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张家湾

作者:孙连庆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8.5(4.1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张家湾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0134506
  • 条形码:9787200134506 ; 978-7-200-1345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张家湾 本书特色

北京文化,“一城三带”丛书 擦亮北京“金名片”——让卷帙浩繁的地方志书走向大众

张家湾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在原来的《北京地方志古镇图志丛书·张家湾》基础上整理,利用原来已有成果,重新编著。以记述了张家湾古镇自建制之处至今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军事、贸易、军事、贸易、教育等方面的源流变迁和重要史实、文物、传说,把对北京文化的研究触角引向边缘和纵深,对北京文化的起源和立体化研究推进了一步。该书从事物发端起讲述,详古略今,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张家湾 目录

样式雷小传
样式雷的海淀故居
概 述/ 1
流经张家湾的河流/ 9
古代水环境/ 9
流经张家湾的河流/ 11
张家湾的由来/ 21
张家湾水运/ 28
漕粮与皇家物资运输/ 29
商贸物资运输/ 31
水上客运/ 37
张家湾旧貌回眸/ 40
张家湾街市/ 42
管理衙署/ 46
张家湾过客小记/ 49
两位皇帝/ 49
旧迹寻踪
古镇烽火
众多使者/ 51
与张家湾有关的故事/ 55
张家湾的古城/ 59
张家湾的村落/ 63
因水形成的村落/ 63
因水运形成的村落/ 66
因宗教活动形成的村落/ 68
因迁民和屯田形成的村落/ 69
张家湾的古桥/ 74
通运桥/ 74
广利桥/ 77
虹 桥/ 79
东门桥/ 80
张家湾寺观/ 82
铁锚寺/ 82
佑民观/ 83
张家湾清真寺/ 87
枣林庄清真寺/ 89
垡头清真寺/ 90
张家湾漕运遗存物鉴赏/ 91
瓷 片/ 91
石 权/ 94
巨 石/ 95
古 槐/ 97
曹雪芹墓石/ 98
张家湾历史遭际一瞥/ 108
民间文化与人物
远年遗响
后金兵劫掠张家湾/ 108
英法联军洗劫张家湾/ 108
八国联军洗劫张家湾/ 110
日寇蹂躏践踏张家湾/ 112
辛亥革命通州起义司令部/ 116
八路军智取日伪据点/ 121
击落国民党军RB-57D飞机/ 124
张家湾的人物/ 127
李三才/ 127
高天正/ 131
房树民/ 131
刘玉山/ 132
吕 行/ 133
张家湾的故事/ 137
里二泗的传说/ 137
广利桥下的镇水兽/ 138
曹家井/ 140
三家坟/ 141
文房四宝地/ 142
张家湾的花会/ 144
马营的秧歌/ 145
张家湾的会/ 147
皇木厂的竹马/ 150
太平车/ 150
张家湾古诗/ 154
张家湾诗作、书法/ 160
古镇新声
张家湾碑文/ 169
毛泽东主席为爱国社的“财务包干”
经验题写批语/ 172
高级社建立之初/ 173
庞大的预算/ 173
两个豆腐房/ 174
财务包干/ 175
群策群力/ 176
收效明显/ 178
毛泽东主席题写批语/ 179
今日皇木厂村/ 180
武术之乡陆辛庄/ 188
季大侠落脚传艺/ 188
乾隆皇帝敕封“小五义”/ 189
杀敌灭寇尽显威风/ 191
绵延不断,老树新花/ 192
张家湾镇的葡萄产业/ 193
产业概况/ 194
葡萄产业协会/ 196
葡萄大观园/ 199
再现青春的青铜文化/ 202
艰苦创业/ 202
小厂铸辉煌/ 204
青铜文化再放异彩/ 208
参考书目/ 210
后 记/ 213


