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馨卡帮你省薪 2024个人购书报告 2024中图网年度报告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富可敌国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6-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37.7(6.0折) 定价  ¥62.9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买过本商品的人还买了

富可敌国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285606
  • 条形码:9787550285606 ; 978-7-5502-8560-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富可敌国 本书特色

本书基于对对冲基金行业领军人物300个小时的真实访谈和无数的业内*手资料,使本书成为一部权威的对冲基金史。

本书一经出版,便被彭博资讯提名为*著名的50本商务书之一,并入围2010年《金融时报》-高盛商务图书奖。

在这本书中,你将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对冲基金从开始出现到成长壮大的鲜为人知的历程,经历其中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的种种精彩事件,真实体验在每一次的交易和崩溃中他们的情绪激昂和无助。

一部权威的对冲基金史
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兴起,到80-90年代与中央银行的对抗白热化,直到现在它们在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所起的作用。金融业的未来将倚赖于对冲基金的历史。

*对冲基金大亨们的传奇人生
从对冲基金的鼻祖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 ,到20世纪*后20年与索罗斯齐名的十足的赌徒迈克尔·斯坦哈特, 从金融大鳄索罗斯, 到老虎基金的创始人朱利安·罗伯逊,从成功预测1987年危机的 保罗·都铎·琼斯, 到密码破译员詹姆斯·西蒙斯,再到大本营投资集团的肯尼斯·格里芬。

富可敌国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权威的对冲基金发展史,充满了对美国金融界人物戏剧性沉浮的引人入胜描述。在本书中,华尔街的生存之道、美国金融界的商业文化被演绎得出神入化。
本书作者对该行业进行了包括300个小时访谈和无数内部文件在内的深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关于对冲基金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该行业的鼻祖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到乔治·索罗斯,再到许多其他不那么出名但在这个领域同样有影响力的人物,从1987年的股市暴跌,到网络泡沫,再到抵押贷款证券的崩溃。在这个过程中,对冲基金参透了市场的玄机,不断赚取巨额财富。它们的创新改变了世界,孕育了特殊金融工具的新市场,改写了资本主义的规则。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通向未来金融体系的窗口。

富可敌国富可敌国 前言

对冲基金:智慧的独行侠,还是捣乱的坏孩子
巴曙松 研究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关于对冲基金,市场*为津津乐道的,要么是他们如何在动荡不居的金融战役中获得巨额财富、对冲基金经理每年获得的数以亿美元计的丰厚奖金以及这些对冲基金经理个人的传奇般的才能,要么是他们如何成为金融稳定的巨大冲击力量,密谋于暗室,以令人出其不意的操作手法,冲击政府的政策与市场的防线。

这样两个完全对立和迥异的形象,智慧的独行侠,还是捣乱的坏孩子,在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几乎同时得到了集中的展现: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许多对冲基金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依然盈利丰厚,我们同样也看到监管者把不少危机的导火索归结为对冲基金。

实际上,许多对于对冲基金几乎矛盾的看法,源自于对这个有些神秘的投资群体的不了解。因为信息的披露有限,公众可以获得的关于对冲基金的信息与资料往往一鳞半爪,各种误读当然就难以避免。我曾经遇到几个全球较大的对冲基金,他们的办公室往往不再繁华的中心商务区,而往往是在一般的公募基金很少去的安静场所,我曾经见到一家全球较大的对冲基金在香港的公司,实际上就是在一个居民小区办公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关于对冲基金的著作凸显了其独特的价值。

本书跨越了更长的历史、包含了更多位传奇的对冲基金经理的故事,并且将离我们*近、破坏力*强的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这些对冲基金的生死存亡故事也鲜活展现给读者,为读者丰富了难得的一线市场体验。无疑,本书精彩讲述了对冲基金这一神秘群体的奇闻轶事。作为一名研究学者,在饕餮这些精彩故事之余,我更加关心的是对冲基金行业背后发展的轨迹,这一产业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作用。因此,从专业金融研究的视角,剥离掉精彩的故事细节,对对冲基金与前沿金融理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对读者提供一定的指引。

证券收益率的决定因素

上式为证券定价的核心公式,该式中为证券在期的收益率,为因子在期的收益率,为证券对因子的因子暴露,为证券的特殊因子,为证券在期的随机误差项。

投资的核心在于对证券未来收益率的预测,通俗的来说,这一过程就是先分析清楚股票为什么涨跌,再对未来的涨跌进行预测。学术界和实务界通常的做法,是将收益率与一系列因子建立回归关系,认为证券未来的收益是由这些因子的波动解释的,这些因子未来的变化率由于有基本面的逻辑支撑,相对比较好预测,通过预测因子的变化就可以对证券的收益进行预测。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演变
在寻找证券收益率决定因素这一方面,对冲基金扮演的角色犹为积极,对冲基金在构建属于自己的证券定价公式的过程,也是对前沿金融理论贡献想法和检验想法的过程。可以说,对冲基金投资策略发展的历程,基本上反映了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四十年来的演化。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较早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哈耶克Hayek(1945),概念的成型则以法马Fama(1970)为代表。有效资本市场假说认为,证券市场是充分有效的,风险是决定投资回报的唯一因素,市场上不存在系统性的错误定价,投资者也不能够利用任何信息(会计信息、价格信息或其他信息)取得超额回报。在充分有效的市场中,证券投资的*优选择是持有市场指数基金。市场保持有效的状态,有赖于套利活动。套利活动往往不仅涉及买入证券,大部分时候,套利者需要同时做对冲交易,以控制买入证券所承担的风险。对冲交易就是在买入一部分证券的同时,卖空风险相同的另一部分证券。这两部分证券的风险相同,同时买入和卖空可以对冲掉交易中涉及的风险。同时套利者还可以理论上使用卖空得到的资金买入证券,所以套利者的活动既不需要资本,也不承担风险,但是可以取得从错误定价的股票上赚来的回报。在聪明人云集的证券市场中,这种无风险的超额回报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在无成本、无风险的套利活动的“威胁”下,错误定价在市场上不存在,市场也保证是有效率的。

