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黑发女大学生之死

黑发女大学生之死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罗伯特·斯通遗作。菲利普·罗斯心目中的当代文学经典。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322
读者评分:4.7分3条评论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13.9(2.4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27.7(4.7折)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黑发女大学生之死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2164523
  • 条形码:9787532164523 ; 978-7-5321-6452-3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黑发女大学生之死 本书特色

女大学生茉德·史塔克,身材高挑,艳丽动人,聪明伶俐,出身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却大胆在当地报纸发文,抨击“反堕胎”游行示威者,由此引起当地大学城保守群众的强烈抗议……
出于偶然,茉德与潇洒倜傥却有家室的大学教授史蒂夫·布鲁克曼产生了师生恋。布鲁克曼教授决心要与茉德分道扬镳时,茉德在某个清晨被发现暴毙身亡,事发地点就在教授家门口的街边……

黑发女大学生之死 内容简介

《黑发女大学生之死》是美国当代小说大师、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罗伯特·斯通的绝唱和*之作,文字如石碑般隽永,如宝石般精密,借由一场悲剧去想象人类恶行,揭开笼罩美利坚的神秘黑雾,拷问人类*阴暗的裂隙。

黑发女大学生之死 节选

隔日下午,布鲁克曼走在方院邻街的外侧,经过关上的窗户,听见自己研究室的电话正在响。约莫五分钟后,他打开*后一道保护研究室不受世界伤害的锁,电话铃声依然大响。他挂上外套,随它去响。几分钟前,他才与在多伦多机场的妻子通过电话,因此肯定这通电话是茉德打来的。她疯狂在他的手机里留言,从赔罪到酒后发飙都有,逼得他只好把手机关掉。不管茉德是否知道他在研究室,她反正是怎样也不挂。他让电话响,没有信号或电话线能够传达他必须告诉她的话,她迟早会现身研究室,到时他会把该说的说出来。他拉开研究室窗帘,因为已经没有任何不可思议的事需要掩藏。 余火在壁炉微燃。每天早上,学校会派工友去每一间研究室生一团小火,通常约见几个学生后,火就熄灭了。布鲁克曼狠狠用火种引燃一道火苗,拨火棒是从罗得岛医院工艺品小店买来的民俗工艺品,以动物为主题,角状,像生殖器。壁炉架上方贴着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买的海报,印的是毕加索的《牵马的男孩》。布鲁克曼把邪恶的拨火棒放到壁炉架上,坐上从这栋楼地下室抢救来的气派黑色皮沙发上。他拿起听筒,电话另一头悄然无声,他推测她用手掌贴着话筒。 几分钟内电话又响起。这一次,他想或许艾丽在旅途中来消息,但又十二万分肯定装置内看不见的人是茉德,他听见她身后的街道声响,安第斯笛,车辆噪音。他挂上话筒,电话又响了一回。 那苦恼的男人在方院外绕圈,头发刚剪成老式的小平头,整整齐齐。他换了新镜框。布鲁克曼常见到这人,知道有人定期安排帮他打理门面,不管是出于自愿或拿钱办事,负责的人协助他度过中年岁月。他永远只身一人,布鲁克曼从来没见过谁跟他在一起。时光流逝,电话铃响,苦恼的男人绕着院子一圈一圈走动。 看着那人在严冬中绕行,随着不屈不挠的电话铃声节奏呼吸,布鲁克曼发现自己想起了几年前一个初夏的日子。当时是春季学期*后一周上课,宜人的微风夹着山茱萸和杜鹃花的香气,任务完成了,消息传达了。