展开全部

张家湾 节选

张家湾水运 从元代开始,北京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但北京地区的自然条件欠佳,农业生产能力受到制约。元、明、清三代统治者都曾经努力开发北方农业,企图摆脱对南方物资的依赖,但始终没能超越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得不长期依赖南方经济区的物资供应。在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方式出现以前,只能依靠运河和海运,*基本的运输方式是运河航运。 事实上,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张瑄试行海运漕粮抵达张家湾的那时起,张家湾已经先于通州城而成为皇家码头了。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河运、海运漕粮都要经过张家湾转运大都(今北京),皇家码头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同时,张家湾还要接纳水运而来的商货和行旅。因此,它不只是漕粮码头,还是商贸货运码头和客运码头。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近250年。直到明嘉靖七年(1528年),御史吴仲主持将通惠河改在通州城以北入运河,漕运中心北移至通州城,张家湾仍然是商运和客运码头,仍然是北京地区连接江南塞北的*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弹丸之地的张家湾,频繁出现在史籍之中,它的名声远播于大江南北。 在元、明、清三代,张家湾作为皇家码头,它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漕粮与皇家物资运输 从元代至清代的近800年间,每年经运河运抵北京的漕粮300万石至500万石。朝廷在沿河,在河西务,在张家湾,在通州,在北京设立多座仓库储存。皇亲国戚、文武大臣、黎民百姓、边关守军,全都依赖水运而来的漕粮保障需求。漕粮和物资供给,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元代末期,东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导致京杭大运河水运断绝,大都城中严重缺粮,粮食价格高涨到每斗银二两。一些衣着华丽、身佩珠玉的贵族也不能幸免,死亡20余万人!正是年复一年的水运漕粮供应,保证了封建国家的稳定。 为皇家服务的物资运输,是京杭大运河的又一重要功能。金代修建中都城时的物资运输依靠运河,明清两代依然如此。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的城池、宫室、皇陵和北部长城所用的砖,来自于苏州、临清。朝廷规定,北上的漕船每只搭运40块,民船每只搭运20块。搭运不及的时候,派专船运输。明永乐年间每年定额100万块,后期增加到几百万块,运输量相当可观。烧制琉璃瓦所用的黏土来自于安徽当涂、芜湖;所用的木材,多采伐于川、贵、湖广,其中,明嘉靖年间仅在湖广一省就耗银339万两。明万历年间在广、川、黔三省采办大木耗银930万两。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了沿途见闻。他们看到几千名纤夫步履艰难地拖着长蛇般的木筏,有的木筏长达两意哩(1意哩等于5华里)。木筏是由一根根大梁扎成的,后面还拖着其他木料。纤夫们有时一天要行走五六意哩。木料来自四川省,将木料运到京城有的需要两三年时间。他们还看到采伐于四川的大木直径有1米多,长二三十米,运送一趟要花费6万多两白银,平均每根大木合300多两白银,特别巨大的木材甚至达到每根3000两白银之多,代价非常昂贵。明宣德年间,朝廷一次就命令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万件,这些瓷器,也要经由运河运抵北京,这些瓷器需要近千只船运输。至于各种生活日用品,如衣、食、杂物等项,朝廷一般采取岁办或采办(临时征用或采购)的形式,由“贡船”(运送皇家物资的专用船)沿运河运至张家湾或通州,再转运北京。仅南京一地,专门为皇家运送新鲜食品的船只就有160艘。为了保持食品的新鲜,沿河各地都要设立“窖冰”的机构,以提供保鲜所用的冰。所谓“窖冰”,就是在河边合适的地方挖一个深10米左右的“冰窖”,冬天河水冻结很厚时,将冰采下,裁成方砖大小,存放在冰窖内,上面盖芦席并敷土以保持低温,等到来年夏天使用。现在通州东关“小百羊”商场的对面还有“老冰窖”地名,那里就是当年窖冰的遗迹。在漕运年代,张家湾也有人“窖冰”。 