近几十年来,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是统计会计学、金融学研究的基本思想,也有相当多的文献验证了该假说的准确性或近似准确性。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发现了若干系统的、不符合有效资本市场假说预测的实证证据。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一个*根本的预测是股票的预期回报是由其风险水平决定的,投资者不能够通过其他变量构建投资策略,系统地取得超过风险回报(或正常回报)的超常回报。然而,市场中出现了诸多违反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预测的现象,由于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统治地位,所以学术界把违反了其预测的现象称为“异象”。大致来说,市场关注的异象至少包括:

1、市场规模异象,在控制了市场风险以后,市值小的公司未来回报系统的高于市值大的公司的回报,该现象之所以异常是因为公司规模本身不是一个风险因素,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不应该在控制了公司风险以后有预测未来回报的能力。
2、盈余/股东权益/账面价值/现金流等会计指标除以市值的比率异象,这些比率越大,未来回报越高,反之反是,从而可以预测未来投资回报,但是这些指标本身并不是风险因素,不应该具备预测未来回报的能力。
3、反转异象、惯性异象、盈余公告后漂移异象,应计异象和稳健会计政策异象,这些异象的共同点都是投资者不能够对公开的历史会计或价格信息作出正确反应,或者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导致股票的未来回报可以实现预测,并且即使控制了风险以后,还有可以预测到的超额回报。

这些异象的发现,直接挑战了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基础,因为如果该假说成立,市场上就不会出现系统的错误定价和异象,因为一旦出现错误定价,投资者就会马上通过反向操作的套利行为,利用错误定价取得超额回报,并在这个过程中迅速纠正错误定价,使市场马上恢复有效性。但是,以上异象的存在时间都很长,从几个月到几年,这表明错误定价是可以持续存在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或证券分析发现市场上的错误定价,并通过套利策略取得超额回报。

不仅学术界的异象研究构成了对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挑战,投资行业积极投资基金的发展本身就是对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挑战。如果市场是充分有效的,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只投资于指数基金,而不应该花费更高的费用投资于积极投资基金。积极投资基金的目标就是要利用专业人士的技能,发掘市场上的错误定价,取得超过风险回报的超额回报。如果市场是充分有效的,显然积极投资策略都是徒劳的,所以,很难想象几十年来,投资者不断把资金投入到徒劳的行为中去。

面对异象研究的挑战,以Fama为代表的有效资本市场学派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继续捍卫有效资本市场学说。他们*重要的论据是风险的衡量问题。在1970年的文章中,Fama教授就提出了检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一个重要困难,任何这样的检验都不可避免的是一个对市场有效性和风险衡量模型的联合检验。CAPM模型只是衡量风险的理论模型的一种,我们无法知道他是否抓住了企业的全部系统性风险。所以,当检验市场有效性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异常回报,我们很难因此做出市场是无效的结论,因为也有可能是CAPM没有充分的控制住企业的系统风险,因此异常回报只是对我们观察不到的,而且CAPM衡量不到的系统风险的补偿,而不是超额回报,不是市场无效的证据。

此外,为了回应异象研究的挑战,Fama and French拓展了CAPM模型,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拓展的Fama-French三因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三因素除了包括市场风险因素以外,又纳入了市场规模因素和账面/市值比因素。市场规模因素认为公司的市场规模也是一个和市场因素独立的风险因素,而账面/市值比因素认为在这个指标也是一个和市场风险因素独立的风险因素。在控制了三因素之后,Fama and French发展规模异象、盈余/股东权益/现金流市值比异象的超额回报都不存在了。因此,这些异象不能说明市场是无效的。

Carhart在三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动量因素,形成了四因素模型。还有更多的因子被吸收进来,多因素模型逐步发展成为解释证券收益的基本形式。目前业内广泛使用的Barra多因素模型,包括波动率、规模、动量、交易活跃度、价值、成长、财务杠杆、下行波动率、本地市场等九大类因子,每类因子中又包含多个指标,这一多因素模型的因子很多都是由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演化而来,而Barra模型的创始人Barr Rosenberg,本身也是量化投资革命的引导者,他创造性的将马可维茨、夏普、托宾等人的理论进行包装,以多因素模型的形式应用于投资实务,将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关于有效资本市场理论的相关争论,似乎正在演变成为一个无解的问题。一方面,根据Grossman and Stiglitz(1980)悖论,从反证的角度,说明现有的资本市场不可能达到有效市场。因为信息有成本,而有效市场中由于股票价格有效,投资者就不会去收集和分析信息,从而股票价格不能有效的反映股票的价值,因此,有效市场的均衡状态永远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根据Fama提出的联合检验的问题,有效市场又可能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衡量风险的方法。所有CAPM模型无法解释的收益异象很有可能只是CAPM模型没有完全包括相关的风险因素,通过对CAPM模型进行扩展,将此类风险因素包含进来,就可以消除异象。如此一来,所有的异象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加以消除,但是这类方法存在根本的缺陷,例如规模因子、价值因子、动量因子等更多的是一种统计性指标,并没有坚实的经济理论支持,将这类统计性因子加入到系统之中,很有可能产生“虚假回归”。

