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盲袋,以书为“药”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寻找手艺

寻找手艺

作者:张景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239
读者评分:5分4条评论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4.2(6.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寻找手艺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8178044
  • 条形码:9787308178044 ; 978-7-308-17804-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寻找手艺 本书特色

寻找将随时间消逝的匠心与智慧
记录属于中国大地的心跳与呼吸

感动无数网友B站年度暖心纪录片《寻找手艺》首次出版
“鹿晗愿望季”助力纪录片
“Sir电影”“玩儿电影”等多家大号热血推荐

寻找手艺 内容简介

144种中国传统手工艺,199位真实质朴的匠人,34300公里的行程,129天的真诚之旅……

《寻找手艺》是一部在行走中寻访、记录中国传统手艺的温暖之书。

在“寻找手艺”的过程中,作者走遍了中国壮美的山河湖海。在旅途中,作者与手艺相遇,与手艺人、工匠相遇,与普通人相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风景之美、传统之美、人情之美,不仅完成了寻找手艺之旅,也完成了一次自我反省反思的心灵荡涤。

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绝妙的悬念,没有精致的画面。
这是一次质朴而真实的记录,一段属于中国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寻找手艺 目录

**章 从北京到新疆
出发
第1日 河北曲阳县:石雕
第2日 山西柳林县:桑皮纸
第3日 山西阳城县:犁
第4日 河南洛阳:唐三彩
第5日 陕西夏县:簸箕、针灸
第6日 陕西陈炉:瓷器
第7日 陕西凤翔县:泥塑
第8日 甘肃景泰县:羊皮筏子
第9-10日 新疆乌鲁木齐
第11日 乌鲁木齐:乐器制作
第13日 二团的小飞
第14日 新疆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
第15日 新疆阿合奇县:花毡
第16日:新疆喀什:土陶
第17日 新疆喀什:土陶
第19日 新疆英吉沙县:小刀
第20日 新疆英吉沙县:小刀
第21日 新疆和田:丝绸、巴拉曼
第22日 新疆和田:巴拉曼

第二章 从新疆到西藏
第23-24日 进入青藏高原
第25日 直奔拉萨
第26-29日 拉萨故事
第30日 西藏尼木县:藏香、藏纸、雕版
第31日 西藏达孜:锻铜
第32日 西藏墨竹工卡县
第33日 西藏南伊沟
第34日 阿曲老人
第35日 西藏波密县
第36-37日 西藏墨脱县
第38日 幸福的桥梁
第39日 西藏昌都:锻铜
第40-41日 西藏江达县:瓦拉寺
第42-43日 四川德格县
第44-46日 四川德格麦宿
第三章 从西藏到云南
第47-50日 南下云南
第51日 香格里拉:黑陶
第52-53日 大理鹤庆:银器
第54日 云南大理:扎染
第55日 云南芒市:出冬瓜村
第56日 安石村:红茶
第57日 云南临沧:茶
第58日 云南勐海:土陶、木工、制伞
第59日 云南勐海:油纸伞
第60日 云南大勐龙:造纸
第61-62日 四川黑井
第63日 四川喜德县:彝族漆器
第64日 四川荥经:砂器
第65-69日 成都
第70日 四川泸州:分水岭

第四章 从贵州到湖南
第71-72日:
第73日 贵州 施洞镇
第74日 贵州舟溪 银饰
第75日 空白对话
第76日 贵州麻江 枫香染
第77日 贵州 造纸、染料、芦笙
第78日 湖南中方 斗笠
第79日 湖南吉首:数纱、腰带
第80日:湖南洞口:老家
第81日:湖南隆回:年画、秤
第82-100日北京:修整
第101日 湖南长沙
第102日 湖南浏阳

第五章 往南,再往北

第103日 江西至广东
第104日 广东顺德:香云纱
第105-106日 广西那坡吞力屯
第107日 广西龙州:天琴
第108日 广东遂溪:铸犁村
第109日 抵达海南
第110日 海南五指山:黎锦
第111日 喻攀受伤
第112日 海南修车
第114日 广东中山:锁厂
第115日 喻攀退出
第116-117日 修车
第118-119日 浙江龙泉:青瓷、宝剑
第120日 安徽万安:罗盘
第121日 安徽泾县:宣纸
第122日 浙江杭州:印蓝花布
第123-125日 跨越三省
第126日 山东泗水:土陶
第127日 山东高密:年画、面花
第129日 返京
展开全部

