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营销管理
-
>
茶叶里的全球贸易史(精装)
-
>
近代华商股票市场制度与实践(1872—1937)
-
>
麦肯锡图表工作法
-
>
底层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底牌
-
>
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
>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
打开持续创新的黑箱-基于组织惯域的思考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047111
- 条形码:9787513047111 ; 978-7-5130-4711-1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打开持续创新的黑箱-基于组织惯域的思考 本书特色
从组织惯域的角度系统研究持续创新的运行机制
打开持续创新的黑箱-基于组织惯域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将企业、政府及相关创新主体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下,从组织惯域的角度系统研究持续创新的运行机制,探索其演化规律,为推动各类组织的持续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作者通过调研和文献研究选取了五家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持续创新实践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分析,研究成果可供研究人员、政府及企业管理者参考。
打开持续创新的黑箱-基于组织惯域的思考打开持续创新的黑箱-基于组织惯域的思考 前言
“持续创新不是让创新永垂不朽,而是让创新成为习惯。”莱特(Light,1998)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创新理论研究取得了大量的、丰富的成果。创新范式也从封闭式创新(创新范式10)、开放式创新(创新范式20)演进到开放协同的创新范式30,而政产学研用等多主体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正是创新范式3.0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因为如此,在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下,竞争不再是单个组织之间的竞争,而是全球范围内各个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使创新从传统的单纯商业利益追求升华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式创新(Responsible Innovation)。
无论是创新的研究者还是创新的实践者,都在全球创新实践中践行着他们的思想、理念,分享着他们的知识、经验。从研究企业家创新、技术创新到培育创新型企业,从建设创新型园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省到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国家层面上的创新驱动战略到创建创新型国家,创新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各国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不仅是全球经济从萧条的预期走向振兴的发动机,还是从要素驱动、资本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从经济领域的复苏走向社会持续发展的发动机,而这种新态势对于学术界、政府、企业界都是一个历史性思维转型的过程。因此,如何开展持续创新不仅关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企业组织、大学、研究机构,还关乎政府、用户及相关利益者。特别是对在20世纪经历了改革开放转型的中国,其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以开放式创新的视野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不断变革、持续创新,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实现“中国梦”。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2010)认为对于成熟的企业而言持续创新是个难题,并提出需要在成熟的企业中引入破坏式创新来解决创新难的问题。海兰、布尔(Hyland,Boer,2006)也指出持续创新要求组织具有从事破坏式和持续式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专注于运营效率。由此可见,实践界对持续创新既渴望又疑虑,这种疑虑源于如何平衡组织运营效率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其称为持续创新的两难问题。