设在南京、苏州、杭州的织造局,专为皇家采办御用绸、缎、纱、罗、布匹及其他纺织品。明万历年间,每年采办纺织品几十万匹。清代初期,皇家每年用于采办的银两达10余万两,到后期逐渐增加到500多万两。清乾隆年间,每年从云南采办铜630万斤,仅运铜的船只就需要几千艘。上述各类物资都要经运河水运到张家湾,分别存放在皇木厂、木瓜厂、盐场、铜厂、砖厂、花板石厂等专用场地,再转运北京。凡此种种,可以想象当时的运河水运是何等繁忙。这些物资都要在张家湾和通州交卸,张家湾和通州的码头又是多么繁忙!而这,仅仅是为皇家服务的物资运输,是运河运务中的一项。 商贸物资运输 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南方、北方物资以扬州、临清、天津、北京等沿河城市为交汇点相互流通,而通州和张家湾,是元明清三代极其重要的南北商货集散地。 明清两代,担负漕粮水运任务的10万运军往返搭运的商货,是水上货运的重要方面。这些运军长年累月栉风沐雨、历尽风涛、艰苦备尝,而途中粮船盘倒过坝,又每每受到勒索盘剥,因此他们的境遇十分凄惨。为了稳定军心,以保证漕粮运输,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起,朝廷规定每只漕船可以随带免税商货10石,明嘉靖末年放宽到40石,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又放宽至60石。到了清代,这种商货被称为“随船土宜”,免税 孤帆远影碧空尽商货数额也随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屡有增加。清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谕令:漕船带货“于旧例六十石之外加带四十石”。清雍正八年(1730年)又规定:漕船头舵二人,每人准带土宜3石,每船水手合带土宜20石,合计为126石。清乾隆二年(1737年),批准江南、浙江漕船每只增加土宜40石。清道光八年(1828年)又增至180石。至此,每只漕船所带的土宜,已经是明代的3倍。清代杨锡绂在《漕运则例》中记载了漕船携带的商品,包括农产品、手工业品、山货、药材等,已达12类300余种,由此可以领略水运商货品类的丰富以及对于商贸活动的促进作用。 清代京杭运河全图(通州局部) 此外,瓷器、扫把、扁石、竹子、杉篙、木头等“俱不算货”,即不作为商货计算,可以任意携带而不纳税。漕船南下时,每船可以随带免税货物40石,所携带的商品主要是北方的畜产品、农产品和副产品,诸如皮毛、筋革、山货、参茸药材、梨、枣、核桃、瓜子、柿饼、豆、麦、高粱、粟、棉花、烟草等。 由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南而北携带的主要是手工业品,由北而南携带的主要是畜产品和农产品。以清道光年间漕船6236只计算,每年由南而北的漕船共带免税土宜1138680石。漕船到通州交卸漕粮以后,仍以6236只计算,每年随船南下的北方土特产品达379560石。然而,这只是按照朝廷规定数量计算的数额,事实上,绝大部分运丁或大量超载,或在造船时私自将船体加长加宽,以求利用水运多得收益。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运丁在打造漕船时,“私增身长二丈,首尾阔二尺余”。朝廷规定漕船入水深度“不超过三尺”,据清代魏源记载,“江西、浙江之船则巍然如山,隆然如楼……入水多至五尺以上”,每只漕船“复携二三剥船(用于装载货物的小船)以随之”,致使随处搁浅。可见,随漕船带运的商货数量远不止前面计算的数额。这种情况年年如此,在长达800年的时间里,运河商运的数量之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民间贸易方面,“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粤、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京杭大运河就是一个货物交流的大动脉。张家湾、通州“商贾辐辏,财货充盈”,“两岸旅店丛集,居积百货”。举凡“天生地产,鬼宝神爱,山奇海怪,不求而自至,不集而自萃”。清代中期,商运较元代、明代更为兴旺。江南的“南货”、五岭以南的“广货”、川黔的“川货”、闽广沿海进口的“洋货”,源源不断地经京杭大运河运至张家湾、通州,再转运行销于北京及北方各地。通州、北京的粮食市场,有来自于河南、山东、直隶所属的大名、江南省的徐州经水路运来的各种粮食。“每年二月开河后,(私商)粮船雁行北上,仅通州(包括张家湾)一地贮存者,即年约五六十万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俄国商人在中国南方购买茶叶90万石,经运河水运至张家湾和通州,再用骆驼陆运回国。 