寻找手艺 节选

第21日 新疆和田:丝绸、巴拉曼

上午拍摄和田吉牙乡的艾德莱斯丝绸。
从可查资料来看,这个点应该是很丰满的,有丰富多彩的历史传奇,甚至还有老照片。到了现场才发现,这里已经被规划成一个旅游景点,当然,虽是景点,却几乎没人参观。
“景点”门面很小,里面空间还真不算小,制作丝绸的每一个环节都被还原了,不过只是为旅游服务的表演。几位老人被圈在参观台里“上班”,他们的表情并不美好,整个场景和气氛似乎失去了手艺该有的生气。他们面无表情地、机械地做着他们的“工作”。因为只是不追求产出甚至是限制产出的表演,他们的动作看上去极不流畅。还是因为语言不通,我们无法交流。*开始我们还报以微笑,可拍到*后我们也一脸苍凉了。或许策划者想要保留这门手艺的初衷令人敬佩,可产生的结果看上去却并不理想,但愿这不是艾德莱斯丝绸的*后一站。
“拍”了一个来小时,实在找不到什么充实的内容,我们便匆匆撤离,前往下一个拍摄点:策勒县的民族乐器巴拉曼,寻找它的制作人胡大拜尔地。
到达资料里显示的的固拉哈马乡,四处打听胡大拜尔地这个人,也许是我们发音不准,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不知道”。喻攀改换策略,打听“巴拉曼”,线索开始逐渐清晰,我们顺利找到了胡大拜尔地所在的村子。
胡大拜尔地不在家,他女儿听不懂我们的话,直得到村头找救援。村头几位妇女在做馕,大家七嘴八舌地帮我们翻译,我们才知道胡大拜尔地在戈壁滩上放羊,要明天下午才能回来。
我们决定,去戈壁滩找他!喻攀缠着一名会说一点汉语的村民买买提江,希望他带我们去戈壁滩找胡大拜尔地。磨了半个多小时,买买提江答应了。 原本的设想是二十公里只要半小时,可*后到达胡大拜尔地的戈壁牧场,却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后一段路程,车轮陷入沙子里,完全动不了了,只能步行。好在麦麦提江并没有抛下我们,一直步行把我们带到了胡大拜尔地的牧场。
所谓牧场,就是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有一座土房子。到了牧场,我们还没见到胡大拜尔地,房前屋后的狗和鸡已经一片欢腾了。胡大拜尔地从屋子后面走出来,他身高一米八几,修长而沧桑,和买买提江打了个招呼、握了个手。喻攀说明了我们的来意,想拍他和他制作的巴拉曼。
胡大拜尔地进屋拿出巴拉曼,开始演奏。说是乐器,其实就是一截约二十厘米长的芦苇,挖出几个洞,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胡大拜尔地简单地吹了一曲,乐器的声音和人一样,质朴而苍凉,稳重而悠长,但听上去会觉得有些单调。
胡大拜尔地也看出来了,他的曲子没有使我们感到惊艳,他似乎并不失落,嘴角挂着一丝狡黠和自信,一言不发地进了屋,拿出了另一样乐器:热瓦普。他不紧不慢地坐在门口的毯子上,一边和买买提江聊着天,一边调音。
当他坐定,音乐响起时,本来有些羞涩腼腆的胡大拜尔地,眼睛一闭,身体微微一沉,手指开始在琴弦上游走。我们惊呆了!想想舞台上那些摇滚大师、民谣歌手的边弹边唱,就是这种感觉,甚至比他们还要投入。而两者的区别是舞台上的歌手们知道台下有一呼百应的粉丝,多少都会有些献媚讨好,而胡大拜尔地却更纯粹,他旁若无人,戈壁就是他的舞台,观众就是戈壁或者就是他自己。他的演奏没有任何讨巧和献媚,不卑不亢,自然流淌。一曲终后,音乐一停,胡大拜尔地马上又变回刚才那个略带羞涩的腼腆老人,整个过程如同时空穿梭。
我们还没回过神来,胡大拜尔地又转身回屋,这次他的乐器是我们在乌鲁木齐拍摄过的都塔尔。和刚才的热瓦普弹唱一样,胡大拜尔地再次用随意而柔和的指法、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征服了我们,在我的脑海里他碾压了一切“专业”歌手。是的,这才叫玩音乐。
后来回到北京,我把胡大拜尔地的音乐给朋友们听,即使不加任何说明,大部分人一下子就能听出戈壁荒原的情境来。我的朋友,音乐人钟立风的履历里,有一段青海放羊的经历,让无数女生痴迷,而胡大拜尔地本身就是一个牧羊人,不知那些痴情的女生们看了会如何反应呢?
天黑以后,何思庚和喻攀开车送带路人买买提江回家。我留下来吃了一顿牧羊人的晚餐:半个馕,一碗白开水。为了我们这三位客人,胡大拜尔地特意把家里的鸡蛋煮了一半给我们。
黑夜中,胡大拜尔地坐在梯子上,吹奏他的又一门乐器:唢呐。我看不到黑暗中他的眼神,但音乐告诉我,那一定是真诚而自信的。向北九十公里无人,向南八公里无人,向西十一公里无人,唢呐的声音以胡大拜尔地为中心,抚慰了整个戈壁滩。

