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戏曲诗学

作者:方李珍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56.9(7.2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戏曲诗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07222
  • 条形码:9787520307222 ; 978-7-5203-072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戏曲诗学 内容简介

  相较于美学,诗学者,更侧重于结构学与创作论的研究。“戏曲诗学”的提出,并不出于概念上的为新求新,而是试图更近一步接近戏曲本体的研究。  《戏曲诗学》主要考察戏曲叙述结构与创作观念、创作技巧以及戏曲美学形态和范畴方面的问题,并在具体展开中将这种研究置入古今戏曲两个视野中进行,观照由传统而至当代的诗学转型并考察其间的得与失,以呼唤戏曲本体的回归,或者说重新确立戏曲本位。在研究方法上,除了传统的批评手法,还试图化用西方的结构主义与叙述学、细读法,并使理论研究结合全国当代戏剧创作实践,体现出理论的学术价值及其实践意义。

戏曲诗学 目录

绪论
**章 写意篇
**节 戏曲“写意”辨(一)
一 写意与诗意
二 戏曲人物“写意”蕴涵
第二节 戏曲“写意”辨(二)
一 人物塑造的写意化
二 唱腔的写意化
三 动作的写意化

第二章 意象篇
**节 戏曲意象初探
一 “红豆”与“红裙”:意象与非意象
二 “梅树”与“榆树”:文学意象与戏曲意象
三 “枯枝”与“牡丹”:舞台意象的两种表现
第二节 戏曲行当和程式:人物塑造的意象法
第三节 戏曲意象与“形象种子”
一 “形象种子”的基本内涵
二 舞台意象及其与形象种子的不同

第三章 思维篇
**节 戏曲创作中的“模糊性思维”(一)
一 古今对照:“模糊”的意蕴
二 体武对比:程式与脸谱的“模糊”用义
三 “模糊性思维”与喜剧创作
第二节 戏曲创作中的“模糊性思维”(二)
一 “自叙家门”:代言与叙事边界的模糊
二 隐喻与渲染:对人物性格的模糊
第三节 “模糊性思维”与戏曲接受美学
一 文体的改变带来接受的转变
二 虚拟与局部的接受

第四章 叙事篇
**节 叙述的声音——以《拜月亭》题材为例
一 故事与逸出:叙述的双声部
二 欢乐与笑谑:民间形象的双重性
第二节 叙述的身影
一 显身叙述:显在的叙述者
二 隐身叙述:隐在的叙述者

第五章 特质篇
**节 礼俗与狂欢:地方戏的文化特质——以梨园戏为例
第二节 思想性与戏剧性:戏曲与话剧两方面的不同
一 思想性的不同
二 戏剧性的不同
第三节 生命力与生活性:戏曲程式动作与舞蹈之不同
一 “戏”与“舞”:二者互为源流
二 “转”与“步”:二者美学内核的不同
三 “象”与“隐”:二者在形象层面上的不同

第六章 范畴篇
**节 必要的区隔——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戏剧创作两组美学范畴的认识
一 繁与简(单纯与复杂)
二 轻与重
第二节 古典与新古典——以当下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为例
第三节 历史主义与新历史主义
第四节 混搭与拼贴

主要参考书目
误上“贼船”二十年——代后记
展开全部

戏曲诗学 节选

  《戏曲诗学》:  “梅树”与“榆树”:文学意象与戏曲意象  21世纪初,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不仅掀起了一股观赏热,还激发了《牡丹亭》的研究热。有不少文章认为汤显祖的《牡丹亭》意象繁复,其中*重要的是“牡丹亭意象”——以牡丹为主体意象联合以太湖石、亭台、芍药等辅助意象形成的整体意象。其中牡丹花象征了杜丽娘青春的美艳与杜柳爱情的美好。而稍后杜丽娘手中所执的一折梅花亦象征了杜之美丽及其命运(而真实的情况是杜丽娘从未手执过梅花,倒是在她人梦之时所枕的案上有一瓷瓶插着梅花);除此之外,还有瑰丽的“梦”意象等等。(许多人以此类推,仅依剧名,就认定《桃花扇》之桃花扇、《红拂记》之红拂、《玉簪记》之玉簪、《明珠记》之明珠等,亦象征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这样的理路实实危险)。此种研究似乎忘却了一个前提——究竟所谈论的意象是指文学意象,还是戏曲意象?谈论的是戏曲文学的《牡丹亭》,还是舞台艺术的《牡丹亭》?一个戏如果充斥太多的意象,尤其是花草意象的过滥,而使戏气格卑弱,那么这个戏一定是有问题的(又是牡丹,又是梅花,这分明是两种气格的花朵来象征同一个人?因而轻易、动辄将花朵等种种物象归为意象的论断与逻辑过于草率,相当随意)。  孟称舜在《古今名剧合选序》中就说过:“盖诗词之妙,归之乎传情、写景。顾其所为情与景者,不过烟云花鸟之变态,悲喜愤乐之异致而已。境尽于目前,而感触于偶尔,工辞者皆能道之。迨夫曲之为妙,极古今好丑、贵贱、离合、死生,因事而造形,随物而赋象。时而庄言,时而谐诨,狐末靓旦,合傀儡于一场,而徵事类于千载。笑则有声,啼则有泪,喜则有神,叹则有气。非作者身处于百物云为之际,而心通乎七情生动之窍,曲则恶能工哉!吾尝为诗与词矣,率吾意之所到而言之,言之尽吾意而止矣。其于曲,则忽为之男女焉,忽为之苦乐焉,忽为之君主、仆妾、佥夫、端士焉。其说如画者之画马也,当其画马也,所见无非马者。人视其学为马之状,筋骸骨节,宛然马也;而后所画马者,乃真马也。学戏者,不置身于场上,则不能为戏;而撰曲者,不化其身为曲中之人,则不能为曲,此曲之所以难于诗与词也。”“宛然马也”与“乃真马也”,道出了诗词(文学)意象与戏曲意象在创造过程的不同,前者如在目前(终隔了一层,读者的感受也必须借助想象),后者就在目前,是活生生的,可直击的,是动作化、戏剧化的。  正如同有人尖锐地指出,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中的“榆树”意象——作者以此来喻指它所笼罩着的家园的阴郁与压抑——只是小说家的文学修辞手段,而不是戏剧化的意象。徐棻的川剧改编本《欲海狂潮》则将这棵树轻易删去了。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小说《家》中述及觉新与梅表姐的爱情,梅表姐喜爱的梅花梅树在其间也没有特别突出的蕴意。但在戏曲舞台上,赵志刚主演的越剧《家》则完全以觉新在梅树下的怀念、追忆与遐想为全剧的结构,(并以倒叙手法开局,避免了小说的松散),梅树的灿烂、枯零、凋败,以此喻指梅表姐的美丽、疾病与死亡,将之完全情感化、意象化,并使全剧紧凑、整饬而避免了小说化。  ……

戏曲诗学 作者简介

  方李珍,女,1973年生,福建宁德人。现为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戏曲理论评论与福建当代地方戏曲研究。在《光明日报》《文艺报》《戏曲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百余篇,共60多万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青年课题《戏曲诗学》。获得第三届曹禺戏剧奖评论奖、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第二十九届田汉戏剧奖评论一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