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评价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评价研究

作者:盛明科
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1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0.1(3.6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评价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8701594
  • 条形码:9787568701594 ; 978-7-5687-015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评价研究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是思想制胜的社会,现代国家建设既涵盖了现代文化建设的成分,也有赖于思想文化的柔性支撑。纵观人类历史进程,素有轴心文明之称的古希腊雅典文明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共同构筑了世界文明体系建设的一次盛景。18世纪,西方社会掀起的启蒙思想运动,描绘了世界文明体系建设的第二幅图景。如今,人类将进入世界文明体系建设的第三次浪潮。在此次文明构建浪潮中,哪一文明能谱写世界文明体系建设的绚丽华章,哪一社会能创造繁荣灿烂的文化图景,哪一国家能掌握全球治理进程的话语主导权,则显得至关重要。  基于对当今全球发展的科学研判与战略分析,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恰当其时。究其由来,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予以析理。从国际范围来看,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间竞争合作的核心要义。当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已基本成型的前提下,软实力对于国家间的关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今,而智库建设程度俨然已成为衡量各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度。从国家层面来说,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智库在日常管理体制、资金筹措机制、法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健全完善,内蕴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智库在咨政建言、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等方面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与此同时,智库又能间接汇聚民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进而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就自身发展而言,我国智库建设存在的局限与面临的挑战,使得中国特色智库建设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体系之中。与西方国家智库相比而言,我国智库在成果转化渠道及效率、产品宣传推广、国际影响力、社会公众认同等方面仍然处于较为显著的劣势地位。因此,在与国际知名智库的交往对话中,面临诸多不可预测的挑战。  不同于国外学术型、合同型、倡议型的智库划分,我国智库体系由党政军系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民间社会团体等部分组成。其中,高校智库由于在基础研究、学科门类、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而成为中国特色智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结合高校目标定位分析可知,首要环节在于厘清其学科归属问题。因为,相较于官方智库,我国高校智库的独立性较强,而与民间智库相比则较弱,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高校智库的内部学科。要想强化高校智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必然要从学科实力提升的基点着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缘于学科门类的交叉融合,才促成了高校智库的现代化建设。这样看来,高校智库的学源实质在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健全。那么,其归属于知识管理学抑或知识政治学,则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就本质而言,高校智库的运行机理是对科学知识的有序管理;就功能而言,高校智库的目标指向在于服务于国家社会大局的发展需要,即附有一种政治属性。因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学科归属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要在智库建设实践中,兼具政治与管理的多重学科属性,具体操作或侧重依实际情形而定。  之所以在走向全球治理进程中,加强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建设,不仅仅源于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更在于其特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就当前的国家发展形势而言,加强高校智库建设与评价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评价研究 目录

**章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理论范畴与功能定位
**节 全球智库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智库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二、全球治理智库作用凸显
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兴未艾
第二节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理论分析
一、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内涵
二、特色新型智库的主要分类
三、特色新型智库的治理结构
第三节 特色新型智库知识生产的社会建构
一、智库知识生产的社会建构逻辑
二、智库知识生产的社会公众参与
三、智库知识生产与政府决策良性互动
第四节 智库建设与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扩大国家治理的资源实力
二、提升国家治理的民主程度
三、增进国家治理的政治认同

第二章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内部与外部运行机制
**节 特色新型智库内部运行机制框架
一、组织架构机制
二、功能导向机制
三、研发组织机制
四、人事管理机制
五、国际交流机制
六、硬件保障机制
七、传播营销机制
八、文化涵养机制
第二节 特色新型智库外部推进机制构建
一、业绩评价机制
二、财务审计机制
三、准入退出机制
四、包容环境机制
五、公平竞争机制
六、统筹协调机制
七、资金资助机制
八、人才培养机制
第三节 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亟须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的关系
二、学科建设与思想传播的关系
三、内部管理与外部营销的关系
四、人才培养与咨政服务的关系
……

第三章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四章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绩效评价:以高校为例
第五章 美国智库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第六章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探析

参考文献
附录1: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
附录2: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评价研究 节选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评价研究》:  一、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内涵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①,中国智库建设和发展步入快车道。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与传统智库和西方智库相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具有何特征?其“特”与“新”又表现在何处?  智库又称思想库、智囊团,是智者的聚集之处。由于智库性质、服务对象、研究专长的差异,形成繁多的智库类型,学界对智库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在智库发展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智库的三个基本含义,即智库是决策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政府、社会和公众;进行跨学科的、相对中立的综合研究,谋求解决现实问题和提出政策建议,并且引导舆论和教育公众。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内涵则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官方和民间等多元智库主体共同作为国家决策体制的外脑,为党、政府和社会提供政策研究和公共决策咨询、政策解读、行动方案和决策咨询等服务的智力机构。③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基本内涵决定其比西方智库和传统智库具有更加鲜明的特征,突出显示在“特、专、新、优”四个方面。首先,“特”即中国特色。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国家性质、政治体制等方面截然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新型智库与西方新型智库在性质、立场和服务对象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智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以及想国家之未想,以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的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决策咨询等智力服务。其次,“专”是智库的重要特点,对新型智库更显重要,其包含专业化和职业化两个层面。无论何种类型、性质和规模的智库,都是通过集中专业人才和优秀专家提升智库的专业化程度,保障智库发展和影响力提升;职业化就是智库人员以开发智力产品和提供智力服务为职业,建立职业化的智库团队,对相关领域进行长期、稳定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智力产出的专业。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和政策领域的细化对党和政府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对专业化智库提供的决策咨询服务依赖性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公共政策决策咨询服务的,推动智库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专业化,研究团队和研究方法的专业化,长期稳定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质、专业的智力产品,提升党和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再次,“新”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区别于传统智库的根本所在,区别于传统智库和西方智库,“新”表现创新中国智库模式,形成新的智库理念和组织方式。新型智库以服务公共决策为导向,创新智库管理体制机制,鼓励非官方智库的发展,强化协同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壮大智库队伍,实现新型智库多元共生发展,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综合性职业性智库,占据国际智力高地。*后,“优”既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点也是追求的目标。组建智力结构合理的职业化优秀智库团队,对公共决策相关专题进行持续性、深人性、全面性的研究,为国家、政府和社会提供专业化、优质的智力产品和服务,提升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评价研究 作者简介

  盛明科,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首批智库领军人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30余项。  出版《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效果评价研究》等著作4部,在《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等转载或复印8篇。获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黄华伟,湘潭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讲师,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科管理与评价、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等教育管理等问题研究。在《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情报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湘潭大学认定的二类期刊论文5篇,CSSCI论文11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等省级项目4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