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

作者:刘福森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53.9(5.5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3221783
  • 条形码:9787303221783 ; 978-7-303-2217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 内容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问题,在深入分析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质及马克思哲学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基础上,系统再现了国内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基本理论热点,凸显了马克思克思的实践概念、历史概念和认识论问题及价值问题的当代境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 目录

**编 两种不同的哲学观
**章 哲学观:哲学的基本特征
**节 哲学与科学:哲学不是知识学,而是问题学
第二节 哲学的民族性:哲学与民族文化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价值同一性”:生活世界乃哲学的现实基础
第四节 哲学与时代:哲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
第二章 哲学观不是关于哲学的“知识”。而是对待哲学的“态度”
**节 “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是哲学观的首要问题
第二节 哲学的评价:有用的哲学与无用的哲学
第三节 从现实的哲学出发:马克思实现的哲学观革命
第三章 哲学与哲学史: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两种不同的理解
**节 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哲学史观与哲学观
第二节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哲学观的超越
第三节 在哲学研究中应当如何对待哲学史

第二编 从《手稿》到《形态》:马克思思想形成时期的三篇经典文献解读
第四章 《手稿》: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前的一部重要文献
**节 抽象的人本主义是《手稿》的理论支点
第二节 《手稿》中“异化劳动”思想的理论性质
第三节 《手稿》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全面肯定
第四节 学界对待《手稿》的不同态度
第五章 《提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萌芽”
**节 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第二节 怎样理解恩格斯对《提纲》的评价
第三节 《提纲》中的新世界观“萌芽”
第六章 《形态》:马克思系统论述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著作
**节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准备:《神圣家族》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第二节 《形态》的理论性质:历史观还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三节 “现实的人”:《形态》的逻辑出发点
第四节 《形态》对人本主义形而上学的批判
第五节 《手稿》《提纲》和《形态》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第三编 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
第七章 西方近代哲学的危机与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历史转向
**节 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危机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
第三节 现实的人:马克思新思维逻辑的思想坐标
第四节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倒
第八章 作为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
**节 历史科学与历史观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生存论基础
第三节 唯物史观对历史客观性的证明
第四节 历史的主体选择性与客观必然性
第九章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特质
**节 历史观和世界观
第二节 马克思新哲学世界观的理论特质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四节 从实践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第五节 “新唯物主义”与“新唯心主义”的区别和对立
第六节 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历史的唯心主义
第十章 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特质
**节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第二节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实践的辩证法与历史的辩证法
第十一章 马克思哲学是不是伦理中心主义的
**节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继承还是创新
第二节 马克思伦理学思想的总体性质
第三节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理论特质
第四节 马克思哲学是不是伦理中心主义的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全部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 节选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  三、马克思如何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  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经过了高低不同的两个阶段。  **阶段,马克思主要是对黑格尔的思辨的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黑格尔颠倒了自然和意识的关系,把自然和人都看成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把人变成了自我意识实现自身的工具。这种性质的批判主要是在《手稿》和《神圣家族》中进行的。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是站在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主义的立场上批判黑格尔的。在这里,马克思主要是反对和批判黑格尔对自然与意识关系的颠倒,反对把有血有肉的、作为感性存在的人,变成了自我意识的产物。在《手稿》中,马克思的立足点还是人的抽象的“类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异化与复归”的思想,因而在人的问题上,《手稿》仍然坚持一种关于人的“感性存在”的“形而上学”。这表明,此时马克思还没有超越费尔巴哈,没有超越抽象的、作为感性存在的人本主义的形而上学。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也仍然是站在抽象的人本主义立场上批判形而上学的。这时马克思所要批判的,也仍然是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形而上学的“幻想和神学的偏见”,而没有把法国唯物主义作为批判的对象,认为18世纪的法国的唯物主义(其中的人道主义派)是一种“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对法国唯物主义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这说明,马克思的《神圣家族》也没有完全超越抽象的人本主义形而上学。  第二阶段是对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形而上学的批判。这一批判是从《提纲》开始,并在《形态》中完成的。费尔巴哈理解的人仍然是抽象的人,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却是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因此,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人本学的形而上学正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得以彻底克服的,反过来说,只有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形而上学得到彻底批判,才有可能真正建立历史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彻底颠覆了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使得被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窒息了的辩证法在新的形态下得到了重生。因此,马克思在理论态度上既表现了对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的厌恶,又表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赞扬。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这种矛盾态度,根源于黑格尔哲学本身的双重性质和内在矛盾:如果不彻底颠覆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就不可能使黑格尔的辩证法获得新生;而要使黑格尔的辩证法获得新生,就必须颠覆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这就必然使得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一种矛盾的理论态度:批判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赞扬其辩证法。马克思在与青年黑格尔派决裂之后,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时说:“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们”把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发挥到了极致,是黑格尔乃至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好的代言人。“它是年老色衰、孀居无靠的黑格尔哲学。这个哲学搽胭抹粉,把她那干瘪得令人厌恶的抽象的身体打扮起来,在德国的各个角落如饥似渴地物色求婚者。”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表现出了对黑格尔的尊敬和赞扬,并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这就告诉我们,从本性来说,辩证法不可能与形而上学“和平共处”。要使黑格尔的辩证法复生,其前提就是必须颠覆形而上学!那种一方面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归结为某种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另一方面又要坚持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的做法,只能是自欺欺人。其结果必然是像黑格尔哲学的后果一样,用形而上学窒息了辩证法。发端于苏联哲学教科书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正是要把辩证法同物质本体论结合起来的一种“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黑格尔的思辨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一样,都不可能容纳辩证法的存在,*终陷入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尖锐冲突之中,从而窒息辩证法。因此,传统教科书讲的那种建立在“物质本体论”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那里讲的“物质”,实际上是祛除了现实的“物”的个性的“绝对物”。这个绝对物是永恒不变的、超时空的一种抽象存在,而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讲的辩证法仅仅适用于“现实的物”,而现实的物的运动与变化只不过是“现象界”的变化,而它的本体——“物质”却不可能是变化的。这里的“物质”即“绝对物”同黑格尔讲的“绝对观念”一样,窒息了辩证法。这里正是形而上学窒息了辩证法。  ……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 作者简介

  刘福森,男,河北省玉田县人。1943年8月生。197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担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哲学、生态哲学与发展哲学和哲学观的理论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重要杂志全文转载,出版《社会发展的哲学探索》《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等著作。曾担任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