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倪文东篆书元曲二十首

倪文东篆书元曲二十首

作者:倪文东 编
出版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95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8.2(7.0折) 定价  ¥2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倪文东篆书元曲二十首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5037449
  • 条形码:9787545037449 ; 978-7-5450-374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倪文东篆书元曲二十首 本书特色

在各体书法中,篆书用笔以中锋为特点,用中锋是*纯的,尤其是小篆,几乎是笔笔中锋,故后世亦称中锋笔法为“篆法”,以“篆法”为高古、典雅的代表。以中锋笔法写出的笔画,虽然在笔画形态上粗细变化不大,但却给人以圆润、典雅、匀称、庄重的静态美。 “圆劲”是篆书线条*主要的审美特征,它要求用笔的起收,含蓄蕴藉,以圆笔为主,在圆曲中又得劲直之致,而绝无松弛疲敝之憾;篆书取势委婉修长,贯通畅达。孙过庭在《书谱》中云篆书的特征是“婉而通”,可谓言简意赅,它要求行笔之时,气韵冲和,平心静气,徐缓前行,左戾右引,使气脉随着圆转延连的线条婉转畅达,直至收笔,仍具余势。可以说,只有真正掌握了篆书的书写,才可能正确理解、悟出中锋的含义,才能体悟前人所说的“钗折股”、“锥画沙”、“印印泥”等中锋用笔的含义,从而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用笔的真谛。

倪文东篆书元曲二十首 内容简介

全套书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内容丰富。所选内容乃大众所熟悉的名家、名篇,内容积极向上、高雅健康,既有绝句也有古诗和词曲适合普通爱好者学习和临摹;二是形式多样。将篆书作品与字帖相结合,使读者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其篆书作品有不同的章法形式,如条幅、中堂、扇面、斗方、横幅、对联、条屏等,让读者可以观摩作品的用笔、结字,特别是章法布局;三是分析详细。既有详细的篆书作品信息,又有创作手记和书写说明,读者可以模仿、临摹、参考并创作篆书作品。

倪文东篆书元曲二十首 目录

1.关汉卿《四块玉·别情》2.白朴《越调·天净沙·秋》3.卢挚《沉醉东风·秋景》4.陈草庵《山坡羊》5.马致远《秋思》6.薛昂夫《山坡羊》7.张养浩《潼关怀古》8.张可久《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9.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10.乔吉《水仙子·寻梅》11.贯云石《寿阳曲》12.卫立中《殿前欢》13.倪瓒《凭栏人·赠吴国良》14.孟昉《天净沙》15.滕斌《普天乐》16.徐再思《梧叶儿·革步》17.吴西逸《越调·天净沙·闲题》18.曹德《喜春来·和则明韵》其一19.赵禹圭《折桂令·题金山寺》20.杨朝英《清江引》
展开全部

倪文东篆书元曲二十首 相关资料

篆书的装饰性极为突出,无论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还是秦汉时期的石刻或诏版权量,无论是占卜纪事、铸造青铜、刻石表功,还是以实用为主的诏版权量,其文字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即装饰性极强。比如殷商时期族徽神秘怪异,西周金文的雄厚苍拙,春秋战国金文的夸张、修长,以及鸟虫篆书的出现,秦篆刻石的规矩圆匀,秦诏版权量的自然率意,汉篆碑额的宽博及变异等等。只要我们认真临习,反复实践,把握其中锋圆匀的用笔规律和丰富多样的结构特点,就能够写出精美绝伦的篆书作品。篆书贯穿于整个书法的发展史。虽然篆书自汉魏以后,由于行、草书的发展,逐渐丧失了它的“正体”地位,退出了实际生活领域,但它在一些庄重场合仍作为*的字体,如徐铉在《重修(说文)序》中云:“若乃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著之金石,至于寻常简牍,则草隶足矣。”可见一直到唐宋以后,篆书绝非仅仅是由一种单调的笔画构成的类似几何的图形,而是品目繁多,笔法丰富,风格多样,值得我们取法的更是数不胜数。孙过庭《书谱》认为学书要:“旁通二篆,俯贯八分,涵泳飞白,包括篇章”,就是说我们习书不能局限于一体,应通过对各种字体的广泛涉猎,来体会书法中、侧锋不同用笔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笔法的变化及奥妙,使我们在创作中能够融会贯通,厚积而薄发,写出自己的风格和面目来。篆书对楷行书也有一定的影响,历史上有不少以篆法入楷书、行书的书法家,如唐代大书家颜真卿,其楷书方正遒峻,行书亦遒劲郁勃,笔法用所谓的“外拓”笔法,折笔圆转,气势开张。这种“外拓”笔法依古人分析即是从篆书笔法演变而来,米芾在其《书史》中称颜真卿行书有“篆籀气”,即是指颜真卿行笔用篆法,写出“笔势曲折如盘钢刻玉,劲峭之气不少变”(李纲语)、“神采艳发,龙蛇生动,睹之惊人”(米芾语)的书法来。颜真卿的楷书除具有篆籀之气外,还将他具备的文字学知识运用到楷书上,故颜真卿所书的碑石字形极为讲究,如“为”字写作“爲”,上从“爪”;“明”字作“朙”,左不从“日”而从“目”,其来历即是篆籀的造型结构。清代书法家伊秉绶以隶书知名,但其行书古拙有趣,格调不亚于其隶书,其原因在于用笔有“篆法”,中锋圆劲,古雅有余。康有为的行书亦是如此。古代许多名家的行书中还有“柳”、“桃”、“我”、“眉”等字,也像颜真卿所写得“明”字和“为”字一样,借用了篆书的写法,在字形结构方面,取篆书之长,即用行书的笔法来写篆书的结体,颇具特色,与众不同。篆书与隶书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篆书就是隶书的母体。从现在的考古资料看,隶书主要来源于先秦秦国的文字以及部分六国古文,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已有萌芽,但主要处于“佐书”的地位,以其相对的简略、快捷为人们所应用并快速发展,至西汉末逐渐演变为类似东汉标准隶书的形态。但它的演变除了取决于书写的简捷因素外,还受到当时官方的正体文字——小篆的制约,所谓“不究于篆,无由得隶”一语的含义即在于此。清人桂馥曾云:“作隶不明篆体,则不能知变通之意;不多见碑版,则不能知其增减假借之意;隶之初变乎篆也,尚近于篆,既而一变再变,若耳逊之于鼻祖矣。”(《晚学集·说隶》)可见篆隶书有着天然的直接联系,若没有篆书的基础,隶书也很难写得高古。在笔法上,有些隶书如《大开通》、《石门颂》、《西峡颂》等摩崖刻石多用篆法。在字的结构上,我们甚至可以直接以篆书的结构按隶书笔法来书写,清人的隶书多采取这种方法来进行创作,所以出了新意,与众不同。现当代的书法创作,有时候经常是篆隶不分家,在处理用笔结构方面,有人取篆书的一半和隶书的一半,或用篆书的笔法,或取篆书的结构造型,写出来的作品颇具古意和趣味。

倪文东篆书元曲二十首 作者简介

倪文东,笔名倪端。陕西黄陵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从事书法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30年。主讲中国书法史、篆书研究、草书技法、篆刻学等课程。主编或出版有《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家印款辞典》《书法鉴赏》《中国篆刻大字典》《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书法创作导论》等30余部著作、教材和大型工具书。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获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二等奖。书法教学成果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多次在日本、新加坡及韩国展出。曾在北京、西安、太原、新疆、黄帝陵和台湾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览。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陕西美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黄帝陵、清华大学等收藏。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长城书画研究院院长、京师印社社长。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