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食用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食用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22
本类榜单:农业/林业销量榜
中 图 价:¥21.9(5.5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食用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637345
  • 条形码:9787511637345 ; 978-7-5116-373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食用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内容简介

全书由5章组成。主要介绍我国几种主要的食用豆包括绿豆、小豆、豌豆、豇豆、蚕豆、芸豆、鹰嘴豆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书中附有常见病虫害的图片,便于读者鉴别诊断。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食用豆作物种植、研究和推广的人员及种植户,同时也可供种业管理部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等领域的人员参考。

食用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目录

**章概述()


**节食用豆产业发展()


一、食用豆生产()


二、食用豆消费()


三、食用豆加工()


四、食用豆贸易()


五、食用豆发展趋势()


第二节食用豆分类()


一、生物学分类()


二、栽培上分类()


三、按营养成分分类()


四、其他分类()


第三节食用豆病虫草害研究进展()


一、病害研究进展()


二、虫害研究进展()


三、草害研究进展()

第二章几种主要食用豆介绍()


**节绿豆()


第二节小豆()


第三节豌豆()


第四节豇豆()


第五节蚕豆()


第六节芸豆()


第七节鹰嘴豆()

第三章食用豆病害防治技术()


**节食用豆病害种类()


一、真菌病害()


二、细菌病害()


三、病毒病害()


四、线虫病害()


第二节常见病害识别()


一、真菌病害()


二、细菌病害()


三、病毒病害()


四、线虫病害()


第三节主要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二、物理防治()


三、生物防治()


四、化学防治()


第四节化学防治技术()


一、真菌病害()


二、细菌病害()


三、病毒病害()


四、线虫病害()

第四章食用豆虫害防治技术()


**节食用豆害虫种类()


一、刺吸类害虫()


二、食叶类害虫()


三、潜叶类害虫()


四、钻蛀类害虫()


五、地下害虫()


六、仓储害虫()


第二节常见害虫识别()


一、刺吸类害虫()


二、食叶类害虫()


三、潜叶类害虫()


四、钻蛀类害虫()


五、地下害虫()


六、仓储害虫()


第三节主要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二、物理防治()


三、生物防治()


四、化学防治()


第四节化学防治技术()


一、刺吸类害虫()


二、食叶类害虫()


三、潜叶类害虫()


四、钻蛀类害虫()


五、地下害虫()


六、仓储害虫()

第五章食用豆草害防除技术()


**节食用豆杂草种类()


一、禾本科杂草()


二、阔叶类杂草()


第二节常见杂草识别()


一、禾本科杂草()


二、阔叶类杂草()


第三节田间杂草主要防除方法()


一、农业防除()


二、生物防除()


三、物理防除()


四、化学防除()


第四节化学防除技术()


一、播后苗前除草()


二、苗期除草()


三、中耕除草()


四、生育后期除草()


第五节杂草综合防除()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食用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节选

