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29
开本: 16开 页数: 426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36.4(7.3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版权信息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本书特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根据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为适应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80~100学时)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教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按“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粉尘污染物控制-气态污染物控制-稀释扩散控制”的主线编排,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除重点介绍该课程的传统内容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对一些近年出现的大气环境新问题和发展较快的新技术也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除尘技术基础、机械式除尘器、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气态污染物吸收净化法、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净化法、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其他净化法、烟(废)气脱硫脱硝、其他几种废气处理技术、废气净化系统的组成和设计、大气污染的稀释扩散控制。考虑到工程专业的学生今后应该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非常重视以上各章中工程设备的计算问题。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根据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为适应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80~100学时)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教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按“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粉尘污染物控制-气态污染物控制-稀释扩散控制”的主线编排,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除重点介绍该课程的传统内容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对一些近年出现的大气环境新问题和发展较快的新技术也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除尘技术基础、机械式除尘器、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气态污染物吸收净化法、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净化法、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其他净化法、烟(废)气脱硫脱硝、其他几种废气处理技术、废气净化系统的组成和设计、大气污染的稀释扩散控制。考虑到工程专业的学生今后应该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非常重视以上各章中工程设备的计算问题。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可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高校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和环保科技、设计人员参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内容简介

童志权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根据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为适应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80~100学时)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教材。 本书内容按“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一粉尘污染物控制一气态污染物控制一稀释扩散控制”的主线编排,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除重点介绍该课程的传统内容外,本书对一些近年出现的大气环境新问题和发展较快的新技术也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除尘技术基础、机械式除尘器、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气态污染物吸收净化法、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净化法、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其他净化法、烟(废)气脱硫脱硝、其他几种废气处理技术、废气净化系统的组成和设计、大气污染的稀释扩散控制。考虑到工程专业的学生今后应该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本书非常重视以上各章中工程设备的计算问题。 本书可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高校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和环保科技、设计人员参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的组成及结构
1.1.1 大气的组成
1.1.2 大气层结构
1.2 大气污染、污染物和污染源
1.2.1 大气污染的定义及分类
1.2.2 大气污染物
1.2.3 大气污染源
1.2.4 大气污染的危害
1.2.5 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
1.3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
1.3.1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1.3.2 臭氧层破坏
1.3.3 酸雨
1.4 室内环境污染
1.5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1.5.1 综合防治的基本概念
1.5.2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6 大气环境标准
1.6.1 大气环境标准的种类
1.6.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6.3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7 主要气体参数的换算与计算
1.7.1 气体的湿度
1.7.2 气体密度的换算
1.7.3 气体体积的换算
1.7.4 气体粘度的换算
1.7.5 气体的单位量定压热容及定压热计算
1.8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系统
习题

第2章 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
2.1 能源与大气污染
2.1.1 能源的分类
2.1.2 能源利用与大气污染
2.1.3 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污染控制
2.2 固定源燃烧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控制
2.2.1 燃料的分类
2.2.2 烟尘的生成机理及控制
2.2.3 含硫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控制
2.2.4 NO.的生成机理及控制
2.3 燃烧计算
2.3.1 气体燃料的燃烧计算
2.3.2 液体和固体燃料的燃烧计算
2.4 机动车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
2.4.1 概述
2.4.2 汽油车的污染控制
2.4.3 柴油车大气污染物的生成控制
2.5 清洁生产
2.5.1 清洁生产概况
2.5.2 清洁生产的实施
习题

第3章 除尘技术基础
3.1 粉尘的物理性质
3.1.1 粉尘的密度
3.1.2 粉尘的比表面积
3.1.3 粉尘的含水率及润湿性
3.1.4 粉尘的荷电性及导电性
3.1.5 粉尘的粘附性
3.1.6 粉尘的爆炸性
3.2 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3.2.1 粉尘的粒径
3.2.2 粉尘的粒径分布
3.2.3 粉尘粒径的分布函数
3.3 微粒在流体中的运动阻力
3.3.1 微粒在流体中的运动阻力和阻力系数
3.3.2 滑动修正系数
3.4 微粒沉降分离机理
3.4.1 重力沉降
3.4.2 离心沉降
3.4.3 电力沉降
3.4.4 惯性沉降
3.4.5 扩散沉降
3.4.6 其他沉降机理
3.5 除尘器的分类与性能
3.5.1 除尘器的分类
3.5.2 净化装置的性能指标
3.5.3 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习题

