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澳门望厦村研究

澳门望厦村研究

作者:林发钦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7.4(5.5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澳门望厦村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8123158
  • 条形码:9787218123158 ; 978-7-218-12315-8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澳门望厦村研究 本书特色

望厦村,澳门重要古村落,是通往早期澳门城的必经之路。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在望厦村普济禅院后花园签订。望厦村历来是中国政府对澳门半岛管制的重要纽带,是研究中葡关系和澳门近代史的关键。书稿探讨了望厦村的起源与演变,不仅有利于了解望厦村这个重要的历史地址,更有助于分析澳门华人区的历史沿革。

澳门望厦村研究 内容简介

此书是对澳门望厦村的研究,作者林发钦专攻澳门历史文化、中国与荷兰关系史、文化遗产和口述历史等领域,林发钦充分利用自身土生土长澳门学者的优势,依据澳门本土的历史资源,搜集了大量一手和罕见的中外文资料充实全书,包括望厦村的起源与演变、居澳葡人侵占望厦村的过程、望厦的居民、街道演变、经济状况、文化与教育、信仰与民俗以及历史遗迹等。

澳门望厦村研究 目录

目录:

**章望厦村的起源与演变

**节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及地貌

第二节望厦村的建置

一、村落选址

二、开村、村名源流

三、村界的演变

四、“望厦”系列地名研究

第三节明清政府对望厦村的管理

一、明清政府对澳门的管理

二、中国政府对望厦村的管理

三、保甲制在望厦村的实行



第二章居澳葡人侵占望厦村的过程

**节背景

一、谋求侵占的合法化

二、侵占行径——近占七村、远夺三岛

第二节 居澳葡人侵占望厦村的经过与村民的反抗

一、居澳葡人侵占望厦村

二、望厦村民的反抗与亚马留被刺杀事件



第三章望厦村的居民

**节望厦村早期的居民

第二节望厦村内的大家族

一、赵氏家族

二、何氏家族

三、沈氏家族

四、其他家族

海上丝路丛刊·澳门学研究丛书澳门望厦村研究目录第三节望厦村与外部的交往

一、望厦村民与“番人”的交往

二、望厦村人入葡籍



第四章望厦村的街道演变

**节村落的布局

一、街道分布与走向

二、村内重要建筑的分布

第二节村内的街道演变

一、早期的街道名称与街道框架

二、已消失的街道

三、现有的街道及布局



第五章望厦村的经济状況

**节望厦村的农业

一、农田及农田分布

二、望厦村的农业状況

第二节望厦村的商业

第三节望厦村的工业

一、爆竹厂

二、自来水厂(六和水塘)

三、工业展



第六章望厦村的文化与教育

**节望厦村的文人与文风

一、本地文人绅士

二、外来文人骚客

第二节望厦村的教育及人文精神

一、中式传统教育

二、教育革新

第三节葡国文化的渗透

一、背景

二、葡人文化的渗入



第七章望厦村民的信仰与民俗

**节宗族观念与宗祠

第二节宗教信仰

一、中国传统式信仰

二、天主教信仰

第三节民俗民风

一、中式传统风俗

二、中式传统风俗被打破



第八章望厦村的历史遗迹

**节重要建筑

一、香山县丞衙门

二、寺庙

三、宗祠或家庙

四、私塾

五、望厦圣方济各小堂

六、唐家花园

七、望厦炮台

八、墓园

九、望厦兵营

第二节历史奇石

一、公婆石

二、马交石

三、阿婆石

四、莲花石

五、响石

六、观音蟹

第三节碑刻、楹联

一、普济禅院

二、观音古庙

三、城隍庙

四、莲峰庙

五、康真君庙

六、先锋庙

展开全部

澳门望厦村研究 节选

望厦村是澳门一古村落,位于望厦山附近,行政区划隶属香山县,并地处葡人居住区和香山县之间,是通往早期澳门城的必经之路。其村范围有着狭义广义之分,若从狭义的角度看,望厦村仅仅指有村民居住区域;而从广义角度看,望厦村不仅仅包括村民居住区,更包含村周边的山脉村郊外的农田、墓地等。自开村以来,村界范围逐渐缩小,早期认知望厦村南至澳门葡城之北城墙,北抵关闸;可随着龙田、塔石等村落的形成,望厦村往北是观音堂和关闸,往南为龙田村,并有路通东炮台、麻风院和三巴门。

