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

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

作者:贾磊磊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20
开本: 16开 页数: 601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43.5(2.9折) 定价  ¥15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4379634
  • 条形码:9787504379634 ; 978-7-5043-796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是国内以中国电影理论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学术性、专业性、文献性工具书。  《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通过梳理2016年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现状,呈现了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整体态势,反映出电影批评的焦点问题与发展趋势。  《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的出版对传播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优秀成果,推动电影理论批评的学术建设,促进电影批评实践的深入开展,推进中国电影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 目录

前言 构筑电影批评的学术根基
概述 中国电影批评的多元取向——2016年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趋向

**章 中国影批评的宗旨、立场及路径讨论
导语
中国电影批评的结构性变化及对策
电影批评“中国学派”的构想与建设
电影批评:从艺术到媒介的转型
电影批评:瞩望多元开放评价体系
寻找与新时代契合的电影批评新路径
微信场域下的中国电影批评生态

第二章 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学术前沿
导语
“中国梦”影视研究:历史过往、框架预设与实践互动
VR(虚拟现实)电影生产瓶颈及管理政策研究
内容众筹与当代纪录电影的互联网美学
“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的话语重构和影像赋权
重审电影理论及其发展思路

第三章 中融影创作纵横
导语
新学院派电影创作的立场、精神与价值诉求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景观与创作潮流演变
关于新千年以来武侠电影流变的理性审视
中国电影新格局与喜剧电影创作
当代中国电影合拍片的发展模式与态势
“下山”与“归来”——2015年中国电影创作状况分析
当代中国电影表演的美学思考
再次追问:探寻国产电影创作质量提升的路径
——2015电影编剧与国产电影创作调研
论动画世界观与卡通思维
——对当前国产动画电影创作问题的理论思考

第四章 中国电影批评论争集萃
导语
直面艺术传承发展的困境
——电影《百鸟朝凤》带来的启示与反思
当乡愁成为我们的情感结构
——电影《百鸟朝凤》与当代乡愁文化
《大鱼海棠》叙事理念同观众审美期待的失衡现象及化解方式
华丽的困惑——从《大鱼海棠》
看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
电影审美为何需要“痛感”
——由《路边野餐》引出的电影审美问题谈
《路边野餐》迷影青年的视听狂欢
《湄公河行动》中的国家形象及其文本表述
意识形态真的高不可攀?——评电影《湄公河行动》
《驴得水》:好话剧不等于好电影
“争议”的变动——《驴得水》的文本内外文
“女星扮丑”成为形式,是对真实民间的深刻误解
——从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说开去
《我不是潘金莲》:审慎的现实讽喻与独特的形式实验

第五章 中国电影年度批评力作
导语
《七月与安生》:女性成长的新境界
《师父》:“作者”风范的武术电影
《路边野餐》:诗意影像与段落镜头的违逆
打造主流的大众电影文化一评电影《湄公河行动》
《山河故人》:创伤、怀旧与乡愁
《小时代》“现代性”批判
家庭叙事的意义——以《画皮》的影视改编为例
《道士下山》:当“第五代”启蒙精英话语遇上奇幻类型片
侯孝贤的“反骨”:从《刺客聂隐娘》看其电影的东方美学意蕴
互联网时代主旋律影片的困境与突围
——以《百团大战》为例
为勇士万代铸英名
——影片《勇士》建构的历史记忆

第六章 网络、电视电影评论概述
网络、电视电影评论概述
电视电影评论(《今日影评》)

第七章 电影学著作中的电影批评
中国内地电影学著作中的批评论述
电影批评的三个论题
——论电影学译著中的电影批评问题

第八章 港台及世界各国电影批评概述
香港电影批评概述
台湾电影批评概述
英国电影批评概述
美国电影批评概述
法国电影批评概述
俄罗斯电影批评概述
日本电影批评概述

