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平衡:发展的逻辑

大平衡:发展的逻辑

作者:邹力行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430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23.8(4.1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平衡:发展的逻辑 版权信息

  • ISBN:9787010190259
  • 条形码:9787010190259 ; 978-7-01-01902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大平衡:发展的逻辑 内容简介

  平衡既是发展的动因,又是发展的目的。《大平衡:发展的逻辑》深入研究事物平衡规律,系统分析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探讨“平衡路线、信用平衡、创新平衡、城乡统筹、平衡外交”战略思想和措施。思想是定力,信用是实力,创新是活力,“三农”是潜力,合作是协力;五力合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平衡发展思想;解决不平衡问题需要平衡思维方法,需要人与自然的平衡互动和人与社会的平衡互动。《大平衡:发展的逻辑》着力思想方法和机制创新,体现全球视野和深度透视,探求把挑战变为机遇的途径,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见解和新措施,值得经济工作者、管理人员、院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参阅。

大平衡:发展的逻辑 目录

自序
绪论:大平衡

信用平衡篇
**章 :市场信用的本质与规律
一、信用的本质
二、信用的特征
三、信用活动的基本规律
专栏:信用缺失的原因何在
第二章 信用建设是经济增长推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
二、信用平衡与经济增长
三、“信用一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框架
四、“信用一经济”增长模型重要释疑
五、“信用一经济”增长模型实践因素
六、小结
第三章 信用条件变化与政策完善
一、货币条件与货币政策
二、金融条件与金融政策
三、信用条件与信用政策
四、信用建设的四大战役
五、小结
第四章 市场不确定性与金融风险
一、市场不确定性
二、市场行为变化
三、金融风险辨析
专栏:如何看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第五章 政府与市场互动
一、政府职能调整的动态过程
二、中国政府职能转型
三、开发性金融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
专栏:开发性金融如何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六章 巴塞尔监管制度与中国金融改革
一、巴塞尔协议基本精神
二、《协}义》自身缺陷
三、《协议》加剧经济周期性波动
四、中国银行业面临更多压力
五、探讨中国特色监管思想和机制
专栏:如何评估中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创新平衡篇
第七章 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平衡发展
一、自主创新促进增长的理论基础
城乡统筹篇
第十三章 “三农”问题
一、农业问题
二、农民问题
三、农村问题
四、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五、问题的原因
六、解决问题的思路
专栏:德国如何开展国土整治规划
第十四章 土地改革
一、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关于深化土地改革的讨论
三、优化国家土地管理结构和体制
四、优化农村土地管理结构和体制
五、建立“耕者有其田”市场运行机制
专栏:中国古典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启示
第十五章 土地金融
一、土地权属问题
二、土地投入市场前后的形态和产权.
三、土地使用权的物权化
四、土地使用权物权化方法
五、建立国家土地调控基金
专栏:什么是重庆地票
第十六章 县政改革与乡村治理
一、沿革和现状
二、县一乡一村综合治理思路
三、县(市)行政体制改革设想
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设想
五、乡村治理改革设想
专栏:经典资本主义土地制度是怎样变迁的
第十七章 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的涵义和作用
二、乡村发展趋势
三、乡村发展的驱动机制
四、乡村和城镇化的关系
五、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措施
专栏:为什么扶贫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平衡外交篇
第十八章 全球化中的互信与协作
一、互信与协作内涵
二、互信与协作精神
第十九章 中国对外经贸历程和展望
一、政治导向的对外经贸关系
二、市场导向的对外经贸关系
三、不容忽视的挑战
四、进一步完善新时期对外经贸思想体系
专栏:如何促进“中一非一欧”三边对话与合作
第二十章 国际格局变化与对策
一、当今世界主要角力
二、国际竞争新特点
三、积极谋划国际布局
专栏:如何务实推进金砖银行建设
第二十一章 新时代亚非拉合作
一、全球化中的中非能源合作
二、合作开发南部非洲水利资源
三、合作建设加勒比海旅游基础设施
四、中国与南美农业合作新思路
五、深化东北亚金融合作
专栏:东北亚基础设施跨境融资需求有多大
第二十二章 促进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战略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三、理性对待中美经贸关系争端问题
四、美国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深层原因
五、改善中美经贸关系的思路
专栏:美国文化是怎样影响美国战略决策的
问题清单
名词解释
后记
展开全部

