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农夫 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
-
>
线辣椒优质高产栽培
-
>
生命的艺术:动物解剖学的神秘历史之旅
-
>
正确使用农药知识问答
-
>
迷你花园:打造你的玻璃生态瓶
-
>
花史左编
-
>
海水抗风浪网箱工程技术
中华文化解码:农具之光---从千藕其耘到个体独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1766114
- 条形码:9787541766114 ; 978-7-5417-661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华文化解码:农具之光---从千藕其耘到个体独耕 本书特色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主题出版重点选题项目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 本套丛书从文化传承中的物态元素入手,由小见大,提取了古代兵器、货币、文房四宝、陶瓷、古镜等等涵盖方方面面的器物文化,使其与非物态文化两者结合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从每一个元素的产生出发,讲述其发展、兴盛、衰落及再度回归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政治经济制度、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描述物态元素从古到今的传承情况,力求融汇古今,打通中西,不仅揭示出沉淀在中华民族血脉当中的集体记忆,而且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提升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解码:农具之光---从千藕其耘到个体独耕 内容简介
丛书图文并茂,十册分别选取农具、文具、炊具及饮食器具、家具及日用器物、手工艺品、服饰、乐器、兵器、建筑等极具中华文化的物态元素,讲述各种器具在中国的演变发展,反映中国人在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表现中华文化。 本册讲述的是中华农具发展史,从整地农具、播种农具、灌溉农具、加工农具、收获农具、运输农具等几方面深度解析农具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中华文化解码:农具之光---从千藕其耘到个体独耕 目录
目录
绪 论……………………………………………………………1
一、中国农具的发展历史………………………………5
二、农具的类型………………………………………25
三、农具与中国传统文化……………………………34
**章 整地农具——从耒耜到犁
一、从耒耜到犁………………………………………40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耒耜与犁……………………48
第二章 播种农具——秧马
一、播种农具的发展及秧马的出现…………………54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秧马…………………………60
第三章 灌溉农具——水车
一、水车的出现与发展………………………………68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车…………………………76
第四章 加工农具——杵臼
一、杵臼的形制及发展………………………………82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杵臼…………………………87
第五章 加工农具——连枷
一、连枷的出现与形制………………………………94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连枷…………………………97
第六章 加工农具——磨
一、磨的起源和发展………………………………106
二、磨对中国人饮食方式的改变…………………114
四、磨的文化内涵…………………………………116
第七章 收获农具——镰
一、镰的发展历程……………………………………120
二、镰的功能…………………………………………123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镰刀…………………………126
第八章 运输农具——独轮车
一、车的发明与独轮车的出现………………………132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轮车………………………139
结 语…………………………………………………………145
中华文化解码:农具之光---从千藕其耘到个体独耕 节选
**章整地农具——从耒耜到犁 一、从耒耜到犁 耒耜是中国先民早前发明的农具,耒耜的使用开创了中国辉煌灿烂、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对中国历史的演进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耒耜的发明,有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候,有一个名叫女登的美丽少女,天天到烈山上放羊,一有空闲就到山中一个幽深的洞里小憩。一次,她坐在洞中倚着洞壁睡着了,走进了甜美的梦乡,梦中她与一个自称七龙子的英俊少年相爱,缠绵不已。后来女登住进了洞里,并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生下七斤重的肉球。家人对肉球颇为反感,于是举起石刀,欲劈肉球。没想到肉球自动裂开,跳出一个牛首人身的胖小子。女登十分高兴,为他取名“石年”。石年天资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长大后做了姜姓部落的首领。因其生于烈山、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又称赤帝、烈山氏。