澳门望厦村研究开埠之初,澳门由守澳官、海道副使等管理,发展至清朝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包括澳门同知、香山知县、香山县丞、澳门关部行台等职,并推行保甲里长制度和绅士制度。这一系列政治举措,不仅是对北部华人区的政权管理,也是对南部葡人区的一种监管。如此,望厦村是中国政府对澳门半岛管制的重要纽带。

村落从*初的小渔村发展为一个亦农亦渔的中式传统小村,后又被澳葡政府侵占并辟路筑屋,沧海桑田,如今该村已不存在,望厦成为澳门住宅区之一。如此,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望厦村的起源与演变,不仅有利于了解望厦村,更有助于分析澳门华人区的历史沿革。**节自然环境

任何村落都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自然风貌直接影响着村落的自然形态。而望厦村*大的自然环境特征便是有众多山脉环抱。古人云望厦位置:“莲花茎尽处为莲花山,山北为莲峰寺,有北山岭村,山南逶东即望厦村……”村落依山而建,除了莲花山外,尚有螺丝山、蟹山、半边月山等。

因该村位于澳门半岛北部,淡水资源是当地急需的必需品,周边山上流下的泉水、地下水成为当地的主要水资源。另外该处又是海洋性气候,四季雨水充沛,为当地提供一定的水源。这也是该村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村之南有大片耕地,故望厦村村民是半渔业半农耕的生活状态。



**章望厦村的起源与演变

一、地理位置

望厦村位于澳门半岛北部,约在望厦山(今莲峰山)的东面和南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见1956年的《澳门市街道名册》载:“望厦村,原坐落望厦山西南山脚,迨后开辟美副将大马路时,已取消,现已不存。”澳门市政厅编:Cadastro das Vias Publicas e Outros Lugares da Cidade de Macau(缩微胶卷版),1957年。今望厦成为澳门的一个区,其范围大致在本市望厦山之南,及西南地区,并伸展至雅廉访大马路附近,即大约由罗若翰神父街起,至文第士街止。

据《军机处电报档》载,“自前明以来,准令大西洋即葡萄牙人在彼寄住,该处向由葡人岁缴租银五百两,道光二十九年以后延欠至今(光绪十二年)。其租住地段北至,旧有围墙为界,围墙以外地名望厦村,该村附近悉系官荒民田。”故其地理位置是通往早期澳门城的必经之路。

自望厦村开村以来,随着历史车轮不断地推进,人们对其地理位置的理解也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初望厦村的范围比较广泛,是指澳门城北城墙以北的农耕区范围,如特奥多雷·布利(Theodore de Bry)于1598年前完成的《澳门城市图》显示,“‘天主圣母堂’和耶稣会住院。稍北有一片城墙,城墙外即中国农民的农耕地,耕地之旁有一片村落,当为望厦村。”

尔后,对望厦村位置的描述逐渐详尽。1750年,张甄陶出任香山知县,其《澳门图说》对当时的澳门情况有一全面介绍:“由望厦而西三里为澳门,其地周一千三百八十余丈,因山势高下,筑屋如蜂房蚁垤者,澳夷之居也。”〔清〕张甄陶:《澳门图说》,澳门历史档案馆缩微胶卷。此处“西”实际上是指今天的方位“南”,故可知,当时望厦村距澳门城以北“三里”处。至1865年,据“广东巡抚郭嵩焘查明澳门前后大概情形清折”所述,“莲花茎尽处为莲花山,山北为莲峰寺,有北山岭村,山南逶东即望厦村,居民三百余家,何、赵、沈三姓为大族,皆自明以来世居澳中者也。”

