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汪懋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汪懋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
所属丛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开本: 24cm 页数: 413页
本类榜单:传记销量榜
中 图 价:¥42.0(6.0折) 定价  ¥7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汪懋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9232617
  • 条形码:9787109232617 ; 978-7-109-23261-7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汪懋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本书特色

  《汪懋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是在汪院士的口述学术生涯采访稿基础上写成的,但凡认识汪院士的人都深有体会,汪院士思路清晰、声音洪亮。他讲述的历史情景交融而又朴实无华,听者似醍醐灌顶,心灵得到启迪和升华。几位执笔的作者都是近年活跃在新闻*线的资深人士,汪院士的经历也同样感染了他们,精彩的历史和文笔的珠联璧合,《汪懋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不仅对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于青年学生的励志成长也大有裨益。从汪院士讲述的经历和成长史中,广大读者会得到人生的动力和发现努力方向。

汪懋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兴宁一家人、大学五载 理论实践同丰、留学苏联前后、回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任教、身处逆境 不忘科研、进入学校领导层等。

汪懋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目录

总序
序言

**章 兴宁一家人
1.粤东璀璨明珠——兴宁
2.祖辈和父辈的故事
3.从手工制作帽子开始的童年
4.接受正规新式教育
5.兴宁**中学往事
6.人生十字路口与“天降”考大学机遇
7.壮哉,兴宁升学团

第二章 大学五载 理论实践同丰
1.艰难的北上求学之旅
2.进入全国农业的*高学府
3.停而复办的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
4.卢沟桥农场的农耕实习锻炼
5.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成立
6.双桥农场的过渡时期
7.海南岛垦殖实习
8.重读一遍大学二年级
9.热心学生工作的团干部

第三章 留学苏联前后
1.入党
2.留苏预备部——出国前的准备
3.出国前回乡探亲
4.出国前的实践活动
5.难忘的留学生活
6.副博士论文
7.与鲁诺夫院士的友谊

第四章 回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任教
1.农业电气化系的新教员
2.带领学生上农业用电生产实习课
3.为养猪场安装自来水
4.农村对电气化需求多多

第五章 身处逆境 不忘科研
1.善对“文革”初期的“两派”内斗
2.下放河南信阳“五七”干校和博爱县农村锻炼
3.“北农机”整体搬迁到重庆西南农学院
4.学习研究半导体技术
5.组织到重庆长寿县电机厂蹲点
6.收获深情厚谊

第六章 进入学校领导层
1.学校北迁河北省邢台市
2.在通县农机修造厂搞技术改革
3.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回迁北京
4.首建农业电气自动化专业
5.坚持不转“户口”的学院副院长
6.国内**所农业工程大学诞生

第七章 搭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框架
1.农业工程学科的源起
2.推动一级学科更名为工学门类——农业工程
3.重塑农业工程学科体系
4.助力农业工程教学改革
5.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第八章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用智慧关心国计民生
2.凭综合实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担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
4.倾心扶持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专业分会
5.精心呵护《农业工程学报》
6.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第九章 站在战略的高度
1.主持“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重大咨询项目研究
2.课题组成员集体考察山东省农业机械化
3.院士带队赴欧洲专题考察农业机械
4.在德国实地考察机收甜菜
5.广州研讨会聚合集体智慧
6.重大咨询项目圆满收官
7.创建“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8.申请农业部农业信息获取技术重点实验室

第十章 培育英才 桃李天下
1.**个硕士研究生的故事
2.**个博士研究生的故事
3.情系晚生

第十一章 大爱无疆 帮扶兄弟院校
1.出任浙江大学兼职院长
2.关心指导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建设
3.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特聘院士
4.对江苏大学的无私帮助
5.帮扶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6.情洒“农工”都是爱

第十二章 影响力遍及四海
1.刻苦自学闯关英语
2.毛遂自荐出国任教
3.亚洲理工学院的中国教授
4.在国际组织中任职
5.执掌CIGR 2004国际农业工程大会
6.重访俄罗斯
7.参与组建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8.助力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落户中国
9.张开双臂与世界相拥

第十三章 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1.提出我国“精细农业”发展研究的**人
2.推动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战略与应用研究
3.关注紫花苜蓿与奶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4.探索提高机械化挤奶效率的路径
5.因地制宜推广暗管改碱技术
6.推动精细农业向智慧农业演进发展

第十四章 坦荡的人生 和睦的家庭
1.精力旺盛堪比青壮年
2.能力是通过刻苦和勤奋得来的
3.夫唱妇随 琴瑟和谐
4.长女承继父业
5.平淡而美满的家庭生活
附录
附录1 汪懋华院士年表
附录2 国内外重要学术性任职与贡献
附录3 汪懋华1986-2010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题录与2008年后主编出版的专著
附录4 汪懋华2011年至2017年7月应邀作学术报告题录
附录5 采访汪懋华院士的女儿汪宁教授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汪懋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作者简介

