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基础理论
-
>
高校军事课教程
-
>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
-
>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五版
-
>
中药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药药理与应用-第4版
¥30.9¥49.0昆虫纲-半翅目-扁蚜科 平翅绵蚜科-中国动物志-第六十卷
¥173.8¥220.0青藏高原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56.9¥78.0多样性的中国荒漠
¥81.2¥280.0药理学实验指导
¥32.3¥38.0
临床药理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535216
- 条形码:9787564535216 ; 978-7-5645-3521-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临床药理学 本书特色
《普通高等教育药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临床药理学》适合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科起点本科生及进修医师使用。
临床药理学 内容简介
李晓天主编的《临床药理学(普通高等教育药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共23章,第1~14章为总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临床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临床研究与药品注册、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小儿临床用药、老年人I临床用药、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临床用药、遗传药理学与临床用药、时间药理学与合理用药、肝。肾疾病与临床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第15~23章为各论部分,主要介绍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抗炎免疫药的临床用药、**药的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的临床用药、抗肿瘤药的临床用药。适合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科起点本科生及进修医师使用。
临床药理学 目录
临床药理学 节选
《临床药理学/普通高等教育药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一、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给药、舌下给药、直肠给药、吸入给药、局部用药及注射给药。由于药物只有在进入血液循环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故有些给药途径如局部用药,可能仅产生局部作用,但当用量过大时,也可以吸收而产生全身性作用。不同的给药途径,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 1.口服给药因给药方便,口服给药是*常见的给药途径。大多数药物能充分吸收,达到治疗目标。多数药物口服后在胃肠道内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动吸收。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包括患者的胃肠道pH值i胃排空速度、胃肠道血流量与吸收面积;制剂的崩解速度和溶出速率;药物本身的理化特性(如药物的分子量、解离度、脂溶性等);剂型(包括药物粒径的大小、赋形剂种类等);胃肠道内容物(包括食物、药物、胃肠道菌丛)、肠壁和肝脏对药物的首关消除。 (1)胃肠道pH值由于大多数药物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胃肠道不同的pH值情况下,其解离程度不同。一般讲,弱酸性药物在偏酸性的胃肠道环境中解离少,分子型药物相对较多,容易吸收;反之,对弱碱性的药物在偏碱性的胃肠道环境中离子型药物较少,相对易吸收。如水杨酸类、巴比妥类在酸性的胃液中不解离,呈脂溶性,易于吸收。而生物碱类药物因大部分在胃内解离形式存在难以吸收,到肠道内碱性环境才被吸收。 (2)胃肠道内容物食物可减少多数口服药物吸收,这可能与药物稀释、吸附药物或延缓胃排空有关。如阿托品、丙胺太林等抗胆碱药延缓胃排空,减慢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使血浆峰浓度降低而达峰时间延长。考来烯胺在肠腔内与氯噻嗪、保泰松、洋地黄毒苷、甲状腺素、双香豆素等药物合用,产生结合减少吸收,应避免合用。 (3)首关消除某些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血液循环之前在通过肠黏膜和肝脏时可被部分代谢灭活,从而进入体循环的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关代谢(first-passmetabolism),也称首过效应(first-passeffect)或首过消除。如维拉帕米、普萘洛尔、硝酸甘油、克拉霉素等药物都具有较强的首过效应,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但首关代谢也有饱和性,若剂量加大,口服仍可使血中药物浓度明显升高。 有些药物口服给药,仅产生局部作用,如去甲肾上腺素口服用于食管及胃内出血,通过收缩局部黏膜血管产生止血效果,而柳氮磺吡啶口服或灌肠治疗急性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2.舌下给药由于口腔颊黏膜血流丰富,舌下给药可经舌下静脉吸收产生全身性作用,同时可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首关代谢作用,如应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制剂用于防治心绞痛。 3.直肠给药直肠给药既可产生全身性作用,也可产生局部作用。由于直肠中、下段的毛细血管血流流入下静脉和中静脉,然后进入下腔静脉,其间不经过肝脏,可部分地避免肝脏的代谢。若将直肠栓剂塞人上段直肠,则药物被吸收后经上静脉进入门静脉系统,进而进入肝脏产生全身作用。因此,药物的直肠吸收与给药部位有关,栓剂引入直肠的深度越小,栓剂中药物不经肝脏的量越多,一般为总量的50%-70%。如治疗哮喘的氨茶碱直肠栓剂。此外,对胃肠道刺激性大的药物可减轻胃肠刺激反应,如吲哚美辛栓剂。治疗痔疮及通便的栓剂多数是用作局部治疗。 4.吸人给药吸入给药既可产生全身性作用,又可产生局部治疗作用。如乙醚等吸人性麻醉药物产生全身性麻醉作用,而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等平喘气雾剂主要做局部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吸人量过大时,也可产生全身性作用,如治疗哮喘时异丙肾上腺素吸人过量可引起心脏毒性反应,甚至致死。 5.注射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经吸收发挥全身治疗作用,而静脉注射、心腔内直接注射不存在吸收过程。药物在皮下或肌内注射的速率受药物的水溶性及注射部位血流量的影响。混悬剂、油剂或胶体制剂比水溶液吸收慢。如难溶性鱼精蛋白胰岛素锌混悬剂因比普通胰岛素制剂在皮下注射后溶解度小而吸收慢,为长效制剂。鞘内给药是一种特殊给药途径,如两性霉素B治疗真菌性脑膜炎;甲氨蝶呤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和缓解症状。 6.局部给药用药的目的是在皮肤、眼、耳、鼻、咽喉、直肠及阴道等部位产生局部作用。如滴鼻剂、滴眼剂、烧伤软膏及气雾剂、阴道栓剂、直肠栓剂等。有些局部给药的目的在于全身性用药,如硝酸甘油软膏用于防治心绞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