学校忙着准备校友会、毕业典礼,春心荡漾的青少年奋力抵抗本能,用功准备期末考。英语系有一位高大的女教授,英气飒飒,少年白发,出身缅因州海岸,名叫玛格丽特·坎普。有人说玛格丽特燃烧着过于明亮的火焰。后来她在比较文学课上突然解释起宇宙背后的单一系统,星云背后的银河,盘根错节的相对世界。其他要用教室的教员苦苦等候,同仁不再跟她说话,学生大多抱怨逃逸。不过,不是所有学生。 学校婉转要回教室,四个学生跟着她出来,他们在冰凉地面坐到天色暗了下来,玛格丽特继续探索宇宙心脏冲撞其表面的晦涩系统。学生包括一名将军之女、一位马术队杰出女骑士和骑士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威德靠奖学金读书的男友。*后一个是新奥尔良来的学生,这名年轻男子异乎寻常的有教养,令人印象深刻。 深夜时分,校园安静下来,只有远处醉汉的叫喊。玛格丽特和朝圣的同伴在馥郁的庭院徘徊,四名学生宛如在古陵遗址尾随导游的游客。校警看着,但没有上前询问,教授行事怪异不是一天两天了。早晨来了,又一个夜晚降临,接着太阳再次升起,照在玛格丽特和学生的身上。玛格丽特比手画脚,声音嘶哑,固定不动时,如向死而生一样美丽。学生眼神麻木,流着泪水,一同大笑,惊奇地举高双手,曾是巴斯镇一流造船木匠之女的玛格丽特,以魔法召唤出五月天的晨昏。 辅导室一位叫乔·卡尔的女人停止了这一切,她一手揽住似乎准备要重重打她一拳的玛格丽特。学生绕圈游荡,治疗他们的精神医生认为他们吸毒,他们之中也许有人吸毒,但关键不在于是否吸毒。两名学生休学一年,另外两名休学几个月。校方提供地方安顿他们。这场行动过后,玛格丽特立刻动身前往她在南塔克特岛的屋子。 玛格丽特·坎普在学校有个密友,名叫康斯坦丝·豪伊,也是英语系教授,研究室在布鲁克曼的隔壁。康斯坦丝是一位年长的女士,平日相当明智,但偶尔让人感到意外。有一夜,布鲁克曼工作到深夜,隔壁康斯坦丝的电话响起。他专心写着一篇快完成的文章,两个小时后察觉一件奇事:电话还在响,他这才发现原来电话从头到尾一直响个不停。他离开研究室时,电话还在响。他走路回家,相信那一定是玛格丽特的求救电话。夜班清洁人员后来信誓旦旦说电话持续响了一整夜。隔日,在南塔克特岛,玛格丽特踢开自行车,在车库上吊自杀。 跟往常一样,没有一件事是不需要代价的。玛格丽特绝非**个自杀的教师,横死事件在历史上殷鉴不远。青春期的混乱,中年的沮丧,酒精,更别提海洛因、可卡因、安非他命。残酷的竞争压力让人迷失方向、与爱别离、滥交及校方的漠然,催化了毒素,这些元素集合起来,在点着炉火的舒适图书馆,在梦幻迷茫的哥特式尖塔之间,会令人心绪不宁。这倒也不是说这地方缺乏大大小小的乐事。

黑发女大学生之死 相关资料

罗伯特·斯通借由一场悲剧去想象人类恶行的写作功力,丝毫不逊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小说家,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克……面对笔下遭逢苦难的众人,斯通是无情的主人,玩弄着破碎的慈悲。——菲利普·罗斯

罗伯特·斯通的文字如石碑般隽永,如宝石般精密,浑然天成地走在格雷厄姆·格林身后……他是个狡猾的作者,有办法让读者倾听,深陷,经由那些熟悉的情节而逐渐探索到事物的本质。——《纽约时报》

犀利!黑色电影的元素,加上大学与大学城居民的冲突,斯通臻于完美的观察让罕见却沉着的创作手法更上一层楼。——《柯克斯书评》

斯通笔下的人物带有罕见的深度,每一个角色都值得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小说。从*页起便弥漫着可怕的气氛,读者将无法挥去脑中故事的残影。——《出版人周刊》

罗伯特·斯通是一位绝顶聪明又有趣的作家,不断寻找潜逃的神与其传说的爱是他神圣的苦恼。斯通又多了一部杰出的作品,他的艺廊又多了两个刻画鲜明的人物:自命不凡到令人反感的教授史蒂芬·布鲁克曼,以及黑发少女痛不欲生的父亲艾迪·史塔克。——乔伊·威廉姆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

