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世三千景 浮世绘艺术精选集
-
>
中国美术8000年
-
>
西洋镜--中国寺庙建筑与灵岩寺罗汉
-
>
和光同尘:徐家树摄影集(普通版)
-
>
航拍广州
-
>
(精)如何用手机拍一部电影(八品)
-
>
银翼杀手2029
里应外合:当代书法篆刻家(全2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7913901
- 条形码:9787547913901 ; 978-7-5479-1390-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里应外合:当代书法篆刻家(全2册) 内容简介
《里应外合:当代书法篆刻家·篆刻卷》: 篆刻的展览与艺术形式 篆刻尽管脱离了作为凭信用于日常生活钤印的实用性,但书画家依旧还是把它作为作品凭信的一部分,因此它兼有实用的内容。即便是警句,也有可能被用于书画作品的压角。观察清中期以来的书画作品,可以看得出很多艺术家所使用的印章,往往选择规矩一路,藏书印、收藏章也大多是规矩一路,原因就是它缺乏个性的中庸属性,不抢画面。非常有个性的篆刻,钤盖于一件作品上,就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可能。张大干的绘画就不适合钤盖昊昌硕、齐白石的篆刻,当然,个性张扬的书画作品,适合有个性的印章,比如于右任的书法适合钤上昊昌硕的印。当代书画家不善于择印是一件非常明显而遗憾的事,也让我感觉到篆刻在书画界并不真正繁荣。我们自身的宣传不够也许是个原因,没有能够让书画家们理解篆刻在书画作品上钤盖的意义,甚至包括基本的钤盖位置,以及印章的大小。这一点,我们自己也需要反省。 篆刻艺术的展示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印屏和篆刻作品原石。首先是印屏的展览形式,几乎千篇一律的二尺、三尺、四尺条屏,让人生厌。于是,大家在题签上下功夫,然后在钤印位置方面也下了功夫。现在,展览主办方懂得了原石的重要性,于是把作品原石一并展出。这增添了展览的难度,但也丰富了展览形式和肉容。篆刻原本就是由印蜕和印石、印面、边款等共同组成的一个立体作品。只展示印屏,确实不足以显示篆刻艺术的精髓。从收藏的角度说,印屏与书画相比,价格并不占优势,如果整纸钤拓,费时费力,吃力不讨好,而剪贴确实不高级。中国篆刻艺术院对展览效果总有其独到的追求,这次《大美篆刻·走进生活中的篆刻艺术展》对篆刻艺术的衍生品开发做了探索性尝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只是,篆刻本身的艺术,才是我们印人所必须努力的根本,勿忘初心。 篆刻艺术与印石息息相关,田黄等的印石的价格高昂,在田黄面前,篆刻艺术往往被忽略不计。这是篆刻艺术的悲哀,也令印人无地自容。在我看来,印石充其量也只是篆刻的材料,即便是田黄,也是篆刻的材料,而当今主次不分的现象仍然严重,这也需要篆刻家们自身的强大。倘若印石材料按宝石计价时,它就不应该是印石的形式。而对于篆刻家来说,适合创作才是第1位的。当然,美观也需要兼顾。 四,篆刻与篆刻家 篆刻集书法、雕刻、设计、文学、美学等文化艺术于一身,是一门特殊的综合性艺术门类。以合于六书的字法为基础,加上J1法娴熟,更精于设计,这便是篆刻的初步。不擅长书法特别是篆书,则谈不上篆刻艺术,只能归类于刻戳子,这是前提。而善篆书,也不一定就能刻出好篆刻,还要精于刀法,也就是雕刻技术,进而要有设计本领。方寸之间,如何布局,决定印章的惰性。字法、刀法、布局皆佳,印章才有刻好的可能。 绝大多数刻印者,止于此。 能从此基础上脱颖而出的,必须对印章篆刻历史了如指掌,进而对古文字学、美学、文学有深入领会,合于古异于今,*终化古为今,化人为己,走出古人,“到古人未到处”。这就需要综合运用知识、优化传统的创作,它体现着个人的知性、个性、才能。知识越多,可供选择的材料就越多,择优组合的能力越强大,可创作的形式、方法就越多。“天禀”加后天的强学、富积,才能孕育出真正的篆刻艺术家。其难度可以想见。也正是因为此,篆刻家前提是书法家,甚至还可能是画家。我们有必要为篆刻家们喝彩。 《里应外合:当代书法篆刻家·书法卷》: 今日书法 当今,几乎泼有人再使用毛笔作记录,特别是年轻一代,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已经习惯于敲打键盘,而毛笔的书写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从几千年的实用性中消失。毛笔的使用,仅限于书画的练习和创作。“书画同源”从未像现在这样表现得一览无余。只要书画还存在,毛笔依旧不会消亡,但显然,使用度已今非昔比。 