运河长流不息,运河之上的商贸运输年年如此。长年累月,南北货物的交易数量无可计量。清代包世臣说:“南货附重艘入都,北货附空艘南下,皆日用所必须,河之通窒则货之贵贱随之。”运河商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上述南货北货都要经由张家湾、通州等地交流集散,可以想见,当时的张家湾百货云集、商铺林立、摩肩接踵、寸土寸金,是何等的繁盛!可称得上是流金淌银之地了。 水上客运 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拉近了南方与北方的心理距离,使相距遥远的中国南北方各族人民的了解、交流、融合成为可能。由于有了运河,帝王南巡、士大夫造朝、学子应试、商贾行旅都经过运河南来北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大家庭的团结。 隋炀帝从江都(杭州)到幽州,在水上行走了50多天。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初四日,年仅38岁的乾隆皇帝乘坐“安福舻”龙船,孝贤皇后乘坐“翔凤艇”由通州经张家湾顺流而下。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虽然不都是从张家湾乘船,但都是走的运河。元明清三代,有多位皇帝巡幸张家湾。其中,在张家湾流连时间*长、到张家湾次数*多的两位皇帝分别是明武宗朱厚照和清康熙皇帝。元明清三代,附属国使臣多经运河抵达张家湾稍事休息,再到京师朝贡。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三次到过张家湾,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在张家湾暂住学习中国礼仪,而后才到北京觐见中国皇帝。在往来中国的商旅中,先后有12位琉球国人病逝后,葬在张家湾镇立禅庵村,其中有官员7人、官生5人。云南景洪车里土司进京朝觐因病去世,葬在张家湾西不远的车里坟(1993年 38 / 张家湾 建成居民小区,改称云景里)。至于800年间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官员、进京赶考的举子、学者名士、商贾行旅,更是多得难以计数。1992年通县教育局整理出版的《通州诗抄》,辑录了从金代至清末近300首吟咏通州、张家湾、漷县的诗作,作者大多数是朝廷官员、著名学者、社会名流,如金代的李宴;元代著名才子马祖常、著名诗人张翥;明代大学士杨士奇,著名学者李卓吾,著名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画家唐伯虎的好友、著名书法家文徵明;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清初,《国榷》的作者谈迁为了到北京收集明朝历史资料,在清顺治十年(1653年)至十三年(1656年)沿运河北上南下,北上,写成了《北游录》;南下,撰写了《后纪程》,分别辑录了沿途见闻。元明清三代中的社会名流大多到过张家湾和通州。 运河上大规模的漕运和跨流域商贸经济活动,吸引着汉、回、 民国时期运河通州段上的商旅 古镇探幽 / 39 蒙、满等十多个民族。正如《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未来》一书所描述的:大量河工、船户、水手、搬运工人、官僚、衙役、军兵、商贾、僧众等不同阶层各色人等与沿河居民杂居共处,他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使民族间的畛域和差异逐渐消失,性格、风俗、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逐渐融合。儒家文化成为核心理念和民族融合的精神基础,特别是随着儒学的进一步系统化、世俗化、平民化,逐渐成为官民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强大的精神纽带与整合力量。理念的趋同使民族的心理素质逐渐走向一致,民族的认同感由此产生。 京杭大运河具有漕运、商运、客运三大功能,而张家湾是大运河所有功能的主要承载地之一。张家湾为国家的稳定、民族的振兴,为北京的繁荣、安定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张家湾 作者简介

孙连庆,通州区政协文史特邀委员、原通州区史志办史志科科长,是资深史志工作者,曾参与编写多部与通州区有关的史书及志书,《通县志》常务副主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