对冲基金的有效市场理论实践
关于有效资本市场的争论虽然经过几十年仍然没有取得定论,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对冲基金的实际操作和前沿探索。根据对冲基金对于有效市场的理解,他们认为在长期中,随着各种信息在市场中的有效反映,市场是趋于有效的,但是在短期,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无效情况,这些无效情况可以提供无风险的套利机会,这些超额收益如同诱饵一般,吸引拥有特殊信息的投资者进入到场内进行套利操作,其获取超额收益的同时,也将新的信息传递到了市场。

在投资实践中,对冲基金首先建立属于自己的证券收益解释模型,在建立了该模型之后,如同寻找到了衡量资产价格的标尺,可以用标尺来判断不同资产价格的合理程度;第二步,可以利用标尺来获取收益。一方面,可以利用市场对不同证券的低估和高估,通过买入低估的证券,卖空高估的证券,之后等待市场修正这一定价错误,以此来套利。另一方面,对冲基金也会利用市场的错误,成为趋势投资者,利用市场趋势来获取收益。对冲基金这两种获取收益的行为,使其成为有效资本市场状态的稳定器和破坏者。

目前对冲基金的主流投资策略中,大多是根据套利交易性质和投资异象的特征来加以区分的。
股票多空策略long-short,该策略是*为传统的对冲基金策略,根据对冲基金的模型,对股票价格的合理程度加以评估,做多低估的股票,做空高估的股票,待估价错误修正的过程来获取收益。
兼并套利策略Merger Arbitrage,该策略认为在公布兼并信息之后,被收购公司相对收购公司获得超额收益,通过做多被收购公司,做空收购公司,可以在公告之后获得超额收益。
可转换套利Convertible Arbitrage,买进可转换债券,并卖空标的股票,行使转换权等同于回补空头头寸,在可转换债券及标的股票的价格偏离均衡水平时会有利可图。
统计套利Statistic Arbitrage,该策略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出几种证券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旦现实市场偏离了历史数据关系,就进行交易以套利。

对冲基金的考核机制
对冲基金从事上述金融理论前沿探索并不是因为他们富有研究热情,虽然对冲基金行业吸引了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专业的金融研究者,对冲基金之所以能够成为金融研究的先锋力量之一,还在于其对投资业绩的追求,对冲基金获得风险调整后收益*大化的行为与寻找能够更好的解释证券收益率的因子,以及寻找更多的解释因子的金融理论前沿探索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根据Grinold and Kahn(1997)提出的积极管理的基本法则(fundamental law of active management),信息比率是衡量积极管理的使用*为广泛的风险调整后指标,其分子是相对业绩基准取得的超额收益,即alpha,其分母是相对业绩基准的跟踪误差。在与业绩基准偏离一定的情况下,获得越高的超额收益,则该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越高。对于对冲基金而言,由于大部分追求绝对收益,将业绩比较基准更换为无风险收益率,则就演变为夏普比率,该指标是对冲基金行业使用*为广泛的业绩评价指标。对于对冲基金经理来说,提升的两个途径,一是提高,信息系数,即寻找对股票收益解释能力更加显著的因子;二是提高,宽度,即寻找更多的因子,并且这些因子与已有的因子的相关性不高。

将个股收益的多因子模型与基本法则两者结合可以看到:
1、近似等于多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即该基金经理对股票收益的解释能力越高,则*终获得的投资业绩越好;
2、是多因素模型中因子的数量;
3、是每个因子对拟合优度贡献的平均值。

这意味着,对冲基金经理能够更加有效的解释证券收益,也就能够获得更好的投资业绩,因而,对冲基金从本质来讲,具有更加直接的动力来寻求对证券收益更好的解释。一方面是在现有解释因素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解释因子,其核心工作就是寻找并检验这些投资“异象”,检验它们是否真的是异象,还是只是现有解释因素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果对冲基金能够成功找到这类因子,虽然受制于“联合检验”的框架,这些新因子的发现对于证明资本市场有效性并不会有太多的帮助,但是从获取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那就如同发现了金矿。

对冲基金的行为金融学实践
对于另一类投资异象,即投资者对于公开信息或历史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产生的超额收益,对冲基金也在行为金融学的帮助下,发掘其中的超额收益。行为金融学正是一个研究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为什么价格会偏离或继续偏离内在价值的新兴学术领域。在行为金融学看来,市场上除了聪明的投资者,还有噪音投资者。聪明的投资者是指那些能够正确理解信息并进行交易的投资者,而噪音投资者是指那些以为自己,但实际上没有,拥有正确理解了信息的投资者。当然,一个投资者可以在面对这条信息时是聪明的投资者,而在面对另一条信息时是噪音投资者(Shiller,1984)。