练习使用毛笔写字,原本是每个读书人必须努力的一项内容,只有写好字,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这是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考试制度对每个读书人的要求。西方文明的进入,传统文化也随之不断改变,从吃穿住行到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在或快或慢地与世界也就是西方文明接轨。我们已经看不到长袍马褂,推倒平房盖起高楼,驴马换成了汽车高铁,还有飞机巨轮,真正可以一日千里,甚至一日万里。然而,中国还有自己的坚守,那便是书法以及传统绘画。 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有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原本是文字的书写,因人性中对美的追求,在实用的基础上,必然加进了艺术内涵。在甲骨文、金文等造字之初,书写便有了美学的自觉,尽管上升骂理论是后来的事。从甲骨文、金文到秦统一后的小篆,进而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从无名写手,到有名书法家,演变成了中国汉字的特殊美学——书法。书法之初,基于实用之美,后来用于表彰功德,铸入青铜器物之上,再后来刻到石鼓、碑、器物之上,当然,实用总是第1位的,但无论是无名氏所为的铭文,还是书法家的墨迹,都能看得出中华民族对美的特有感性,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简牍、帛书、碑刻等等,都是自古以来中国人记载历史文化的实用遗物,可以看到当时的书写形态及艺术品格。纸的发明,改变了书写乃至书法艺术的命运。书法在纸上的呈现,较之前的铸造、简帛又有了显着的进步。大约宋代把原本把玩、阅读的书卷形式,装帧成轴,张挂于壁间,装饰墙面,从此改变了书法艺术欣赏的习惯。宋以后建筑的大型化,桌椅的进化,书写变得更加容易,巨幅书作的创作,应时应建筑而生,直至近代书法展览的出现,书法又成为可供公众参观的艺术形式之一。 纵观书法的形态,甲骨、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书体因实用的便利而不断变迁,楷、行的普及,让书写、书法慢慢固定下来。王义之把书法艺术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上唐太宗的推波助澜,把王羲之神圣化,从此,书法以王羲之为极则、为范本、为标准。千数百年以来,学习书法的,没有不受王羲之影响者。然而,它既为艺术,就不可能完全一个形态,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书法家,都在王义之的影响之下,寻找新的突破,也都有了各自的新意和时代特质。 宋代活字印刷的发明,使汉字规格化,字形定格化,从宋以后,字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直到新中国文字改革,由繁转简,改变了文字原有的基本概念。大约相近的这个时期,毛笔被钢笔、铅笔等西方的硬笔所取代,毛笔写字的实用习惯,被彻底消灭,这样,文字的书写和书法艺术完全分离。 文字、书写虽然改了,但书法并没有改,有一段时期,一部分书法家使用简体字创作书法,但没有能够得到书法界的支持,很快,那些尝试以简体字创作的书法家们回归到本位,书法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面目,,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五四运动以来,几乎所有领域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衣食住行,无所不包的宏观、微观,都已经改变。哪怕是文化记录载体的文字都改为简化字,而书法却依然坚守自己的传统阵地,着实令人生畏。可以说,书法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是*传统、*根本,也是*坚守的一项艺术,、她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根,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引以为豪的基本立足点。这是一项难以与西方文明接轨的艺术形式。