**章概述 食用豆(Food legumes)是指除大豆以外,以食用籽粒为主的各种豆类作物的统称,俗称“杂豆”,同时包括食用其干、鲜籽粒和嫩荚为主的各种豆类作物。属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多为草本植物(木豆为木本植物),一年生或越年生作物。 目前,食用豆类是人类栽培的三大食用作物(禾谷类、食用豆类、薯类)之一,在粮食作物中的数量仅次于禾谷类,是人类食用蛋白质的第二大来源。现在栽培的主要食用豆类有15个属26个种。我国是世界上食用豆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品种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遍及全国各地。目前,已经栽培并已收集、繁种入库的主要食用豆有11个属17个种,共有25万余份。分布于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市、区),我国每年种植食用豆的面积超过6667万公顷,多种豆类种植面积居世界前列。 我国食用豆主要有蚕豆(Viciafaba L)、豌豆(Pisum sativum L)、绿豆(Vigna radiata L)、小豆(Vigna angularis)、豇豆[Vigna unguiculata(Linn)Walp]、鹰嘴豆(Cicer arietinum)、饭豆(Phaseolus lgaris Linn)、普通菜豆(Common bean)、多花菜豆(Multiflora bean)、小扁豆(Lentil)、黑吉豆(Blackgram)、利马豆(Lima bean)、扁豆(Hyacinth)、四棱豆(Winged bean)、藜豆(Chinese velvet bean)、刀豆(Sword bean)、木豆(Pigeonpea)共17个种。其中,蚕豆、豌豆、小扁豆、鹰嘴豆为长日照作物,又称喜凉(或冷季)豆类作物,通常在秋季或早春播种;其他豆类均为短日照作物,也称喜温(或暖季)豆类作物,一般春播,豇豆、绿豆、小豆、饭豆和黑吉豆可以夏播。 食用豆具有粮食、蔬菜、饲料、医药和肥料等多种用途,籽粒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营养价值很高。长期以来,食用豆在我国粮食组成和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人类的食物构成和种植业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物。 一些食用豆类除供直接食用外,还可以作为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和家庭副业的原料。食用豆的根部可产生根瘤,有共生固氮作用,是良好的养地作物,有些食用豆还具有医药保健及出口创汇价值。因此,食用豆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高的作物。 **节食用豆产业发展 一、食用豆生产 我国食用豆的种植和食用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目前,栽培的食用豆种类繁多,主要有蚕豆、豌豆、绿豆、黑吉豆、红小豆、豇豆、饭豆、菜豆、利马豆、鹰嘴豆、小扁豆、木豆、四棱豆、藜豆、刀豆、羽扇豆等20多个品种,分布在11个属。我国食用豆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东北、西北和西南等部分高寒冷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长期的驯化栽培中,形成了对某种生态环境的特殊适应能力。 (一)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 目前,我国种植的食用豆主要品种有蚕豆、豌豆、绿豆、芸豆、红小豆、豇豆等20余种,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3%左右,占全国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1%左右。其中,蚕豆、豌豆和绿豆合计占全国食用豆总种植面积的900%,占全国食用豆总产量的700%以上。 总的来看,近20年,我国食用豆生产呈现两个阶段性变化:①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2年,食用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变化总体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种植面积由1993年的29225万公顷,上升到2002年的38240万公顷,增长了3085%,2002年达到顶峰;总产量由1993年的41970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59060万吨,增长了4072%。②自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食用豆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呈现波动性下降态势。播种面积从2002年的38240万公顷,下降至2011年的27630万公顷,10年间减少了100多万公顷;产量从2002年的59060万吨,下降到2011年的4599万吨;单产从2002年的154吨/公顷,增加到2011年的166吨/公顷,单产呈波动性缓慢增长态势。另外,在我国生产的粮菜兼用食用豆中,籽粒用食用豆发展平稳,菜用型食用豆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特别是蚕豆和豌豆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上升迅速,快速增加。 (二)生产的主要地区 目前,我国食用豆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冷凉山区,由于受环境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种植面积不稳定,总产量年际间变化很大。我国食用豆的主要产区包括云南、四川、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江苏、重庆、吉林、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和贵州等地;2011年,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产量分别为1014万吨、482万吨、365万吨、341万吨、252万吨、248万吨、225万吨、190万吨、176万吨、176万吨、157万吨和149万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产量合计占全国食用豆总产量的821%。 (三)生产的主要品种及分布 我国食用豆生产的主要品种有蚕豆、豌豆、绿豆、芸豆、红小豆、豇豆、鹰嘴豆等,占食用豆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950%以上。 1小豆 根据各种植区的气候条件以及耕作制度等,我国小豆生产大致可分为三个种植区域:①小豆主产区——北方春小豆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陕西北部。播种期为每年5—6月,收获期为每年9月底至10月初;②小豆次主产区——北方夏小豆区,包括河北中南部、河南、山东、山西南部、北京、天津、安徽、陕西南部及江苏北部等。播种期一般在每年6月上中旬,收获期在10月上中旬;③南方小豆区,包括长江以南的各省份,小豆产量较少。 从小豆产区来看,我国小豆主要生产区域集中在东北、华北及黄淮海地区。近年来,以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华东的江苏,西南的云南为产量*大省份。其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苏和云南的小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小豆主产区。另外,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小豆种植也较多。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小豆生产量前五名的省份,黑龙江、吉林和江苏一直榜上有名,云南省相对稳定,内蒙古名次上升较快,河北退出前五名。值得注意的是,各省份小豆产量的下滑,特别是黑龙江小豆的产量下滑了500%,这种大幅度下滑是由于受到了黑龙江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的挤压,黑龙江的玉米和水稻生产迅速增加;吉林省小豆生产下滑幅度更大,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下滑了600%;内蒙古从2005年的43万吨滑坡到2010年的22万吨,下滑幅度超过500%;只有江苏省小豆的生产相对稳定。 从小豆生产来看,我国是世界上小豆种植面积*大、总产量*大的国家,年产量一般为300万~400万吨,但是*近几年有所滑坡。2002—2011年,我国小豆常年产量从10年前的300万~400万吨,下滑到250万吨左右的水平。具体来说,2002—2006年,全国小豆总产量都在300万吨以上,2007年迅速下滑到2947万吨,除了2008年恢复到3144万吨以外,2009—2011年都在250万吨左右的水平,2009年甚至只有2236万吨。在此期间,全国小豆播种面积呈现稳定性波动下降。2002年小豆播种面积为2723万公顷,达到*高点;截至2006年波动性下降到220万公顷左右,2007年以后更是波动性下降到160万公顷左右的水平,较2002年减少了约100万公顷。值得欣慰的是,小豆的单产水平稳步上升,2002—2004年的单产水平在1 4000千克/公顷左右,2006年单产水平*高,达到1 64989千克/公顷,2007年以后基本稳定在1 5500千克/公顷的水平,2011年达到1 60169千克/公顷,2011年比2002年的单产水平提高了2000千克/公顷。 我国小豆种植面积较大,在贸易中占较大比重的品种是红小豆。我国优质红小豆中,主要有天津红小豆、唐山红、宝清红和大红袍等品种。天津红小豆主要分布在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市,唐山红小豆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唐山地区,宝清红小豆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宝清县,大红袍红小豆的产地主要在江苏省的启东市。其中,天津红小豆被东京谷物交易所列为红小豆期货合约标的物唯一替代的交割物。 2绿豆 绿豆是我国种植的*主要食用豆作物之一,主要生产区在内蒙古、吉林、河南、黑龙江、山西和陕西等地,其中,以陕西省的榆林绿豆、吉林省的白城绿豆、河北省张家口的鹦哥绿豆*为有名。从绿豆生产的实际情况看,2002年以来,我国的绿豆生产在2002年和2003年达到一个高峰,播种面积超过900万公顷,分别达到971万公顷和9323万公顷;总产量接近1200万吨,分别达到11845万吨和1190万吨;绿豆单产水平在1 2300千克/公顷左右。2004年绿豆播种面积锐减到700万公顷以下,总产量不足710万吨,单产水平也下降到1 1300千克/公顷。2005年绿豆生产有所恢复,播种面积达到701万公顷,产量超过1000万吨,单产超过1 4000千克/公顷,是绿豆单产*高的一年。2006年绿豆生产放缓了发展步伐,虽然播种面积维持在708万公顷,但总产量不足710万吨。2007年和2008年,绿豆播种面积有所增长,产量分别上升到8317万吨和9043万吨;但是由于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绿豆的单产水平仍处于低位,为1 1000千克/公顷的水平。近3年来,因绿豆价格忽高忽低,绿豆播种面积有起有伏,我国的绿豆总产量维持在950万吨左右的水平。 我国的绿豆生产,播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械化收获是制约绿豆大面积推广的瓶颈。主产区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的生产模式是大田一年一季生长;在河南、湖北等省主要是绿豆与玉米间作套种;在山东、河北、北京等地,除了单作以外,还有果园林下套种等种植方式。 3豌豆 豌豆是我国第二大食用豆类作物,豌豆生产遍布全国各地。我国干豌豆生产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青海、甘肃、内蒙古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青豌豆主产区位于全国主要大中城市附近。我国豌豆可分为春豌豆和秋豌豆两个产区。 我国在世界豌豆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豌豆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食用豆类作物,2011年全世界干豌豆种植面积62143万公顷,总产量95582万吨;我国干豌豆种植面积940万公顷,占全世界种植面积的1513%;总产量119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245%,是仅次于加拿大的世界第二大豌豆生产国。