噪音投资者是造成错误定价的原因。**,他们不能根据Bayes法则处理信息,修正自己对股票价值的看法(belief);第二,即使他们正确处理了信息,其投资决策却不符合Savage效用法则(preference,偏好)。这两种问题都推动股票价格系统性的偏离价值。不能够根据Bayes法则处理信息的原因是噪音投资者容易受心理偏差的影响,他们过度自信、过于乐观、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容易盲从,受所谓“羊群效应”的影响等等。投资决策不符合Savage效用法则是因为投资者的个人心理好恶影响投资者的偏好。前景理论很好的描述了投资者的偏好,投资者不能够理性地看待公司的价值,而是在面对获得时风险规避,但是在面对损失时又风险偏好,行为上下不一致。

行为金融学大量借用了心理学中的研究成果,证明投资者在处理信息和投资决策过程中发生的系统性偏差及其对股票定价的影响。对冲基金在行为金融学的帮助下,形成了相应的投资策略,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错误行为来获取投资收益。例如,很多对冲基金参与高频交易,利用高频交易模型来对市场中的新信息做出反应或者捕捉短期的价格波动。而在高频交易中,投资者经常会表现出错误的行为特征,对冲基金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错误来获取收益。有几个非常著名的对冲基金都采取此类投资策略,例如格里芬的大本营基金、西蒙斯的文艺复兴基金以及大卫.肖的DE-Shaw基金。对冲基金在这方面投入非常多的资源,构建了*为先进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能够同时分析多个市场的海量数据,甚至对现实世界中的影响人类情绪、反应人类情绪的数据也加以收集和分析。他们的此类交易基本不会受到监管干涉,巨大的优势使得这些对冲基金从投资者错误行为中获得了巨额的利润。此类高频交易策略也可能成为引发市场波动的根源,推动市场走向非理性的极端。

对冲基金如何保持领先优势
对冲基金之所以神秘,就在于不同对冲基金之间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关键的差异性非常之小。此种情况下,如何来保持对冲基金的竞争优势反倒成为对冲基金管理者需要持续考虑的问题。
西蒙斯的伟大之处,更多的在于他成功的使文艺复兴基金形成了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运作机制,这一机制使得文艺复兴基金保持了与其他对冲基金的低相关性。
他另辟蹊径,从来不在华尔街招聘员工,这样可以避免思路受到金融思想的干扰,使得与其他对冲基金的低相关性受到破坏。而且华尔街的员工,流动性通常比较高,有可能打破公司原来宁静的状态。
他将公司搬到远离对冲基金中心的校园,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受到别人的干扰以及情绪上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公司员工被对手挖墙脚的风险;
他对员工十分慷慨,但是也要签订十分严格的保密协议以及排他协议,通过“金手铐”来保护基金的运作。
他们每个星期二都会召开内部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将*新的想法进行集体讨论,其中有用的成果将会投入到基金的运作之中,不断丰富基金的投资策略,保证基金投资策略的独到性。

西蒙斯的文艺复兴基金更像是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所,而不是一个金融机构,聚集了一群富有研究热情的科学家,而不是仅仅关注追逐利润的市场投资者,对于科学家来说,拥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充分自由的研究空间是*理想不过的,但是对于商人来说,对利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西蒙斯准确的意识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成功的使自己的文艺复兴基金与金融市场短期波动相对隔离。
由此可见,对冲基金想要在行业内保持长盛不衰,寻找到获取超额收益的“圣杯”仅仅是**步,如何持续保持这个“圣杯”才是更重要的。

富可敌国 目录

[目录]

目录

推荐序一 对冲基金:智慧的独行侠,还是捣乱的坏孩子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推荐序二 对冲基金与中国
刘震
中国首只对冲基金负责人
易方达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

中文版序

引言 对冲基金与新精英的崛起
第1章 谁缔造了对冲基金**个神话
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1968年被《纽约》杂志奉为业界“鼻祖”。到1968年,他的累计回报率几乎高达5000%,这意味着1949年投资的10000美元现在整整相当于480 000美元,他远远超过了他的竞争对手。但经过20年的辉煌后,琼斯的投资优势消失了,市场终于追上了他。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 鼻祖

第2章 大额交易的高手
1971年,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8只*佳对冲基金中,史范柏公司是唯一一家在萧条时期有所增长的。从1967年7月开创以来,公司获得了361%的收益,这个业绩比同时期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好36倍。在市场上打拼的28年里,斯坦哈特只有3次亏损,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八万二千分之一。1979年秋天,他结束了一年的休假,又杀了回来,大步迈入20世纪80年代。
关键词: 迈克尔•斯坦哈特史范柏公司 大额交易
第3章 趋势分析时代来临了
仅在1980年,商品公司就赚了4 200万美元,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因此,即使在对140名员工发放了1 300万美元的奖金后,威玛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仍然排名58。其后**交易员的外流加上威玛的大手大脚使公司陷入危机,历史的重心开始转移:从威玛转到一帮年轻人,从普林斯顿的悠闲舒适转到纽约对冲基金的新一代。
关键词:海默•威玛 迈克尔•马库斯布鲁斯•科夫勒商品公司

第4章 金融炼金术
某杂志的人物简介说,索罗斯早在大多数基金经理知道东京在哪儿之前的好几年就是全球投资的研究者,他从静得可怕的曼哈顿交易大厅,到统治全球市场,并用5种语言和全球的金融家交谈。《经济学人》杂志称他是“世界上*迷人的投资者”,而《财富》杂志的封面故事则暗示他可能会作为“当代*有预见性的投资者”排在沃伦•巴菲特的前面。
关键词:乔治•索罗斯 量子基金黑色星期一

