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学强度与深部结构特征

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学强度与深部结构特征

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
开本: 24cm 页数: 113页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19.6(4.9折) 定价  ¥4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学强度与深部结构特征 版权信息

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学强度与深部结构特征 本书特色

为了及时总结“资源与灾害探查”湖南省高校创 新团队的研究成果,柳建新教授组织团队中部分从事 电(磁)法和深部地球物理研究的骨干人员,撰写了《 地球物理计算中的迭代解法及其应用》《直流激电反 演成像理论与方法应用》《大地电磁贝叶斯反演方法 与理论》《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三维有限元正演》《 便携式近地表频率域电磁法仪器及其信号检测》《东 昆仑成矿带典型矿床电(磁)响应特征及成矿模式识别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面隆升机制的地震学问题》和 《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学强度与深部结构特征》共8本 专*,集中反映团队*新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 。
由陈波、柳建新、陈超*的《青藏高原岩石圈力 学强度与深部结构特征(精)/有色金属理论与技术前 沿丛书》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一喜马拉雅构造带的深 部结构和岩石圈变形、岩石圈均衡、岩石圈力学强度 研究进展等相关研究背景,然后详细阐述了基于地形 和重力异常谱研究岩石圈力学强度的原理和方法,包 括基于挠曲模型的均衡响应函数、挠曲变形解算、导 纳法、相关法和Fan小波谱分析技术等,开展了平板 模型和椭圆模型的正、反演模拟实验。利用*新卫星 重力数据和高精度地形数据,采用Fan小波谱相关法 估算青藏高原一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 度的空间分布,进而采用各向异性的Fan小波获得了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各向异性的力学强度。结合已有 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探讨青藏高原深部结构 和变形隆升的动力学机制等问题。
本书可供重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等相关研究人员和 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地震局、国土资 源等部门专业人员参考阅读。

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学强度与深部结构特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如何采用高精度的卫星重力和地形数据, 计算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构造带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并细致地讨论有效弹性厚度及其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构造带岩石圈结构和变形动力学启示。

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学强度与深部结构特征 目录

第1章 绪论1.1 引言1.2 青藏高原深部结构与岩石圈变形1.2.1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和深部动力学1.2.2 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变形1.3 岩石圈均衡1.3.1 局部均衡和区域均衡1.3.2 岩石圈力学强度与弹性厚度1.4 岩石圈力学强度研究进展1.4.1 岩石圈力学强度研究发展1.4.2 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学强度研究进展1.5 研究内容 第2章 地形和重力异常谱计算Te的原理2.1 弹性板模型的均衡响应函数2.1.1 地表荷载均衡响应2.1.2 地下荷载均衡响应2.1.3 地表和地下荷载共同作用的均衡响应2.2 挠曲变形解算2.2.1 空间均一的Te挠曲计算2.2.2 空间不均一的Te挠曲计算2.3 地形和重力异常导纳函数2.3.1 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导纳函数2.3.2 布格重力异常导纳函数2.4 地形和重力异常导纳法2.4.1 实测导纳2.4.2 模型导纳2.4.3 预测导纳2.5 地形和重力异常谱相关法2.5.1 实测相关度2.5.2 理论相关度2.5.3 预测相关度2.6 各向同性小波谱分析2.6.1 Fan小波2.6.2 Fan小波相关法2.6.3 Fan小波导纳法2.6.4 优化反演2.7 各向异性小波谱分析 第3章 谱相关法模型实验3.1 模拟地形和重力数据3.1.1 分形模拟地形荷载3.1.2 布格重力异常正演3.2 小波谱相关法模型实验3.2.1 平板模型3.2.2 椭圆模型 第4章 青藏高原Te与岩石圈结构4.1 地质构造背景4.2 数据及处理4.3 青藏高原Te空间分布特征4.4 荷载比率4.5 Te空间变化对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的启示4.5.1 印度地盾和青藏高原南部4.5.2 青藏高原中部和北部4.5.3 Te和青藏高原南部的俯冲结构 第5章 青藏高原东南缘Te与岩石圈变形5.1 Te分布与岩石圈结构5.2 青藏高原东南缘Te各向异性空间分布5.3 Te各向异性和构造应力5.4 Te各向异性和岩石圈应变5.5 Te与岩石圈变形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附录1 挠曲差分系数推导 附录2 多层密度界面反演公式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学强度与深部结构特征 作者简介

柳建新,男,博士,1962年5月出生,博士生导师。1979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现为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撑计划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121”人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有色金属信息物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兼任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南省第二届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地质与勘探》编委、《物探化探计算技术》编委、《工程地球物理学报》编委。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勘察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深部隐伏矿产资源**探测与定位、生产矿山深部地球物理立体填图、地球物理数据高分辨处理与综合解释、工程地球物理勘察等方面具有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陈波,女,讲师,1985年9月生,2004年进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进人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人选中南大学“升华猎英”计划。自2007年以来,一直从事卫星重力学、地球动力学、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等研究。 陈超,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原武汉地质学院,曾在荷兰国际空间测量与地球科学学院、美国堪萨斯大学进修、访问与合作研究。研究方向:重、磁资料处理和三维反演方法理论;精密重力监测与时变重力理论及应用;地球及行星岩石圈特征;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技术与软件开发。主持和参加丫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油气”专项、大洋资源评价、中国地调局新方法试点项目等基础课题,以及油气、矿山资源、矿山灾害等方面应用课题。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