组织持续创新在理论界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早在1994年,一些欧洲学者在欧盟资助下成立了持续创新研究的国际组织(Continuous Innovation Network,CINet)。目前,该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组织,并召开了17届持续创新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了持续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在全球开展。曾经担任该组织轮值主席的丹麦阿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的布尔(Boer)教授也是本课题主要合作者之一,他在研究中提出了持续创新是开发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Exploitation & Exploration Innovation)相结合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莱特(Light,1998)在研究公共部门组织创新时指出创新持续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成为阻碍未来创新产生的主流思想,其研究强调了内因对持续创新的影响。纳尔逊、温特(Nelson,Winter,1982)也指出创新始于惯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s),创新的目的是要形成一个新的规则或模式,这个新规则或模式又保证了组织的正常运行效率。研究者在对组织惯域(Organizational Habitual Domains)进行研究时也发现了组织惯域的稳定性保证了组织正常运行的效率,而其动态性是创新的前提(马蕾,陈劲,2005),
正如莱特(Light,1998)所说:“持续创新不是让创新永垂不朽,而是让创新成为习惯。”
国内外学者对习惯域(Habitual Domains)Habitual Domains译为习惯领域、习惯域、惯域,本书单独使用时采用“习惯域”的译法,作为词组时采用“惯域”的译法,如组织惯域或组织的习惯域。理论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该理论由时任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的游伯龙(Po-Lung Yu)提出。1996年,我国学者冯俊文教授在堪萨斯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时与游伯龙在习惯域理论方面开展了合作研究,并共同发表了研究成果。他们在该领域一直默默耕耘、坚持不懈,终于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从个人惯域研究扩展到组织惯域研究,从决策研究扩展到创新领域,从习惯域管理扩展到知识管理,使习惯域理论越来越系统、研究内容越来越丰富。虽然他们身处海峡两岸,但是,他们对习惯域理论的研究方向却趋向一致。如大陆研究团队运用习惯域理论研究企业家创新行为(Ma,Li,Feng,Han,2001),将习惯域理论扩展到创新研究中;2004年,游伯龙与他的合作者发表了《Knowledge Management, Habitual Domains, and Innovation Dynamics》,提出了基于习惯域理论的创新过程模型;2005年,马蕾、陈劲合著出版了《惯域视角下的组织持续创新——探寻超竞争环境下组织可持续创新的关键途径》一书,书中构建了面向多主体的基于习惯域理论的创新过程分析框架。既有学者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习惯域理论,也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从多视角、多领域开展研究。
近10年的研究表明,两岸学者继续沿着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的方向研究习惯域理论。期间,台湾地区学者吴松龄(2007)基于习惯域理论研究了创新管理模型;阎立(2008)从技术惯域角度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做了实证研究;2009年,游伯龙和他的合作者以任天堂为案例从习惯域视角对多空间创新动力框架进行了研究;而叶心薇等(2016)探讨了习惯域对二元创新的影响。他们的研究使习惯域理论发展进入了实证阶段。由此可见,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发展了习惯域理论,也为丰富创新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综上所述,创新范式的转变不仅要求学术界为实践界提供前瞻性的理论,而且还要求实践界的企业家、领导者改善习惯域,才能让组织的持续创新不断进行;同时,在新的创新范式下,尝试将企业、政府及相关创新主体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下进行多视角、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对中国复兴之路有着积极的意义。既有的大量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而研究空白为本书提供了机会。因此,本书将面向企业、政府等从组织惯域角度,系统地研究持续创新的运行机制,探索其演化规律——打开持续创新的“黑箱”,为推动持续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如图0-1所示。**部分是理论研究,其中包括相关理论回顾、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界定及构建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案例研究,从多视角、多维度对选取的国内外持续创新实践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揭示组织惯域下持续创新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第三部分研究了在新的创新范式下,对改善组织惯域、增强持续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的思考与总结。
在创新范式3.0下,本书选取商业组织和政府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对组织持续创新管理进行了多学科、跨领域、多视角的研究,体现了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下,开放式创新及组织间共创、共生、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观。
打开持续创新的黑箱-基于组织惯域的思考 目录
1 组织惯域研究回顾
1.1 习惯域理论
1.1.1 人类行为决策动态模式
1.1.2 个人惯域的界定及特点
1.1.3 能力集研究概况
1.2 组织惯域的相关研究
1.2.1 组织惯例
1.2.2 组织惯性
1.2.3 路径依赖
1.2.4 组织惯域的内涵及双重效应