至此,前人对望厦村位置已能详尽地描述出来,而此说法也与今人观点一致。

(一)中国传统文献中的望厦村

望厦村,澳门之古村落,在中国一些古文献中均有记载,如若对这些史料分门别类的话,可从性质上进行划分。

地理方志类

这类书对望厦的记载较为详细,多设计望厦的建置、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居民及建筑等。主要有(嘉靖)《香山县志》、(康熙)《香山县志》、(乾隆)《香山县志》、(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光绪)《重修香山县志》、(民国)《香山县志续编》及清道光七年黄培芳撰的《香山志》邑卷;还有《海国图志》、(同治)《广东图说》、(道光)《广东通志》、《广东海防汇览》、《粤海关志》、(乾隆)《广州府志》、《香山县乡土志》以及《香山县下恭常都十三乡采访册》和《澳门记略》等等。

奏议公牍类

内容多为奏疏澳门情形及讨论澳门界务问题,其中论及望厦村时,多阐述该村的归属情况。这类史料有〔清〕林则徐撰《林文忠公政书》、〔清〕张之洞撰《张文襄全集》、〔民国〕陈沂撰《澳门》、〔民国〕黄培坤撰《澳门界务争持考》等。

野史笔记类

有〔清〕张甄陶撰《澳门图说》《论澳门形式状》及《满清稗史》等,这类书籍内容涉及澳门的形胜与形势,附述望厦村的位置及被侵占情况。

文集诗抄类

主要是一些昔日文人骚客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将澳门风土加以描述,当然不乏望厦村之描写。此类文献有陈胜粦编《林则徐日记》、〔清〕王韬撰《弢园文录外编》、〔清〕梁乔汉撰《港澳旅游草》、〔清〕蔡显原撰《铭心书屋诗抄》、〔清〕丘逢甲撰《岭云海日楼诗抄》、〔民国〕汪兆镛撰《澳门杂诗》等。

可见,若要对望厦村深入了解,需从地理方志类文献入手,虽然方志类文献数目不甚多,但也不少,若要一一罗列,篇幅冗长。故选《香山县志》为个案加以分析。而其他史料则通过其对望厦村描述的视角不同,加以区分阐述。

1.《香山县志》中的望厦村

以上文献对望厦村的论述,深浅不一。以《香山县志》为例,今可见《志》共有以下七部:

《香山县志》八卷,名嘉靖年间知县邓迁修,邑人黄佐辑。一般称为“嘉靖志”或“邓志”。

《香山县志》十卷,清乾隆年间知县申良翰修,邑任何准道等辑。一般称为“康熙志”或“申志”。

《香山县志》十卷,清乾隆年间知县暴煜修,邑人李卓揆辑。一般称为“乾隆志”或“暴志”。

《新修香山县志》十卷,清道光丙戌知县祝淮修,邑人黄培芳等辑。一般称为“道光志”或“祝志”。

《香山志》邑卷,清道光七年黄培芳撰,即将前制约为三篇而成。

《重修香山县志》二十二卷,清同治田明曜修,一般称为“同治志”或“田志”,志成于光绪五年,故又称“光绪志”。

《香山县志续编》十六卷,卷首邑卷民国四年知事厉式金修,汪文炳、张丕基任总编。志成于民国九年,一般称为“民国志”或“厉志”。



而这七部县志所载望厦之内容,可从村落建置、海防、葡人入侵三个方面进行统计。

(1)望厦村的建置方面

其中前两部县志尚无“望厦村”的记载,而“康熙志”虽然没有“望厦村”的文字记载,但其卷首之《香山县志图》第五幅《濠镜澳图》在关闸南一小山麓标有“原望厦村”四字,可见修“康熙志”前已有望厦村(有关望厦村开村详见**章第二节)。且清前期《广东图说》称:“恭都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内,有小村三十九,曰前山、曰白石、曰北岑、曰澳门、曰龙田、曰龙环、曰望厦……”补充了“康熙志”对望厦的记载。

参见“乾隆志”之《香山县地图》图五,望厦村位置仍标注为“原望厦村”;但据“乾隆志”卷一《坊都》载,“长安县恭常都,故延福里恭字围,在县东南一百里啚二村五十四。……吉大、沙尾、望厦……”〔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香山县志》第1卷《坊都》,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刊刻。望厦以一村名被记录下来,可见图五是未加修改地直接引用了“康熙志”之《濠镜澳图》。且根据“乾隆志”中关于“海防同知署”的叙述,“县城署在堂右,康熙四十四年奉裁,知县庞嗣焜详请改为义学。雍正八年复设,移驻望夏村,大堂三间……” 由此可推测,望厦村在雍正年间已复村。

