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元气社
-
>
县中的孩子 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
>
(精)人类的明天(八品)
-
>
厌女(增订本)
-
>
这样学习才高效/杨慧琴
-
>
心理学经典文丛:女性心理学
-
>
中国文化5000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9102186
- 条形码:9787209102186 ; 978-7-209-1021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 内容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分为四篇,每篇下设计了六个标题,每个标题下编选了15条资料。为了便于讲授和自学,在篇目下撰写了导语。对这360条内容,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题注,说明文字出处,并做简单评析引申。二是注释,对难字难句给出简单注解。三是译文。由于所选内容都是古文,为帮助读者阅读,我们为大部分条目列出了译文。少数条目因为内容直白,没有列出译文,则在“题注”里做了重点解说,以弥补无“译文”的缺憾。凡是引用其他著作的“译文”,都做了“脚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 目录
前言
**篇 志于道
一、立志
二、贵生
三、自强
四、节制
五、勇敢
六、谨慎
第二篇 据于德
一、厚德
二、善恶
三、孝悌
四、诚信
五、敬畏
六、中庸
第三篇 依于仁
一、识仁
二、行义
三、达礼
四、恕人
五、俭约
六、躬行
第四篇 游于艺
一、为学
二、从师
三、交友
四、文学
五、艺术
六、勤勉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 节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 人生当立志,立志则应“志于道”。这是修身的起点,也是修身的重点和终点。 习近平主席曾在《深化伙伴关系共促亚太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中讲道:“中国古代先贤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人不能没有理想,合作不能缺少方向。”其中引用的中国古代先贤的这句话出自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教条示龙场诸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偈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习近平主席借这句话,指出了人不能没有理想,做事不能没有方向。王阳明则认为立志是为学和为人的基础和前提,志向理想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他们都十分强调立志及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生当立志,目标和理想信念的树立是修身为学做事的基础和起点。志,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立志,就是确立人生目标和理想,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做什么样的人,立志关系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制约着人生所能成就的事业和人格。只有确立志向,才会明确努力的方向,才会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向着目标前进。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生活中就会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就会随波逐流,虚度年华,一事无成。如王阳明所讲,各种工匠的技艺,也都是靠志向才学成的。志向没有立定,就像没有舵的船,没有嚼子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驰,不知归向何处。朱熹也提到:“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性理精义》卷七)没有志向,就没有方向,不知往何处用力。所以,志不立,事不成。 然而,现实中正处在人生重要阶段的很多大学生实际上是没有志或志不明,并没有真正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中小学阶段,似乎都以考大学为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并不是人生的志向所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考上大学的同学,在阶段性的目标实现以后,很多人不知道下一步朝哪个方向发展,因此便会感到失落,感到茫然,会手足无措,会松懈,会失去求知的热情和学习的动力。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因为我们没有长远的目标,当阶段性的目标实现以后,我们就进入了一段无目的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快走出目标盲区,重新树立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活,才能正确地有意义地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每个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个人的目标也是不同的。有人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标,要挣大钱,谋求大量的物质财富;有人以事业成功为目标;有人以拥有权力为目标。而传统文化则给我们提出了另一种更有意义的人生目标,即“志于道”。《论语·述而》中讲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通常被看作是孔子教学的总纲目,教导人修身为学应当如此。其中,孔子明确地指出,为人求学首先要“志于道”,就是要以道为志趣。修身为学要立志,立志要志于道,如果一心向此“道”,志向高尚远大,目标明确坚定,那么在修身为学过程中就能始终正其心,去其蔽,不入歧路,不被迷惑。 在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重要范畴。“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事物间的法则、规律。“道”包含所谓“天道”和“人道”两方面内容。“天道”是指宇宙天地之本源和规律法则,“人道”是指人世间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原则和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是社会道德准则和道德理想。“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高层次的精神实体,又是社会道德原则,代表着*高的存在本体与*后的意义目标及价值归依,因此“道”具有一种必然性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永恒的真理性,对人事与自然都有着根本性的指导统率作用。 在修身为学中,“志于道”的“道”则主要是儒家视野中的“道”。这个“道”,既是天地之道,又是人道,在传统文化中,很多哲学家认为人道正是比附天道而产生的。儒家的“道”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集政治、伦理、道德功能于一体的主宰性观念,“道”是根本之德,是人生信仰的根本原则、政治理想和治国安民的战略。这个“道”就是儒学的根本之道——“仁道”,其核心就是礼和仁。在传统文化中,礼具体表现为君臣父子夫妇等等级名分,礼的深层含义是“亲亲”“尊尊”。礼是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国家社会秩序稳定和存在的根本,是一套现实而具体的社会制度,是人的立身之本,人因守礼而成仁,一切道德因礼而成德。如果说礼是人的外在规范的话,那么仁就是人的内在美德,仁是礼的内在根据,礼则是仁的外在体现,仁是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标准,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外在的礼就会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在儒家文化中,仁是理想人格的代表,是人之为人的精神和根本,是超越个体而关注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存续和发展的。仁是基本的成人之道,是人走向人的必由之路。仁者爱人,爱是仁的基础。爱人,就是推己及人,由对父母兄弟之爱而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由孝悌而推及天下之人,达到“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境界。爱人,就是儒家所讲的“忠恕之道”,即“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爱人是为了立人,立人则达仁,达仁则守礼,仁礼兼备则成人。 ……
- >
推拿
推拿
¥12.2¥32.0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小考拉的故事-套装共3册
¥36.7¥68.0 - >
山海经
山海经
¥20.4¥68.0 - >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红烛学术丛书(红烛学术丛书)
¥9.9¥23.0 - >
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16.3¥39.8 - >
回忆爱玛侬
回忆爱玛侬
¥9.8¥32.8 - >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精装绘本】画给孩子的中国神话
¥17.6¥55.0 - >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20:论自然选择(英汉双语)
¥9.7¥14.0
-
生活十讲
¥29.2¥68 -
羌族
¥5.4¥8.3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29.6¥52 -
手艺
¥18¥42 -
后浪 要命还是要灵魂: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
¥37.6¥60 -
珞巴族:西藏米林县琼林村调查
¥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