罗伯特·斯通是卓越的美国小说家,在《黑发女大学生之死》中,他以坚定目光审视人性*黑暗的裂缝,而救赎的微光在缝隙中难以寻觅。这部快节奏的小说扣紧人心,反映美国人在二十一世纪伊始为自身塑造之鲜明且难忘的形象。——麦迪逊·斯马特·贝尔(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

斯通只要有作品问世,都是文学界的盛事;这本也不例外。——《书单》

天才作家的典范……隐藏在罗伯特·斯通新作耀眼、神秘的纱雾之后的美国,一个清教徒式的、死气沉沉的国家,这里因肉体欢愉所犯过的罪早已是长久又普遍……这本小说运用熟悉桥段所达到的快感,比逐页翻阅这本篇幅不大的作品,更加深邃持久。因为作者以简洁的手法来铺陈,《黑发女大学生之死》愈发不像一本通俗的侦探小说,反而像一本霍桑的作品,揭露一种道德教训。——《华盛顿邮报》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罗伯特·斯通是文坛的巨人,这部小说可读性高,情节紧凑且扣人心弦。逼真的情景加上犀利的对话贯穿全书,是一部强大的作品。——《图书馆期刊》

黑发女大学生之死 作者简介

罗伯特·斯通(Robert Stone,1937—2015)

被誉为美国当代最伟大作家之一。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曾参加美国海军,退役后从事文学创作,出版七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亡命之徒》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另有五次入围该奖决选,还曾入围普利策奖,获得古根汉基金会奖金。

商品评论(3条)
  • 主题:

    平装本有塑封细腻丰富的表达

    2024/8/29 8:44:10
    读者:197***(购买过本书)
  • 主题:痛苦的意义

    作为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作家罗伯特·斯通于2015年去世。不过他的作品中文版很少,除获得2003年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的《灵魂之湾》外,这本《黑发女大学生之死》在他死后的2018年出版中文版,而他获得国家图书奖的作品《亡命之徒》(dog soldiers)至今没有中文版。 毫无疑问,罗伯特·斯通是一位非常严肃的作家,《黑发女大学生之死》也不例外,封面上标有“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 拷问人性最阴暗裂隙”。读完之后,的确有这种感觉。 全书通过女大学生茉德死亡前后的书写,对当代美国社会中大学生、反堕胎运动、酒驾、老年生活等等做出冷静而有悲悯的表述,书中人物个个都有自己的故事:聪明而犀利的茉德陷入对导师布鲁克曼的爱恋,抨击反堕胎运动,酗酒失态,对年老退休的父亲又冷漠无情,死于布鲁克曼门前的一场意外车祸;布鲁克曼对妻子又表现出无限深情,当茉德父亲史塔克找上门来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他带上枪前往相见;在911中前往双子星而罹患肺病的退休警察史塔克,在爱女死去后,携枪前往布鲁克曼家门前,意图为爱女复仇;辅导员乔·卡尔曾经卷入南美激进的革命运动,想要帮助茉德与史塔克,结果却是徒劳;史塔克的警界朋友撒蒙,一心要追查出茉德之死的真相,在史塔克意图复仇时收走了史塔克的枪。 这些人物,鲜活而又平凡,在斯通隽永而精密的笔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深处的裂隙,对,是裂隙,只因为,他们痛苦,总是希望在痛苦中寻找到意义。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茉德之死只是一场意外,一场来自酒驾汽车的意外事故,人们寻找的只是自以为的痛苦的意义,每个人的痛苦并不相同,虽有相通。 全书茉德死前部分,计十六章,枝枝蔓蔓,散漫而又进展较慢,让人摸不着头脑。茉德死后部分则显得丰满而充满思考。这大概是这本书评价较低的原因。 耐心,读下去,一定会有收获。

    2023/8/10 7:05:55
  • 主题: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2021/4/23 9:08:17
    读者:ztw***(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