但是“道光志”解释,县丞署于雍正八年(1730年)移驻望厦村,此说法错误。原文如下,“县丞署在澳门望厦村,旧在县署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奉裁(《暴志》作四十四年)。知县庞嗣焜改为义学。案:即今训导署。雍正八年复设,移驻前山寨城。乾隆八年(1743年)添设同知,移县丞驻今所,动项建造。《阮通志》。案:《暴志》雍正八年(1730年)移驻望厦村,误。”〔清〕祝淮修,黄培芳等辑:《新修香山县志》第2卷《舆地》下《都里》,清道光七年(1827年)刊刻。且“同治志”卷八《海防》中也如此记载,“议者以澳门民蕃日众,而距县辽远,移香山县丞于前山寨,改为分防澳门县丞。乾隆八年,以按察使潘思榘、总督策楞议移县丞驻望厦村,设海防军民同知于前山寨,用理猺南澳同知故事,增设左右哨、把总、马步兵、哨船,于香虎二协改拨,别为海防营,隶督标,辖番禺、顺德、东莞、香山。”如此看来,县丞署当于乾隆八年(1743年)移驻望厦。

关于望厦村的位置,根据 “道光志”卷二《舆地》下《都里》云:“长安乡恭常都,故延福里恭字围,在城东南一百里啚二《申志》同,今增场都啚三村七十九《采访册》。按《申志》,村二十二,《暴志》五十四……前山寨《申志》军民府署,去城一百二十里……望厦县丞署,去城一百三十八里,去寨十八里……”〔清〕祝淮修,黄培芳等辑:《新修香山县志》第2卷《舆地》下《都里》,清道光七年(1827年)刊刻。此处已明确说明望厦县丞署的地理位置,而在“乾隆志”中没有记载。那么望厦村是否于雍正年间复村,便无法确定了。不过,由于清“迁海令”到了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终止;且早在康熙八年(1669年),由于朝廷认为措施已收成效,加上不想继续影响沿海地区的民生,终于允许复界。那么可推测,望厦村可能在康熙年间便已经复界。

(2)海防方面

中国政府为防范及管理澳门,还设置了关闸、关闸汛及望厦汛。有关三者的记载,(道光)《新修香山县志》与(民国)《香山县志续编》中有所涉及,主要叙述了关闸、关闸汛、望厦汛的置废。相关内容如下:



望厦汛在本营南十六里,外委一员,分防兵二十名。上至关闸汛一里,下至娘妈阁海八里。(《新修香山县志》卷三《经政·营制》)

二十九年,葡人毁望厦村县丞署,侵住拉搭炮台。县丞迁署前山城内,望厦汛外委退屯白石村三山宫。望厦汛原在望厦村,故址即今之汛地街。(《香山县志续编》卷一六《纪事》)

案:关闸之设,前山寨所借以为势者也。然闸在径南,逼近望厦,莲峯俯瞰之。澳夷有变,彼扼望厦之隘,据莲峯之险,能用其长矣。(《新修香山县志》卷四《海防》)

五十二年八月,黑奴饮营地街,醉卧,不服夷官约束。夷官以肆主之卖酒与黑奴也,反责之,邻肆与辨,遂迁怒,督黑奴拆毁寮铺,殴伤民人,并纵黑奴在望夏村偷窃滋事,货船到澳不报,地方官往澳弹压,强词不顺。(《新修香山县志》卷四《海防》)

十三年八月初二日,咭唎夷人入澳门,欲据之。《县册》。……彭昭麟《岭南草·澳门记事诗序》未几,总督百龄、巡抚韩崶先后临阅澳门,以自咖囒炮台至西望洋台迤南沿海石墈易于爬越,咭唎夷兵由此潜登,令澳夷加筑石女墙,以资防堵,派把总领兵专守关闸,派外委领兵协防望厦,又设前山专营,移平镇营逰击驻防,以香山协副将频年海捕,常调左营都司回营经理,不能专力前山故也。(《新修香山县志》卷四《海防》)

