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作者:刘劲松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4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5.3(4.9折) 定价  ¥7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162111
  • 条形码:9787100162111 ; 978-7-100-16211-1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本书特色

硝烟中的“天堂”——图书馆在抗战中往何处去?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似乎是明末以来人们对文人于国家之作用的*为可笑而贬损的概括。然而,到了近代,*为“文气”的中国图书馆界却并非如此“报国”。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立足本位工作,展开珍贵文献转移、向国际社会广泛征集书籍等活动,以文化救国的模式,不仅尽力保存了中国的传统珍贵图书,而且协助西部高校、研究所等向欧美图书馆界征集外文书籍,以便后者继续展开教研工作,适应了战时文化建设的需要,激励国人奋起抗战的民族精神,同时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本在我国的文化暴行,加强了我国与欧美大国之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为战后民族复兴的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本书即讲述了中国图书馆界在硝烟中、在枪林弹雨下的这些实践。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内容简介

在中华民族如火如荼、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作为中国全面抗战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以其“文化救国”的思想与实践,为抗战的 “全覆盖”和“全员参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阐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活动,包括通过转移珍贵文献、抢救收购沦陷区文献等方式努力保存中国很好典籍,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克服一切困难向靠前社会征集书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打造新的文化基地;等等。中国图书馆界的举措配合了政府的抗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救国模式,在文化战线上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目录