但是1990—2013年,我国豌豆种植面积年际间变动比较频繁。1990年播种面积超过1300万公顷,总产量超过1650万吨;此后的20多年里,一直没有超过这一顶峰。特别是我国干豌豆生产受到加拿大豌豆进口的强烈冲击,从加拿大进口的干豌豆先抑后扬的价格走势,开始较低价格的豌豆进口对我国干豌豆生产造成较大冲击,我国干豌豆生产呈现下滑态势,当我国豌豆粉丝企业依赖从加拿大进口豌豆以后,从加拿大进口的豌豆价格开始上扬,但是我国豌豆生产下滑的局面已经形成,对我国干豌豆产业的发展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豌豆的单产整体表现出略有下降的情况,2011年我国干豌豆单产127吨/公顷,低于世界154吨/公顷的平均水平。 我国干豌豆主要分布在土壤肥力低、生产环境差的区域,如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等西北省区。这些地区的豌豆生产同时受到了玉米、马铃薯、蚕豆等其他优势作物的竞争,2010年以来,干豌豆生产规模稳中有降,目前我国干豌豆种植面积约800万公顷,较上年下降100%左右,甘肃下降500%左右,青海下降200%左右,年总产量约900万吨。鲜豌豆生产则以大中城市的城郊农业为主,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因而发展较快。目前,我国鲜豌豆种植面积1200万公顷,鲜豌豆总产量达到9000万吨以上。 从干豌豆主产区的部分省份看,甘肃省半无叶型豌豆新品种陇豌1号的粗蛋白、淀粉、赖氨酸等品质指标居全国首位,平均单产为5 2500千克/公顷,高产可达7 5000千克/公顷。2007年以来,甘肃省的豌豆生产面积急剧增加,近三年累计推广67万公顷,目前种植面积约130万公顷,约占全国豌豆播种总面积的15%;年总产量近4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3;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淀粉出粉率高。 高原冷季豌豆是青海的主要食用豆类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种植面积在53万公顷,单产水平很低。20世纪50年代初,常年种植面积为40万公顷,单产水平比1949年以前有了成倍提高;到1995年,豌豆种植面积发展到近60万公顷,总产量近100万吨。但是,由于经济效益比较低,豌豆种植面积在2000年以后逐年下降。从2007年开始,由于豌豆价格一路飙升,2008年豌豆种植又重新受到重视,播种面积上升到26万公顷。2008年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我国玉米良种补贴政策等的影响,加上受到加拿大干豌豆进口的冲击,青海豌豆种植面积又有所徘徊,目前估计豌豆种植面积在30万公顷上下,总产量在50万吨左右。 4蚕豆 蚕豆在我国已有2 000余年的栽培历史。我国蚕豆生产分布广泛,除海南和东北三省极少种植蚕豆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种植。我国是世界*大的蚕豆生产国,蚕豆常年播种面积在1000万公顷左右,产量为1500万~2000万吨。近10年来,中国蚕豆生产面积达130多万公顷,占世界总面积的457%,为世界**。 蚕豆属冷凉型作物,在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可种植,分春播和秋播两大类型,长江以南地区以秋播冬种为主,长江以北以早春播种为主。春播蚕豆产量约占全国的20%,秋播蚕豆约占全国的80%。秋播区的云南、四川、湖北和江苏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多,占85%,春播区的甘肃、青海、河北、内蒙古占15%。其中,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蚕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云南是蚕豆种植面积*大的省份,占全国的237%,常年种植在35万公顷左右,产量500万吨左右,占全国之首。其次是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约占全国的1/3。 2000年,我国蚕豆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约占世界蚕豆种植面积的60%,总产量约25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0%以上;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世界总产量的400%左右;2011年,我国蚕豆种植面积920万公顷,总产量1550万吨。目前,我国的蚕豆生产规模波动较大,科技对蚕豆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西南、华东等主产区,蚕豆生产规模处于上升趋势或相对稳定状况。 5豇豆 在我国,豇豆栽培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生产分布地区广泛。目前除了西藏自治区外,我国的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尤其以南方栽培更为普遍,在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均分布有独特的优良地方品种。全国常年栽培面积约1 0000万亩(15亩=1公顷。全书同),总产量达1 500万吨。主要产区为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按照食用部分类,豇豆主要可分为普通豇豆、短荚豇豆和菜用长豇豆。以粮用和饲用为主的普通豇豆,主要以籽粒为食用部分,是一些地区的主要食物来源,种植于美国南部、中东地区和尼日利亚、尼日尔、加纳等非洲各国。菜用长豇豆以嫩荚为主要食用部分,是中国、印度、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重要的夏季豆类蔬菜作物之一。目前,世界菜用长豇豆年栽培面积1000万公顷左右,我国约占2/5。我国菜用长豇豆常年栽培面积达500万亩以上,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00%以上。 我国的干豇豆生产面积占世界第四位,约300万公顷;我国的青豇豆收获面积14万公顷,占世界种植面积的643%;总产量1354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06%;单产9 67807千克/公顷,远远高于世界单产5 84459千克/公顷的平均水平。