第九章 中国电影学术论坛总汇
中国电影学术论坛总汇

第十章 大事记:中国电影批评重要事件
大事记:中国电影批评重要事件

第十一章 中国电影2016出品目录
中国电影2016出品目录

附录
(一)2016年电影理论批评学术论文精选目录
(二)2016年国内外电影节获奖名单汇总
展开全部

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 节选

  《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  如果我没有记错,大概在1990年前后,有过一次全国性的群众影评征文比赛,我没有准确统计参加比赛的人数。那个年代的所谓“群众影评”,通常是跟“专家影评”或者“学院影评”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在那个没有网络平台的年代,这两种影评,构成了电影批评的主要内容。多年之后,电影批评的整个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一方面,是网络影评的出现,从*初数量并不多见的“网络影评人”,发展到今天,谁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关于电影的评论,我们似乎进入了“人人都是批评家”的时代;另一方面,是关于电影创作和批评之间的“紧张”关系,几乎超越了任何的艺术门类,文学、美术或者戏剧行业中创作与批评之间的关系,都不及电影行业这么“紧张”。在电影学院的十年中,我有九年在教授电影理论课程,从研究生到本科生,从必修课到选修课,我被问到*多的问题是,电影理论有什么用?我到今天都无法准确回答这些同学们的提问。今天想来,这种提问背后其实隐含了一个问题,与前面说的“紧张”关系相关,就是对于电影理论与批评功能的理解。我个人并不认同理论与批评必须与创作相关的说法,甚至必须承担“指导”创作的功能,因为并非所有理论都与创作直接相关。当然,我们知道,落实到具体的电影批评上,它与创作多少有一点关联。近两年来,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事后研讨一部影片的活动或相关文字的写作,而更愿意去参与一些影片投拍前的策划与论证。事后的讨论,当然有它的价值,但是对影片本身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尤其是当下这个时代,文本的意义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把一部影片“现象化”,由此营造出关注的热点。创作与批评之间无法避免的“紧张”关系,从90年代开始一直在延续。换个角度看,我反倒觉得电影批评现在可能回到了它应该有的位置上。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当然要容纳不同的声音。网络平台的出现,其实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言论的中心与权威,相反,关于电影,任何一种貌似“权威”的声音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  我现在更愿意用“媒介”的概念来讨论电影,而不是单纯地用“艺术”的概念。这个前提是基于网络和数字平台的出现。我们现在很难单纯地来讨论一个电影的文本。在网络上,我们经常用片言只语来表达对于某部影片的看法,但是这种方法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通常被屏蔽了前因后果,屏蔽了对于观点的论证过程,从而更容易引起歧义。比如*近网上讨论的《万万没想到》,其实多数文字不是在讨论影片本身,更多是讨论电影之外的问题,比如说IP和大数据之类,但它至少涉及了一个有关媒介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网络上火爆的,到了大银幕上却不一定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除了IP自身的品质之外,是否能够有效地完成从网络媒介到影院媒介的转换,显然更为值得探讨。  电影批评对象从艺术到媒介的转型,可能是未来理解电影的一种的新路径。由此,人们追问了一百年的一个问题,现在又开始重新浮现,那就是“电影是什么”。在网络出现之前,电影传播方式主要依赖影院和电视系统,可以称之为“影院电影”与“电视电影”(不是作为一种类型的,而是媒介意义上的),但是现在情形完全不同,我们有了更为复杂的“网络电影”(同样是媒介意义上的)。那么,成功的网络资源能否改编为成功的电影作品?答案似乎很难确定。我们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小说写得越好,被改编的成功率并非越大,而是相反,国内外都有这样的例子;我们看到同样来自网络的资源,甚至来自同一个资源,某些片子成功了,某些片子却失败了。除了资金和营销等等方面的原因,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媒介本身的问题。媒介是有局限的。媒介的局限,恰恰是多种艺术媒介存在的前提。也就是说,来自文学或者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很成功,或者很火的故事题材,进入电影之后未必能取得同样的效果。除了那些外在的原因,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媒介,必须充分认识媒介的差异和媒介的局限。有些故事可能适合小说,或者适合戏剧,或者适合网络,但不一定适合电影这种媒介,这其实也是我们讨论电影这门艺术的一个基本前提。电影为什么在其他艺术之后产生,除了技术与社会原因之外,原因或许还在于它能触及别的艺术触及不到的东西,它的不可替代性。去年我写过一篇关于《失孤》的评论,当时用了一个说法叫“素材致胜”,指的就是过度依赖素材或者题材,而忽略了媒介自身的问题,这种情况在主流电影、独立电影中都比较普遍地存在。因此,我们可以从媒介角度重新认识电影,作为影院传播的、电视传播的和网络传播的电影之间存在的媒介差异。比如说,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微电影比赛,但是我们一直没有讨论微电影与影院大电影在影像与叙事上存在的差异,微电影一定不是常规电影的“截断”。  ……

中国电影批评年鉴2016 作者简介

  贾磊磊,男,1955年10月生于北京,祖籍陕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口音像制品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研究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员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常委,美国国际亚洲电影研究会会员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办的“灿烂的中华文明”网站《中国电影艺术》主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