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
1.1.1 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1
1.1.2 企业年金的产生与发展 3
1.1.3 研究意义 8
1.2 相关问题的境内外研究状况 10
1.2.1 企业年金制度境外研究现状 10
1.2.2 企业年金制度境外研究的评价 18
1.2.3 企业年金制度境内研究现状 20
1.2.4 企业年金制度境内研究的评价 35
1.2.5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境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37
1.2.6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境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44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53
1.3.1 主要研究内容 53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54
第2章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的理论探讨 56
2.1 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集合年金的内涵 56
2 1.1 企业年金与公共年金、个人年金 56
2 1.2 职业年金 57
2 1.3 集合年金 57
2 1.4 企业年金与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的区别 58
2.2 企业年金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60
2.2.1 企业年金的宏观理论基础 61
2.2.2 企业年金的微观理论基础 66
2.2.3 企业年金的其他理论基础 70
2.3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74
2.3.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的必要性 74
2.3.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年金的紧迫性 78
第3章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构建的调查与思考 82
3.1 调查问题及对象 82
3.1.1 中小企业建立社会保险与企业年金制度现状 82
3.1.2 中小企业员工对企业年金制度的了解与认识 82
3.1.3 中小企业员工对企业年金制度运行模式的选择偏好 82
3.1.4 中小企业员工对如何加快企业年金发展的看法 83
3.2 调查结果分析 83
3.2.1 中小企业建立社会保险与企业年金制度现状 83
3.2.2 中小企业员工对企业年金制度的了解与认识 84
3.2.3 中小企业员工对我国年金运行模式的选择偏好 86
3.2.4 中小企业员工对于加快企业年金发展条件的看法 89
3.3 结论与思考 90
3.3.1 需积极面向中小企业及其员工宣传企业年金 91
3.3.2 应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税收优惠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92
3.3.3 应逐步放宽对年金投资比例的限制并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 93
3.3.4 应创造良好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加快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 94
第4章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的境外经验借鉴 96
4.1 美国的小企业年金计划 96
4 1.1 美国小企业年金计划概况 96
4 1.2 美国小企业年金计划基本框架 98
4 1.3 美国小企业年金计划的特点 99
4.2 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计划 100
4.2.1 超级年金计划概况 100
4.2.2 超级年金计划制度框架 101
4.2.3 超级年金集合计划的特点 103
4.3 中国香港的强积金计划 104
4.3.1 强积金计划概况 105
4.3.2 强积金计划的制度框架 105
4.3.3 强积金计划的特点 107
4.4 日本的中小企业年金制度 108
4.4.1 日本企业年金制度概况 109
4.4.2 日本企业年金制度的特点 110
4.5 智利的中小企业年金制度 111
4.5.1 智利养老保障制度概况 111
4.5.2 智利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 114
4.6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115
4.6.1 中小企业年金制度设计应该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16
4.6.2 有效、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推动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必要前提 116
4.6.3 重视企业年金计划与基本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117
4.6.4 重视中小企业工会组织建设 118
4.6.5 创造条件,推动集合企业年金计划的发展 118
第5章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制度的构建思路 120
5.1 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困境分析 120
5.1.1 中小企业供给企业年金的能力弱、意愿低 120
5.1.2 中小企业员工的年金需求严重不足 121
5.1.3 缺乏针对性的制度设计,中小企业年金产品供给不足 121
5.2 适合中小企业的年金计划形式分析 122
5.2.1 集合年金计划的优势 122
5.2.2 集合年金计划的模式选择 123
5.3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制度设计 125
5.3.1 计划建立 125
5.3.2 供款缴费 127
5.3.3 账户管理 128
5.3.4 投资运营 130
5.3.5 待遇给付 131
5.3.6 监督保障 132
第6章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的风险控制机制 137
6.1 中小企业年金运营的风险分析 137
6.1.1 委托代理风险 138
6.1.2 投资风险 141
6.1.3 信用风险 142
6.1.4 政策风险 143
6.1.5 操作风险 144
6.2 企业年金基金运营风险管控经验借鉴 144
6.2.1 美国雇主养老金风险监管机制 144
6.2.2 智利企业年金基金风险监管机制 150
6.2.3 中国香港强积金计划的风险控制机制 154
6.2.4 企业年金计划风险管控的经验和启示 157
6.3 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年金风险管控机制 160