道光二十九年,将该把总及炮位防兵退迁望厦村山后,其关闸汛墙系同治十三年被洋人毁拆改建禄衣馆,并设大闸门,竟将三巴门以北至关闸地方称为葡界。(《香山县志续编》卷六《海防》)

光绪十六年,署前山同知蔡国桢派兵收回,加筑围墙,仍将望厦村山后大炮移入数座,常川驻守。(《香山县志续编》卷六《海防》)



分析上述资料,因有黑奴滋事、英吉利入侵事件的刺激,清政府在海防方面开始强化,更在望厦村地区驻兵,加强在澳门半岛的兵力;且有关中国政府在望厦驻兵及设汛营的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新修香山县志》中,而此志于道光七年(1827年)刊刻,说明清政府在19世纪上半叶,对澳门加强了在军事方面的管理。一旦“澳夷有变”,清政府可“彼扼望厦之隘,据莲峯之险”。可见,在军事防御方面,望厦村位置特殊,相当于清政府与澳葡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清政府通过在望厦村区域驻兵等,来实现扼制澳葡势力扩张的目的。

(3)葡人入侵方面

当然1849年之后,葡人侵占澳门北部,望厦村亦被占领。有关葡人占领望厦村的内容(详见**章第三节),在《香山县志》中的体现如下:



请言葡人之论据,其对于陆界者二:……二曰某地曾有葡人建设,某地系与澳门联属,应归葡人管辖。既曰管辖,则凡征税听狱应有天然之政权,何以所指为管辖之望厦、龙田、龙环、搭石、沙冈、新桥、沙梨头等村,一切灯费、地租,或缴或不缴,迨光绪十三年正月,葡用强横逼索,村人仍敢鸣锣抵抗,门牌亦听其旋钉旋毁。望厦等村,历年重大词讼,如咸丰十一年凶犯陆亚挪、同治七年凶犯冼开和等案,何以西洋理事官又肯移解华官审判?观此则所持陆地之论据自破矣。……

若葡人不依此办理,则宜诘以背约之罪,如光绪十五年以北山岭一带作为局外地,十六年圈筑青洲转租英人,二十二年在大小横琴起建兵房,廿四年迫收望厦村业钞,廿八年硬以对面山、大小横琴为澳门生成属地,卅三年越湾仔界张贴告示,迫轮渡船换照及干涉医院,勒抽银坑草油厂人情纸费,随举皆是,其又何说之辞?……《勘界维持总会联呈张督院高钦使意见书》。(《香山县志续编》卷六《海防》)

二十九年,葡人毁望厦村县丞署,侵住拉搭炮台。县丞迁署前山城内,望厦汛外委退屯白石村三山宫。望厦汛原在望厦村,故址即今之汛地街。(《香山县志续编》卷一六《纪事》)

九年,葡人编龙田、望厦二村户籍,又开马路、设捕房于望厦。(《香山县志续编》卷一六《纪事》)

是年正月,葡人逼索望厦等村灯费、地租。又至北山沙尾等处编列门牌,村人鸣锣号众,葡惧却走。(《香山县志续编》卷一六《纪事》)

二十四年,葡迫收望厦村业钞。(《香山县志续编》卷一六《纪事》)

宣统元年二月,望厦村口金谷山一带坟墓,葡勒限一月迁去。(《香山县志续编》卷一六《纪事》)



针对葡人入侵望厦的经过,可简化成一链条,即“划定华人坟场——迁望厦汛(开始入侵)——毁望厦村县城署——编户籍——辟马路——设捕房——设门牌——收灯费、地租、业钞——毁迁望厦郊区坟墓——将望厦编入西洋户籍(正式占领)”,虽然望厦村民对葡人的蛮横入侵进行过反抗,如“鸣锣抵抗,门牌亦听其旋钉旋毁”,但*后因清政府的羸弱,终被葡人占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之,除了清道光七年(1827年)黄培芳撰《香山志》邑卷外,其他几部《香山县志》在今人研究著作中多有引用。编修时间越靠后,对望厦村的记载越详尽,从*初仅出现在“康熙志”的“濠镜澳图”中到“乾隆志”及“道光志”中加入望厦村建置的描写,尤其是“道光志”,相对于其他几部《香山县志》,其在叙述清政府对望厦村地区所做的海防部署方面,资料较为丰富;“同治志”中有关望厦的记载不多。*后在(民国)《香山县志续编》中,不仅叙述清政府对望厦村的政治军事管理,更详尽描述了该村被葡人侵占的情况。如此看来,不同时期的《香山县志》,对望厦村的描述虽不尽相同,但可以互为补充。这也从侧面说明不同的古文献,对望厦村的论述深浅不一。