第5章 这只“大老虎”比任何人都懂股票
罗伯逊能找出千里马的能力构成了他明显的优势,从1988年初到1992年底,老虎基金的收益连续5年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接下来的一年,罗伯逊超越了自己以往的纪录,在扣除各种费用后,他给他的投资者们带来了64%的回报率。据《商业周刊》估计, 1993年他的个人收入达到了10亿美元。而由于老虎基金的成功,富有的投资者越来越开始把目光投向下一代的基金明星。
关键词:朱利安•罗伯逊 老虎基金

第6章 每次扰乱市场的都是他
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期货*大的贸易商之一詹姆斯•埃尔金斯说:“每当保罗•都铎•琼斯走进场内,整个市场都会害怕。我的规模可能比他的规模大,但他的名望能让他每次进入时都会把整个市场搅乱,反应令人瞩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冲基金已经大到足以改变各种市场,它们甚至可以压倒政府。
关键词:保罗•都铎•琼斯 都铎投资公司

第7章 狙击英镑的“白色星期三”
1992年,在德国马克交易两年后,德鲁肯米勒上演了他职业生涯中*伟大的胜利——英镑狙击战,他打破了欧洲货币秩序,奠定了对冲基金在全球金融中新兴力量的地位。为了防止对本国货币的投机性攻击,欧洲*终在1999年统一了货币,而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经济体卡在了盯住汇率政策上,这在未来10年给对冲基金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关键词:斯坦利•德鲁肯米勒 乔治•索罗斯英镑危机

第8章 对冲基金的狂欢结束了吗
到1994年9月,投资者已经从对冲基金抽回了约9亿美元,而且撤资远未结束。保罗•都铎•琼斯退还了资金的1/3,科夫勒在1995年6月决定退回资金的2/3,索罗斯也抱怨资金的规模。而受到致命打击的斯坦哈特在1995年宣布退休,他的离开是对冲基金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作为一个做了27年交易的奇才、三巨头之一退出了这个行业。
关键词:格林斯潘 迈克尔•斯坦哈特债券市场危机

第9章 是嗜血的金融大鳄,还是悲悯的救赎者
1997年9月下旬,索罗斯飞往香港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对他的接待仪式反映了他的双重性。投机家索罗斯不出所料地受到谴责,但是,作为政治家和慈善家的索罗斯在会议上被大家交口称赞。索罗斯像一个救赎犯罪的救世主,从奥林匹斯山走下来,但他遭受了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
关键词:索罗斯 亚洲金融危机

第10章 敌人就是自己
1998年8月是对冲基金历史上*残酷的一个月。到美国劳动节的时候,4只基金里有3只在亏损。梅里韦瑟和他的伙伴亏掉了资本的44%,即19亿美元,他们算出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在宇宙的整个寿命期限内都不会发生一次。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失败提供了一个关于杠杆融资危险性的实例,然而,世界的反应不仅让杠杆交易继续进行,而且容忍其变本加厉。
关键词: 约翰•梅里韦瑟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第11章 宏观型对冲基金时代的终结
2000年3月,在纳斯达克开始下跌的时候,罗伯逊已经决定退出,他被打击得太厉害而不想再去改变它了。4月28日,索罗斯也宣布量子基金从此将作为一个捐赠基金来管理。在短短一个月内,两个*大也*有名的对冲基金落下了帷幕。至此,索罗斯似乎不再涉足他曾帮助创造的这个行业。但他大错特错了,现在为对冲基金写墓志铭还为时尚早。
关键词:老虎基金 量子基金科技股泡沫

第12章 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的新活力
首先将捐赠基金和对冲基金融合起来的是耶鲁大学的大卫•斯文森。捐赠基金的资金涌入表明对冲基金这个行业远未衰亡:新世纪刚开始几年相对来说是宏观型对冲基金的时代,但现在已被法拉龙之类的事件驱动型基金取而代之。随着它们吸纳更多的机构资金,对冲基金变得更壮大、更娴熟、更有条不紊,它们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产业。
关键词: 大卫•斯文森耶鲁捐赠基金汤姆•斯泰尔法拉龙

第13章 不可复制的神秘“大奖章”
到2009年退休的时候,西蒙斯已经远不止是个亿万富翁了。仅2006年一年,据说他的个人收入就达到了15亿美元,相当于星巴克115 000名员工和好事多118 000名员工创造的企业利润的总和。每次西蒙斯的照片登上财经杂志封面,就有更多急切的机构资金涌入计量交易系统,然而,该基金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功的原因却一直是个秘密。
关键词:詹姆斯•西蒙斯 大奖章基金文艺复兴科技公司

第14章 它可能引发火灾,也可能是消防员
自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溃,华尔街一直担心下一个对冲基金的倒闭。现在,事情发生了,疤痕却几乎看不见。对冲基金的批评者仍然担心这些高负债的恶魔可能影响整个体系,毕竟,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是这样。但是,大本营投资集团已经证明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面:也许对冲基金有时可能引发火灾,但它们也可能是消防员。
关键词:肯尼斯•格里芬 大本营投资集团多策略基金 不凋花基金

第15章 谁是风暴中*大的赢家
每一个新的时代都有一种新的失误,为交易员创造新的机会。宏观对冲基金的鼎盛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但信贷对冲基金的鼎盛时期已经到来。约翰•保尔森就是新时代的乔治•索罗斯。截至2007年底,保尔森旗下的抵押贷款基金扣除费用后累计上涨了700%,产生了大约150亿美元的利润,保尔森本人赚了30-40亿美元。
关键词:约翰•保尔森 信贷对冲基金

