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初探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初探

作者:王若珺著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
开本: 23cm 页数: 290页
本类榜单:法律销量榜
中 图 价:¥39.6(7.2折) 定价  ¥5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初探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6303892
  • 条形码:9787556303892 ; 978-7-5563-038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初探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随着公安机关信息基础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以往那些容易引发涉警舆情危机的刺激事项如何得到大幅度的削减, 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认可与支持如何大幅度增加。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初探 目录

前言
导论

**章 涉警舆情危机的产生与演变
**节 涉警舆情危机的出现与发展
一、警民关系蜜月期
二、警民关系游离期
三、警民关系平衡期
第二节 涉警舆情危机的高发期
一、涉警舆情危机进入高发期的原因
二、涉警舆情危机高发期的表现
第三节 涉警舆情危机发展趋势的预判
一、涉警舆情危机的发展趋势
二、理性看待网络化社会中的涉警舆情危机

第二章 涉警舆情危机的成因
**节 涉警舆情危机产生的宏观原因
一、经济原因
二、政治原因
三、思想文化原因
四、社会原因
第二节 涉警舆情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
一、偶发事件成为涉警舆情危机的重要成因
二、舆情客体引发危机
第三节 涉警舆情危机产生的媒介原因
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扩散促成涉警舆情危机
二、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传播是当下涉警舆情危机的主要成因

第三章 涉警舆情危机对公安警务的影响
**节 涉警舆情危机的正面影响
一、涉警舆情危机的出现客观上强化了公安机关的问题导向思维
二、涉警舆情危机倒逼公安机关警务改革创新
三、涉警舆情危机推进公安机关参与国家治理
第二节 涉警舆情危机的负面影响
一、干扰正常的警务活动
二、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
四、削弱公安执法公信力

第四章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的路径与方式
**节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统治、管理、治理概念辨析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涉警舆情危机治理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第二节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的基本模式
一、涉警舆情危机治理的基本原则
二、涉警舆情危机治理的基本模式
三、涉警舆情危机治理的主要方式

第五章 涉警舆情危机事件的应对要求与措施
**节 危机事件应对的概念解析
一、危机、事件与应对
二、应对中的治标与治本
第二节 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应对处置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成功“十招”
二、忌讳“十点”
三、误区“十个”
四、学会“十点”
第三节 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应对措施
一、有效应对的前提是解决好认识问题
二、涉警舆情监测与研判
三、确定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流程

第六章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的法治与德治
**节 法治是危机治理现代化的全方位支持
一、法治观念的解读
二、法治是涉警舆情危机治理的根本保障
第二节 德治是危机治理的基础性工程
一、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二、伦理道德建设是涉警舆情危机治理的基础

第七章 涉警舆情危机与县政治理
**节 县作为行政区划的重要性
一、作为行政区划的县
二、县域治理溯源
第二节 县政与警务的关系
一、警察权是县域中*具强制力的权力
二、公安机关是县域社会管理*重要的部门
三、县级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易产生社会对立
第三节 在县政治理中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一、政治生态的含义
二、县域中的政治生态
三、县(市、区)级公安领导在治理中的重要性
第四节 县级公安执法与政府信任构建
一、县级公安执法与政府信任的相互关系
二、国家治理视域内对公安执法问题的重新审视
三、克服不当执法,促进政府信任生成

第八章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与公安工作改革
**节 涉警舆情危机与涉警舆情支持
一、涉警舆情支持是公安执法公信力的基础
二、争取涉警舆情支持是信息社会中公安群众路线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第二节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与涉警舆情危机治理
一、《意见》和方案对准了涉警舆情危机频发的“软肋”
二、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全面深化公安机关改革是争取涉警舆情支持的基础性举措
附录:
2016年涉警舆情综述
一幅涉警舆情危机治理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初探 节选

  《涉警舆情危机治理初探》:  应当说,由此上溯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呈现出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故而全社会价值多元、思想文化多元在所难免。这是因为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性逻辑来推导,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与政治国家相一致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以国家利益与集体主义为导向,基本上排斥个人,排斥个人的独立性,要求个人服从集体和国家。那时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是一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每个人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都能同集体一样平等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与之相适应,个人也必然要求在社会上的主体地位,因此,自我价值的实现,个性的张扬就成为社会成员的追求。由于各自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地位的差异,也必然产生思想文化观念的差异。这是形成社会转型期思想文化多元的根本原因。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在向现代化转型中,价值观的多元以及政治观点的多元,也决定了在舆情危机事件中各类声音的嘈杂与喧哗。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