我国的青豇豆生产面积占世界第四位,总产量占世界第二位。 6芸豆 芸豆适宜在温带和热带高海拔地区种植,比较耐冷喜光。原产美洲的墨西哥和阿根廷,我国在16世纪末开始引种栽培。芸豆是世界上栽培面积仅次于大豆的食用豆类作物,各大洲均有种植。在我国分布广泛,各省区均有栽培。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芸豆主产国,面积、产量皆超过美国(26万公顷)、加拿大(20万公顷)等国家。芸豆种植面积约为60万公顷,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巴西;总产量为82万吨,平均单产1 350~1 500千克/公顷,比世界平均单产(617千克/公顷)水平高两倍以上。另外,芸豆是我国杂豆出口*主要的商品,约占我国杂豆出口的60%。黑龙江省是我国出产芸豆品种、数量*多的省份。 芸豆是普通菜豆和多花菜豆的总称,在我国,普通菜豆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南高寒、冷凉地区,种植面积较广,而且具有较高的单产。其中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四川、云南、贵州等为主产省区。 多花菜豆分布较广,面积相对较小,主产区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高寒山区。种植面积约3万~4万公顷,其中云南省种植面积约有135万公顷,平均单产750~900千克/公顷,栽培条件好的地区可达1 200~1 500千克/公顷,目前生产规模较大,出口量较大的是云南的丽江、大理、楚雄及四川的凉山,甘孜、阿坝和贵州的毕节等地区。除云南外,贵州、四川、陕西南部等地也有较大种植面积,山西、甘肃、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也有零星栽培。 7鹰嘴豆 鹰嘴豆是世界第三大食用豆类,是世界上栽培面积较大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目前有40多个国家种植,总面积达1 0456万公顷。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种植面积占全世界的800%以上,我国只有零星分布。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进鹰嘴豆,目前,鹰嘴豆生产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云南、内蒙古、山西、河北、黑龙江等省区。鹰嘴豆在新疆的种植面积*大,主要分布于天山南北的广大农区。天山北部的木垒县、奇台县和天山南部的乌什县、拜城县是鹰嘴豆的主产区。目前我国鹰嘴豆种植面积约为5万公顷,并呈上升趋势;单产为1 000~1 500千克/公顷。新疆鹰嘴豆品种资源较为丰富,是我国鹰嘴豆外贸出口的重要产地,主要供应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东等欠发达地区。 二、食用豆消费 1总体消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食用豆的消费情况看,20世纪50—70年代由于主粮供应不足,食用豆产品是我国居民重要的口粮来源,消费量较大。1962年我国食用豆消费量曾经达到1 0360万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开始逐步倾向于消费口感较好的大米、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食用豆的消费量开始下降。到1991年,我国食用豆消费量已经降至2050万吨。此后,随着我国居民口粮问题的逐步解决和健康饮食的倡导,从1994年起,我国食用豆消费量又开始回升,2002年达到5260万吨,之后又有所回落,2009年在3930万吨左右。目前正处于逐步恢复期,年消费量维持在4000万吨以上。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食用豆的消费历史,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分界点,食用豆消费功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整体消费趋势呈现“V”字形变化,由此导致了我国食用豆消费呈现两个不同变化趋势的阶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阶段,基本特征是食用豆消费量逐步下降,到1991年、1992年达到谷底,1962—1992年的30年间,食用豆消费量年均递减56%。食用豆消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早期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不足,食用豆消费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口粮需要,解决温饱问题,在口粮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这期间,随着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种植,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粮食短缺问题逐步解决,温饱问题得到缓解,人民的口粮消费结构中小麦、稻谷、玉米等大宗粮食比重日益上升,食用豆在口粮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导致我国食用豆总消费量逐步下降。

食用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作者简介

高凤菊,女,研究员,主要从事杂粮和豆类的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现任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书记。先后荣获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德州市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记二等功)、山东省巾帼建功标兵、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个人等称号。先后主持省、市科研项目10余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