第4章 机械式除尘器
4.1 重力沉降室
4.1.1 层流沉降原理
4.1.2 湍流沉降机理
4.1.3 经济沉降室尺寸的确定
4.2 惯性除尘器
4.3 旋风除尘器
4.3.1 工作原理
4.3.2 压力损失
4.3.3 除尘效率
4.3.4 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
4.3.5 旋风除尘器的卸灰装置
4.3.6 选型设计
习题

第5章 电除尘器
5.1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和特点
5.2 电晕放电
5.2.1 电晕的发生和空间电荷的形成
5.2.2 起晕电压和伏安特性
5.2.3 影响电晕放电的因素
5.3 粒子荷电
5.3.1 电场荷电
5.3.2 扩散荷电
5.4 粒子的捕集
5.4.1 捕集效率方程
5.4.2 粒子驱进速度
5.4.3 影响捕集效率的因素
5.5 电除尘器的基本结构与选择设计
5.5.1 电除尘器的基本结构
5.5.2 电除尘器的选择设计
习题

第6章 过滤式除尘器
6.1 袋式除尘器的除尘过程
6.2 袋式除尘器的性能
6.2.1 影响过滤效率的主要因素
6.2.2 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
6.2.3 袋式除尘器的运行状态分析
6.3 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形式
6.3.1 滤料
6.3.2 袋式除尘器的分类
6.3.3 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形式
6.4 袋式除尘器的选择设计及应用
6.5 颗粒层除尘器
习题

第7章 湿式除尘器
7.1 湿式除尘器的分类与性能
7.1.1 湿式除尘器的分类
7.1.2 湿式除尘器的特点及一般性能
7.1.3 湿式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7.2 重力喷雾塔与离心式洗涤器
7.2.1 重力喷雾塔
7.2.2 离心式洗涤器
7.3 自激式洗涤器
7.4 文丘里洗涤器
习题

第8章 气态污染物吸收净化法
8.1 气体的溶解与相平衡
8.1.1 溶解度曲线
8.1.2 亨利定律
8.1.3 伴有化学反应的相平衡
8.1.4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8.2 气液传质理论
8.2.1 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8.2.2 扩散系数
8.2.3 对流扩散
8.3 吸收速率方程式
8.3.1 吸收过程机理
8.3.2 吸收速率方程式
8.3.3 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速率
8.4 吸收塔的计算
8.4.1 吸收塔的基本计算
8.4.2 填料吸收塔的计算
8.4.3 板式吸收塔的计算
8.4.4 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塔计算
8.5 吸收设备
8.5.1 填料吸收塔
8.5.2 板式吸收塔
8.5.3 喷淋(雾)塔
8.5.4 鼓泡塔
8.5.5 超重力吸收器
习题

第9章 气态污染物的吸附净化法
9.1 吸附基本理论
9.1.1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9.1.2 吸附平衡
9.1.3 吸附速率
9.2 吸附剂与吸附设备
9.2.1 吸附剂
9.2.2 吸附设备及流程
9.3 固定床吸附过程计算
9.3.1 吸附负荷曲线与透过曲线
9.3.2 影响透过曲线斜率的因素
9.3.3 透过曲线的计算
9.3.4 等温固定床吸附器的计算
9.4 移动床吸附过程计算
9.5 吸附浸渍与吸附剂的再生
9.5.1 吸附浸渍
9.5.2 吸附剂的再生
9.5.3 吸附剂的劣化现象与残余吸附量
习题

第10章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0.1 概述
10.1.1 催化转化法及其分类
10.1.2 催化作用
10.1.3 催化剂
10.2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10.2.1 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
10.2.2 表面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10.2.3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10.3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设计
10.3.1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类型及选择
10.3.2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设计基础
10.3.3 气固相催化反应器设计
10.3.4 流体通过固定床层的压力降
10.4 催化转化法的应用
10.4.1 催化净化法工艺
10.4.2 有机废气的催化燃烧
10.4.3 机动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习题

第11章 气态污染物的其他净化法
11.1 燃烧法
11.1.1 燃烧法概述
11.1.2 燃烧基本原理
11.1.3 直接燃烧
11.1.4 热力燃烧
11.1.5 热能回收及安全
11.2 冷凝法
11.2.1 冷凝净化原理
11.2.2 冷凝设备
11.2.3 冷凝计算
11.3 膜分离法
11.3.1 气体分离膜的特性参数
11.3.2 气体膜分离机理
11.3.3 气体膜分离设备
11.4 生物净化法
11.4.1 微生物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原理
11.4.2 净化工艺与设备
11.5 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
11.6 光催化与分解净化法
习题