日本人试图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接轨,也确实对西方抽象艺术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几十年过去,日本书法回归到了传统、,井上有…等等名字成就了一段传说,却并没有在日本书坛承继下来。我们也曾试图有所突破,但似乎也是徒劳而返。我曾经比喻过,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主流,犹如长江黄河,顺势而下,源远流长、,倘若我们不把自己纳入传统的范畴,我们就像河襄的鱼儿离了水,上了岸。如果我们反传统,那么我们就像长河中泛起的浪花,转瞬即逝。然而,在继承传统过程中,如何汲取传统的养分,却是个难题。好比登山,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有不少人因体力不支而退下山来,所以也正因为它的难,难倒了绝大多数学书者,他们役有办法或者说没有能力成为真正的书法家。能从中脱颖而出的,几乎就是凤毛麟角。 虽然说我们脱离不了传统,但我们看到,书法在不断前行中从无照样复制,即便有人能够写出王义之一样的书法作品,那也只能被视为“泥古不化”,更不可能在书法史上立足。真正能够带领书法史前行的,是那些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书家,他们既有传统又有自己独自的面目,这便是书法发展进程中的艺术形态。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的普及,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曾听说,某小学,人手一本“爱派”,学生们只需在平板上比划,就可以完成学习,看来连硬笔也要被淘汰出局。毛笔书写更是谈不上,那么书法艺术的将来呢?甚为堪忧。然而,几千年来伴随着中国历史演进而来的书法已深入中国人的基因,人们并不能忘却书法的存在,也不可能像京剧等地域性、单一性的文化艺术形式一样,需要保护性倡导,书法的大众意识,在中国强过任何文化艺术形式。她才是中国文化艺术的象征,是伴随中国人文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中国是不灭的存在。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一词*早出现于何时?有说是先秦诸子的“河图洛书”,有说是唐张彦远的“书画同体”,也有说是赵孟頫的“书画本来同”,其实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传统书画的根是一致的,这一点我相信是大家的共识。 在历史上,画当早于书,出土的那些数千年前的彩陶,上面画有各式抽象的原始绘画,具有书法起源的诸多属性,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确定它使用的绘画工具,但想象当中它应该就是毛笔,这为以后的文字书写创造了条件。甲骨文、金文的起源,大约在三千五百年前,推想文字产生之前又经历了多少年呢?我们看到有不少朱书待刻的甲骨文字,观其笔迹,可以适想毛笔的使转。文字伴随着历史成长,它记录下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也记录了史诗和传说,还有那些哲人的思想和故事,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与文化,,书法原本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但我们的先祖的书写并不仅仅局限于记录,它还是中华美意识的高端体现,所以我们说它一开始就具有美学的意义。这一点和绘画异曲同工。无论甲骨、金文、小篆、隶书,还是后来走向定型的楷书以及行书、草书,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 绘画与书法的发展进程大体是同步的。从陶器、青铜器、石刻、砖刻、木牍杂画等等,渐渐从远古走来。纸的发明,再一次把书画拉近。笔墨纸砚,以纸为着力点,完成了上古到中古时代的质的飞跃。文字在北宋活字印刷发明后进化基本终结,书法也在王义之之后通过唐代进而北宋,发展到了自由自在的境地,,绘画也在唐宋间完成了*为高难的演化。 “崖山之后无中国”,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中华民族政治、文化乃至人性的断裂、停滞。反映到书画上也一样。元以后很难想象超过宋人。 然而,历史在依旧不断前行,文人对政治的热爱与恐惧,把心血倾注到了书画上。宋代绘画的专业化在元以后变成了文人的余事,书法家参与绘画,以书入画,书画真正一体化。