1.2.5 组织惯域:对组织惯例与组织惯性的整合研究
1.3 组织行为动态过程模型及组织惯域分类
1.3.1 组织行为动态过程模型
1.3.2 组织惯域分类
2 组织惯域弹性及组织间惯域比较研究
2.1 组织惯域的基本变动方式
2.1.1 组织惯域的一般特征
2.1.2 基本变动方式
2.2 组织惯域弹性
2.2.1 组织惯域刚性的研究
2.2.2 组织惯域演化过程中的四种形态
2.2.3 组织惯域弹性及状态组合矩阵
2.3 组织学习与组织惯域
2.3.1 多重视角下的组织学习
2.3.2 组织学习战略与组织惯域
2.3.3 组织去学习与组织惯域的空无原理
2.4 组织间惯域比较研究
2.4.1 组织间惯域横向分析框架
2.4.2 组织间惯域比较案例研究
3 组织持续创新的相关研究及习惯域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3.1 关于创新管理研究的简要回顾
3.1.1 从创新范式变化看创新研究的路线图
3.1.2 不同时期我国创新管理研究的重点
3.1.3 国内外对持续创新的相关研究
3.1.4 当代创新理论研究趋势
3.2 组织持续创新研究现状及过程模型
3.2.1 组织的被动式创新和主动式创新
3.2.2 持续创新的类型
3.2.3 组织的压力集
3.2.4 不同视角下的组织持续创新的过程模型
3.3 组织技术惯域与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比较
3.4 组织惯域视角下的持续创新路径分析框架
3.4.1 组织惯域的启发式变化与开发式创新
3.4.2 组织惯域的突破式变化与探索式创新
3.4.3 平稳态压力集下组织惯域变化与二元创新
3.4.4 整合的持续创新路径分析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 组织惯域:持续创新中的“桥”与“山”
4 平稳型压力集下熊猫LCD技术持续创新研究
4.1 熊猫LCD概况
4.2 熊猫LCD主要发展历程和关键事件
4.3 熊猫LCD六代线工艺惯域演进过程
4.3.1 技术学习、积累与培育六代线工艺惯域
4.3.2 GP6-HD1的启发式扩展:以POA工艺创新为例
4.3.3 GP6-HD1的启发式扩展:以阵列工程技术原始性创新为例
4.4 熊猫LCD工艺惯域演进与持续创新路线图
5 波动型压力集下恒立油缸技术持续创新研究
....
....
第三部分 驾驭组织惯域:让组织驶入创新高速公路
9 常态中突破:领导惯域的关键作用
9.1 领导惯域的特征和类型
9.1.1 领导惯域
9.1.2 领导惯域的特征
9.1.3 压力集与领导惯域变化的分析框架
9.2 阿里巴巴的成长
9.2.1 阿里巴巴里程碑简介
9.2.2 案例分析一:抓住电商的契机,创立阿里巴巴
9.2.3 案例分析二:打破常规,战胜eBay
9.2.4 案例启示
9.3 乔布斯与苹果的持续创新
9.3.1 案例背景
9.3.2 案例分析
9.3.3 案例启示
10 学习中改善:昆山民政局改善管理惯域的案例
10.1 案例概述
10.2 关键事件描述
10.2.1 背景
10.2.2 压力和挑战
10.2.3 学习和举措
10.3 案例分析
10.3.1 探索式学习:丰富组织惯域
10.3.2 开发式学习:保持组织惯域变动性
10.3.3 去组织学习:克服惯域阻力
10.4 结论
11 开放中融合: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优化组织惯域
11.1 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体系
11.1.1 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11.1.2 创新生态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区别联系
11.1.3 创新生态系统分类
11.2 互联网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高速公路
11.2.1 “互联网+”环境下创新生态系统框架
11.2.2 互联网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基本路径
11.3 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改善组织惯域
11.3.1 “互联网+”环境下合肥运管处的持续创新
11.3.2 小米:在知识创新生态系统中培育技术惯域
12 结语与展望
12.1 从传统的经济学视角迈向多学科交融的持续创新研究
1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打开持续创新的黑箱-基于组织惯域的思考 作者简介
马蕾,工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制造研究所访问学者,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七届)理事,江苏省服务型政府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互联网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科技管理与政策。已在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决策咨询报告《创新驱动战略下江苏“创新高速公路”构建及运营模式初探》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 >
随园食单
随园食单
¥21.6¥48.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名家带你读鲁迅:朝花夕拾
¥16.9¥21.0 - >
巴金-再思录
巴金-再思录
¥14.7¥46.0 - >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一天的工作
¥14.7¥45.8 - >
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
¥13.4¥42.0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13.0¥26.0 -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15.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