又因他“制耒耜教耕种于耒山,拾嘉谷创水稻于嘉禾”,开启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绚丽篇章,所以在历史上也被称为神农氏。中国很早的典籍中就有神农氏发明耒耜的记载,《周易·系辞》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神农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传说他曾“尝百草”,试验它们是否对人有益,制作了耕作的工具耒耜,教导人们耕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王祯农书》中说:“昔神农作耒耜以教天下,后世因之;佃作之具虽多,皆以耒耜为始。”皆认为耒耜的发明者为神农氏,这一发明开创了后世中国多样化的农具。耒耜的发明,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过渡,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大幕,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辉煌历史。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农具)等等。 原始社会末期的中国,人们种庄稼时,总是先在生满杂草的地上放火,把杂草烧成灰,然后用尖木棒松软土壤,播下种子。这种尖木棒就是*早的耒。后来人们发现用这种耒掘地既费劲,又不均匀,发现用双叉的木棒可以更快,于是就出现了“双齿木耒”。后来人们进一步在耒的近尖处绑上一个横木,可以更省力,于是就出现了绑有横木的耒。 耜是一种由石片演变而来的掘地工具。*早的耜是经过适当打磨的石片、骨片和木片,没有柄,或只有刚能用手握住的短柄。甲骨文中写作“ ”“ ”“ ”,正是耜的象形。用耜掘地,需要弓着腰或蹲着身子,很费力。而耒的尖端又非常容易损坏,故而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如果把耜装在耒的头上,使用起来就会方便许多。于是人们就将耒和耜绑缚在一起,成了一件农具,合称耒耜。 商代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经见到耒耜的古体字,如“”,说明耒耜已经被大量使用。 耒耜的发明自然是原始先民在劳作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后人为更好地纪念这一重大事件,却无法归于一人,故把它归功于神农氏。耒耜结合形成一件东西,是农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进展。其后许多农具的创作与演变,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种构造的影响。因为耒是由木棒作柄,故耒耜从一开始就有直柄与曲柄之别。后世的耒耜也就沿着这两个方向向前发展。直柄农具渐渐演变出了铲、锹、锨等,曲柄农具渐渐演变出了曲柄双齿耒等,并由此引出了犁的雏形。 耒耜的出现带来了劳动合作方式的改变。前面几个人掘地,后面的人将翻地的土块打碎。后来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开始改变多人搭配的情况(因为人多并不一定效率更高),改为两人配合,一人翻地,一人打碎土块,这在古代中国被称为“耦耕”。在“耦耕”的合作方式下,古人逐渐探索出了新的劳动配合方式来提高效率,即在耒耜后面系上绳索,把耜头插入土里,另一人不马上提起了,而是拉着一路向前,一路把土翻起来。《周礼·考工记》曾载:“耒,庇长尺有一寸,中直者三尺有三寸,上句者二尺有二寸……耜广五寸。”后来元朝的王祯根据这个记载,绘制了一个古代的耒耜图,形制已经近似于后代的犁。还是为了提高效率,在实际生产中耒柄逐渐弯曲,耜刃向外,出现了犁的雏形。 甲骨文中的犁写作 “ ·”“·”,去掉偏旁“· ”,就和耒的甲骨文写法相似,而后世发掘的甲骨文又常常出现“犁”“牛”连接成词的文句,可以判断耒耜和牛结合,出现了专门称为“犁”的农具。(参见周昕《农具史话》) 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汉出现了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了耦犁,《汉书·食货志》云:“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的深浅,一人扶犁。这种犁犁铧较大,增加了犁壁,深耕、翻土﹑培垄一次进行﹐可以耕出代田法所要求的深一尺﹑宽一尺的犁沟。
中华文化解码:农具之光---从千藕其耘到个体独耕 作者简介
王中俊,河南郸城人。西安培华学院人文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文与地域文学研究,参编《新编大学语文》一部,先后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6.3¥39.8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实旅程
¥30.5¥35.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8.1¥42.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唐代进士录
唐代进士录
¥15.1¥39.8 - >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罗曼·罗兰读书随笔-精装
¥17.4¥58.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3.4¥42.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蔬菜轮作新技术-北方本
¥7.9¥14 -
铁皮石斛高效栽培技术
¥18.2¥33 -
钦州地情丛书:钦州荔枝史话
¥17.4¥48 -
蔬菜间作套种新技术-南方本
¥7¥16 -
农业生产与气象
¥6.5¥12 -
四时纂要
¥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