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地域社会的构成

作者:朱炳祥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30.4(4.4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61.4(8.9折)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地域社会的构成 版权信息

地域社会的构成 本书特色

本书所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在*初的意义上、以及在*小的单位结构上来思考社会是怎么发生的问题。本书认为,“活动”(人类实践活动)是人类文化生成与变迁之“根”,也是地域社会构成的基本动力。本书沿着从“活动(人类实践活动)——文化的产生——社会的构成”这一路径来说明问题,从“*种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第二种生产活动”(即“种的蕃衍”活动)、精神生产活动这三种基本实践活动出发,努力创建解释地域社会构成的发生学模式。本民族志从从目的论、对象论、方法论、表述观诸方面对主体民族志作了全面论述与建构,为中国民族志争取更大的国际学术话语空间。

地域社会的构成 内容简介

本书所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在*初的意义上、以及在*小的单位结构上来思考社会是怎么发生的问题。本书认为,“活动”(人类实践活动)是人类文化生成与变迁之“根”,也是地域社会构成的基本动力。本书沿着从“活动(人类实践活动)——文化的产生——社会的构成”这一路径来说明问题,从“**种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第二种生产活动”(即“种的蕃衍”活动)、精神生产活动这三种基本实践活动出发,努力创建解释地域社会构成的发生学模式。本民族志从从目的论、对象论、方法论、表述观诸方面对主体民族志作了全面论述与建构,为中国民族志争取更大的国际学术话语空间。

地域社会的构成 目录

**章 人类学视野中的地域社会研究 **节 血缘先于地缘:摩尔根的研究 第二节 继嗣理论:英国人类学取向 第三节 联姻理论:法国人类学取向 第四节 市场体系理论:美国学者施坚雅的研究 第五节 “祭祀圈”的概念:台湾学者的研究 第二章 事实、叙事与研究方法 **节 “民族志事实”的概念 第二节 “呈现—解释—建构” 第三节 从“活动”出发:发生学的方法 第三章 田野工作点概况 **节 摩哈苴:躲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村 第二节 周城:面向全球开放的白族村 第四章 聚居与散布:继嗣群的地域分布 **节 摩哈苴继嗣群的分布 第二节 周城段氏继嗣群的范围 第三节 “内卷”与“外扩” 第五章 近娶与远嫁:通婚圈的地域交集 **节 摩哈苴的呈现 第二节 周城的呈现 第三节 “里圈”与“外圈” 第六章 索取与生产:物质生产的地域边界 **节 摩哈苴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节 周城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三节 “有界”与“无界” 第七章 生存与发展:市场交换的地域范围 **节 何为市场?为何市场? 第二节 市场结构及分布地域 第三节 “核心”与“外围” 第八章 祭祀与信仰:宗教生活的地域空间 **节 家族祭祀仪式 第二节 村落祭祀仪式 第三节 村庄祭祀仪式 第四节 “域内”与“域外” 附周城村民杨宗运对该村宗教圣地所供诸神的讲述 第九章 历时性的观察 **节 亲属关系的变化与地域社会 第二节 物质生产的变革与地域社会 第三节 宗教实践的变迁与地域社会 第十章 地域社会“构形” **节 “叠合式”的内部结构 第二节 “齿轮式”的周边构形 第三节 “触须式”的外围形态 第四节 “星点式”的抛掷态势 第十一章 地域社会“问源” **节 “人”问 第二节 “社会”问 第三节 “村庄”问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地域社会的构成 作者简介

朱炳祥,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民族研究》编委。曾任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2007年5月-2013年5月),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2007-2014),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第七届)。主要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早年提出“文化发生学”的概念并出版了系列专著,受到哲学家张岱年、民族学家刘尧汉、诗经研究专家(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等著名学者的褒扬和鼓励,被认为具有“开创性”、“首创精神”。1990年代中期以来,将学术实践转向人类学研究,自1995年起,在彝族、白族、土家族进行过长期田野工作,其中在大理周城白族村进行过为期共700多天(包括2000年全年的完整周期)的田野工作,其间从田野材料出发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被认为“以中国民族学案例修订了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