经过七百余年的进化,文人书画相辅相成,以书入画融入了文人的血液,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基因。 书法家未必能画,但画家没有不擅书者,这便是书画同源的结果。书法是大概念,从前任何一位知识分子,都必须学书,这是前提,画家也包括在内。而绘画的发展,倘若以“点、綫、面”概括的话,点綫便是书法的转化,这已经是中国绘画的法则。尽管绘画史上还有没骨法,但落实到画家,无论是陈老莲、惮寿平还是任熊、赵之谦、他们都有极好的书法功底,甚至书画齐名,乃至书名大于画名。明清大画家如沈周、文徵明、唐伯虎、陈白阳、徐渭、董其昌、石涛、八大、四王、金陵八家、扬州八怪、昊昌硕、齐白石、哪个不是书画一体?!书画同源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特性,也因此赋予了别的画种所难具备的文化精神。 金石书画 书画同源并不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终结,宋代书画家如米芾等就已经看到了书画之外还有篆刻的辅佐,所谓“金石书画”是也。 赵孟頫、吾丘衍承继之,在金石这一领域进行尝试,*终王冕、文彭把篆刻艺术带进文人书画艺术之中,从此,金石书画成了文人的综合艺术体系。 自从文人篆刻艺术的出现,以花乳石刻制印章便风行于书画界。尽管篆刻具有手工艺雕刻艺术的色彩,但它确确实实是文人书画家的爱好之一。从此,以刀刻石,流派纷呈。特别是乾嘉金石学的兴盛,丁敬引领的浙派和邓石如引领的皖派,成了两大阵营,在竞争中促成了篆刻艺术的飞速发展。邓石如的“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理论,使得书法篆刻表襄合一,篆刻与书法相辅相成。趟之谦把金石融入书画,倡导金石书画的一体化,加上文人特有的诗人气质,使得“诗书画印”四绝咸了新的文人艺术发展方向,是中国文人艺术的目标和集大咸。吴昌硕、齐白石把这一脉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令人仰止。 在“破四旧”以及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文人的“诗书画印”综合艺术在分解,渐渐走向败落。当今书画篆刻家有几个还能信口吟诗?书、画、印的各自独立分化,造成了相互间的不理解,画家不擅书法,不能题画,不懂篆刻成了常态,书法家不懂绘画,不懂篆刻,甚至不懂得钤印的位置,凡此等等。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传统文化的缺失,会不会像“崖山”一样严重?补救迫在眉睫。书画同源,画家补上书法这一课,书画家补上金石这一课,金石书画家,补上诗词这一课。诗书画印间的相辅相成,我们到底理解了多少?我们又能够补上多少?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需要强调“金石书画”,进而“诗书画印”。 感谢新中国水墨画院,出版这套当代书法家、篆刻家作品合集,与《形而上下——当代水墨艺术家》相配套,我们谓之“襄应外合”,意在打破书与画与篆刻间的壁垒,让当代金石书画家们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唤起大家对书画同源、金石书画、诗书画印的重视,以达到内在融合。
里应外合:当代书法篆刻家(全2册) 目录
《里应外合:当代书法篆刻家·书法卷》
- >
朝闻道
朝闻道
¥8.8¥23.8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大红狗在马戏团-大红狗克里弗-助人
¥3.5¥10.0 - >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罗庸西南联大授课录
¥13.8¥32.0 - >
月亮虎
月亮虎
¥14.4¥48.0 - >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苦雨斋序跋文-周作人自编集
¥5.8¥16.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22.7¥42.0
-
尚古说印
¥23.4¥59 -
明清徽晥篆刻简论
¥12¥28 -
荣宝斋书法集字系列 行书集古典名句
¥15.7¥36 -
孔仲起绘山水部分-荣宝斋画谱-196
¥19.3¥25 -
墓志书法精选:第五册:王均墓志 梁浟墓志
¥16.4¥38 -
毛泽东诗词六十七首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