6.3.1 规范我国企业年金基金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160
6.3.2 加强中小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风险管理 164
6.3.3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年金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 167
6.3.4 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信息披露制度 169
6.3.5 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年金监管体系 173
第7章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市场的融资创新研究 180
7.1 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及融资难的解决思路 180
7.1.1 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180
7.1.2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思路 183
7.2 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与融资障碍分析 184
7.2.1 中小企业外源融资之一:债权融资 184
7.2.2 中小企业外源融资之二:股权融资 192
7.2.3 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企业内部融资 196
7.2.4 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200
7.3 中小企业融资的境外考察 202
7.3.1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制 202
7.3.2 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体制 206
7.3.3 中国台湾中小企业融资体制 209
7.3.4 中小企业融资的境外经验及其启示 212
7.4 集合融资2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尝试 216
7.4.1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216
7.4.2 集合融资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模式 218
7.5 集合年金与集合融资的联动机制研究 223
7.5.1 集合年金与集合融资建立条件的比较 223
7.5.2 集合年金与集合融资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225
7.5.3 建立集合年金与集合融资联动机制的设想 234
第8章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与税收政策 241
8.1 税式支出理论在企业年金中的运用 241
8.1.1 税式支出理论在企业年金中的运用方式 241
8.1.2 企业年金不同运营环节的税式支出 242
8.1.3 企业年金税式支出的政策效应 243
8.2 企业年金税惠政策模式的国际比较 246
8.2.1 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模式的比较 246
8.2.2 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幅度的比较 249
8.3 我国企业年金计划中的税收政策 250
8.3.1 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 250
8.3.2 对我国现行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评价 253
8.3.3 我国企业年金税惠政策经济成本分析 255
8.4 我国集合年金计划的税收政策设计 258
8.4.1 集合年金计划税收政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58
8.4.2 集合年金计划税收优惠模式的选择 259
8.4.3 集合年金计划的缴费额度和缴费的可免税限额 260
8.4.4 享受集合年金计划税优待遇的条件和限制性要求 263
8.4.5 集合年金计划的税收监管 266
第9章 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与企业管理 268
9.1 集合年金计划与员工流动性分析 268
9.1.1 问题的提出 268
9.1.2 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的原因分析 268
9.1.3 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的后果 273
9.1.4 集合年金制度与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的应对策略 274
9.2 集合年金计划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83
9.2.1 企业竞争力概述 283
9.2.2 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285
9.2.3 建立集合年金计划与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287
9.3 集合年金计划与中小企业治理机制的完善 297
9.3.1 中小企业治理机制的特征与现状 297
9.3.2 中小企业劳动用工与社会保障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01
9.3.3 发展集合年金计划,完善中小企业治理机制 312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327
10.1 研究结论与建议 327
10.1.1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既是国家责任,更是雇主义务 327
10.1.2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在我国远没有发展到位,发展潜力巨大 329
10.1.3 集合年金计划在我国的发展滞后 329
10.1.4 集合年金制度的构建,需要从多个环节研究政策规范,探讨构建思路 330
10.1.5 集合年金基金风控机制的构建,需要从风险的形成、补偿、披露与监管等环节人手 331
10.1.6 集合年金与集合融资联动机制的建立,可以从集合对象、年金缴费与年金产品设计三个方面着手 333
10.1.7 集合年金计划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的支持 334
10.1.8 建立集合年金计划对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治理机制具有重要影响 334
10.2 研究贡献与不足 335
10.2.1 研究贡献 335
10.2.2 研究不足 337
参考文献 339
索引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