汪懋华院士是我国当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开拓者之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4年,为纪念中国工程院成立20周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出版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工程,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光辉事业,通过真实记录院士的主要经历,重点描绘院士们从事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奋斗历程,突出反映他们为工程科学技术事业毕生奋斗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通过弘扬院士们的科学精神,提升社会的正能量。在此之前,2012年11月,为庆祝汪懋华院士80岁华诞,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为汪懋华院士八十华诞编印了系列出版物,包括《汪懋华文集》《汪懋华院士风采录》《献身农业工程 促进学科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口述学术生涯》和《情满农工——恭贺汪懋华院士八十华诞随笔集》,其中由宋毅、夏明、张桃英3位记者执笔写作的《献身农业工程 促进学科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口述学术生涯》一书中,汪院士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学习、工作、成长的经历,包括对年已96岁母亲的母子深情,对相濡以沫几十年妻子的夫妻恩爱,对已经成家立业女儿的父女情深,莘莘学子的刻苦与学业有成的自豪,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完美的追求,与学界同仁的友谊与交往等,读起来无不使人为之动情。此书出版后,引起了中国工程院有关部门的关注,3位作者根据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在此基础上继续访谈汪院士及其周围的人们,广泛收集有关汪院士的资料,历时近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本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汪懋华传》的写作。 我虽然没有直接上过汪院士讲授的课程,不是汪院士直接培养的研究生,但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汪院士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汪院士教育我做人,教育我做事。今天,我特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撰写此文,代以为序。 积极推进学科平台建设 汪院士强调,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一定要集全国农业工程学者之力,发挥全国农业工程学者的智慧,共同为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出力,所以,一定要建设全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大团队、大平台。1992年汪院士建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为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会议正式定名为“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及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自1994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第一届研讨会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12届,20多年来,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参会人员不断增加,会议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2002年建立了下届研讨会承办单位申报制度,许多高校以能承办研讨会为荣,申报汇报成了每届研讨会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进一步扩大全国农业工程学者之间的交流,2004年,汪院士建议,我们要学习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ASABE)的经验,采取学术年会的形式,以让更多的农业工程学者,特别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会议,以扩大交流,拓宽视野。在汪院士的支持下,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农业工程学术年会,参会人数500多人,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农业工程学术年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及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成了我国农业工程领域最重要的两个学术研讨交流平台,不仅为推动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促进了会议承办单位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 努力促进学科方向凝练 汪院士指出,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一定要立足于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一定要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工程技术与装备。各个高校、各个单位一定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凝练学科方向,彰显学科特色。为了指导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汪院士带领相关农业工程专家,先后在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汪院士的指导和帮助下,进入21世纪以来。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一批高校的农业工程学科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为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研究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2004年年底,中国工程院决定启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课题,由沈国舫前副院长和汪院士主持,由汪院士组织实施,从2005年起,组织了全国近300位有关行业院士和同行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就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东北地区、草原牧区、农垦系统、丘陵地区、拓展领域的农业机械化、农业装备工业发展战略和发展保障体系等9个专题进行了调研,先后召开了几十次调研会、研讨会和座谈会,最后向国务院递交了5卷集共约190万字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直接向回良玉副总理和中央有关部委领导作了汇报,受到了回副总理的好评,为制定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期间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技术路线图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细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当前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的热点。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起,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相继开展了精细农业技术的研究。汪院士敏感地抓住这一发展方向,率先在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由教育部批准建立了“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在北京小汤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精准农业示范基地,为在我国开展精细农业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发挥了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汪院士强调,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要学习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发展的先进经验,为此,他积极推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大力推进与世界农业工程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从1985年起,汪院士数十次出访世界各地,特别是一些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先进的国家,参加各种类型的农业工程学术会议,介绍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在汪院士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国家的农业工程组织和学者了解了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加强与中国农业工程学者的合作。现在,在世界上大多数重要的农业工程会议上,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听到中国农业工程学者的声音。一些中国农业工程学者还在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组织(如CIGR)担任了重要的职务。 邀请国际农业工程组织在中国举行会议,是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发展先进经验的又一重要途径。在汪院士的争取和努力下,许多重要的农业工程国际会议先后在中国召开,如1989年第一次在我国北京举行的大型综合性农业工程国际学术大会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第九次农业机械化专家组会议;特别是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2004年北京学术大会,被认为是CIGR召开的国际会议中最成功的大会之一,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农业工程在国际上的影响。十多年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及其下属分会,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如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先后召开了数十次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与学术研讨会。 鉴于汪院士为中国农业工程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在国际农业工程中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国际农业工程组织邀请和选举汪院士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如FAO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专家组、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俱乐部、国际农业工程协会(CIGR)农业电气化与能源理事会等。早在1988年他就被认定为英国农业工程师协会会士。2006年国际农业工程协会(CIGR)第16届世界大会上,汪院士被授予CIGR“会士”荣誉称号,这是CIGR授予的最高学术荣誉,2010年第17届CIGR世界大会上,他又一次获得杰出贡献奖。 几十年来汪院士为了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呕心沥血、不辞辛劳,为我们这些学生晚辈做出了榜样。高山仰止,“侪辈跟随愧望尘”。让我们这些“侪辈”加倍努力,发扬光大大师精神,不辜负汪院士的重托和期望。 这本书是在汪院士的口述学术生涯采访稿基础上写成的,但凡认识汪院士的人都深有体会,汪院士思路清晰、声音洪亮。他讲述的历史情景交融而又朴实无华,听者似醍醐灌顶,心灵得到启迪和升华。几位执笔的作者都是近年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资深人士,汪院士的经历也同样感染了他们,精彩的历史和文笔的珠联璧合,这本书不仅对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于青年学生的励志成长也大有裨益。从汪院士讲述的经历和成长史中,我们会得到人生的动力和发现努力方向。 祝愿汪懋华院士健康长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罗锡文 二○一七年七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