序 / 张艳国

前 言

**章 战前中国图书馆事业概况

**节 战前中国的图书馆事业

一、图书馆数量的增长

二、图书馆学术的繁荣

三、中华图书馆协会

第二节 图书馆界的政治取向

一、北洋政府时期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三、寻求国民政府支持

四、国民政府的态度

第三节 图书馆界的危机应对

一、日军的文化暴行

二、图书馆界的危机认知

三、图书馆界的救国构想

四、图书馆界的救国举措

第二章 图书馆界的战时因应

**节 战争初期图书馆界的应对

一、图书馆界的本位救国

二、图书馆业的价值期许

三、图书馆界的工作设想

四、图书馆界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 协会的战时基本态度

一、支持抗战建国纲领

二、参与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年会

三、参加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

第三节 协会工作重心的转移

一、图书的社会需求

二、协会的抗战动员

三、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年会的议决案

四、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议案

五、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的图书馆议案

第三章 图书馆界的图书馆损毁调查

**节 搜集图书馆的损毁资料

一、汇集新闻界的调查报道

二、转载教育部的调查报告

第二节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损毁调查

一、协会的调查准备

二、苏沪浙地区损毁情况

三、平津地区的损毁情况

四、粤港地区的损毁调查

五、其他地区的损毁调查

六、协会损毁调查的特点

第三节 战时图书损毁调查的思考

一、调查结果的比对

二、日本的文化政策

三、中国民众的打劫

四、损毁调查的价值

第四章 向国外征集书籍运动

**节 复兴东方图书馆的征集活动

一、商务印书馆的复兴规划

二、德国的书籍援助

三、法国的书籍援助

四、征集活动的后续

第二节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征集活动

一、美国文教界的反应

二、捐赠活动的展开

三、捐书活动的意义

四、影响捐赠的因素

第三节 战时征集图书委员会的征集活动

一、战时征集图书委员会的筹设

二、牛津大学的捐赠活动

三、英国图书馆协会的征书活动

四、征书成效及评价

第四节 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征书与抗战宣传

一、中国国际图书馆概况

二、中国国际图书馆的抗战宣传

三、中国国际图书馆的抗战工作

四、中国国际图书馆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建设

**节 西部地区的图书馆发展规划

一、战前西部地区图书馆事业概况

二、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推动

三、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的议决案

四、中华图书馆协会第四次年会的议决案

五、西部地区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四川省立图书馆

一、四川省立图书馆的创议

二、四川省立图书馆的筹备

三、四川省立图书馆的成立

四、四川省立图书馆的馆务

第三节 国立中央图书馆

一、重庆分馆的设立

二、创设民众阅览室

三、收购沦陷区古籍

四、编制书籍目录

五、其他重要工作

六、中央图书馆的创设意义

第四节 国立北平图书馆

一、战时平馆困境

二、征辑抗战史料

三、征集西南文献

四、收购珍贵古籍

五、南下善本运美

六、平馆文化价值

第五节 国立西北图书馆

一、西北图书馆的创建由来

二、西北图书馆的筹备情况

三、西北图书馆的撤销风波

四、西北图书馆的创设意义

第六章 图书馆界的战后复兴筹划

**节 图书馆战后复兴的起点

一、缩微胶卷的输入背景

二、国际学术文化资料供应委员会

三、学术资料服务处

四、缩微胶卷在中国图书馆的使用

五、缩微胶卷的输入时间

第二节 图书馆的战后复兴讨论

一、《战后中国图书馆复兴计划书》

二、图书馆的战后复兴讨论

三、图书馆的战后复员讨论

第三节 图书馆的复兴规划及复员

一、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复兴规划

二、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年会的复兴规划

三、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国际请援

四、战后文教复员中的图书馆界

第四节 战后图书馆界的追偿问题

一、清理书籍损失

二、书籍清理成果

三、影响清理因素

四、顾颉刚的损失清点

五、书籍清理后续

第五节 美英图书馆界的复兴援助

一、美国图书馆界

二、怀特访华计划

三、《中美文化关系中关于图书馆事业的计划草案》

四、国际请援成效

结论

一、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三、践行服务社会宗旨

主要参考书目

后 记


展开全部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节选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面抗战。所谓全面抗战,一是社会各界参与抗战,抗战主体呈现多样性特征;二是社会各界积极抗战,抗战主体展现出能动性。在这个意义上,全面抗战不仅仅是中国政府武力自卫,对抗日本入侵,中国社会各界也都采取措施,协助政府,从事抗战救国。中国的抗日战争能够坚持数年,进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取得*后胜利,是全面抗战政策的结果。然而,关于抗战的研究,一直以来多集中在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抗战方面,中国社会各界所从事的非军事领域抗战救国涉及不多。这一研究现状与全面抗战史观不甚洽合。重视中国社会各界的非军事领域抗战救国研究,不仅不会削弱国共两党军事抗战的价值,反而会丰富抗战研究,促进抗战研究全面发展。中国图书馆界的抗战救国活动,就是中国社会各界非军事救国活动的重要内容之 一。 中国图书馆界在抗战时期极为活跃。对外,中华图书馆协会、战时征集图书委员会等机构先后向欧美各国征集图书,以补充因日本侵略而造成的书籍缺失;袁同礼代表中国文化界先后出访印度、美国等国,以加强沟通与交流;图书馆界代表受国民政府委派,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设,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对内,图书馆界转移善本书籍,收集沦陷区珍贵文献,促进西部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筹划战后图书馆事业复兴等。图书馆界以独特的方式沟通中外,传承文化,服务社 会。 战时我国图书馆界,以支持全面抗战为前提,以图书馆工作为本位,有鲜明的文化救国特色。图书馆界的本位救国,根源于日本对我国的文化暴行。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暴行由来已久。东方图书馆46万册图书在“一·二八”事变中毁于一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的文化暴行变本加厉,截至1938年底,我国遭损毁的书籍达千万册以上。图书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产物,超越国界。日本摧毁我国藏书,不仅是我国的文化损失,也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损失。图书馆界的本位救国,不只是传承中国文化,也为保卫世界文化而奋斗。因此战时中国图书馆界的本位救国影响深远。 本书探讨战时中国图书馆界的本位救国。中国图书馆界,指的是以中国图书馆事业为职志的文教人员,以中华图书馆协会为代表,以国立图书馆、省立图书馆及大学图书馆为依托。一会三馆,成为战时中国图书馆界的核心构成部分。战时,指的是1937—1945年之间的八年抗战时期,部分内容自1931年“九一八”开始,战后也有极小部分涉及。历史的发展是延续的,无法完全割裂。中国图书馆界的文化救国,因日本的文化暴行而起,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馆界研究 作者简介

刘劲松,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了《南京参议院议员人数与〈临时约法〉的效力》《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西方话语体系及其误区》《民国时期我国出版品国际交换评述》《抗日战争与缩微胶卷输入中国图书馆》等一系列学术论文,擅长运用法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解释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