晚上我们夜宿戈壁,帐篷就搭在胡大拜尔地的土房子前,这也是我们出门二十多天来头一次住帐篷。

第22日 新疆和田:巴拉曼

昨天晚上住在戈壁滩,透过帐篷的透气孔能看到满天星斗,耳边能听到何思庚和喻攀翻身的声音,以及不远处鸡在树枝上偶尔扑棱翅膀的声音,还有拴着的狗晃动脖子上链条的声音。夜里睡得还算踏实,但凌晨睡意正浓时却被狗叫声吵醒了。晨色微白,耳边还能听到胡大拜尔地唤羊的声音。
胡大拜尔地的牧场建在一个戈壁绿洲上,一条很小的河沟流过门前,但这并不意味着湿润。胡大拜尔地和老婆以及二十岁的小儿子在种玉米,玉米种子洒在沙地里,儿子和老婆在后面用脚把种子覆盖。这块地和沙漠没什么区别,一路撒种掩埋,一路扬尘,难以想象,玉米在这里怎么生长。但地里确实有去年玉米收割后留下的秸秆。

胡大拜尔地看上去有七十多岁,实际只有六十四岁。他满脸沧桑皱纹,牙已经掉了不少,吃馕需要捣成碎末,外加一碗白开水,这就是他的早餐。吃过早餐,胡大拜尔地再次给我们演奏。此时的光线很美,我们用录音机和摄像机全程记录了下来。
录完演奏,胡大拜尔地切入正题:全流程做一只巴拉曼配合我们的拍摄。
巴拉曼的制作比我们想象的简单。一只二十公分长的芦苇,将一端一点点地削薄,边削边用水湿润,避免干燥破裂。削到一定程度,芦苇壁成了簧片,芦苇成了一只能发声的管子。接下来根据手型大小,在前面开七个小孔,在后面开一个小孔。开孔,其实就是用烧红的火炭在相应的位置上烧洞。

巴拉曼看似制作简单,但一边制作还需要一边调试,这意味着制作者必须会吹巴拉曼。胡大拜尔地的儿子在一旁观看,摆弄着父亲刚才吹奏的巴拉曼,却怎么也吹不出声来。
临走时,胡大拜尔地把刚才做的那只巴拉曼送给了我。回到北京后我试着吹,研究了两个多小时也没能吹出声音来。再后来,两个女儿拿巴拉曼当玩具,彻底把巴拉曼玩成了“尸体”。

寻找手艺 作者简介

张景
独立纪录片制作人。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
2001年,开始进入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栏目。
2004年,创立公司,主要从事商业公益短片制作。
2013年,关停公司,转而从事纪录片制作。
2014年至今,拍摄制作纪录片《寻找手艺》。

商品评论(4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