第16章 “剩”者为王
一只精明的基金的基金——石溪资本计算发现,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的对冲基金在2008年下降相对不多,亏损了12%,与此同时,石溪资本跟踪的资产规模在10-100亿美元之间的基金亏损了16%,而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亏损了27%。然而,尽管损失惨重,但它们仍然是受羡慕和渴望的对象,仍然是现代资本主义*喜欢的打发时间的高手,它们毫不掩饰对金钱的追求。
关键词: 大本营投资集团全身而退的小型对冲基金

结论 金融业的未来取决于对冲基金的过去
附录:老虎基金创造了超额利润吗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富可敌国 节选

[中文版序]
中文版序
《富可敌国》在美国出版后不久,就收到一封从中国发来的电子邮件。发信人刘震是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E Fund Management Co)的高级投资官,信中解释说,易方达将很快宣布推出中国**只对冲基金。对我来说,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弄清了对冲基金在美国的历史之后,我相信它们能够在其它国家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我很高兴中国将发展自己的基金,并对刘震本人有合适的经验印象深刻。从美国的研究生院毕业后,这个中国先锋曾在美国量型对冲基金先驱之一——肖氏对冲基金工作过。

为什么我认为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很重要呢?答案在于2007-2009年严重的金融危机。对某些人来说,危机标志着“西方金融”的失败和监管更加严格的“中国金融”的胜利。“美国一直是中国的典范,”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2008年在《经济学人》说;“现在它制造了这样一个大混乱,我们当然要三思而后行。”但我认为信贷危机不代表西方金融的全面失败,而只是提醒我们一个古老的真理:动机永远是重要的。

美国金融机构的不良动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这次危机。不负责任地授予次级抵押贷款证券AAA级的评级机构是由创建这种证券的人付酬的,所以这种利益冲突扭曲了其动机,造成他们的论断太没有原则也不足为怪。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的金融工程师们通过出售它们赚取费用,但如果它们崩溃,却不必付出代价,所以他们创建这种高风险的证券也不足为怪。同样,很多买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者也动机不纯——他们拿着别人的钱冒险。只要这种策略奏效,大量买入次级抵押贷款的银行家就等着拿大额的个人奖金。当几年后这种策略不奏效了,银行家会亏掉银行的钱,而银行的股东将蒙受损失。但是,没人会要求那个银行家退还那些奖金。

现在,将这些不良动机和对冲基金的良好动因比较一下。从1949年阿尔弗雷德·文斯洛·琼斯创立**只“对冲基金”时起,经理人就将自己的个人储蓄和客户的钱一起投资。他们的利益一致:如果他们给客户的投资做得好,给自己的投资就好;如果他们亏了客户的钱,他们自己也会有亏损。这成为对冲基金管理风险的强大动因。因此,2007年,美国对冲基金平均有上涨,而那一年大多数其他类型的投资者都有亏损。2008年,也就是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的那年,对冲基金也亏了钱,但它们的跌幅只有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一半。

除了有强大的动因来管理风险之外,对冲基金也有很大的动力想些聪明的赚钱方法。毕竟,他们的经理将获得基金利润的20%,所以如果他们做得好,他们会非常富有。由于这种激励,对冲基金会做必要的研究,提出真正独到的见解,并冒险做一些一般人不敢做的事。我的书就是关于这些具有独创性的思想家的故事,它描述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投资者,从乔治·索罗斯和斯坦利·德鲁肯米勒之类的“宏观交易者”,到法拉龙的汤姆·斯泰尔之类的“事件驱动型”交易者,再到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詹姆斯·西蒙斯之类的“量型”交易者。故事讲述了这些交易者对近来金融史上重大事件的反应,以及他们如何不断从中获利,包括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网络泡沫破灭、以及近期的抵押贷款泡沫。

这些对冲基金的自由创新固然给其经理人带来了巨额财富,但其逆势而为也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金融市场总是容易出现泡沫,但在泡沫不太大之前挤出泡沫的*好方法之一是让交易者逆势而为。通过“卖空”——也就是通过赌股票或债券会下跌,对冲基金可以打击这种助长非理性繁荣的泡沫。例如,当美国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次级抵押贷款证券是安全的时候,对冲基金不仅弄清了为什么这是错的,还想出了如何设计一种方法来赌泡沫会出现。*有名的下此赌注的对冲基金经理是约翰·保尔森,就是我在第十五章所描述的人物。保尔森花了200万美元拿到有关房价的*好的数据,并另外聘请分析师弄清楚这些数据代表什么意思。在这项投资之后,他才准备针对这个泡沫下注。当2007年赌局有利于他的时候,他那年的个人利润超过30亿美元。

从这场金融危机得出的另一个教训是,“太大倒不得”的机构的不良动因尤其危险。2008年,美国政府感到有必要拯救各种类型的金融公司——银行如花旗,投资银行如高盛,保险公司如美国国际集团,以及整个货币市场。但是,政府没有动用任何纳税人的钱挽救对冲基金,因为这些基金规模都不是太大。相反,对冲基金小到可以随意倒闭。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大约5 000只对冲基金破产,但没有让纳税人损失一分钱。

