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魏晋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时间:2015-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426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7.4(5.7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魏晋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3334505
  • 条形码:9787533334505 ; 978-7-5333-3450-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魏晋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探讨了汉末动乱后传统儒家思想的式微,以“和”为核心的魏晋美育思潮的兴起,详细阐述了佛、玄二学对美育思想的影响,魏晋美育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以“神气”“风骨”为代表的新的美育范畴,有名美育思想家及魏晋美育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魏晋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目录

绪论

**章 新的时代思潮
**节 玄学的兴起
第二节 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思潮

第二章 玄学、佛教向美育领域的渗透
**节 玄学、佛教境界观对“中和论”美育理想的提升
第二节 玄学、佛教对“中和论”审美范畴的丰富
第三节 玄学、佛教对“中和论”美育核心理念的深化

第三章 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恢复性发展期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稳定发展期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多元发展期

第四章 以“和”为核心的美育观
**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内在理念

第五章 相关艺术范畴的美育意蕴
**节 养气
第二节 神韵
第三节 气韵生动
第四节 风骨
第五节 澄怀味象
第六节 游心太玄
第七节 博观

第六章 陶铸心灵的美育思想家
**节 阮籍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嵇康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王羲之的美育思想
第四节 慧远的美育思想
第五节 陶渊明的美育思想
第六节 刘勰的美育思想
第七节 颜之推的美育思想

第七章 美育的实践途径
**节 魏晋南北朝的家庭美育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美育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美育的历史影响与当代意义
**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与中国古代文人人格之建构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美育与当代美育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魏晋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节选

  玄学的境界观主要包括三个内涵:其一,玄学高度重视人的内在精神美,其理想境界是一种玄远的精神境界。我们知道,儒家的至高人格境界是以“仁”为核心的美善合一的人格境界,其实在这种美善合一的境界中隐藏的是各种伦理道德和规范束缚,或者可以说儒家的人格境界是在礼制基础上的道德境界。与儒家人格的道德本体论不同,魏晋玄学的境界是玄远淡泊、放达通脱的精神境界。玄学家们追求宅心玄远、放浪形骸、超然的境界,他们率真大胆、不受任何约束地纵情山水,在山水自然中袒露情怀,与自然融为一体,也就是嵇康所说的“越名教而任自然”①,摆脱了外界的束缚与自然融合,人的思想、精神也更加虚静、自由,因此更加注重人格的内在修养;其二,玄学虚静玄远的精神境界是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精神境界。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②自然山水在魏晋士人那里有着前所未有的意义,在玄学的影响下,在与自然的交流中,他们发现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着生机、蕴含着美。在他们看来,也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够达到更加玄远、虚静的人生境界。这样,魏晋六朝的文人士子把美引向了自然,极大拓展了审美空间。同时,他们认为自然之美与人格之美成为互动的主体,自然之美可以促进人格美的塑造,人格美的升华也有利于发现自然之美,人与自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除了自然之美与人格之美的融合之外,人与自然的融合还表现在感情的融合,“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寓情于山水便成为必然。在魏晋六朝世人看来,将人情转化为物情,融于山水,以本真的心去感受自然之情,使自己与天地同化,与宇宙融为一体,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其三,虚静玄远的精神境界是以和谐为本的境界。和谐是天人合一境界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的境界首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出入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玄远的人生境界。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还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正如郭象的“玄冥之境”崇尚的便是社会整体性的和谐。玄学境界观表现在人格美育方面便是追求人性之和、人行之和,即构建和谐中庸的人格,养成文雅中正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整体性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二)佛教境界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境界”一词随着佛教理论的繁荣,出现在许多汉译佛典中,例如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华严经》,北魏菩提流支三藏所译的《无量寿经论》,元魏天竺三藏法师昙摩流支译的《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梁僧伽婆罗三藏所译的《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等都出现了“境界”“法境”“境”等词语。由于佛学家们对般若性空的解释因有诸不同说法而有“六家七宗”之分,因此他们对“境界”的解释也有所差别。佛学中的“境界”理论以东晋高僧僧肇和竺道生的观点*具代表性。  对于佛教中的“境”,丁福保解释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①意思是说,境是心认识的对象,所以心与境是不可分割的。“界”除了有区别事物种类的意思之外,还有“因”的意思,“百法疏曰:‘界是因义,中间六识,籍六根发,六境牵生。’  ……

魏晋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

  卢政,男,山东泰安人,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学术专著《走向建构论》(齐鲁书社2006年版)、《嵇康美学思想述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参编著作两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优秀论著成果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