2.其他传统文献中的望厦村

在传统文献中所选参照物不同,对望厦村的位置叙述也不相同,即有所谓的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泛意义上的望厦村

这是从宏观上看望厦村,在鸦片战争前的古文献中多是从这个角度来记载村落位置的,具体位置不详,只知村落大概方位。

以香山县城及前山寨为参照物:此类记载望厦村的文献多出现在地方志略中,据《澳门志略》载,“在县东南一百三十八里,在前山寨东南十六里”。

以粤海关为参照物:见清时期的宫中奏折文献记载,即乾隆二十年(1755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奏复赴宁波贸易船上不留发辫人等俱系澳门番人折》载,“且稽查澳(原文为古体字‘’)门口岸,向经粤海关派有委官一员,而相距三里之望厦村驻有县丞一员,五里之关闸驻有把总一员……”

以青州为参照物,程佐衡《勘地十说》称:“青洲与望厦,莲花峰东西相峙,船入澳门,至娘妈角,北望一点,螺青如杯复水,山青圆如满月。山麓平地,惟东北稍长。山脉从莲花峰来,抱山一周,共一千五百步。”

以关闸和三巴门为参照物:见军事文献中,如嘉庆十四年(1809年)《两广总督百龄等奏覆筹议控制澳门添设营汛并酌建炮台各事宜折》叙述,“外委一员,带兵二十名协防关闸外里许之望厦村”。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两广总督耆英等奏覆体察澳夷实在情形折》载:“缘澳门僻处海隅,民夷杂处。关闸以内、三巴门以外,多系民庄,计有天成、龙田、龙环、望厦、石墙、新桥、蒲鱼、沙冈等八村,共居民八百一十九户,田庐坟墓鳞次栉比。”

光绪年间《香山县知县萧丙堃为请照会葡官所有租税界限仍照旧章办理事禀文》中记载:“当即援照密为查勘,三巴等门以内固系夷居,三巴门墙垣以外即系望厦等村,村外税田,望厦约四顷余。”

清张之洞的文集中亦有这种记载,“嗣据该县禀复内称,三巴门以内固系华洋杂居,门以外即系望厦村,村外税田四顷余……”

以城墙为参照物:光绪年间《为委员前往澳门遵照现札指查各节事札文》载,“其(指葡人)租住地段北至,旧有围墙为界,围墙以外地名望厦村,该村附近悉系官荒民田。”

以汛营为参照物:望厦汛原在望厦村,故址即今之汛地街。据清阮元的《广东通志》载“望厦汛在本营(指前山营)南十六里,外委一员,分防兵二十名。上至关闸汛一里,下至澳门娘妈阁海八里。”可知,望厦村距前山营十六里以内。

综合以上文献的叙述,在澳门城墙修筑以前,望厦村的位置在香山县城东南一百三十八里处。而城墙修筑后,望厦村的位置在关闸以南,城墙以北的大片范围处。

澳门望厦村研究 相关资料

媒体评论或名人推荐:

以澳门本土作者述说澳门史的内部视角,更加接近历史的原貌,更加容易帮助读者去了解澳门这个多元并存的共同体。

——吴志良(澳门基金会主席)



望厦村的研究,将澳门近500年的历史变迁和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进程联系起来,真正将望厦、将澳门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中的位置凸显了出来。

——叶农(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教授)

澳门望厦村研究 作者简介

林发钦: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长、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主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澳门历史教育学会会长、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澳门历史文化、中国与荷兰关系史、文化遗产、口述历史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