第12章 烟(废)气脱硫脱硝
12.1 烟气脱硫概述
12.2 湿法脱硫技术
12.2.1 石灰石/石灰法
12.2.2 间接石灰石/石灰法
12.2.3 海水脱硫技术
12.2.4 钠碱吸收法
12.2.5 湿式氨法脱硫技术
12.2.6 金属氧化物法
12.3 干法和半干法脱硫技术
12.3.1 喷雾干燥法
12.3.2 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
12.3.3 炉内喷钙脱硫技术
12.3.4 荷电干吸收剂喷射脱硫法
12.3.5 活性炭吸附法
12.3.6 气相催化氧化法
12.4 烟(废)气脱硝概述
12.5 还原法脱硝技术
12.5.1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
12.5.2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12.5.3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12.6 吸收法脱硝技术
12.6.1 稀硝酸吸收法
12.6.2 碱液吸收法
12.6.3 氧化吸收法
12.6.4 液相还原吸收法
12.6.5 液相络合吸收法
12.7 吸附法脱硝技术
12.8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2.8.1 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
12.8.2 SNOX脱硫脱硝技术
12.8.3 DESONOX/REDOX脱硝脱硫技术
习题

第13章 其他几种废气处理技术
13.1 有机废气处理技术
13.1.1 有机废气的来源和危害
13.1.2 净化方法及选择
13.1.3 燃烧法净化有机废气
13.1.4 吸附法净化有机废气
13.1.5 吸收法净化有机废气
13.1.6 冷凝法净化有机废气
13.1.7 生物法和脉冲电晕法净化机废气
13.2 含氯废气的净化
13.2.1 吸收法净化含氯气废气
13.2.2 吸附法净化含氯气废气
13.2.3 含氯化氢废气的净化
13.3 含氟废气的净化与利用
13.3.1 含氟废气的来源和性质
13.3.2 含氟废气的净化方法与设备
习题

第14章 废气净化系统的组成和设计
14.1 废气净化装置的选择与系统组成
14.1.1 除尘器的选择
14.1.2 气态污染物净化方法的选择
14.1.3 净化装置的费用
14.1.4 净化系统的组成
14.2 集气罩的设计
14.2.1 密闭罩
14.2.2 排气柜(半密闭罩)
14.2.3 外部吸气罩
14.2.4 外部排气罩
14.2.5 吹吸式排气罩
14.3 管道系统的设计
14.3.1 管道布置的一般原则
14.3.2 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
14.3.3 风机、泵及电动机的选择
习题

第15章 大气污染的稀释扩散控制
15.1 主要气象要素
15.2 大气的热力过程
15.2.1 低层大气的增热与冷却
15.2.2 气温的绝热变化
15.2.3 大气稳定度
15.2.4 逆温
15.2.5 大气稳定度和烟流的关系
15.3 大气的水平运动
15.3.1 水平方向作用于空气的力
15.3.2 大气边界层内风随高度的变化
15.3.3 近地层风速廓线模式
15.4 大气的湍流运动
15.4.1 产生
15.4.2 判据
15.4.3 描述
15.4.4 大气混合层
15.5 下垫面的影响
15.5.1 城市气象特征
15.5.2 山区的气象特征
15.5.3 海陆风和海陆边界层
15.6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15.6.1 湍流扩散的梯度理论
15.6.2 湍流扩散的统计理论
15.7 实用的大气扩散模式
15.7.1 有界条件下的基本扩散模式
15.7.2 几种常用的大气扩散模式
15.8 大气污染物浓度估算方法
15.8.1 有效源高的计算
15.8.2 扩散参数的确定和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15.9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
15.9.1 封闭型扩散
15.9.2 熏烟型扩散
15.9.3 微风下的扩散
15.9.4 危险风速下的污染物浓度
15.10 城市和山区的大气扩散模式
15.10.1 城市大气扩散模式
15.10.2 山区扩散估算
15.11 长期平均污染物浓度估算
15.11.1 大气污染分析中常用的气候资料
15.11.2 长期平均污染物浓度的估算
15.12 烟囱高度设计
15.12.1 烟囱高度计算方法
15.12.2 烟囱高度设计中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15.13 城市规划与厂址选择
习题
附录
附录A 空气的物理参数(压力为101.3 25kPa)
附录B 水的物理参数
附录C 通常状态下空气的性质
附录D 干空气的物理性质(1.013x 105PA)
附录E 烟道气的物理参数
附录P 气体平均质量定容热容
附录G 可燃气体的丰要热工特性
附录H 几种气体或蒸气的爆炸特性
附录I 部分物理量的单位和因次
附录J 国内常用标准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