我相信中国正在向现代金融体系迈进,包含各种金融风险的市场都会出现:货币会波动,利率会波动,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发行股票和债券,债务会被证券化。随着中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自问一下什么样的金融机构*能吸收这些类型的风险将变得至关重要。这本书提供的答案是:对冲基金会*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其优越的激励机制,也因为它们小到可以随意倒闭,对冲基金比它们的任何对手都更可能负责任地管理风险。

也许有人会说,建议像中国这样的共产主义国家接纳完全资本主义性质的对冲基金是一个幻想。但我相信,中国会接纳有用的东西,而且,对冲基金历史的特点就是共产主义和对冲基金之间出人意料的大量联系。正如我在书中描述的,对冲基金业鼻祖阿尔弗雷德·文斯洛·琼斯曾在柏林的马克思技术学校学习过,到西班牙内战前线度蜜月,看社会主义力量对抗法西斯。还有,刘震年轻时曾经聘请过他的肖氏对冲基金1988年在纽约一家共产党员开的书店上设立了其**个办公室。中国没有理由不接纳对冲基金。
[译者后记]
后 记
弹指一挥间,我在金融业已有十年的时间。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在美国也有四年了。原本以为翻译会比较轻松,但真正翻译起来,还是体会到了呕心沥血的感觉。我常常是通读一段,然后反复斟酌,每天翻译几页,集腋成裘,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
这本书里的人物,大家或多或少有所耳闻。本书的独到之处,就是完整地讲述了对冲基金行业中巨星的成长、辉煌、以及淡出历史舞台的经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十年。本书作者广泛运用各种材料,来还原这些行业巨星在当时的情况下,如何巧妙的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窥破市场的玄机,如何决策,从而在与市场博弈的过程中获取*大的收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市场作为世界市场的一个重要部份,很多金融产品和运作方式都需要得到发展和完善,对冲基金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对冲基金还不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行业,甚至曾一度被视为洪水猛兽;但在美国,这个行业已经产生和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对冲基金行业的窗口。他们的经验,对我们来说有着借鉴作用。一方面,本书有助于了解美国对冲基金的发展过程,通过深入地讲述几位大家的成长经历,勾勒出美国对冲基金整个行业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对冲基金玩家。在对冲基金的博弈中,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还有市场后面千千万万的玩家。不同玩家对市场的反应,使得本来就复杂的市场更加变化莫测。这种变化令人振奋,也令人沮丧。正是因为有变化,使得这种不确定性中有新的机会;同时也是因为变化,使得机会总是稍纵即逝,令人扼腕。了解别人的思路,了解市场运作的方式,对我们都有帮助。虽然我们不可能俩次遇到完全一样的市场情形,但是,历史往往非常的相似。从30年代 的大萧条,到2007开始的金融危机;从1992年的狙击英镑,到*近希腊的货币危机,都印证了这一点。因此,不论你是决策者,还是投资者;也不论你是金融行业的保卫者,还是乱中取胜的投机者,相信都能从这本书中有所收获。
在这里,我要感谢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这本书很难与读者见面。在翻译的过程中,我的丈夫朱先春博士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我们探讨了一些句子的翻译;我的父母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另外,佘振芳、刘利、徐华、刘莉、刘馨、王华以及蒋建文等都对翻译本书提供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翻译需要提高的地方肯定不少。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本书的翻译,只有更好,没有*好。所以,这本书的译稿拿出来,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以便我能继续提高改进。
*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富可敌国 相关资料

《富可敌国》被彭博资讯提名为最著名的50本商务书之一

《富可敌国》是《法里德·扎卡利亚的环球公共广场》(Fareed Zakaria GPS)在2010年6月14日的节目中的推荐书

《富可敌国》在2010年《金融时报》-高盛商务图书奖中被提名

“目前为止对改变了金融结构、并将继续改变金融结构的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最全面的描述。”
——《华尔街日报》

“非常好。”
——《纽约时报》大卫﹒布鲁克斯

“一本极其令人满意的书:一部金融市场最前沿的引人入胜的历史,一个危机出现时这些鲜为人知的机构的现状的扣人心弦的描述。”
——《卫报》(TheGuardian)

“精彩。”
——《slate》杂志

“一部精彩的对冲基金行业史,今年夏天的必读书。”
——《纽约时报》

“马拉比设法将那些奇闻逸事戏剧化,比如保罗﹒琼斯预测到1987年的股市崩溃,还有乔治﹒索罗斯1992年成功狙击英格兰银行。他深入了解了交易者的想法…并不着痕迹地增加了这个可读性极高的故事的历史性和学术性。”
——《金融时报》

“《富可敌国》是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对冲基金英雄的深入研究史,是一个关于开创一个成功且灵活的行业的格格不入、逆势而为的知识分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他们,金融业仍将是因循守旧的。”
——《经济学人》

“[马拉比的书] 见解精辟,内容丰富,他善于讲故事,作为财经作家也一样优秀。”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马拉比的书内容丰富,娱乐性强。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帐目和奢侈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引诱你转行。”
——《新闻周刊》(Newsweek)

“…很不错的书…”
——《经济学原理》(Economic Principles)

“很精彩…权威的对冲基金史。”
——《爱尔兰独立报》(TheIrish Independent)

“有说服力…一个诱人且可信的看法。”
——《展望》(Prospect)

“高明、引人入胜的分析…一部很好的书。”
——《爱尔兰时报》(Irish Times)

