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公共行政的中国面向:一个组织学的视角
¥28.4¥58.0历代乡约廉洁思想
¥32.9¥45.0一代直声 百年尽瘁-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研究
¥33.3¥68.0袁湖村自治体系创新与实践
¥22.8¥38.0法治思维与风险行政防控
¥19.7¥27.0
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一个近郊村落的行为叙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25318
- 条形码:9787520325318 ; 978-7-5203-253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一个近郊村落的行为叙事 内容简介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与乡村的关系也面临着结构及功能的重组,《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一个近郊村落的行为叙事》从乡土传统的角度切入研究当下的新型城镇化问题,以一个近郊村庄为个案,通过考察乡土传统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现实遭遇和新型城镇化对乡土传统的诉求,对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的变迁历程做一次田野深描,试图深入把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和特征,也希望能回答“农村的命运将向何处去?乡村的发展到底由谁来主导?”等一系列问题。
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一个近郊村落的行为叙事 目录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
**章 历史考察
一 行政区划
二 村庄概况
第二章 宏观背景与社会现实: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
一 理论背景与研究述评
二 城镇化对乡土社会的冲击与影响
三 乡土传统:新型城镇化的根基
第三章 边缘化与边缘效应:城镇化进程中近郊村落的现实
境遇
一 边缘化:一个解释框架
二 日益走向边缘化的近郊村落
三 近郊村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四 近郊村落现实境遇的边缘效应
第四章 在场与脱域:近郊村落乡土认同的式微与重建
一 相关概念内涵
二 乡土认同研究的文献回顾
三 近郊村落乡土认同的现状考察
四 近郊村落乡土认同的重建策略
第五章 非常规行动:城镇化进程中近郊村落的行动逻辑
一 近郊村落的行动背景
二 城镇化进程中近郊村落的非常规行动
三 城镇化进程中近郊村落非常规行动的性质
四 城镇化进程中近郊村落非常规行动的启示
第六章 代际传承:内生性乡村权威的演化
一 相关文献回顾
二 星村金氏家族概况
三 乡村精英代际传承的条件和特征
四 乡村精英对村落变迁的贡献与未来
第七章 自主选择与政府规制:乡村变迁中的村落与政府
一 相关文献回顾
二 自主选择:城镇化中近郊村落的理性与非理性
三 政府规制:城镇化中近郊村落与政府的博弈
四 发展进路:城镇化中近郊村落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 传承与嬗变:近郊村落的宗教信仰
一 相关文献回顾
二 近郊村落宗教信仰的历史考察
三 近郊村落宗教信仰的生成机制
四 近郊村落宗教信仰的未来展望
第九章 再集体化:近郊村落城镇化的应对策略
一 相关文献回顾
二 星村集体产权的演变与演进
三 星村再集体化的社会基础
四 星村股份合作社改革实施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 矛盾调和:近郊村落的家庭关系
一 相关文献回顾
二 近郊村落家庭关系与矛盾生成逻辑
三 近郊村落家庭关系调和的双重策略
第十一章 建构性共同体:村落秩序与行为的重构
一 相关文献回顾
二 建构性共同体的具体特征
三 建构性共同体的问题与挑战
四 建构性共同体的策略选择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十二章 乡土型城镇化:一个理论解释框架
一 概念的提出
二 乡土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三 乡土型城镇化的构建举措
参考文献
后记
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一个近郊村落的行为叙事 节选
《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一个近郊村落的行为叙事》: 一 理论背景与研究述评 多年以来,中国乡土社会一直是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从乡土视角研究探索我国社会变迁路径的成果不少,并做出了独特的建树。诸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库尔普的《华南的乡村生活:家族主义的社会学》、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与《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马若孟的《中国农民经济》、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90-1942年的华北农村》、施坚雅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折晓叶的《社区的实践》、陆学艺等的《内发的村庄》、毛丹的《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等。这类成果或以一个或以若干个村落为个案,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对中国乡土社会变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揭示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观点。 近年以来,针对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村落变迁的研究也有众多类型不一的成果。诸如:李培林、蓝宇蕴等对广州“城中村”的研究,周大鸣对南景村的研究,王春光、项飙、王汉生等对北京“浙江村”的研究,等等。这此成果对村落城镇化过程进行了生动又丰富的现象描述和理论分析,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素材和思想资料。但是,现有的研究存在以下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理论空间。 **,结合中国社会乡土传统研究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不多。在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性因素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有益之处,而现有的研究多以传统城镇化模式为借鉴,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忽视了中国社会中乡土传统的传承与变迁。 第二,以农村为行为主体来研究其城镇化进程的成果不多。现有的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农村被动城镇化方面,政府和市场似乎主宰了农村的一切,但是作为城镇化的一个参与主体,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并没有坐以待毙或一味被动地接受宿命,而是主动地应对城镇化的冲击和挑战。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主动性视角的研究不仅成果数量少,而且比较分散,没有系统性。 第三,对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化发展模式进行概括的成果不多。现有的研究主要以传统城镇化语境下农村、农民被城镇化为主,而对各种具有乡土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缺少概括总结,目前尚无专门性的理论成果。 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自上而下地推动之外,还要有自下而上地推动,要把农村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充分发挥农村的积极作用,这也是考察新型城镇化政策“落地”情势的直观体现。因此我们应该从村落的实际情况出发,直面新型城镇化与乡土社会的碰撞,考察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土社会变迁的现实需要,这将对我们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对城镇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梳理,我们发现如集聚一扩散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城乡磁铁理论、地区城市理论以及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等理论观点都非常重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侧重于描述城乡动态关系以及小城镇的形成机制,这些理论为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乡土传统的互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另外2013年年底的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了乡土传统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并指出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传承历史文脉,让人们记得住“乡愁”,这也为本项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因此挖掘乡土资源,实现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对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及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乡土传统与新型城镇化-一个近郊村落的行为叙事 作者简介
李传喜,男,1985年生,山东莱芜人,社会学硕士,现供职于台州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张红阳,男,1987年生,河北唐山人,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台州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问题。
-
山樵邑梦录
¥17.7¥49 -
乡土中国
¥17¥2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英汉双语修订版)(套装共2册)(无书盒)
¥16.4¥48 -
乡土中国
¥14.2¥26 -
母乳主义:母乳喂养的兴起和被忽视的女性选择
¥32.9¥78 -
理想国纪实13: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九品)
¥2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