(generous)价值,培养了——无论以怎样的唯心主义/理想主义的伪装——对于我们现行生活方式的一种深切的批判,并且在促进某种精神性的精英主义之举中至少是已经看透了市场的虚假的平等主义。”[11]明乎此,也就明白了伊格尔顿在AfterTheory一书的开篇就声称“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已经远逝”的原由所在:孕育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的远逝注定文化理论备受宠爱的地位的不再,文化理论备受宠爱的地位的失去说明理论必须调整到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价值抉择上,而不是预设一套“不偏不倚”的超越时代的虚假意识形态与观念,或者以相对主义去稀释理论对现实社会的应有关怀。伊格尔顿对以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文化理、论”的批判原本就是历史与逻辑合一的处理。在这一处理过程中,伊格尔顿以其惯有的反讽口吻谈到理论的“破坏”性作用。如果说理论的“重新安排”为精英主义观念的文化大铺其路、以便满足表面上力求客观化实际上不无颐指气使的精英式贵族式幻觉的话,他显然更看好理论在这实践中的批判效果——原来理论是源自现实又反馈现实、引导现实的另一种社会实践。在伊格尔顿的立场上,如果说“后现代主义理论”是随着“后现代市场”之势而生的话,它的“重新安排”理应就是理论不断呈现生机、丰富性的验证,当然也是呈现生机、丰富性的条件,它潜在的对“后现代市场”的批判作用即使不是逆势而生,也是理论自身作为人文学科的属性和批判力量的验证,也是理论获得再生产的关键,如果我们真希望人文学科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继续发挥人文学科的基本效用的话。  作为人文学科的理论一如既往地延续下去,就不得不回溯到人文学科存在的合理性议题,回溯到人文学科的基本关切领域。人文学科所关切的领域和对象决定了理论的意义,这正如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伊格尔顿对理论效应的这番理解是将理论置入到一个具有自我产生、发展、变化的完整环节才得以形成的。它既是理论的历史,也是理论得到审视的结果。于此,理论的意义才得以确立。这个过程,戴维·洛奇简洁地概述为:“从长远来看,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就(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各地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里确立了一种新的正统地位而言,理论获得了胜利。虽然理论以一种不稳定的缓和状态与传统的、实证性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文本编辑方法共存,但毫无疑问,在学术影响和声誉上,在获得赞助方面,理论都占了上风。然而,理论的成功却在许多为之奋斗的人中间造成了一种厌倦情绪。此外,理论的体制化剥夺了理论*初令人感到兴奋的那些东西和大部分魅力。在许多早期的支持者当中理想也开始破灭,他们或改行从事创作和撰写自传,或重操旧业以小组自由讨论的方式教学,或彻底离开学术界区做心理诊疗医生。”[12]应该说,洛奇概述的理论演变史更多的是理论的操持者的对待理论方式的变化史,这并不代表伊格尔顿本人在AfterTheory一书开篇称理论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的主要原因。不过,洛奇指出的这一点却格外值得重视:“《理论之后》是作为理论的实践者和捍卫者的伊格尔顿,与作为理论的良知和谴责者的伊格尔顿之间的对话,抑或,人们可能会说是坦率正直的戏剧演员特里和外行的说教者特里之间的对话。”[13]当代文化理论的发生与发展史表明理论从来不是无缘无故地出现的,一代有一代的理论,一代又一代的理论总是指向理论所关切的实际语境并回应时代的种种关切,这样理论才能保持自身的鲜活性、生命力。在各种理论的背后总是站立着一个个的理论人,有什么样的理论便有什么样的理论人,有什么样的理论人便有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巨擘们总是在充分照顾到理论的实际来改变或超越理论的规范、局限,因此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生产理论、复制理论,更遑论践踏理论、否定理论。“坦率正直的戏剧演员特里”遭遇了“外行的说教者特里”,他不得不以他的雄辩方式作用于可能陷于臆想、宣教泥淖的理论自大狂。真正的理论生产者不得不向理论自大狂隔靴搔痒的理论生产方式、表述方式开火。在一定意义上,“坦率正直的戏剧演员”依靠的是内心生活,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外行的说教者”依赖的是徒有其表的智性,也许并不对理论的应然批判姿态持自觉立场并坚守这一立场。  ……

华中学术:第22辑 2018/2:Vol.10 No.2 2018 作者简介

汤江浩,男,1965年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员、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1982年至198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学士学位。1986年至1988年在湘潭大学中文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