“令人信服…[马拉比]对相关的金融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描述生动…《富可敌国》也是目前为止对改变了金融结构、并将继续改变金融结构的这个鲜为人知的行业最全面的描述。”
——《华尔街日报》

“富含信息和许多的轶事…其清晰明了可作为其他金融作家的典范。”
——爱尔兰《星期日商业邮报》(IrishSunday Business Post)

“很有意思。”
——《出版者周刊》 (Publishers Weekly)

“对一个鲜为人知的金融领域生动刺激的描写。”
——《科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富可敌国》一书对如何在对冲基金这个神秘的领域成为亿万富翁这个模糊的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塞巴斯蒂安﹒马拉比以轻松的语气讲述了这个行业一系列为人熟知或不广为人知的神奇人物,他描述了阿尔弗雷德·文斯洛·琼斯的匪夷所思的经历,这个曾经居无定所的新闻工作者、社会学家、大胆的反纳粹分子于二战后创立了第一只‘对冲’投资基金。自那之后,我们看到了他对一系列投资巨头的生动描述——从十足的赌徒迈克尔·史坦哈特,到大胆的流亡者乔治·索罗斯,到随和的选股高手朱利安·罗伯逊,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那些不走运的知识分子,再到现今的对冲基金业巨星们。尽管马拉比用的是轻松的语气,但他提出了一个非正统却令人信服的结论:鉴于对冲基金资金如此庞大,它们很可能是社会用来承担风险的最好的工具。任何对此有异议的人都将难以理解近来华尔街的崩溃这一事实。如果一个人对于将风险集中在那些他们的高层管理者用别人的钱来做赌注,并且傲慢地要求纳税人买单的大银行觉得恐惧的话,那么,就像马拉比所指出的,对冲基金就是一个消除恐惧的必要良策。”
——罗杰·洛温斯坦(Roger Lowenstein),《华尔街的末日》一书作者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将我们带入对冲基金这个神秘的领域,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传授了金融知识。这本书讲述的都是参加高风险游戏的丰富多彩的人物。从头至尾,马拉比都以其惯有的睿智,帮助我们理解金融业中这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法里德·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后美国世界》一书作者

“当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创立第一只对冲基金时,他根本不知道它会何去何从。塞巴斯蒂安﹒马拉比肯定是现阶段对对冲基金最敏锐的研究者,他在这本非常好的书中与你分享他的见解。”
——艾伦·布林德(Alan S Blinder)博士,Gordon S rentschler memorial的经济学教授,《静悄悄的革命:中央银行走向现代》一书的作者

“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马拉比对关键人物做了生动地描述,同时也对不同金融历史时期、不同投资风格的优势根源进行了深入地讨论。我向学术界及资产管理领域的同仁和学生强烈推荐这本书。”
——约翰.Y.坎贝尔(John Y. Campbell),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阿洛斯瑞特资本公司(ArrowstreetCapital)的合伙人

“《富可敌国》一书所带来的启发非常受欢迎…[马拉比]对相关的金融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描述生。”
——《华尔街日报》

“很不错...是权威的对冲基金史,对许多著名人物和他们充满戏剧性的经济起落引人入胜的描述。马拉比将叙述与经济理论和市场历史进行了非常适当的穿插,而且他巧妙地用简单而优雅的文字解释了复杂的交易策略。”
——《华盛顿邮报》

“对一个行业的起起落落的精彩描述,在这个行业中,没有几个20多岁的对冲基金崇拜者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和爱管闲事的政治家应该在重蹈覆辙之前读读这本书。”
——《金融时报》

“马拉比的书内容丰富,娱乐性强...”
——《新闻周刊》

“《富可敌国》一书是关于美国最赚钱的投资工具的专业入门书。[马拉比的书]见解精辟,内容丰富,他善于讲故事,作为财经作家也一样优秀。”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时事纵观’(NPR's All Things Considered)

“在《富可敌国》一书中,马拉比记录了对冲基金业辉煌的历史。他不只解释了最有钱的大亨们如何赚钱。他认为,对冲基金业有吸引力的不同之处是华尔街的未来,而且也可能能拯救华尔街。”
——《纽约时报书评》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关于对冲基金的历史写得很好,充满睿智,取材得当。”
——格里高利·曼昆(Greg Mankiw)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的深入研究和清晰的写作风格很吸引人...《富可敌国》一书深入剖析了对冲基金这个赚钱的行业,是当前最好、最引人入胜的金融书籍之一。”
——财经专业邮报(The Finance Professional's Post,纽约证券分析师协会的一个出版物)

“非常好的书”
——大卫﹒布鲁克斯,《纽约时报》

“马拉比...将专业知识与生动的讲述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对一个鲜为人知的金融领域生动刺激的描写。”
——《科克斯评论》

“《富可敌国》是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对冲基金英雄的深入研究史,是一个关于开创一个成功且灵活的行业的格格不入、逆势而为的知识分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没有他们,金融业仍将是因循守旧的。”
——《经济学人》

富可敌国 作者简介

保罗﹒沃尔克时期对外关系委员会国际经济高级研究员,《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
他在《经济学人》杂志工作了13年,在《华盛顿邮报》编委会工作了8年,主要专注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经济领域。
他之前的著作包括2004年出版的《世界银行家》(The World’s Banker)和1992年出版的《后种族隔离时代》(After Apartheid),前者被《纽约时报》评获编辑选择奖,后者是《纽约时报》推荐书目。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