大平衡:发展的逻辑 节选

  《大平衡:发展的逻辑》:  货币脱离金本位变成纸币,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现代银行具有创造信用、派生货币的功能,信用货币对银行来说,就形成相对独立的运动状态。第二层次是实体经济产权化、票据化、证券化,也就是有形资产货币化,如股票、债券、基金等,这类货币在交易中产生与实体经济有一定关联度的虚拟。第三层次是金融资产证券化。银行将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等各种信贷资产经过重新包装后实行证券化,或者加入一些较高信用等级的证券,并用其作为抵押发行新的债券,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这就使本已虚拟化的资本更加虚拟r。第四层次是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虚拟状态。这主要是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运用,形成虚拟化程度很高的虚拟资本,如金融期权、金融期货、远期协议、金融互换以及*近出现的比特币期货等。买卖双方都不直接拥有合同中规定数额的证券或货币,也不必在交易清算时真的买人或者卖出这些证券或货币。特别是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实际上只是就指数的涨落作为交易标的,无任何实际的对应物。这是比较彻底的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提升,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数字信息的价值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产生一系列新的存在,这是现代金融的特征和趋势。我们不能漠视和一概否定这些新的存在。但是如果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走得太远,就必然出现“太虚”的现象。我们对此应该有清醒认识,坚持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  二是,信用活动在创造新的存在的过程中既可能产生正面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这里,我们还是以经济活动中虚拟经济活动为例来说明这个观点。虚拟资本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构成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另一种经济形态。虚拟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为人类在充满风险的经济合作中提供分散风险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工具,规范交易和投资行为,促进专业化分工,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规模效益。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快资产重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虚拟经济发展到今天,很像一匹脱缰的烈马难以驾驭,大量现实和预期的金融财富脱离实物而运动,在虚拟状态下迅速膨胀,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是我们需要高度警惕的。从虚拟经济发展轨迹看,货币的信用化、信用的资产化、资产的证券化、无形资产的价格化等,是实体经济通向虚拟经济的桥梁;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虚拟经济的灵魂;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是虚拟经济加速发展的助推器;“博傻心理”,从众心理,期望自己手中的“接力棒”能传到下一个人手中,自己从中获取投机带来的巨额风险收益,则是虚拟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在投资运作中,只要大家有相同的预期,而相反的预期未形成主流之前,市场的接力棒就会不乏接手者,从而就会越炒越火爆。承认虚拟经济的存在,认识虚拟经济的特点,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但如果看不到虚拟经济发展容易产生的负面作用,不能从宏观上驾驭它,也会为泡沫经济的出现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虚拟经济能带来巨大收益,但风险也相伴而生。这种风险的主要表现就是产生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虚拟经济的伴生物。虚拟资本市值超过所对应的有效的实际资本的那一部分,就是经济泡沫。经济泡沫主要是由过分投机行为引起的。投机者全神贯注的主要是买入卖出所能获得的价差收益,而对经济基本面——虚拟资本所依附的实体经济运行情况不关心、不了解、不感兴趣,于是资产价格很容易背离价值,形成泡沫。当然,实体经济虽然以“物”的形态存在,并不意味着不产生泡沫,如低水平重复建设所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过剩产品,企业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债券等资产超过企业实际资产的部分,也是经济泡沫。经济泡沫包括资本市场上投机带来的泡沫和实际资本缩水两个方面。其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基本结构出了问题,二是资本市场上的过度投机。三十多年来,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墨西哥和巴西的金融危机,东亚金融风暴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情况虽然千差万别,但从经济泡沫到形成泡沫经济直至爆发经济危机,其基本机理都跳不出上述两个方面和原因。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是确保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做实基础设施、做实战略产业、做实民生工程,开展金融创新,有利于正确友b理两个关系。  ……

大平衡:发展的逻辑 作者简介

  邹力行,博士,20世纪70年代下乡知青。曾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处长。1995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利坚大学,任职世界银行经济学家。2003年回国,任职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高级专家。受聘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国际金融、技术经济、农村问题研究,参与起草中央文件和领导讲话稿,发表一些文章。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