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语文:四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8-01
开本: 26cm 页数: 108页
本类榜单:考试销量榜
中 图 价:¥11.6(7.7折) 定价  ¥1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语文:四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255406
  • 条形码:9787562255406 ; 978-7-5622-5540-6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语文:四 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四个单元, 分别为物传记、中长篇小说、议论文、文学评论, 包括屈原列传、翠翠、林黛玉进贾府、谈骨气、拿来主义、师说、两只青蛙、画说等文。每篇课文后附有思考与练习。书后附有写作指导。

语文:四 目录

**单元 多运动人物传记
1.姚明传(节选)
2.曹禺传(节选)
3.屈原列传
4.我的爱,我的自由(节选)
5.史蒂夫·乔布斯传(节选)

第二单元 中长篇小说
6.生活秀(节选)
7.翠翠
8.林黛玉进贾府
9.秋风五丈原

第三单元 议论文
10.谈骨气
11.拿来主义
12.六国论
13.师说
14.人格操守

第四单元 文艺评论
15.两只青蛙
16.画说
17.谈静
18.人间词话(十二则)
19.乐记(节选)

附录 写作指导
展开全部

语文:四 节选

  《语文(四)》:  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有绘画的天才,我觉得不然。我以为只要自己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绝对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世上所谓神童,大概到了成年以后就默默无闻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只因大家一捧加之父母一宠,便忘乎其形,自以为了不起,从此再不用功。不进则退,乃是自然趋势,你叫他如何得成功呢?在我个人的意思,要画画首先要从勾摹古人名迹人手,把线条练习好了(写字也是一样。要先习双勾),跟着便学习写生。写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必须要一写再写,写到没有错误为止。  在我的想象中,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后达到*高境界也是如此。虽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起了分别。  还有,用色的观点,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撇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而水墨和写意,又为我国独特的画法.不画阴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早认为阴影有妨画面的美,所以中国画传统下来,除以线条的起伏转折表现阴阳向背,又以色来衬光。这也好像近代的人像艺术摄影中的高白调,没有阴影,但也自然有立体与美的感觉,理论是一样的。近代西画趋向抽象,马蒂斯、毕加索都自己说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见了毕氏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五册之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所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应有太大距离的分别。一个人能将西画的长处融化到中国画里面来,看起来完全是国画的神韵,不留丝毫西画的外貌,这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勤劳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走人魔道了。  中国画常常被不了解画的人批评说,没有透视。其实中国画何尝没有透视?它的透视是从四方上下各方面着取的,现在抽象画不过得其一斑。如古人所说的下面几句话,就是十足的透视抽象的理论。他说“远山无皴”,远山为何无皴呢?因为人的目力不能达到,就等于摄影过远,空气间有一种雾层,自然看不见山上的脉络,当然用不着皴了。“远水无波”,江河远远望去,哪里还看得见波纹呢?“远人无目”,也是一样的,距离远了,五官当然辨不清楚了,这是自然的道理。所谓透视,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从前没有发明摄影,但是中国画里早已发明这些极合摄影的原理。何以见得呢?譬如画远的景物,色调一定是浅的,同时也是清清淡淡,模模糊糊的,这就是用来表现远的;如果画近景,楼台殿阁,就一定画得清清楚楚,色调深浓,一看就如到跟前一样。石涛还有一种独特的技能,他有时反过来将近景画得模糊而虚,将远景画得清楚而实。这等于摄影机的焦点,对在远处,更像我们眼睛注视远方,近处就显得不清楚了。这是“*高”现代科学的物理透视,他能用在画上而又能表现出来,真是了不起的。所以中国画的抽象,既合物理,而又要包含着美的因素。讲到以美为基点,表现的时候就该利用不同的角度,画家可以从每种角度,或从流动地位的眼光下,产生灵感,几方面的角度下,集成美的构图。这种理论,现代的人或已能够明白,但古人中就有不懂得这个道理的。宋人沈存中就批评李成所画的楼阁都是掀屋角。怎样叫掀屋角呢?他说从上向下的角度看起来,看到屋顶,就不会看到屋檐,李成的画,既见屋脊又见斗拱颇不合理。粗粗看来,这个道理好像是对的,仔细一想就知道不对了:因为画既以美为主点,李成用鸟瞰的方法,俯瞰到屋脊,并且拿飞动的角度仰而看到屋檐斗拱,就一刹那间的印象,将脑中所留屋脊与屋檐的美感并合为一,于是就画出来了。况且中国建筑,屋脊的美,斗拱的美都是绝艺,非兼用俯仰的透视不能传其全貌啊。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