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7547238
- 条形码:9787507547238 ; 978-7-5075-4723-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历史概论 本书特色
该著1378年问世后,即引起世界史学界高度重视,著者从此声望大振。阐述文明在宗教、社会、经济、艺术、科学等方面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作用和影响,还提出了一条历史发展的新理论,即肯定了气候、地理等物质条件对道德等精神力量的作用。
历史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为历史哲学名著。约成书于1378年。全书大部分篇幅阐述文明在宗教、社会、经济、艺术、科学等方面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作用和影响。其中既含有历史理论,又有哲学问题。全书包括《绪论》和正文6篇。《绪论》为史学概论,主要讲历史不仅是政治变迁的总汇和朝代记录,而且也是民族道德和文化发展的写真。正文涵盖了人类文明、原始社会、国家政治、都市社会、生活方式、学术文教等方面。文中还提出了一条历史发展的新理论,即肯定了气候、地理等物质条件对道德等精神力量的作用。该著问世后,即引起世界史学界高度重视,著者从此声望大振。
历史概论 目录
绪论
**章 史学综论
第二章 史家评判
第三章 治史方法
第四章 新学初探
**篇 人类社会概述
**章 人类社会之需要
第二章 文明之地理基础
第三章 北半球之进步及其原因
第四章 开化区之划分
第五章 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肤色、生活之影响
第六章 气候对民族性之作用
第七章 人类体质及文化之物质因素
第八章 先知之特征及启示之真谛
第九章 天赋本能与智力锻炼
第十章 预言及玄理
第二篇 论牧民、蛮族、部落及乡村社会状况
**章 乡村与城市之形成
第二章 游牧人之习惯与阿拉伯人之天性
第三章 乡野为文明之基源
第四章 乡民比市民善良
第五章 乡民比市民勇敢
第六章 法制礼教对人性之毒害
第七章 部落靠团结精神生存
第八章 血缘关系为团结精神之本
第九章 血缘关系唯在游牧之阿拉伯人中较为突出
第十章 血统混乱之原因
第十一章 霸权归强者所有
第十二章 不能借他人血统取得领导权
第十三章 有族党始有宗法门阀
第十四章 臣仆借职务而成世家
第十五章 兴亡不定及四代业败说
第十六章 蛮族能够制胜
第十七章 政权为党团之目的
第十八章 奢华享乐为亡国之症结
第十九章 自卑与屈服乃灭种之主因
第二十章 竞善比美乃强国之标志
第二十一章 蛮族版图无限广
第二十二章 国家命运决定于政党
第二十三章 败者同化于胜者
第二十四章 治于人者必亡
第二十五章 阿拉伯游牧人善袭平原
第二十六章 阿拉伯游牧人破坏性强
第二十七章 阿拉伯游牧人唯借宗教建国
第二十八章 阿拉伯游牧人不善于政治
第二十九章 乡村争不过城市l
第三篇 论国家、政权、哈里发、素丹、官职及行政制度
**章 政权、国家借民族及党团而立
第二章 政权巩固后团结精神即失
第三章 国家之正统观念
第四章 国家之宗教因素
第五章 教化增加活力
第六章 教义无党团不兴
第七章 国家必有相应之领土
第八章 居民决定国土及国龄
第九章 多民族多党羽之国家不易治理
第十章 君主之独霸功劳性
第十一章 人民之享受性
第十二章 国家之安定性
第十三章 国家衰亡之征兆
第十四章 国家之自然寿命
第十五章 国家由游牧过渡到文明
第十六章 建国之初富裕能增强国力
第十七章 国家之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第十八章 国家建设以其力量为准
第十九章 元首借幕僚压制党民
第二十章 臣仆官僚之处境
第二十一章 世袭专制之为害
第二十二章 窃权不能篡位
第二十三章 王之真义及种类
第二十四章 君赖民存
第二十五章 哈里发之意义
第二十六章 哈里发之产生及其资格
第二十七章 什叶派之伊玛目观
第二十八章 从哈里发到王朝
第二十九章 矢忠之盟
第三十章 传国与袭位
第三十一章 哈里发之宗教职权
第三十二章 元首之称号
第三十三章 犹太教与基督教之教职称谓
第三十四章 素丹之职官制
第三十五章 文武官吏之时运
第三十六章 帝王之表记
第三十七章 战争与兵法
第三十八章 税赋及其多寡之原因
第三十九国末税必多
第四十章 官商伤民败国
第四十一章 君臣之富唯在国中
第四十二章 俸禄低税收亦低
第四十三章 暴虐为败坏社会之贼
第四十四章 侍卫之产生过程
第四十五章 国家之分裂
第四十六章 国家衰老不可救治
第四十七章 兵财为国家之命脉
第四十八章 新国之诞生
第四十九章 侯国推翻王国之要道
第五十章 盛极必衰
第五十一章 社会赖政治而制度化
第五十二章 世界末日与救世者
第五十三章 人类初始及世界大限
第四篇 论都市及其建设
**章 国家先于都市
第二章 政权需要城市
第三章 大城、高宫非一代能建成
第四章 大工程必须长时间
第五章 建城应注意之事项
第六章 世界大寺及圣地
第七章 北非城市少
第八章 伊斯兰国家建筑不多
第九章 阿拉伯人之建筑易于败坏
第十章 城市破坏之原理
第十一章 城市之优越在于富裕和文明
第十二章 论城市物价
第十三章 乡民不适于住都市
第十四章 各国贫富相差之原因
第十五章 城市产业之形成及用途
第十六章 财主必求爵位以保其资产
第十七章 文明与政治共兴亡
第十八章 文明为进化之极限
第十九章 京都随国家而衰败
第二十章 城市之特有行业
第二十一章 城邦之党争
第二十二章 城市语言
第五篇 论生活方式、谋生之道及行业种类
**章 财富之真义及营谋之价值
第二章 生计与职业
第三章 服役非正常之生活门路
第四章 挖掘宝藏不为正业
第五章 财随势来
第六章 媚者多福
第七章 宗教界多清苦
第八章 乡民以农为本
第九章 商业之概念及目的
第十章 商贾之伎俩
第十一章 商人之习性
第十二章 运销与谋利
第十三章 囤积与垄断
第十四章 货贱伤工
第十五章 业精在于勤学
第十六章 工艺随进化而完美
第十七章 工艺因文明而巩固
第十八章 实业因需要而发达
第十九章 城市败工艺必败
第二十章 阿拉伯人短于工艺
第二十一章 专精者不能兼通
第二十二章 重要之职业
第二十三章 农业
第二十四章 建筑业
第二十五章 木工业
第二十六章 纺织业与缝纫业
第二十七章 助产业
第二十八章 城市必求医术
第二十九章 文字为百业之工具
第三十章 造纸业与编修业
第三十一章 歌唱业
第三十二章 实业能长才智
第六篇 论学术、文教及著述
**章 求学为人生之急务
第二章 教学为高尚之职业
第三章 学术与社会之关系
第四章 现代学科之分类
第五章 《古兰经》学
第六章 圣训学
第七章 教律学
第八章 继承学
第九章 法理学与比较法学
第十章 信仰学
第十一章 性理学
第十二章 圆梦学
第十三章 理科之分类
第十四章 数学
第十五章 几何学
第十六章 天文学
第十七章 论理学
第十八章 物理学
第十九章 医学
第二十章 农学
第二十一章 玄学
第二十二章 巫术学与星占学
第二十三章 炼金术与化学
第二十四章 哲学批判
第二十五章 驳斥星占术
第二十六章 方术之妄谬
第二十七章 著作繁杂有碍于学习
第二十八章 著作简略不便教授
第二十九章 正确的讲学方法
第三十章 次要学科不宜深究
第三十一章 启蒙教育问题
第三十二章 暴戾苛斥对学生之摧残
第三十三章 游学寻师有助学业之完成
第三十四章 学者多不明政治
第三十五章 伊斯兰文人多为异族
第三十六章 阿拉伯语言学
第三十七章 语言由操练而得
第三十八章 现代阿语为独立语
第三十九章 都市语之形成
第四十章 穆达尔语教习之途径
第四十一章 语文才能不在于文法成规
第四十二章 鉴赏力之培养
第四十三章 市民不宜学习外语
第四十四章 诗与散文
第四十五章 诗文兼优者少
第四十六章 诗艺及习诗之道
第四十七章 习作在文不在义
第四十八章 强记必能文
第四十九章 诗之沿革
第五十章 现代诗之流派
展开全部
历史概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伊本·赫勒敦(1332—1406),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本名阿卜杜·拉赫曼·本·穆罕默德。生于突尼斯,系塞维利亚阿拉伯贵族后裔。精通经训、教义、教法、哲学和历史学,通晓语言学和文学。1352 年开始政治生涯,先在突尼斯哈夫斯王朝供职,后在摩洛哥非斯担任素丹宫廷书记官,曾受谗下狱。1374 年,他隐居于伊本·萨拉迈城堡,潜心从事研究活动。1406 年在开罗逝世。伊本·赫勒敦著述很多,涉及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教法学、数学及诗歌等方面,但大多已佚散。现存的著名历史哲学巨著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柏柏尔人的历史》。其中《历史概论》(亦译《历史绪论》)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他的学说为欧洲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推崇,称他是“人类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阿拉伯学者誉他为“伊斯兰划时代的史学哲人”。
译者简介
陈克礼(1923—1970),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译著家。1952—1957 年,先后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任教。译著较多,约30 余种,主要有《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圣训经》《阿拉伯史学概论》《回教与社会》《红色信笺》《历史概论》《列王纪》《中国和阿拉伯的关系》《伊本·白图泰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